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蘇珊·桑塔格研究在中國的十年嬗變

      2022-02-26 09:43:12陸道夫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坎普桑塔格研究者

      陸道夫,謝 慧

      (廣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蘇姍·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當代西方最有影響力的學者型作家,和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并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1]。她一生榮膺無數(shù),“包括美國國家圖書獎(2000)、耶路撒冷獎(2001)、德國書市和平獎(2003)、奧地利王儲獎(2003)等等”[2]。桑塔格生前共出版17部著作,涉及小說、隨筆評論文集、電影和舞臺劇本,已被譯成 32 種語言。令人欣慰的是,近十年,她的日記與筆記集《心為身役》(As Consciousness is Harnessed to Flesh:Journals and Notebooks1964——1980,2012)以及《蘇珊·桑塔格談話錄》(Conversations with Susan Sontag,2015)被譯成中文公開出版,進一步加深了中國讀者和學者對她的新認識、新理解。

      面對桑塔格這樣一位成就卓越的作家與思想家,國內學界早在1987年就做出了積極主動的回應。1987年,葛林等人翻譯的《二十世紀文學評論》(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1972)一書便收錄了桑塔格《反對闡釋》一文。桑塔格的專著《論攝影》(On Photography,1977)最早也由湖南美術出版社于1997年組織翻譯出版。隨后,國內學術界便掀開了大規(guī)模介紹和翻譯桑塔格作品的熱潮。自2003年12月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蘇珊·桑塔格文集”開始,桑塔格在國內的譯介可謂進入黃金期。迄今為止,桑塔格的《反對闡釋》(Against Interpretation,1966)、《論攝影》(On Photography,1977)、《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1978)等8部論著、4部長篇小說、1部短篇小說集、1部戲劇、2部日記和1部隨筆與演說文集已經被翻譯到中國。值得欣慰的是,桑塔格作品的譯者與研究者身份的交疊,為譯本的高品質提供了很大程度的保障,而高品質的譯本也反過來成為桑塔格研究在中國得以快速發(fā)展的重要文本保證。

      據中國知網CNKI數(shù)據庫顯示,自2011年到2021年期間可以查閱到與蘇珊·桑塔格相關的目條由286條增至704條,十年內增加了418條。在此期間,以桑塔格為直接研究對象的碩博論文共78篇,其中博士論文10篇,碩士論文68篇,這些數(shù)據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桑塔格研究在中國蓬勃興起的事實。然而,十年內關于國內桑塔格整體研究的綜述僅有一篇,主要介紹了“桑塔格在中國的批評和接受情況”[3]。因此,本文擬對近十年國內桑塔格研究進行整體考察,重點從桑塔格的創(chuàng)作論、藝術觀、疾病隱喻以及政治介入四個方面的流變進行總結歸納,以期為桑塔格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參考。

      一、關于桑塔格的創(chuàng)作論研究

      桑塔格的創(chuàng)作論主要涉及創(chuàng)作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方面的諸多問題,其創(chuàng)作理論主要包括“反對闡釋”以及“新感受力”,創(chuàng)作實踐則涵蓋了論著、小說、戲劇、隨筆等多種實踐形式。作為一位理論與實踐成就卓越的作家,“桑塔格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直都是在創(chuàng)作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的雙重框架中展開,且創(chuàng)作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兩者之間相映成輝、相得益彰”[4]。近十年來,國內關于桑塔格創(chuàng)作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對闡釋”這一理論基石之上。查日新、雷登輝、韓模永等人分別從“自由與自我”“倫理關懷”以及“理論范式”等角度對“反對闡釋”進行了深入探討。無獨有偶,十年內以桑塔格創(chuàng)作實踐為論題的博士論文不斷涌現(xiàn),研究成果扎實且極具學術價值。研究者們從主題研究、宗教探幽、哲學溯源以及文本敘事等多個不同的視角對桑塔格的作品進行了別具一格的分析。

