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煒 暨南大學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爸v好中國故事”,讓海內(nèi)外觀眾了解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是當前傳播格局下,在中國國家形象塑造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而“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敘事問題,需要在敘事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策略以提升敘事效果,也需要敘事理論的指導。本文將以“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從羅曼·雅各布森語言交際理論的視角探討“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策略。
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20世紀著名的俄羅斯語言學家和符號學家,布拉格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與領袖之一。1958年4月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雅各布森宣讀了《結束語:語言學與詩學》,提出了語言交際理論,并于1960年公開發(fā)表[2]。該模式把言溝通行為的基本要素擴展到了六個:
語言交際理論即“六要素六功能模式”,認為語言交往不僅限于說話者、聽眾和外部世界,而應當包含說話者、聽眾、語境、信息、接觸和代碼等六因素。并且從目的指向性的角度,認為此六因素分別對應六種功能:情感功能(emotive function)、意動功能(conative function)、指稱功能(referential unction)、詩 性 功 能(poetic function)、交 際 功 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語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具體而言,當交流偏向于說話者(addresser)時,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是情感功能,說話者的情緒、情感會影響交流的過程和結果。當交流偏向于聽眾(addressee)時,在談話中占據(jù)主導位置的是意動功能,即說話者會以各種形式語言來敦促聽眾聽取說話者的命令。當交流偏向于語境(context)時,凸顯的是指稱功能。即交流的過程是提供語境的過程,由此傳受雙方得以建構共通的意義空間,此時交流才能實現(xiàn)明確傳達意義的目的。當交流偏向接觸(contact)時,交際功能成為主導功能。在這個過程中,交流是為了建立或者維持傳受雙方的聯(lián)系渠道,并保持交流渠道的暢通。當交流偏向信息(message)時,就會凸顯詩性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形式優(yōu)美的信息更容易被感知。當交流偏向“代碼”(code),交流就會發(fā)揮“元語言功能”,交流關注的是代碼的運用和內(nèi)涵,關注的是傳受雙方對所使用的代碼是否存在一致的理解。
雅各布森認為,語言具有明確的目的指向性,這是任何語言都具備的特質(zhì),即所有的語言都是為了實現(xiàn)某種功能(function),使用語言都是出于某種目的。因此不論語言如何變化,都可以從交流的目的去考慮,選擇合適的交流模式,實現(xiàn)雙方達成一致的交流目標。雅各布森的這一理念與“講好中國故事”存在內(nèi)在一致性?!爸v好中國故事”目的是把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思想展現(xiàn)得更加鮮明,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同樣具備鮮明的目的指向性。顯然,語言交際理論與“講好中國故事”存在共通之處,基于語言交際理論探討“講好中國故事”敘事策略存在可行性。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的提到:“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這說明,“講好中國故事”本質(zhì)上是一個敘事問題,我們需要融通中外優(yōu)秀的敘事理論和敘事實踐,打造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建構中國自己的敘事體系,讓中國精神、中國思想、中國力量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出來,讓中國國家形象得到提升。
