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孟瓊, 魏小梅
(河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不同國家有不同文化習俗,每種文化現(xiàn)象背后都有與之共存的其他文化現(xiàn)象,文學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反映了一個民族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而詩歌則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文化的精華,它用高度凝練又富有藝術(shù)性的節(jié)奏性語言表達出人們的思想感情,同時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美國19世紀著名詩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寫下了1800多首詩歌,大多是對死亡、永恒和愛情等重大命題的思考與探索。她的詩歌內(nèi)容含蓄敏銳又包含著深刻韻味,其中三分之一是對死亡這個普通而又神秘的話題進行的思考探尋。她敢于直面死亡,這不但使一些文學評論家頗感興趣也引發(fā)了廣大讀者的關(guān)注。而中國的婉約派女詩人李清照生活在兩宋交替時期,她出生于書香門第且醉心于詩詞研究。她的文筆清美有韻致,年少時就聲名鵲起。但才華橫溢且自視甚高的她對同時代其他詩人的詞作批評相當苛刻[1]。她在宋代是個異類,是罕有的女詞人,她的易安詞別是一家,其成就獨樹一幟,對后世詞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李清照的《武陵春》和艾米莉·狄金森的《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它們有著相似的主題即表達詩人對死亡的看法,被視為兩國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悼亡詩從抒情方式來看其作品多為詩人即興抒情,主題大多與愛情和死亡有關(guān)。《武陵春》成詞于宋高宗紹興五年,表達了李清照對亡夫刻骨銘心的思念,自丈夫離世直到她七十一歲去世,她心里始終籠罩著生活帶給她的慘霧愁云。曾經(jīng)令人艷羨的愛情成為她永遠的慰藉,也是她心中無法愈合的傷痛。美國女詩人狄金森身世顯赫,祖父是一位杰出的社會名流,父親和兄長也都是頗有聲名的人,她本人也受過良好教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2]34?!兑驗槲也荒芡2降却郎瘛肥堑医鹕鑼懰劳龊陀篮愕慕?jīng)典之作,在這首詩中她把死亡看作是對美的追求,正如她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為自己的詩歌事業(yè)而奮斗一樣。她的詩從不同角度對死亡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刻探究,同時這首詩體現(xiàn)了她對真善美的追求。死亡這一主題雖然在大眾眼中可怕而猙獰,但在狄金森看來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是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中必將經(jīng)歷的一個階段。這首詩所獨具的模糊意象更促使著我們在詩歌所提供的想象空間里重新審視并詮釋這首詩。這兩首悼亡詩的作者雖然出生于不同的時空和文化背景,但她們各自的生活經(jīng)歷使得她們各自創(chuàng)作出流傳于世的佳作名篇。
《武陵春》上闋“風住塵香花已盡”暗指作者周圍所處的環(huán)境落寞與毫無生機,作者通過寄情于景的抒情方式為全詞籠罩了一層愁云慘霧。主人公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了,雖然天色將晚但她因為心神不定而沒有心思梳妝打扮。這時距她丈夫去世已有六年之久。她與丈夫趙明誠可謂是志同道合,趙明誠生前和她一樣熱愛文學和藝術(shù),他們詩詞歌賦之余最大的樂趣就是收藏金石書畫,可想而知失去摯愛帶給李清照的傷痛之深。戰(zhàn)火烽煙使得他們家藏的金石書畫毀于一旦,窮極一生的心血也盡付東流,只留下五十一歲的她孤自飄零在這亂世之中。趙明誠逝世后直至李清照七十一歲人生走向盡頭,生活帶來的哀愁與痛苦都始終縈繞在她的身旁?!拔锸侨朔鞘率滦荨秉c明了她愁苦的根源,那些曾經(jīng)的美好回憶都已經(jīng)完結(jié),物是人非后留在作者身邊的是數(shù)不盡的悲傷。人是社會性的情感動物,需要在悲痛的時候通過宣泄來獲得一定程度的解脫。詞中的“欲語”表明她想要通過向外界他人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來努力擺脫這種消極心境。但事與愿違,“淚先流”究其原因是她的心中積攢的苦難太多一時無法言喻?抑或是她孑然一身的處境讓她不知從何言起?有誰愿意耐心傾聽一個老太婆的愁苦呢?在這種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沿著臉頰滴落的兩行熱淚就成了她無言的答案。
李清照在詞的下片中描述出自己因不甘于頹廢現(xiàn)狀,想要從痛苦中解脫而做出的一次努力。在“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中,雙溪是金華的名勝之地,李清照想趁著雙溪的尚好春光去乘船游玩舒緩心情以此來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她借用一個“擬”字寄托了自己對擺脫痛苦狀態(tài)的急切。但事與愿違,在“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一詩句中,李清照又一次為擺脫痛苦現(xiàn)狀而做出努力,結(jié)局依舊以失敗告終,那雙溪中的小船又如何承載得動她沉重的哀思與愁苦呢?“只恐”一詞為她原本的計劃打上了一個大大問號,不論是李清照意識到自己的愁苦無以排解,還是她借船小來當作不想面對現(xiàn)實的借口。在整首詞中刻畫出一個渴望從喪夫之痛中走出來,卻在這個掙扎的過程中屢次失敗、循環(huán)往復的婦人形象。
