•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小麥穗型突變體(庫)的創(chuàng)制、鑒定及其遺傳分析

      2022-02-24 04:30:50王黎明陳君燚姬敬敬孔維瑋柳志浩董普輝
      種子 2022年1期
      關鍵詞:穗型穗長麥穗

      王黎明, 陳君燚, 姬敬敬, 孔維瑋, 柳志浩, 董普輝

      (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03)

      穗部是小麥最重要的功能器官,是小麥籽粒發(fā)育和成熟的集結地,其穎殼作為非葉綠色器官也具有實際或潛在的光合能力[1];研究發(fā)現,麥穗光合優(yōu)勢明顯且無明顯光合午休現象,對小麥籽粒的貢獻率也大于旗葉和節(jié)鞘[2-4];小麥穗器官吸收CO2的空間位置優(yōu)越,為籽粒的生長成熟階段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微環(huán)境,是籽粒健康成熟不可或缺的因素[5]。穗型是構成小麥穗部的重要性狀,與穗粒數、有效穗數、千粒重等產量性狀密切相關[6];小麥穗的正常發(fā)育與成型關系到小麥籽粒的發(fā)育與成熟,直接影響到小麥的品質與產量。研究表明,小麥wbh1基因的表達量與穗型發(fā)育有關,降低其表達量,可以改變小麥穗部形態(tài),提高小穗數和穗粒數[7]。因此,開展穗型的遺傳及其發(fā)育研究,對于控制小麥穗型重要功能基因的遺傳解析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對其穗部相關性狀遺傳改良也具有應用價值。

      研究證明,運用突變體作為材料研究植物的功能基因是有效且簡便的方法[8]。利用創(chuàng)制的突變體,已有開展小麥穗部相關性狀研究的報道。如宋全昊[9]報道了一個穗短小且畸形的突變體sdal,該突變體因為一個基因的突變導致穗型畸形并伴隨小穗數的減少;也有提出利用一些蛋白對植物穗型進行人工調控的新技術[10];Justin 等[11]對野生小麥的緊湊穗基因進行分析,發(fā)現穗長和每穗小穗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Irina 等[12]通過對穗型的遺傳分析也認為,穗長和每穗小穗數由不同基因決定,并建議將比較遺傳研究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結合起來進行育種;Liu等[13]和曹杰[14]研究表明,miR 156可以通過負調控TaSPL基因的表達水平調節(jié)小麥穗部的生長發(fā)育,影響穗部形態(tài);Katkout 等[15]對中國春和 S-6214 的雜交 F2進行研究,發(fā)現了 8 個影響小麥穗型的QTL,并定位了其中4個控制脫粒性狀的QTL;Simonov等[16]則發(fā)現基因C17648對QS和Q基因有部分的上位性作用,其表現為穗長變短、穗頂緊密度降低及莖長較短;張宏娟等[17]研究表明,轉錄因子基因TaNAC67參與調控小麥穗長和每穗小穗數,可用于改良小麥穗部性狀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徐偉娜[18]研究表明,小麥TaSPL20基因單倍型Hap3-A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的每穗小穗數,對于改變小麥穗型,提高產量有重要影響;Sormacheva等[19]通過雜交實驗證實了Q基因控制了小麥的脫粒性、穗軸脆性和穗形性狀,并對變異的Q基因及其控制的3個性狀的相關性進行了鑒定。劉盼[20]通過轉錄表達分析發(fā)現,Q基因主要在小麥旗葉和穗中表達,且在穗發(fā)育早期表達水平最高,隨著穗發(fā)育的進程表達水平逐漸降低。但是穗型突變體創(chuàng)制及其遺傳分析等研究鮮見報道。

      本研究對篩選出的穗型突變體進行了綜合農藝學鑒定,并開展了穗型的遺傳分析以及遺傳效應的評價,以期為小麥穗部相關性狀的遺傳改良提供理論基礎。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小麥新品系KD 527及其EMS誘變處理獲得的各類穗型突變體。