      查日新主張,“反對闡釋”只能看作是一種文化立場的宣示,而不能看作是放棄闡釋。在查日新看來,“一切社會文化的表述都可視作文本,所有的文本都是闡釋”[5]。他的論述把握住了桑塔格“反對闡釋”理論的精髓,很有張力地展現(xiàn)了桑塔格既不媚俗,也不媚雅的公共知識分子精神。雷登輝則透過哲學與文學研究倫理學轉向的歷史背景,著重探究了“反對闡釋”的理論意涵。他表明,“‘反對闡釋’不是拒絕任何意義上的闡釋,而是用‘新感受力’來批判庸俗與僵化的道德批評”[6]。按照雷登輝的理解,“反對闡釋”不僅僅是一種注重形式的理論倡導,更體現(xiàn)著深刻的人本主義和倫理關懷。相比較而言,韓模永對“反對闡釋”的評析更顯得鞭辟入里。他認為,“反對闡釋”是對意義的一種否定,過度闡釋是對意義的一種衍繹,而強制闡釋則是對意義的一種預設。韓永模的論述談及了三種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闡釋觀念,解釋了三者在深層機制以及批評策略方面的不同。

      總體而言,國內學界對“反對闡釋”的看法和觀點都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稍顯不足的是,學者們關于“反對闡釋”的研究略顯零散龐雜,至今未能對其作出系統(tǒng)的評價。當然,部分研究者已經看到了外國文學理論與中國文學批評結合帶來的生機和活力。例如,張江提出的“強制闡釋”這一話題,與桑塔格的“反對闡釋”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他看來,“強制闡釋”普遍表現(xiàn)為“偷換對象,變幻話語,借文本之名,闡本己之意,且將此意強加于文本,宣稱文本即為此意”[7]。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學者在借鑒異域文學理論和方法的同時應該注意其合理性,如果“忽視西方與中國之間的差異,就會出現(xiàn)難以避免的錯位。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視角是多元的,應當倡導一種語境化的、適合中國本土的文化研究”[8],才能對當代社會文化關系做出客觀的分析與負責任的回應。

      在過去十年內,關于桑塔格創(chuàng)作實踐的研究引起了不少高校博士選題的關注。中央民族大學的張莉、南京師范大學的張藝、顧明生以及蘇州大學的柯英紛紛將桑塔格的創(chuàng)作實踐作為畢業(yè)論文的論題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張莉立足于文本細讀,“以‘對自我的書寫’這一主題為核心向外擴展和輻射,深入挖掘了‘沉默美學’與中西方文學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9]。應該說,張莉的博士論文在系統(tǒng)化構建桑塔格思想諸多聯(lián)系的同時,比較客觀地挖掘了桑塔格文學創(chuàng)作的深度內涵。張藝則著重選取了三個視點,透視了桑塔格藝術構造的魔力:“一是桑塔格秘而不宣的宗教意識,及其猶太出身帶給她的宗教感;二是桑塔格聞達于世‘智性激情’的深層生成機制,及其公共面孔背后的真我訴求;三是桑塔格掩身‘土星星宿’的原因所在,及其與仰慕者對話的藝術性和宗教性”[10]。張藝的這篇論文在桑塔格研究中無疑擴展了桑塔格研究的視野和領域。柯英則立足于哲學思辨,對桑塔格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哲學溯源,在理論與文本之間的互動中多方面分析了桑塔格作品中的存在主義思想。她從桑塔格看似錯綜復雜的創(chuàng)作中梳理出一條主線,追溯浸潤桑塔格虛構作品中的哲學思考,透徹清晰地串聯(lián)了桑塔格豐富的文學思想。顧明生在《蘇珊·桑塔格短篇小說空間形式研宄》中首次借助空間敘事理論闡釋了桑塔格八則短篇小說的敘事構架,發(fā)前人未發(fā)。不得不說,顧明生的這篇文章開辟了國內桑塔格短片小說專論的新篇章,全面、準確地評價了桑塔格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取得的成就。

      總體觀之,近十年國內研究者一改十年前對桑塔格創(chuàng)作實踐的冷漠態(tài)度,顯示出對其研究的極大熱情。和早期桑塔格的研究相比,這一階段的研究不再是對桑塔格創(chuàng)作實踐的單一性討論,而是對其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進行整體性的關照,從而為桑塔格創(chuàng)作實踐的系統(tǒng)化建構作出了突出貢獻。多元復雜的整體性研究打破了以往依據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將桑塔格的文學創(chuàng)作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亦或是將文學作品簡單地等同于文藝理論注腳的慣用做法,進一步客觀地展現(xiàn)了桑塔格作品的內在價值,呈現(xiàn)出桑塔格創(chuàng)作實踐和文學批評之間各不相同的姿態(tài)和觀念。然而,無論從研究視野還是研究成果的影響力來看,研究仍局限在較小的范圍內,桑塔格在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上的貢獻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二、關于桑塔格的藝術觀研究

