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本文以CNKI數(shù)據(jù)庫中1992-2020年發(fā)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的3449篇應急管理研究文獻為分析樣本,以CiteSpace軟件為主要分析工具,對應急管理文獻分布狀況、學術共同體、研究類型以及熱點主題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與應急管理有關的研究文獻在數(shù)量上呈波浪式、總體上升狀態(tài),研究主題日益豐富,研究規(guī)范性不斷提高。但應急管理研究的拓展空間仍然很大,未來要進一步強化應急管理基礎理論、應急管理責任倫理、應急管理跨學科間合作以及國際間合作研究。
關? 鍵? 詞:應急管理;公共安全;可視化分析;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D6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2)02-0001-13
收稿日期:2021-10-13
作者簡介:鄧衛(wèi)文,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地方政府治理、公共危機管理。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快速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各類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fā)事件在我國時有發(fā)生,給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面臨嚴峻挑戰(zhàn)。黨和國家對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xiàn)代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學界也將應急管理作為一門“顯學”加以研討。經過十幾年來的努力,國內應急管理研究成果大量涌現(xiàn),研究主題不斷豐富。為推動我國應急管理研究向縱深發(fā)展,本文以CiteSpace軟件為主要研究工具,對國內應急管理研究現(xiàn)狀、研究熱點以及發(fā)展趨勢等問題進行系統(tǒng)分析。
一、數(shù)據(jù)來源與研究工具
(一)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所選取的樣本文獻來自中國知網(CNKI),主要是發(fā)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的學術論文。獲取樣本文獻的檢索方式為:選擇CNKI高級檢索中的“期刊”,來源類別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檢索條件分別按“應急管理”“危機管理”“突發(fā)事件”“防災減災”“救災”“災害”等主題設定,檢索時間為1992-2020年,文獻分類目錄涵蓋工程科技Ⅰ、工程科技Ⅱ、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Ⅰ、社會科學Ⅱ、信息科技、經濟與管理科學等十大專輯。
按照上述檢索方式檢索出論文后,通過對論文題目和摘要的瀏覽,剔除掉交叉重復的論文和新聞報道、會議通知、領導講話以及其他不符合要求的文章,最后得到與“應急管理①”這一主題密切相關的樣本文獻共3449篇。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工具為陳超美開發(fā)的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版本為CiteSpsce5.5.R2(32-bit)。CiteSpace是一款使用Java語言開發(fā)并在科學計量學、數(shù)據(jù)和信息可視化背景下逐漸發(fā)展起來的著眼于分析科學文獻中蘊含的潛在知識的可視化軟件。[1]在運用這一工具進行分析時,本文對相關參數(shù)作了如下設置(見表1),未列出的其他參數(shù)值為默認值。
二、國內應急管理研究概況
(一)樣本文獻年度分布狀況
從圖1可以看出,樣本文獻在數(shù)量上呈現(xiàn)一種波浪式變化、總體上升的特點。1992-2002年期間,應急管理研究方面的論文數(shù)量相對較少,年均13篇左右;到了2003年,此方面的論文數(shù)量快速增長到88篇,達到第一個高點。隨后幾年,論文數(shù)量有所回落,保持在50-76篇之間。第二個快速增長期出現(xiàn)在2008-2010年期間,2008年141篇,2010年240篇,達到第二個高點。2020年再次快速增長到1029篇,達到第三個高點。樣本文獻的這種分布特點,一方面反映出隨著突發(fā)事件的頻頻發(fā)生,應急管理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應急管理研究深受重特大突發(fā)事件的影響,每當有重特大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論文亦會快速增長。
一般來說,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上的發(fā)文數(shù)量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出學術界對某一特定領域的學術關注度。應急管理研究為國內學術界所重視始于2003年,在這之前,雖然也有少數(shù)學者發(fā)表過這方面的論文①,但多為防災減災、災害保險以及災害理論方面的,對“應急管理一般規(guī)律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寥寥無幾?!盵3]2003年“非典”事件推動了應急管理實踐的發(fā)展,催生了應急管理這一新的研究領域。可以說,我國應急管理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肇端于2003年暴發(fā)的‘非典’危機?!盵4]自此,我國應急管理或危機管理這一學科呈現(xiàn)迅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5]
