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菲菲
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發(fā)生了一場重要的海上遠航活動。鄭和率領船隊乘坐福船,從南京出發(fā),在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航行前世界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當時的航海經(jīng)常會遇到倭寇,曾與其進行了數(shù)百次海戰(zhàn),勝多敗少。取勝多的原因除了軍隊合作有序,靈活的戰(zhàn)術等因素外,福船的保駕護航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福船是我國帆船航海時期的三大船型之一。廣義的福船是由福建籍船匠建造的,或者使用福建造船工藝制造的船。其體型龐大、船底尖、船面開闊,船艙使用了“高科技”水密隔艙技術,適合遠途航行。福船排水量非常大,在航行中能提高船速??梢杂糜谧鲬?zhàn)的福船,細分為哨船、鳥船、冬船和快船。遇到作戰(zhàn)情況的時候,在戰(zhàn)役中幾次將倭寇的船撞翻。
福船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第一個特征是福船的主體構造使用了兩段龍骨,包括主龍骨、尾龍骨和首柱。龍骨是在船體的基底中央連接船首柱和船尾柱的一個縱向構件,它主要承受船體的縱向彎曲力矩。
第二個特征是福船船板應用了特殊的接縫技術。福船建造時裝了多層外殼板,每一層的邊縫都混合采用了平接與搭接的方式,提高了整體的密封性。
第三個特征是船壁建造應用了“高科技”水密隔艙技術。
“高科技”水密隔艙技術是什么?水密隔艙制造技藝,是福建省晉江市、寧德市地方傳統(tǒng)手工技藝,被認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水密隔艙技術,就是用隔倉板把船艙分為彼此不相通的若干個艙區(qū)。如果在遠洋中遇到大風浪,有幾個艙區(qū)遭受破壞進水,也不會影響其他艙區(qū)。這樣,船機的抗沉性大大提高。同時,多個艙區(qū)可以存放多種貨物,便于分類管理。
水密隔艙技術具有豐富的科學價值,是中國古代船舶的一項重大發(fā)明,是福船最突出的特色。雖然當代也建造帆船,但大都是木帆船改造而來的船體,水密隔艙技術仍在使用。舵的裝位固定未變,即“內核”未變,只是以機械為驅動力,是動力和風力并用的水密隔艙木船。這種造船技術在傳統(tǒng)民間依然流行。因此,福船水密隔艙制造技藝在科技發(fā)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隨著現(xiàn)代造船業(yè)的發(fā)展,木船的使用日益減少,生產(chǎn)行業(yè)也隨之衰落,導致制造技藝逐漸流失。在這一狀況下,需要加強保護措施,以保證傳統(tǒng)木船制造這種珍貴民間手工藝的有效傳承。
在中國科技館“華夏之光展廳”有“明代福船”這一展品。對明代福船感興趣或關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同學,歡迎來中國科技館與展品互動,探究應用“高科技”的明代福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