      由于桑塔格在法國學習期間曾受到以薩特①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國文學家、社會活動者、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與虛無》(1943)是存在主義的巔峰作品。1964年,薩特憑著《嘔吐》(或譯作《惡心》)一書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和梅洛·龐蒂②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法國著名哲學家,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知覺現(xiàn)象學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行為的結構》(1942)、《知覺現(xiàn)象學》(1945)、《意義與無意義》(1948)。思想為代表的文藝思潮影響,隨后她也逐漸將鋒利的筆尖觸及哲學、思想、電影和歷史領域。在藝術評論中,她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觀,主要包括“坎普藝術”“攝影藝術”以及“情色的想象”等。國內關于桑塔格在藝術觀方面的研究成果豐碩,且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形式多樣,其中“影像藝術”以及“坎普藝術”主要占據近十年國內桑塔格藝術觀研究的熱點。

      柯英對桑塔格的影像藝術做了深入的梳理和探討。她指出,桑塔格對電影的論述十分松散,但仍有一定的側重點可循。在她看來,桑塔格對電影的論述可以重新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電影與小說以及戲劇的關系尤為緊密;二是反思性的電影能激發(fā)觀眾進行冷靜的思考;三是桑塔格試圖捍衛(wèi)電影的嚴肅性”[11]??掠⒌倪@一歸整有效緩解了桑塔格作品的復雜性,旁征博引的文字極具張力地體現(xiàn)了桑塔格“影像藝術”的獨特魅力。與柯英的平鋪直敘不同,蔣秀云借助“迷影”概念,詳述了“迷影”消逝對電影造成衰敗的原因:一是新媒體、新技術的發(fā)展;二是對電影黃金時代的懷舊。相比而言,該文的閃光點在于,蔣秀云并沒有局限在電影學的框架中對“迷影”展開長篇論述,而是以文化批評的視角出發(fā)將迷影理論與 “新感受力”、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的批判等相結合,頗具新意。學界在桑塔格影像藝術研究中,不乏別開生面的新見。王琳獨具匠心地利用攝影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將鄉(xiāng)村文化藝術以一種全新視角呈現(xiàn)出其獨特的地域人文特色和鄉(xiāng)村精神風貌。她在《攝影藝術中的鄉(xiāng)村題材——評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中以“鄉(xiāng)土”為攝影題材,對大眾生活、生產過程中的各類素材進行藝術化開發(fā),形成了以攝影藝術表達農村題材創(chuàng)作的新途徑。值得肯定的是,王琳的這篇文章有力地拓展了桑塔格研究的空間,具有相當高的現(xiàn)實關照價值。

      除了桑塔格的“影像藝術”,廣為流傳的“坎普藝術”也備受國內研究者的關注。在《“非自然”的固守——坎普藝術展與坎普美學》一文中,王漪璠借助大都會展覽上坎普藝術發(fā)展歷程的簡介,深入淺出地幫助大眾了解了“坎普藝術”的前世今生,以及坎普“非自然”的固守在當下的意義與價值。這篇文章結合時尚大都會博物館,把荒誕、浮夸的人或物行為帶到人們眼前,以一種輕松有趣的方式介紹了“坎普藝術”中看似客觀、權威的美學標準,對幫助人們改變長期以來將雅與俗看作勢不兩立、非此即彼的固化思維起著較大作用。和王漪璠將“坎普藝術”與現(xiàn)代時尚相結合不同,陳星君重返王爾德時代審視了王爾德的人生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陳星君指出,在某種程度上王爾德是一名真正的坎普者。他從“坎普”這一角度出發(fā),重新探討了王爾德的藝術作品,認為“唯美主義理論及王爾德對藝術形式美的狂熱追求使得王爾德的生活和他的創(chuàng)作都成為坎普最自覺的體現(xiàn)”[12]。陳星君的文章兼具趣味性和新穎性,其對“坎普藝術”理論內涵的深入把握為王爾德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資源。除了坎普展覽和坎普文學,坎普電影也受到了國內研究者的關注。李聞思借助對桑塔格“樸實的坎普”和“蓄意的坎普”兩個概念的區(qū)分,“將難以歸類和定義的坎普電影大致劃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并通過對這些坎普電影的研究再度思考和挖掘了《關于坎普的札記》的價值”[13]。李聞思的這種做法不僅條理清晰地理清了坎普的面貌,同時也不失為將坎普電影作為高度凝練的文本納入討論范疇的一種新嘗試。