(二)核心作者、研究機構及其合作網絡
利用CiteSpace生成的科研合作知識圖譜可以了解某一特定領域的核心作者和所屬研究機構以及作者與研究機構的關系。明了這些問題可以為學術資源引進和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提供參考。圖2、圖3分別是運用CiteSpace生成的應急管理研究作者合作網絡和機構合作網絡圖。為了更加清晰地呈現(xiàn)部分發(fā)文數(shù)量靠前的作者的相關信息,筆者根據(jù)圖2中的信息制作了發(fā)文數(shù)量6篇及以上作者分布圖(見圖4)。圖2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應急管理研究方面發(fā)表4篇或以上論文的作者共有90位,其中,發(fā)表6篇或以上的共38位。發(fā)文最多的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的鐘開斌(27篇),其次為林鴻潮(23篇)、童星(22篇);較早對應急管理、危機管理等相關領域展開實質性研究的學者則有金磊(1992年)、薛瀾(2003年)、向良云(2004年)、范維澄(2006年)、閃淳昌(2008年)、佘廉(2008年)等。這90位作者的發(fā)文總量為627篇,占樣本文獻總數(shù)的18%。圖3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所在的網絡節(jié)點最大,表明其發(fā)文數(shù)量最多,緊隨其后的依次為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等。為更好地了解這些研究機構在應急管理研究領域的影響力,筆者又根據(jù)網絡信息匯總表中的數(shù)據(jù),制作了發(fā)文數(shù)量排前15的研究機構分布表(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早在2003年就開始發(fā)表應急管理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是國內較早進入這一研究領域的研究機構,在推動應急管理或危機管理學術話語體系建構過程中發(fā)揮了獨特的作用。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自2003年以來,應急管理研究雖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和研究機構的關注,但是這些學者和研究機構相互之間的合作關系仍不夠緊密。在運用CiteSpace生成的作者或機構合作網絡圖譜中,節(jié)點間的連線表示研究者之間的合作關系,而網絡密度的大小則反映著合作關系的強弱。圖2和圖3左上角的參數(shù)顯示,作者間和機構間的合作網絡密度都是非常低的,分別為0.0028和0.0033。這表明,國內應急管理研究領域的科研合作關系仍不夠緊密。從作者合作網絡來看,目前合作關系較為密切、成員較多的是以薛瀾、閃淳昌、童星、鐘開斌、張海波等學者為主的合作群體;從機構合作網絡來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機構之間形成了較為密切的合作關系,成為國內應急管理領域重要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yǎng)平臺。
(三)文獻來源期刊分布情況
分析文獻的來源期刊有助于了解哪些期刊處于刊發(fā)特定主題論文的核心區(qū),哪些處于相關區(qū)和非相關區(qū),從而為搜集該研究領域的已有研究成果提供方向。本文所選取的3449篇樣本文獻刊發(fā)在710種期刊中。其中,刊發(fā)論文21篇及以上的期刊28種,總計刊發(fā)論文1128篇,占樣本文獻總數(shù)的33%;刊發(fā)6至20篇的期刊121種,總計刊發(fā)論文1243篇,占樣本文獻總數(shù)的36%;刊發(fā)1至5篇的期刊561種,總計刊發(fā)論文1078篇,占樣本文獻總數(shù)的31%。這些刊發(fā)應急管理研究論文的期刊雖然相對分散,但是,若依據(jù)文獻計量學的布拉德福定律①來考察,大體上可以將刊發(fā)論文21篇及以上的視為應急管理研究領域的核心區(qū)期刊,刊發(fā)6至20篇的視為相關區(qū)期刊,其他的為非相關區(qū)期刊。由于核心區(qū)和相關區(qū)中的期刊都比較多,本文僅列出核心區(qū)和相關區(qū)共30種期刊(見表3)。
(四)研究類型分布
根據(jù)研究目的和分類標準的不同,可從多角度對研究類型進行劃分。在借鑒呂孝禮、張海波、鐘開斌等學者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將3449篇樣本文獻劃分為應然類研究和實然類研究兩大類,然后又將應然類研究細分為文獻述評、國外經驗借鑒、國內經驗總結和其他類別四類,實然類研究細分為描述分析、對策研究、理論檢驗、理論建構和評價研究五類。[6]依照上述分類方法,本文對3449篇樣本文獻進行了編碼(見表4),并制作了樣本文獻研究類型分布表(見表5)。
表5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3449篇樣本文獻中,對策研究占比最高,達33.23%??梢?,針對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對策類研究依然是主流,這與我國應急管理研究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密切相關。國內應急管理研究是基于應對“非典”等突發(fā)事件的實踐需要而興起的,應急管理研究更多地關照政策層面的需求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從表5的數(shù)據(jù)來看,目前,理論建構類研究文章占比還不是太高,因為成熟的學術研究應當以理論建構為主要目標。[7]這反映出我國應急管理理論構建工作進展依然較為緩慢,應急管理基礎理論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研究熱點主題、演變趨勢和發(fā)展階段