而艾米莉·狄金森的《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采用四行一小節(jié)、抑揚格四音步與三音步相間的形式表達了女性特有的婉約之情。除了第二行、第六行以及第十二行的不規(guī)則詩行,其余詩歌的每一行都以抑揚格開始,在這三個不規(guī)則的詩行中,分別用一個抑抑格來替代第二、三、四個抑揚格,標為 4342 4322 4243 3333 4232 3242,這種替代加強了詩行本身要表達的作者思想[3]132。雖然整首詩和節(jié)律詩的規(guī)范不相符合,但狄金森卻很好地把控著每一行詩的基調(diào),同時這首死亡詩采用的擬人手法效果顯著。通過將死亡之神賦予人格化意義,把它看成人類虛偽的追隨者,從而創(chuàng)造出死亡之神這一獨特的美國文學風格。雖然死亡之神是著名的追隨者,但他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一位雖仁慈但令人難以捉摸的鄉(xiāng)村貴族角色。在詩歌的第三節(jié)中描繪了在路上的情景,例如:“莊稼豐盛的田野。”“孩子歡聚一起的校園。”每一行結(jié)尾都是升調(diào),表達出詩中的“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在第四節(jié)中當“我”在人生行至暮年時開始感到寒冷,這一節(jié)中的每一句都是升調(diào),強調(diào)“我”是如何體會這種冰冷的感覺。在第五節(jié)和第六節(jié)中,看到墳墓的“我”意味著要逐漸走向永生,并且“我”似乎覺得這一過程是難忘漫長且沒有“在生”幸福的,詩歌的總體平緩,把詩人對永生和死亡的思考鋪敘開來。詩中對從現(xiàn)世過渡到天堂的馬車之旅描寫堪稱巧妙精彩,詩歌中“我”的生命又隨著要見到主而要步入永恒,所以這份醉心好似百年之久。
不僅是李清照的詩詞,中國詩歌更為推崇的就是那種筆力含蓄、意境深遠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詩歌更注重引導讀者品鑒作者在文本敘述的言外之意。在《武陵春》中,李清照在中年經(jīng)歷喪夫之痛和流離顛沛之苦后,詞風開始轉(zhuǎn)變,細膩婉約中逐添奔放豪邁,其詩境開闊之余伴有悲愴凄涼的格調(diào)。那些令她醉心的春日,也曾東風飛裙秋千架,可是如今那些意氣風發(fā)和舉案齊眉的時光已逐漸遠去。一如在“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前半句是對客觀世界的描寫,后半句轉(zhuǎn)為對心理過程的描寫,前后句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恐”這一字傳達出李清照唯怕愁苦之緒過于沉重,以至于小舟難以負載的心理活動。這一描寫寄情于景又渾然天成,貼切傳神?!段淞甏骸酚昧说谝蝗朔Q,用深沉憂郁的旋律塑造出一個孤苦無依的才女形象[4]。全詩中多使用暮春景色,抒發(fā)出李清照內(nèi)心的哀思。一唱三嘆富有美感,言雖盡卻意不盡。
然而西方詩歌中的大部分奉行表現(xiàn)主義,即倡導作者進行直白的情感表達,通過主觀判斷和相對扭曲的表現(xiàn)手法烘托出恐慌與壓抑的氣氛,同時它還提倡關(guān)注人的主觀感覺與真實想法。在抒情上西方詩人直抒胸臆,但在意識中他們知道這種激動的情緒會消失,反而成就了西方詩歌中的靜觀色彩。在《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里,艾米莉·狄金森沒有使用盛行于世紀歐洲和美國詩壇上的絢麗的寫作風格,而是以其豐富的內(nèi)涵和高貴的魅力深深地感染著讀者,她的語言質(zhì)樸新鮮且不帶任何的刻意雕琢。狄金森將抽象的概念轉(zhuǎn)化為具體意向,從而使讀者閱讀時身臨其境地進行思考,同時她在詩歌中采用了非常規(guī)的隱喻和大量新鮮明快的意象,展示出她始終如一的藝術(shù)特點,以此和讀者尋求在情感和心理體驗上的共鳴。整首詩帶有玄學派的智慧,沒有出現(xiàn)一個關(guān)于“墳墓”(grave)的詞,她的一生幾乎閉門隱居,在家中與詩書做伴,因而“房子”(house)對她而言至關(guān)重要。死后的“墳墓”如同她生前居住過的“房子”,她就可以超越死亡,雖死猶生。詩人最后用“永恒”(eternity)結(jié)尾,與開篇的“永生”(immortality)相呼應[5]172。
狄金森對死亡的闡釋是多維度多方位的,這首詩是她詩學理論的最好支撐和詩學觀的解讀,死亡與永生是詩歌不朽的主題。對于狄金森而言死亡不僅是一個詩歌話題,更是她生死觀、哲學觀與美學觀的集中體現(xiàn)。死亡也因此而成為狄金森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她詩學理念的載體。
李清照和狄金森不同的生活背景也使得這兩首悼亡詩詞各具特色,她們所持有的中西方死亡觀的差異是這兩首詩最大的區(qū)別。中西方對于人生的理解和態(tài)度迥異,中國人認為生命重在現(xiàn)世。中國古人追求的不是彼岸世界而是現(xiàn)實世界中更適合他們的生活[6]。中國雖有佛家的生死輪回觀和道家的羽化成仙追求,但人們的情緒在當時更多地隨著國家狀況起落浮沉,以及隨著個人能否實現(xiàn)自己的家國抱負而變化。在長期的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養(yǎng)成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樣一種特有的人生態(tài)度,他們時刻關(guān)心著國家的命運,勇敢期望著現(xiàn)世的美好[7]173。中國傳統(tǒng)觀念認為人死如燈滅,人死后便意味著一切化為虛無,人們在面對死亡時采取的態(tài)度一般都是禁忌和回避。所以李清照在丈夫死后悲傷難耐,永失至愛的折磨對她來說度日如年,她懷念自己與丈夫生前共同度過的快樂時光。