      綜合看來,十年來國內研究者對桑塔格藝術觀的研究仍舊處于風口浪尖上。研究者們別出心裁地通過不同的載體對桑塔格的藝術觀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探討,并對模糊的定義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歸納。可見,他們對這方面的研究不僅持有濃厚的興趣,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內容也愈見豐富和深刻。值得肯定的是,他們對桑塔格藝術觀思想淵源方面有著更加深入的挖掘,同時也打破了藝術門類之間的壁壘,從而在思想上予以更大的空間和維度來展示社會思潮與藝術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為更加系統(tǒng)、全面地揭示桑塔格藝術觀的價值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線索。此外,研究者們在桑塔格藝術觀的研究中始終體現(xiàn)著桑塔格始終如一的關懷,即藝術與當今社會現(xiàn)實關系的關切,實現(xiàn)了桑塔格理論批評和現(xiàn)實價值的雙重意義,為這一領域研究的繼續(xù)開展積累了許多可借鑒的材料和資源。

      三、關于桑塔格的疾病隱喻研究

      在桑塔格看來,疾病隱喻是人們將疾病妖魔化和浪漫化,并不知不覺成為社會、文化以及道德腐敗的隱喻。她主張盡可能消除或抵制隱喻性思考,并在對疾病隱喻觀念進行強烈批判后出版了《疾病作為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1978)以及《艾滋病及其隱喻》(AIDS and Its Metaphors,1989)兩部優(yōu)秀作品。近十年來關于桑塔格疾病隱喻的研究受到了國內研究者們一定程度的關注。鄒軍、孔瑞以及周思源等人分別從“他者隱喻”“倫理標志”以及“疾病意識”等角度對桑塔格的疾病隱喻進行了各自的探討。

      鄒軍詳細分析了結核病隱喻的形成機制。他指出“乳房”一直以來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連同身體和疾病被視為他者的象征。他強調,“破解隱喻制造出來的幻覺以及由這種幻覺所引發(fā)的道德批判和倫理困境對當今社會女性的發(fā)展極其重要”[14]。在文章最后,鄒軍呼吁人們應該安撫哭泣的“她們”,流露出鄒軍對構建一個和諧、寬容、多元的世界深切的期盼。孔瑞對桑塔格疾病隱喻的研究則深入到桑塔格的劇本《床上的愛麗斯》之中。他從分析生命個體和自身的倫理關系角度探討了主人公愛麗斯疾病的表征,從而廓清了詹姆斯家異化的家庭倫理關系。與此同時,他還通過考察愛麗斯社會倫理身份的困境來探討其疾病的不當治療,從而深入闡明疾病現(xiàn)象與人同各種倫理關系之間的各種隱喻,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桑塔格對于女性倫理處境的關懷同情和悲憫之心”[15]。周思源在其博士論文中也有相似的討論。他借助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提出的“祛魅”概念,“將桑塔格小說與劇本中病態(tài)人物的疾病模式分為‘軀體殘損’‘情志疾病’和‘精神疾病’三類,深刻探討了桑塔格在虛構創(chuàng)作中附魅于疾病和病者的生存隱喻與社會象征”[16]。文章暗含了桑塔格以散文寫作祛魅疾病的社會擔當,極富表現(xiàn)力地展現(xiàn)了桑塔格對生命意義的追索以及對思想內核與生命品格的重建。

      不難看出,以上研究均傳達了疾病隱喻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蘊含的豐富藝術內涵,同時也展現(xiàn)出桑塔格對生命狀態(tài)和生存處境的思考與憂慮。自2019年后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嚴重的疫情給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叭绻荒艿玫接行е委?,創(chuàng)傷受難者就將帶著一個永遠沒有終結、也無法終結的噩夢活著”[17]。然而,國內權威刊物鮮有發(fā)表對桑塔格疾病隱喻的相關文章,近2年來也未曾有博士論文抓住這一契機談及桑塔格疾病隱喻的研究?!俺酥R上的斷裂之外,拒絕傾聽創(chuàng)傷的更深層原因恐怕來自情感上的抗拒和抵制”[17]。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疫情帶來的傷害也許永遠無法被抹去,唯有盡早正視才能真正與其和解。因此,未來國內學術界應對這一部分內容投以更多的關注,并使之成為未來研究中的新動向、新趨勢。