研究熱點主題是指在某個特定領域中,為學術界所共同關注的話題,或者說,是“在一定時期內,有內在聯(lián)系且數(shù)量較多的一組文獻所研究的主題或視角”。[8]筆者在對關鍵詞聚類圖、關鍵詞突現(xiàn)圖以及關鍵詞時區(qū)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研究成果,梳理1992-2020年間應急管理研究熱點主題及其演變,揭示我國應急管理研究未來發(fā)展趨勢。
(一)研究熱點主題
運用CiteSpace可生成關鍵詞聚類圖(見圖5)。聚類圖中Q的值為0.8817,這說明共詞網絡社團結構是顯著的,聚類效果很好;Silhouette值為0.7123,這表明聚類結果的信度是比較高的①。根據(jù)關鍵詞聚類圖及聚類匯總表所提供的信息,并通過對所引文獻的查閱,本文認為,我國應急管理研究熱點主題主要包括七個部分的內容。
⒈應急管理基礎理論研究。[9]科學共同體成員之間擁有某種共同的語言,即作為交流媒介的基本概念和理論范式,是科學發(fā)展的重要標志。為此,應急管理基本概念和理論范式等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得到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魏加寧、薛瀾、鐘開斌、趙正宏、胡百精等學者對“災害”“突發(fā)公共事件”“突發(fā)事件”“危機”“應急管理”“危機管理”和“風險管理”等基本概念的內涵和相互關系進行了廣泛探討,而徐勇、應星、范維澄、童星等學者則分別提出了“節(jié)點政治”、[10]“氣”[11]和“氣場”、[12]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論模型、[13]應急管理“尺度—結構”互動分析框架[14]等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分析框架和理論模型。
⒉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研究。[15]“非典”事件之后,以“一案三制”為核心要素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研究迅速成為我國應急管理研究的熱點。有學者甚至把應急管理體系的復雜性科學問題視為應急管理基礎研究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16]圍繞這一主題,國內學術界展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研究內容涉及應急管理體系的內涵、建設歷程、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優(yōu)化等方方面面。就應急管理體系的內涵來說,學者們的理解不盡相同,但普遍認為預案、體制、機制、法制是構成這一體系的核心要素;就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發(fā)展歷程來看,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二階段說[17]和四階段說。[18]就應急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優(yōu)化來看,閃淳昌、高小平、薛瀾、童星、鐘開斌、張海波等許多學者認為,我國應急管理體系仍然存在應急預案操作性不強、應急管理權限配置不盡合理、層級或部門間溝通協(xié)調不暢、應急法制不完善、不配套等諸多問題,必須進一步優(yōu)化。
⒊應急管理能力建設與評估研究。[19]應急管理能力是指個人或組織在應急管理的整個過程中完成既定職能的素質和本領。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動態(tài)過程,學者們圍繞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的層次內容、評估指標體系以及能力提升途徑等重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在評估指標體系建構方面,提出了差異化的評估指標體系,如韓傳峰、葉岑提出的政府突發(fā)事件應急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20]田軍等提出的成熟度等級關鍵過程評價指標體系、[21]曹惠民、黃煒能提出的地方政府應急能力評估指標體系、[22]錢永波、唐川提出的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23]此外,盧文剛等學者還就如何建構機場、港口、電力、地鐵等重點單位的應急能力評價指標提出了自己的設想。[24]
⒋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及其治理研究。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是指由突發(fā)事件引發(fā)并通過互聯(lián)網傳播的民眾對于該事件及其折射的各種社會問題所表達的情緒、態(tài)度和意見。在當前中國社會快速轉型、利益深刻調整、互聯(lián)網技術高度發(fā)達的背景下,突發(fā)事件特別容易誘發(fā)網絡輿情。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和有效應對,因突發(fā)事件而生的網絡輿情容易給社會穩(wěn)定和政治安全造成消極影響?;诖朔N原因,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及其治理不僅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也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例如,葉瓊元、杜洪濤、李明、畢宏音、曾潤喜、蘭月新、林振等學者就圍繞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演化模型和傳播規(guī)律、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監(jiān)測評價指標體系、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理念與機制創(chuàng)新、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治理的應急決策支持等問題進行過深入探討,并提出了許多富有見地的理論觀點。