但西方人認為靈魂到達彼岸后不會再返回現(xiàn)世,而是會去往永恒的彼岸世界。他們認為走向天堂之時就是可以到達彼岸獲得永生。比起永恒世界,現(xiàn)世只不過是人生永恒長河中的短暫插曲。但他們依舊認真對待人生,因為生是走向永恒的必經(jīng)之路,在人生與永恒的人生天平中,永恒才是西方人的砝碼偏向。他們認為人生和世界并不是沒有意義,只是這些不是終極價值和目標。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詩”是生命之詩,《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流淌出隱隱的、淡淡的詩意和美感,給后世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索和回味,狄金森看待死亡開闊的視角令她的感受呈現(xiàn)出獨特的色彩。
中西方在對待愛情觀上也存在差異,李清照在提及關(guān)于丈夫的日?,嵤律想y掩悲痛心情,不僅因為古代詩壇的詩歌提倡字里行間的含蓄美,也因為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tǒng)的國家,男女到了適婚年齡也不能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選擇戀愛對象。同時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男女雙方不僅要門當戶對,還要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基礎(chǔ)上。尤其在中國古代,女性地位深受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的影響。但李清照性格中對自由個性的追求反而在和丈夫的婚后生活中得到了釋放與尊重,他們夫婦二人情意深深且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她自身追求男女在愛情上的地位平等和渴望擁有獨立自由的人格,雖在當時得不到多數(shù)人的理解卻得到丈夫的尊重。詩歌背后更能看出李清照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對自己丈夫逝去的悲慟。然而在西方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提倡以追求個人幸福作為人生終極目標,自我意識的程度比我國古代要強。同時在婚戀觀上他們遵從個人本位論,提倡人們自由選擇婚戀對象。社會因素對西方人的影響相對占比較少,比起婚否、年齡和相貌,他們追求浪漫而又美好的愛。西方女性在社會地位上與男性相對平等,日常生活中強調(diào)平等尊重,不像中國古代女性社會地位偏低。西方社會個人主義盛行,同時注重個人權(quán)利和自由的實現(xiàn),他們活著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把死視為人生的一種解脫?;谶@些社會形態(tài),狄金森雖一生未婚但她對于愛情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愛情成為存在于她生命中的永恒主題,也正因為愛情的存在,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在孤寂之中猶存著生機與活力。
死亡與永恒是這兩個文學作品中的主題,雖然這兩首都是悼亡詩,但由于李清照和狄金森使用了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和詩學理論,她們在各自相異的文化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了既相似又不同的作品。不論是哪種語言描寫的詩歌,不論詩歌處于怎樣的評判標準與價值,當它們被創(chuàng)作于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中,詩歌都表達出當代人真實情感的升華。通過比較《武陵春》和《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我們不難看出,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追本溯源詩人都是為了表達當她們面對死亡時的心境。人生終有盡頭,寫過“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宋代詞人李清照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但是這種認識僅局限于淺斟低唱,她沉湎于悲痛之中而沒有采取積極的行動來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表現(xiàn)出由楚楚的少女變?yōu)榕铑^霜鬢的老婦的沉郁悲涼。
相反在《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中,大多數(shù)評論家認為狄金森對死亡是充滿向往的,在她筆下冷酷的死神被刻畫成一位紳士,整首詩的基調(diào)由悲愴凄涼變得輕松自在??此频医鹕瓕Υ劳龅膽B(tài)度瀟灑從容,但細讀全詩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她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并不確定。在她看來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場為死亡為進行的彩排,死亡也是她人生持續(xù)探究的課題。狄金森在人生中不停地尋找著這一課題帶給她的可能性,她用細膩的女性視角站在生與死的兩個維度去感知內(nèi)心世界,用詩化的語言去詮釋自己對生與死、美與真的智慧思考。狄金森雖對死亡存有恐懼但對永生也懷有祈盼,所以在她的死亡詩歌中永生與不朽占據(jù)著很大比重。總之不論主客觀因素如何,雖有國界和地域之分,人們都對生命與死亡作了深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