      1.2 試驗方法

      1.2.1EMS誘變處理

      1) 種子預處理:將種子(袋)移入蒸餾水(去離子水)燒杯中,20~22 ℃室溫下浸種16~20 h,使種子完全吸脹。

      2) 種子誘變處理:0.3% EMS(pH=7.0磷酸緩沖液)室溫(20~22 ℃)處理預浸過的種子4~6 h。

      3) 后清洗:EMS處理后的種子在自來水下沖洗(0~15 ℃)12 h,沖洗后,經短時間(30 min)干燥,立即播于田間。

      1.2.2穗型突變體的篩選及其鑒定

      將經過EMS處理的KD 527種子進行播種,行距20 cm,株距5 cm,其他管理同大田。從突變當代(M0)群體中篩選出具有穗型扭曲的單株,收獲M1代。翌年,大田種植成株行,生育期間進行農藝性狀的觀察,成熟后按單株穗型收獲M2代。M3代進行株系種植,在田間生長期間對突變性狀的穩(wěn)定性、分離狀況等進行觀察,每隔7 d進行田間調查一次,并在多個典型變異的突變系中分別隨機選取10株進行農藝學性狀調查,并記錄穗型、株高、株穗數、穗長、穗粒數等性狀,以期篩選各種穗型突變體。

      1.2.3穗型突變體自交后代穗型遺傳分析

      對上年的穗型突變體以單株(嚴格套袋自交)為單位進行單獨收獲,下年種植成株行,同時對每個突變體株行的單株按照正常穗型、扭曲穗型、極端扭曲穗型等三種類型進行調查與統(tǒng)計分析,并根據株行穗型的分離情況進行X2檢驗。

      1.2.4穗型遺傳效應評價

      在對上年單獨收獲并種植的穗型突變體株行進行穗型分離情況統(tǒng)計基礎上,對其后代穗型分離單株的平均株高、穗長、穗粒數、千粒重等性狀進行統(tǒng)計,明確穗型對相關農藝性狀的影響。

      1.3 數據處理

      通過Microsoft Excel 2017軟件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與顯著性水平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小麥穗型突變體的篩選及其鑒定

      從野生型KD 527 (圖1 a)EMS突變體庫中篩選出一系列穗型扭曲突變體(圖1),同時對篩選的突變體穗部(圖2 a)及其穗部分解(圖2 b)進行觀察,從圖1、圖2可看出,與正常穗型相比,各突變體的穗型與KD 527具有明顯差異,常表現為穗長變短、小穗密度增大、麥芒扭曲、芒長變短甚至無芒等,多數突變體伴隨有株高降低、旗葉變短、變圓、穗下節(jié)間扭曲等現象。將突變體收獲后,于當年10月種植成株行。

      注: a為KD 527;b~h為不同穗型突變體。

      圖2 KD 527(A)及其穗型突變體(B)的穗部(圖2 a)及其穗部分解(圖2 b)觀察(Bar:5 cm)

      對上年保存的不同穗型突變體的株行進行農藝學綜合鑒定,發(fā)現每個穗型突變體的株行中,均出現有穗型正常和穗型扭曲的分離,許多株行中還出現了極端扭曲單株。圖3是扭曲穗型突變體在孕穗期(圖3-Ⅰ)、抽穗期(圖3-Ⅱ)、蠟熟期(圖3-Ⅲ)觀察到的正常單株(a)、扭曲單株(b)、極端扭曲單株(c)的分離情況,其中極端扭曲單株不能正常抽穗、最終不結實。成熟后對扭曲穗型突變體后代單株分正常、扭曲兩種類型進行籽粒相關性狀的觀察。相比正常穗型單株,扭曲穗型單株籽粒明顯變小,千粒重降低,粒形扭曲、近似三角形。

      注: a為正常穗型;b為扭曲穗型;c為極端扭曲穗型。

      2.2 小麥穗型突變體的穗型遺傳分析

      分別統(tǒng)計不同穗型突變體株行的穗型分離情況(表1),所有穗型突變體當代均表現為穗型扭曲,種植后的株行出現正常單株與扭曲單株的分離(圖4),常出現有極端扭曲單株。

      圖4 野生型KD 527(A)及其穗型突變體后代株行分離的正常穗型(B)與扭曲穗型(C)(Bar:5 cm)

      表1 穗型突變體后代株行的穗型分離的統(tǒng)計分析及卡方測驗

      在突變體后代株行共鑒定了238個單株,正常單株與扭曲單株比例為69∶169(表2),經X2檢驗,符合1∶3分離規(guī)律,正常穗型為隱性(基因型示為aa),但是不符合1∶2∶1,究其原因,極端扭曲穗型可能帶有“顯性致死”基因(基因型示為AA),常表現生長發(fā)育畸形,不抽穗、不結實;能正常結實的扭曲穗型為雜合基因型Aa,種植后會出現正常與扭曲穗型的分離。