⒌風險管理與公共安全治理研究。隨著突發(fā)事件的頻繁發(fā)生和新興風險的不斷涌現(xiàn),許多學者認為,應急管理研究急需轉型升級,必須把應急管理、風險管理和公共安全治理有效銜接起來。例如,薛瀾認為,必須“建立相應的機制與規(guī)則,確保應急管理與風險管理的有效銜接”,必須“系統(tǒng)、全面地整合公共安全治理框架,發(fā)揮風險治理在完善與提升國家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盵25]張海波則指出,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下,一方面,應急管理與安全治理應進行整合,應急管理需被納入安全治理體系,這是因為“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下的安全治理內涵非常豐富,不僅可以涵蓋應急管理,也可以涵蓋公共安全以及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等其他眾多安全治理;另一方面,應急管理又要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性,這是由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下的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都有各自的優(yōu)先議題,“直接用安全治理取代應急管理可能會削弱應急管理”。[26]
⒍基于突發(fā)事件的單案例或多案例研究。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等突發(fā)事件尤其是那些重大或特大突發(fā)事件,往往會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充分暴露我國應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同時也為改革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打開機會窗口、指明目標方向。因此,基于重特大突發(fā)事件的案例研究自然也就成為應急管理研究的熱點主題,吸引了很多學者的注意力。
⒎國外應急管理經驗研究。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在應對與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相伴而生的各類自然的和人為的突發(fā)事件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急管理現(xiàn)代化水平也相對較高。我國作為一個后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雖然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同歐美國家有本質的不同,但由于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和公共衛(wèi)生事件等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因此,這些國家在應對這類事件的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如完善的法律體系、權責明確的應急體制、分工協(xié)作的運行機制、專業(yè)化和社會化相結合的應急網絡以及綜合多元的預防體系[27]都值得學習借鑒。國內學術界一直非常重視對國外應急管理經驗的研究,在本文選取的3449篇樣本文獻中,研究國外應急管理經驗類論文有364篇,占比達10.55%。
(二)演變趨勢和發(fā)展階段
突現(xiàn)詞是指某個特定時段內突然大量增多的關鍵詞,可以反映這一特定時段內研究主題的變化狀況。1992-2007年間,突現(xiàn)詞主要有“防災減災”“自然災害”“災害”“減災對策”;2000年出現(xiàn)了“突發(fā)事件報道”這一突現(xiàn)詞,2003年出現(xiàn)了“危機管理”和“應急機制”等突現(xiàn)詞;2006年開始出現(xiàn)“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應急能力”“應急預案”等突現(xiàn)詞(見圖6)。這些突現(xiàn)詞的變化特點反映出我國應急管理研究是遵循由災害研究向綜合應急研究再向安全治理研究這樣的方向發(fā)展演進的,而這樣的演變趨勢與國家應急管理相關法律和政策的變遷密切相關。
關鍵詞時區(qū)圖能較為直觀地展現(xiàn)研究主題演變狀況。2003年前,應急管理研究重心是災害及防災減災研究;2003-2008年,危機管理和突發(fā)事件綜合應急管理成為研究熱點;2008年后,特別是在2014年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之后,風險管理和安全治理研究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重視(見圖7)。
根據(jù)上述關鍵詞突現(xiàn)圖和時區(qū)圖所反映出的應急管理研究熱點主題變換的階段性特征,再結合對相關樣本文獻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將國內應急管理研究劃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
⒈萌芽起步階段(2003年之前)。在這一階段,我國突發(fā)事件主要以災害為主,災害的起因相對簡單,影響也主要局限于地方,與之相應,應急管理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災害理論、災害保險和防災減災對策等方面,研究內容也比較單一,綜合性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在本文所選取的樣本文獻中,這一階段的文獻多數(shù)是以自然災害應對研究為主。