      四、關于桑塔格的政治介入研究

      桑塔格的政治介入主要指其在激進的政治活動中所展現(xiàn)的一系列政治熱情,如發(fā)表政治評論及參與政治演說等等。在巴黎學習期間,桑塔格因受到當?shù)叵蠕h派左傾政治理論的極大影響,促使她始終保持著新左派特有的政治熱情。她所有的政治著述活動都旗幟鮮明地體現(xiàn)了她作為美國左翼知識分子政治介入的思想特征。近十年來,國內研究者王予霞、張藝、李巖和王純菲等人分別從“社會公共關懷精神”“政治思想”以及“新左翼女性美學”等角度對桑塔格的政治介入研究展示出極大的熱情。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王予霞便出版了專著《蘇珊·桑塔格與美國左翼文學研究》(2009),主要探尋了“桑塔格與美國當代左翼文學的研究”[18]。該書出版四年后,王予霞再次發(fā)表《左翼消沉時從未消沉的左翼聲音——蘇珊·桑塔格與當代美國左翼思潮》。她在這篇文章中以當代美國左翼文學思潮的變動態(tài)勢為背景,展現(xiàn)了桑塔格對波蘭問題、波黑沖突、反恐戰(zhàn)爭等敏感問題的獨到見解。她強調,“即便在左翼文學思潮逐漸消沉的時侯,桑塔格仍以其深入骨髓的道德勇氣繼續(xù)批判與揭露社會的黑暗與不公正,挑戰(zhàn)美國的強權勢力”[19]??梢哉f,這篇文章是當前研究桑塔格政治介入不可多得的一份參考文獻,將桑塔格作為當代西方知識分子的社會公共關懷精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張藝在《舟子安在?——從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與俄語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的“對話”之旅談起》中也獨辟一小節(jié)專門談及桑塔格對美國的政治體制的認識。在張藝看來,“美國的政治體制基本為大資本所左右,而桑塔格則是中產階級消費文化中最激烈批判者之一。桑塔格的代表作《論攝影》(On Photography,1977)就是桑塔格站在批判圖像消費這一立場上最典型的例子”[20]。張藝的文章觀點獨到,不囿于成見,對桑塔格的進一步研究起著很好的啟示作用。李巖和王純菲則將對桑塔格政治介入的視角轉到“左翼女性主義審美”之上。他們以桑塔格《迷惑人的法西斯主義》為藍本,深刻揭露了“法西斯強權美學的哲學根源實為父權中心主義所推崇的同一哲學”[21]。他們看到了桑塔格“新左翼女性”美學在審美與政治的碰撞中的先鋒美學思想,這對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時也對警惕各種新式極權主義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總的來看,以上研究者對桑塔格政治介入方面的研究既具有前瞻性又不失時代經典性,也讓廣大學者深切感受到了研究桑塔格經典議題的必要性。毫無疑問,桑塔格在政治介入領域的影響力是十足的。然而近十年來國內研究者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和研究力度相對較小,綜合性的研究也相對較少,致使桑塔格政治介入方面的研究略有停滯性且邊緣化的趨向,這顯然是不妥當?shù)??!拔幕芯康囊粋€重要使命,或者說文化研究的獨特魅力,就是積極詢喚真正意義上公共知識分子的出場”[22]。事實上,桑塔格之所以被稱為“美國最后的公共知識分子”,正是因為其在政治介入中對真理與正義的捍衛(wèi)與追求以及對待人類命運所懷有的強烈使命感與責任感。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還應當積極將桑塔格同中國知識分子進行橫向對比,反思和審視目前中國公共知識分子的職責以及中國公共知識分子同各種權力體制的關系,從而為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一種借鑒。