      2.3 小麥穗型遺傳效應評價

      統(tǒng)計突變體后代單株的相關農藝學性狀發(fā)現(表2),除個別突變體中分離的正常穗型與扭曲穗型的株高差異不顯著外,其他穗型突變體中分離的正常穗型與扭曲穗型的穗長、千粒重等性狀指標均表現極顯著差異,與分離出的正常穗型相比,扭曲穗型的平均千粒重、株高、穗長等性狀分別降低37.03%、18.83%、26.19%,說明穗型是影響小麥千粒重、穗長等產量相關性狀的重要因素,扭曲穗型可能嚴重影響小麥產量。

      表2 穗型突變體株行分離單株相關農藝學性狀統(tǒng)計

      3 討 論

      小麥突變體可以有效用作育種材料[21],還可用于小麥功能基因等生物學研究[22-23],豐富小麥突變體庫,可增加小麥分子育種資源,為提升小麥產量奠定基礎。通過小麥穗型突變體來研究穗部發(fā)育相關基因,有利于更深入地挖掘穗部發(fā)育的遺傳機制。汪俊君等[24]發(fā)現,大粒突變體8008的籽粒性狀可能與光合作用、物質代謝等相關基因有一定的聯系。王佳佳等[25]以EMS誘變獲得的突變體 M 7652 的雜交后代為材料,將控制穗粒數、不育小穗數、可育小穗數、穗長、株高的 QTL定位在 4 B 染色體的短臂上。李曉等[26]利用EMS構建了京411突變群體,并獲得了3個新的WX-A1等位變異。王金彥[27]利用 EMS 及快中子 FN 處理小麥望水白,獲得F 04964等5個突變體表現為穗扭曲,并對突變體庫中的一個葉形-穗形突變體進行遺傳分析,發(fā)現其受一個less隱性基因控制。周麗敏[28]利用穗發(fā)育畸形突變體(SDA 1)對小麥穗發(fā)育異常相關基因TaSDA1進行研究發(fā)現,基因TaSDA1位于小麥6 B染色體分子標記barc 136和SWES 181之間,并通過雙向電泳技術證明了TaSDA1基因具有多效性。本研究從高代小麥新品系KD 527的EMS誘變后代中篩選到多個小麥穗型突變體,并對突變體在農藝學鑒定與分型基礎上,重點開展了穗型遺傳分析,明確了小麥穗型的遺傳特點,其選育的穗型突變體為小麥穗型遺傳發(fā)育及其穗型基因的精細定位與克隆等研究提供良好的種質基礎;與此同時,還對穗型遺傳效應進行了初步分析,結果表明,扭曲穗型在株高、穗長、千粒重等農藝性狀較正常穗型一般表現為降低,因此穗型是影響小麥產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篩選合適的穗型,是小麥產量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的重要研究內容。

      4 結 論

      本研究對篩選出的穗型突變體進行鑒定與遺傳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1) 農藝學鑒定結果表明,扭曲穗型突變體能正常結實,種植后代出現正常穗型與扭曲穗型的分離,極端扭曲穗型單株不能正常結實;

      2) 穗型遺傳分析表明,正常穗型∶扭曲穗型符合1∶3分離規(guī)律,突變穗型由單顯性基因遺傳控制;

      3) 穗型遺傳效應評價說明,穗型是影響小麥產量的重要性狀,扭曲穗型嚴重降低小麥產量。

      猜你喜歡
      穗型穗長麥穗
      五月麥穗金燦燦
      輕音樂(2022年11期)2022-11-22 12:56:18
      四倍體小麥株高和穗長性狀的QTL定位及其遺傳效應分析
      彩虹色的雨
      麥穗穗
      民族音樂(2018年5期)2018-11-17 08:20:00
      揀麥穗
      趣味(語文)(2018年7期)2018-06-26 08:13:52
      株行距配置對水稻群體生態(tài)及抗倒伏性的影響
      寒地水稻不同穗型品種加工及外觀品質的比較研究
      新農村(2016年12期)2017-01-12 21:24:43
      水稻株高、穗長和每穗穎花數的遺傳研究
      水稻穗長和有效穗數的QTL定位分析
      大穗材料高麥1號/ 密小穗F2群體穗長性狀的QTL初步定位
      邛崃市| 阳朔县| 留坝县| 修武县| 马边| 兰坪| 昌图县| 措美县| 岱山县| 昭通市| 鄂伦春自治旗| 辰溪县| 奎屯市| 成安县| 济阳县| 梧州市| 库车县| 博客| 本溪市| 尤溪县| 甘洛县| 凤冈县| 西畴县| 陆良县| 渭南市| 宕昌县| 彝良县| 丽江市| 东乡县| 吉林省| 绥棱县| 军事| 澜沧| 高唐县| 团风县| 齐河县| 西乌珠穆沁旗| 富顺县| 隆德县| 鄢陵县| 长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