雅各布森語言交際理論分析了言語交際行為當中的六要素,并討論了六個要素分別對應的功能,是一個優(yōu)秀的語言學理論。而國內(nèi)外有不少研究用該理論分析民間故事的敘事模式、藝術電影的敘事模式等等。這說明,語言交際理論不僅局限于語言分析框架,它理論闡述能力極強,可以用于分析“講好中國故事”敘事策略上。
基于雅各布森語言交際理論,本文認為“講好中國故事”旨在讓中國故事成為一個窗口,讓海內(nèi)外受眾對中國有更真實、全面、立體的了解,讓故事背后的中國精神、中國思想、中國力量得到鮮明展示,讓中國國家形象得到顯著提升。在總結提煉了語言交際理論,并結合“講好中國故事”的實際情況后,本文認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策略,需要著眼于情感敘事、本土化敘事、詩化敘事、交際化敘事等方面。
敘事就是通過語言或者其他媒介來再現(xiàn)發(fā)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的事件[3]。而“講好中國故事”則要求把發(fā)生在中國且能體現(xiàn)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思想的事件講述好。
當交流偏向說話者時,情感功能在交流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安東尼奧·達馬西奧指出,當我們感知到周圍世界或身體中的某些刺激時,無論是單一刺激還是多個刺激,我們都會以一種預先組織好的方式,以一種情感進行回應,這說明我們具有先天的敏感性[4]。也就是說,人們遇到外部信息的刺激,首先對刺激源進行情感體驗,這實際上是一種共情體驗。對于“講好中國故事”而言,進行情感化敘事,能夠讓讀者從情感上去體會故事,從認知和態(tài)度上與故事的主體和所蘊含的中國精神產(chǎn)生共鳴。具體而言,中國故事的情感化敘事,需要關注敘事者的某些特質(zhì),找到雙方共通的特質(zhì),以此作為敘事的基點,這樣更能使得受眾產(chǎn)生情感認同,從而將自己的情感的某些方面投射到敘事者上,投射到故事上,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
紀錄片《大約在冬季》聚焦中華民族精神,并對奧林匹克精神進行提煉,推動中華民族精神的全球化傳播。首先,《大約在冬季》將視角對準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并提取奧林匹克“更快、更強、更高”的自我挑戰(zhàn)精神,將二者互相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引人共鳴。比如第四集《礪冰之旅》中,主創(chuàng)團隊聚焦中國冰雪運動隊從1980年到2022年一路的顛沛流離到最終書寫傳奇,為受眾講述一個感人至深的勵志故事。其次,《大約在冬季》提煉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精神內(nèi)涵,并與奧林匹克“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的精神進行融合。比如第五集《相聚2022》中,主創(chuàng)團隊聚焦中國第一次籌備冬奧會的幕后故事,具象化的呈現(xiàn)了中國付出的積極努力,鮮明地展示了故事背后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當交流趨向于語境(context)時,交流中凸顯的是指稱功能,交流是提供語境的過程。具體來說,要構建共通的語境,首先是故事挑選要本土化,即基于受眾所處的語境而精心篩選的事件,此類事件或故事對于當?shù)厥鼙姸际鞘煜さ墓适?,容易產(chǎn)生親近感和認同感。其次是敘述話語的本土化,即文本的形式是本土化的,是基于受眾所處語境的所普遍流通文本形式,對敘述的文本形式進行本土化改造。最后是敘述行為的本土化,即講述事件的過程或行為是本土化的,簡單說就是采用當?shù)厝讼猜剺芬姷闹v述方式或過程進行講述,可以借當?shù)孛?、知名媒體機構之口講述中國故事。
TED系列演講《中國道路與前景》選擇本土化敘事,通過外國發(fā)言人實現(xiàn)敘事語境本土化。節(jié)目邀請埃及前總理埃薩姆·謝拉夫與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卓奧馬爾特·奧托爾巴耶夫就當前國際形勢下的“一帶一路”政策進行了深入剖析與解讀。兩位領導人不僅分析了“一帶一路”構想對沿線國家的整體利益,還從國際秩序觀察者和構建者的身份、“一帶一路”政策參與國的身份出發(fā),構想了中國模式和中國經(jīng)驗將如何在當前全球范圍內(nèi)重新為各國建立起有益的聯(lián)系,從而推動新的國際秩序的建立。而針對西方國家散播的“中國威脅論”,兩位國家領導人通過講述自己對“一帶一路”政策的切身經(jīng)歷,形成了對“中國威脅論”的有力回擊,使沿線國家對政策的疑慮大大消除。