⒉快速發(fā)展階段(2003-2012年黨的十八大之前)?!胺堑洹币咔槌浞直┞读宋覈鴳惫芾眢w系和應急管理能力存在的短板與不足,同時也推動了我國應急管理研究的快速發(fā)展。在這一階段,應急管理研究熱點主題主要有:應急管理、危機管理、突發(fā)事件、群體性事件等基本概念,突發(fā)事件分級、分類與分期,突發(fā)事件背景下的社會動員,以“一案三制”為主要內容應急管理體系建構、優(yōu)化和完善,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和評價指標體系建構以及國外應急管理經驗研究等。
⒊全面創(chuàng)新階段(2012年黨的十八大之后)。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更加艱巨繁重,國際形勢更加復雜多變,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更加復雜多樣。國內外安全形勢的變化,尤其是國家總體安全觀的提出,對我國應急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應急管理研究必須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總體安全建設的現(xiàn)實需要,為此,如何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如何強化風險管理和安全治理研究,如何實現(xiàn)風險管理、安全治理和應急管理的有效銜接以及如何有效治理網絡輿情等問題成為研究的重點。
四、研究展望
經過學術界2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國應急管理研究成果大量涌現(xiàn),研究主題呈多元化發(fā)展,研究規(guī)范性不斷提高。但應看到,應急管理研究的拓展空間仍然很大,學術交流合作有待加強,未來應急管理研究要在深化已有研究熱點主題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研究空間,進一步推進以下主題的研究。
(一)推進中國特色應急管理理論體系建構研究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應急管理研究主題呈現(xiàn)出一種緊隨應急管理實踐熱點變化而快速變化的特點,這說明國內應急管理研究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針對性。但是,研究主題的快速變換也反映出國內應急管理研究成果較為碎片化、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總結的現(xiàn)實狀況。從應急管理研究的長遠來看,中國應急管理實踐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應急管理實踐中的許多具體問題都需要從理論上進行解釋。為此,我們需要基于中國國情,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思想基礎,對諸如危機形成機理及其演化規(guī)律、風險治理等重要主題給予持續(xù)關注,最終實現(xiàn)理論創(chuàng)新和理論的體系化,構建中國特色應急管理話語體系。
(二)推進應急管理跨學科研究
應急管理問題是一個綜合性非常強的問題,既涉及工程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涉及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價值、倫理和應急文化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從多學科交叉的角度開展研究。但是,目前國內應急管理研究的合作網絡并不緊密,學科間的交叉研究成果尤其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合作研究成果不多,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術界需要進一步推進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綜合利用工程科學、管理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理論與方法,創(chuàng)新應急管理研究視角。
(三)推進應急管理責任倫理研究
為適應突發(fā)事件應對實踐的現(xiàn)實需要,應急管理研究已成為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但是,以往的研究對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策略技術方面的問題關注得較多,對應急管理責任倫理問題關注較少。在所選的3449篇樣本文獻中,僅有13篇涉及應急管理責任機制及責任倫理問題,占比僅為0.38%。有效應對頻發(fā)、多發(fā)的突發(fā)事件,不僅要從體制、機制和技術上發(fā)力,更要從倫理學角度對應急管理活動進行審視和反思,圍繞責任倫理意識的養(yǎng)成、多元責任主體協(xié)同共治格局的構建、責任倫理規(guī)范的健全等問題開展深入研究,重塑應急管理責任倫理。
(四)推進應急管理國際合作研究
全球化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人類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大大加速了重大傳染病一類風險的全球傳播。這類重大風險的全球傳播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安全,如面對新冠肺炎這類重大疫情時,只要有一個國家是不安全的,其他任何國家就不可能獨善其身。在全球化背景下,為有效應對全球性突發(fā)事件,加強應急管理的國際合作刻不容緩。為此,學術界要進一步推進應急管理國際合作研究,創(chuàng)新國際性重大風險全球協(xié)同治理合作機制,為應急管理國際合作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2.