      五、結語

      2004年12月28日,桑塔格在紐約因白血病去世,享年71歲。在她去世以后,西方主要媒體紛紛發(fā)表訃告和悼念文章,并予以各種名號和贊譽:“以筆為槍的斗士”“無畏的思想家”“美國先鋒派的大祭司”等等。桑塔格傳奇式的一生也詮釋了她對生命最崇高的禮贊。近十年來,在國內桑塔格研究日益走向多元化的大環(huán)境下,研究者們對桑塔格的研究在多個方面都有了豐富且深刻的研究成果。這個階段對桑塔格研究呈現(xiàn)出熱點突出、論析漸趨深入、思辨愈發(fā)明朗的特點,且大部分的研究都擺脫了早期單一式讀解的窠臼。然而,我們仍應該十分清楚地認識到國內桑塔格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研究者們對桑塔格在21世紀出版的作品研究力度相對較小,主要扎堆在桑塔格前期的作品上,對疾病隱喻、政治介入、同性戀以及復數(shù)性別研究略顯邊緣化。其次,國內桑塔格研究的理論視野仍然缺乏新穎性,對其作品的解讀尚停留在表面的探究中,在縱向深入以及橫向對比上依舊有待進一步的突破。此外,研究者們對于桑塔格研究缺少時代的問題意識,忽視了中國時代本土特征這一支撐點。少部分研究者涉及到了桑塔格作品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懷,然而將桑塔格的理論與當今社會現(xiàn)狀的聯(lián)系還不夠緊密,研究形式始終架空于內容,致使無法將桑塔格整體的研究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

      從近十年來對桑塔格的研究現(xiàn)狀可以看出,桑塔格研究正方興未艾,還有很多領域值得開拓和深化。首先,中國學界應將更多目光投向桑塔格后期的成果上來,特別是桑塔格謝世后出版的日記、筆記以及隨筆集,如《重生》(Reborn:Journals and Notebooks1947——1963,2008)、《心為身役》(As Consciousness is Harnessed to Flesh:Journals and Notebooks1964——1980,2012)以 及《同 時》(At the Same Time,2018)都是研究桑塔格不容忽視的文獻材料,深藏著桑塔格真摯的道德關懷和深刻的人性思考。與此同時,鑒于學界對桑塔格前期單一虛構作品的研究已趨于飽和,應“盡快將其中可能有價值的‘碎片’拼接起來”[23],形成獨具桑塔格特色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研究。其次,多樣化的理論視角仍是尚待進一步探索、大有可為的領域,同時也是今后推進桑塔格研究多元化最正確且有效的途徑。最后,盡管近十年來國內學界不斷對桑塔格在中國的影響進行反思與批判,然而這些反思和批判仍有待增強與中國本土經驗之間的聯(lián)系,方能有效展現(xiàn)出符合中國身份、中國方案、中國經驗的價值討論和客觀辨析。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十年來中國桑塔格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本文難免會出現(xiàn)掛一漏萬。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中國桑塔格研究者們將會開辟一片桑塔格研究的新天地,桑塔格研究也必將隨之實現(xiàn)一個質的飛躍。

      猜你喜歡
      坎普桑塔格研究者
      重新發(fā)現(xiàn)蘇珊·桑塔格
      姚君偉:用一生履行對桑塔格的承諾
      出生入死的桑塔格
      譯林(2022年1期)2022-05-30 10:48:04
      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成為研究者及其啟示
      淺析坎普在時裝設計中的風格
      紡織報告(2020年8期)2020-12-20 14:10:22
      這很“坎普”
      研究者稱,經CRISPR技術編輯過的雙胞胎已出生。科學將如何回應?
      英語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40
      美國“坎普”山火致88人死亡仍有203人下落不明
      研究者調查數(shù)據統(tǒng)計
      中華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 10:37:42
      新諾坎普,新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9期)2016-06-12 10:56:44
      余姚市| 马山县| 阜阳市| 策勒县| 和硕县| 泰和县| 巫山县| 张北县| 车致| 土默特右旗| 民县| 永川市| 定州市| 商丘市| 洛浦县| 东方市| 六盘水市| 凤翔县| 金塔县| 土默特左旗| 历史| 三门县| 洞头县| 响水县| 瓦房店市| 绥化市| 广灵县| 荔浦县| 中方县| 河南省| 营口市| 博客| 吉木乃县| 天水市| 阿克陶县| 深水埗区| 上虞市| 贺州市| 彭水| 通城县| 蓝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