當交流趨向于信息本身時,詩性功能在交流過程中占據(jù)主導地位。此一過程強調(diào)的是信息的形式,認為信息的形式比信息本身更重要。這一論斷與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5]。傳播技術革命將會給傳播體系帶來顛覆性變革,而人們認識與溝通、情感與表達、交往與聯(lián)系所依賴的媒介也會受到重塑。此時,媒介的形式比內(nèi)容更重要。在新媒體時代,詩性敘事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融合視頻、音頻、動畫,甚至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賦予中國故事新的理解方式和意義生產(chǎn)方式,進而影響觀眾的思維感知和情感認同。
《CGTN系列節(jié)目》以鮮活飽滿的人物故事、豐富翔實的影像素材、炫酷專業(yè)的鏡頭語言,通過現(xiàn)場紀實、深度訪談、影像素材、特效動畫等多元視聽語言構建影像修辭,有效吸引觀眾眼球,極大地提升了節(jié)目敘事的感染力和感染力。比如《千年調(diào)·宋代人物畫譜》以數(shù)字技術解構宋畫蘊含的歷史人文密碼,并打造了多個沉浸式交互網(wǎng)頁,并始終使用國風音樂,使觀眾能夠領悟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厚重感,探尋華夏之夢。此外,該節(jié)目還特別強調(diào)融合多元敘事模式,比如《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就記錄了中國從脫貧攻堅到鄉(xiāng)村振興轉型的過程,節(jié)目帶領觀眾深入中國最偏遠的地區(qū),通過平民化、立體化的敘事模式,凸顯真實的力量和敘事的魅力,讓觀眾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現(xiàn)狀,使宏大主題真實可感。
當交流趨向于接觸時,交流中占主導地位的是交際功能。在新媒體時代,當交際功能成為主導功能時,交流并不僅僅只停留于維持傳受雙方的聯(lián)系渠道,而是應該是擴大交際的范圍,使信息從原來的“兩級傳播”轉變?yōu)椤安《臼絺鞑ァ?。這就是新媒體時代病毒式傳播的理念[6]。對于中國故事的交際性敘事策略而言,可以基于病毒式傳播的基本理念,尋找具有足夠侵染力的故事原型,以廣大人民群眾最易知曉、接受、認同、轉發(fā)的形式進行故事的講述,使其能夠在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平臺的快速裂變。
《英國小哥細數(shù)“兩會”關鍵詞》可謂中國故事病毒式傳播的典范。2017年全國“兩會”前夕,英國小哥制作了解讀兩會的短視頻,以熱詞盤點的形式回顧了中國幾十年來兩會的熱詞,以此為契機帶領觀眾快速了解中國社會幾十年來的發(fā)展進程。在形式上,該短視頻通過特效技術將小哥進行等比例縮小,讓小哥能夠與桌上物品互動的形式,利用日常環(huán)境來表達相對晦澀的政治概念與政治論述,從而營造了一個形象通俗的話語空間。而在傳播渠道上,該視頻以YouTube等社交媒體平臺為傳播主陣地,通過觀眾的熱議與轉發(fā)實現(xiàn)“裂變式傳播”,以指數(shù)級的增長速度擴大了視頻的傳播效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該視頻在2017年兩會期間創(chuàng)下單集最高播放量的記錄,有效播放量超過5600萬次。視頻也引發(fā)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在內(nèi)的超過百家媒體轉載,二次傳播全網(wǎng)有效覆蓋量超過800萬次。同時,視頻在中外社交媒體平臺中引發(fā)了熱烈反響及互動,并獲得更多網(wǎng)友的轉發(fā)。
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在發(fā)生歷史性變化。此等國際形勢下,世界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更好地展現(xiàn)國家形象,因此對于“講好中國故事”提出更高的要求?;谘鸥鞑忌Z言交際理論,“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需要注重故事的情感、使故事本土化、美化故事的形式、使故事多渠道傳播。從而使中國故事適應新媒體語境,減少“文化隔閡”,更具有情感感召力和廣泛的傳播力。進而提升國家形象,讓海內(nèi)外受眾認同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