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寒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宋代詩人葉紹翁在懷鄉(xiāng)詩《夜書所見》里描繪了兒童提著夜燈捉蟋蟀的畫面,活靈活現(xiàn)。夜幕降臨,室外秋風瑟瑟,孩子們卻不知疲倦地在土地里、溝渠邊、草叢中尋找蟋蟀的蹤跡,讓詩人不禁回憶起自己的童年趣事。
“促織”就是蟋蟀的名字,它還被稱為蛐蛐、秋蟲等等。在古代,捉蟋蟀、斗蟋蟀是兒童和成年人都喜愛的游戲。古人沒有手機電腦,也不能玩桌游、看電影,大自然里的昆蟲、小動物就是他們的玩具,斗蟋蟀是當時最流行的娛樂活動之一。
愛斗蟋蟀的皇帝與市民
斗蟋蟀這項活動具體興起于何時,無從考證,但從古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它是在唐宋時期逐漸由朝廷風靡至市井的。
根據(jù)唐代《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秋天時節(jié),宮里的妃嬪們就用小金籠子養(yǎng)蟋蟀,放在枕邊聽它“唱歌”,聲音婉轉(zhuǎn)悠揚,遠比把玩玉石有趣。后來這種稀奇的玩意兒從宮廷、貴族之家傳到了市井百姓中,養(yǎng)蟋蟀漸漸成為大眾游戲。某天,有人在觀賞蟋蟀時發(fā)現(xiàn)了一件好玩的事兒——兩只雄性蟋蟀同處“一室”就會打架??礋狒[不嫌事大,人們開始特意將兩只雄蟋蟀放在一起,看它們在籠子里一爭高下。漸漸,長安城里四處可見斗蟋蟀的場景,吸引往來者押注,賭贏了可以獲得雙倍的錢財。達官顯貴們尤其熱衷,甚至將蟋蟀養(yǎng)在象牙、瑪瑙雕制的盒子里,一次賭斗就下注白銀萬兩,極盡奢靡。
南宋建都杭州以后,社會暫時安定,斗蟋蟀之風越演越盛。宰相賈似道也迷戀上了這項休閑活動,甚至為此荒廢政事。他在西湖葛嶺建造“半閑堂”專門用來斗蟋蟀,還將自己養(yǎng)蟋蟀、斗蟋蟀的經(jīng)驗編纂成《促織經(jīng)》-書,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研究蟋蟀的著作。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買賣,市井中出現(xiàn)了販賣蟋蟀的“專業(yè)戶”,生意興隆。
明清兩代是斗蟋之風最盛的時期,其中,皇帝的推波助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明宣宗朱瞻基是斗蟋蟀“大咖”,人稱“蟋蟀皇帝”。他擁有各種好斗、善斗的蟋蟀和精致工具。為了滿足自己的嗜好,他還向全國各地的知府征收健康蟋蟀。有些游手好閑的人捉到好的蟋蟀便抬高價格出售,一些貪官污吏借機從中牟利,讓平民百姓分攤蟋蟀的高昂費用,往往一只蟋蟀就能導致好幾戶傾家蕩產(chǎn),《聊齋志異》中的《促織》便來源于當時的現(xiàn)實素材。
招式多,斗蟋蟀是個講究事
雖然斗蟋蟀催生出一些人囤貨居奇、貪贓枉法的行徑,但它本身是一項非常有趣的休閑活動。
在古代,秋季白露后正是蟋蟀們“出道”的好時機,也是斗蟋蟀的“旺季”?!叭齾怯侄反倏椫畱?,斗之有場,盛之有器,必大小相配,兩家審視數(shù)回,然后登場決賭?!泵鞔x肇淛在《五雜俎》中記錄了明代宮廷斗蟋蟀的前期準備:兩只雄性蟋蟀相斗要有寬敞的地方,它們的大小、品種要相近,以保證比賽相對公平。為此,在比賽之前需要裁判、兩家主人和觀眾評測一番,確定它們處于同等“級別”時才可以放在一起比斗。
蟋蟀的主人用特制的器具引斗,一邊揮動它一邊為自己的“得力干將”加油鼓氣。旁觀者則凝神靜氣,靜觀兩只蟋蟀側面試探、正面交鋒。只見兩只蟋蟀揮動著長長的觸須試探彼此的“武力”,有的率先發(fā)起攻勢,利用后足支起身體,試圖壓倒敵人;有的“后發(fā)制人”,趁敵人不備時迅速旋轉(zhuǎn)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幾個回合后,敗的節(jié)節(jié)退卻,勝的步步緊逼,引來主人和旁觀者的歡呼。一只既能鳴又善斗的蟋蟀不僅能為主人帶來榮耀,也是同類中佼佼者。據(jù)說最善斗的蟋蟀種類是赤胸墨蛉,有“黑頭將軍”的美名。
如今,人們有了更多的娛樂選擇,斗蟋蟀已經(jīng)演變?yōu)樾”娀顒印T卩l(xiāng)下或許還能看見有人用簡易的工具斗蛐蛐,但這不是鄉(xiāng)間獨有的樂趣,在城市,一些蟲迷、玩家會聚集在寵物市場中,互相交流或展開一場蟋蟀間的比試。當然,挑選蟋蟀也是一門技術活,不僅要考察它的來處,還要觀察它的品相,比如蟋蟀頭型。有人總結道:擁有“壽星頭”的蟋蟀是上品,它長著長而圓的頭,且頭向前凸起,酷似老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