[2][3]高小平.我國應急管理研究述評[J].中國行政管理,2009,(8):31.
[4][9]胡百精.“非典”以來我國危機管理研究的總體回顧與評價——兼論危機管理的核心概念、研究路徑和學術范式[J].國際新聞界,2008,(6):12.
[5][15]陳振明.中國應急管理的興起——理論與實踐的進展[J].東南學術,2010,(8):41.
[6][19]呂孝禮,張海波,鐘開斌.公共管理視角下的中國危機管理研究——現(xiàn)狀、趨勢和未來方向[J].公共管理學報,2012,(3):115.
[7]白銳,洪啟明.中國應急管理研究文獻抽樣分析:2003-2010[J].中國應急管理,2011,(9):103.
[8]張秀萍,王振.社會網絡在創(chuàng)新領域應用研究的知識圖譜——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經濟管理,2017,(10):198.
[10]徐勇.“接點政治”: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縣域分析——一個分析框架及以若干個案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1):2-7.
[11]應星.“氣”與中國鄉(xiāng)村集體行動的再生產[J].開放時代,2007,(6):106-118.
[12]應星.“氣場”與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機制——兩個個案的比較[J].社會學研究,2009,(6):111-117.
[13]范維澄.公共安全科技的“三角形”框架與“4+1”方法學[J].科技導報,2009,(3):1.
[14]張海波,童星.中國應急管理結構變化及其理論概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5,(3):61-71.
[16]范維澄.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管理中科學問題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科學基金,2007,(2):74.
[17]高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體系[J].中國應急管理,2009,(4):11-17.
[18]鐘開斌.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框架構建、演進歷程與完善策略[J].改革,2020,(6):11-14.
[20]韓傳峰,葉岑.政府突發(fā)事件應急能力綜合評價[J].自然災害學報,2007,(8):152.
[21]田軍,鄒沁,汪應洛.政府應急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4,(11):101.
[22]曹惠民,黃煒能.地方政府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指標體系探討[J].廣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12):64.
[23]錢永波,唐川.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建構[J].城市問題,2005,(6):76-79.
[24]盧文剛.基于政府主導的城市電力應急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行政管理,2010,(6):43-47.
[25]薛瀾.風險治理:完善與提升國家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石[J].江蘇社會科學,2008,(6):9-10.
[26]張海波.應急管理與安全治理:理論趨同與制度整合[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6,(1):6-7.
[27]國務院辦公廳應急管理赴德國培訓團.德國應急管理縱覽[J].中國行政管理,2005,(9):73-76.
(責任編輯:劉家彤)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hina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Deng Weiwen
Abstract:Taking 3449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core journals”and“CSSCI”journals from 1992 to 2020 in CNKI database as analysis samples and CiteSpace software as the main analysis too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literature,academic community,research types and hot topics,The number of research literature related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is wavy and generally rising,the research topics are becoming richer and richer,and the research standardization is constantly improving.However,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the expans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In the future,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basic theor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emergency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ethics,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Key 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public safety;visual analysis;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