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武
文字是人類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是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知前的津梁梯航。我們通常所說的古文字,往往專指古漢字。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中華文明浩浩蕩蕩,滾滾向前。漢字自產(chǎn)生至今數(shù)千年來從未衰歇,成為世界上唯一經(jīng)久不絕的古老自源文字。中華大地上百族融匯,聯(lián)通萬邦,漢字成為種種不同文明之間的強力紐帶,古文字則是開啟中華早期文明的通關密碼。
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業(yè)已成為專門之學,前輩學者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業(yè)績和豐碩的成果,為我們提供了諸多可資取法的治學經(jīng)驗。狹義的古文字學只是研究先秦古文字形體及其演變,廣義的古文字學除了考釋文字之外,還要兼及古文字所記錄的漢語信息和文獻內(nèi)容,疏釋詞義句意,甚至揭示字詞蘊涵的文化意義。出土文獻又溢出古文字材料的范圍,古文字學者所面對的出土文字材料時或?qū)儆跐h代以后之物。古文字學與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和文獻學關系密邇,說得好聽一點,是綜合性的交叉學科,說得不好聽,叫做邊緣學科。
1925年7月,王國維先生為清華學校暑期補習學校作了著名的學術講演,其中有如此的一段話:“古來新學問大都由于新發(fā)見,有孔子壁中書出,而后有漢以來古文家之學;有趙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來古器物古文字之學……然則中國紙上之學問,賴于地下之學問者,固不自今日始矣?!雹偻鯂S:《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fā)見之學問》,《學衡》第45期,1925年。新發(fā)現(xiàn)帶來新學問,王先生的這一論斷,一再得到古文字新材料的驗證。
商周青銅器銘文是研究商周史的重要史料,銘文的解讀存在問題多多,傳世文獻中“作冊”一詞少見,而甲骨金文材料中屢見,研究者于其內(nèi)涵性質(zhì)及演變尚有不少模糊認識,甚或疑讞莫定。徐鳳儀《商周“作冊”析辨——兼論周人對殷商遺留職官文化的改造》一文,詳細爬梳“作冊”所有用例,考鏡其呈現(xiàn)形式和使用語境自殷商而迄西周早期、中期、晚期的歷時變化,指出“作冊”經(jīng)歷了遺存、衰落、隱沒的過程,反映了周人對殷商職官文化的改造及取代。由新材料來觀照老問題,故能得到新的研究結(jié)論。
以陳松長教授為首的學術團隊經(jīng)過多年奮戰(zhàn),已經(jīng)完成了全部岳麓書院所藏秦簡的整理工作,出版了七巨冊的整理報告書。劉杰參與過岳麓秦簡的一些前期整理工作,有系列論文研討岳麓秦簡。此次發(fā)表的論文,考辨近年刊布的《岳麓書院藏秦簡》第壹冊和第伍冊簡文釋讀三則,指出《為吏治官及黔首》簡9“智愛有亟”當讀為“知愛有恒”,意謂要恒持慈愛之心。另有兩處屬于疏解簡文原意,糾正整理者和其他研究者不恰當?shù)木渥x,所考均確鑿可信。
日書是秦漢墓葬常見的出土文獻,在古代方術史、思想史和社會生活史諸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湖北隨州市曾都區(qū)周家寨墓地M8號漢墓所出漢簡《日書》屬于科學發(fā)掘的新材料,《五龍》篇內(nèi)容為此前日書所未見。程少軒、凡國棟和羅運兵三位學者合撰的《周家寨漢簡日書〈五龍〉研究》,首次用合理的方法加以解讀,對竹簡原文所述干支精心推算,復原出五龍圖的基本形態(tài),對其中蘊含的數(shù)術原理作了深入的闡述,對相關疑難字詞的考釋也都允貼可信。
此次本欄目推出的三篇論文,有長有短,宜長則長,可短則短??坚尮盼淖峙c出土文獻的論文,寫法不拘一格,如于省吾、楊樹達等先賢,深得亁嘉學派考據(jù)文章神髓,雖滿腹經(jīng)綸,真知灼見,而詞約旨豐,要言不煩,清通可誦,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有的考釋古文字的論文,新知迭出,言而有物,雖長篇大論,當然只能耐著性子慢慢品鑒了。
李學勤先生說:“活在今天,居然有這么便利的條件研究古文字。我們有這么多新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進行的南水北調(diào)工程所經(jīng)過的區(qū)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區(qū),隨著工程的進行,以后提供給我們的考古材料一定是大量的,會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收獲。”①李學勤:《古文字研究的今天》,《通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250頁。20世紀70年代,農(nóng)業(yè)學大寨,大興農(nóng)田水利基本建設,成了出土文獻重見天日的黃金時期。近年我國社會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大修高速公路和鐵路,城鄉(xiāng)住房擴建和改造日新月異,客觀上促成了大量古文字資料紛紛出土的局面。許多出土的商周秦漢文字資料,連司馬遷都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甚至做夢都夢不到,其學術價值當然未可估量。
文字借考古所出的文物而存在,語言通過文字記錄文獻,文獻反映了文明與文化。有新材料,還要有正確的研究方法,找到準確的解讀途徑,得出正確或比較貼近真相的結(jié)論,才能推動學術的深化和發(fā)展。
新材料正層出不窮,新問題于是紛至沓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之學也就生生不息,精進日新。東漢王充《論衡·謝短》篇說:“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雹谕醭洌骸墩摵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6頁。我們不能泥古,也不能薄古,而是要鑒古知今,古為今用。如近年所見戰(zhàn)國竹簡多有論述治國理政的佚籍遺篇,即可借以了解二千多年前的治國理念和政治方略,對于民族文化自信的樹立和當代中國長治久安的事業(yè)發(fā)展不無借鑒作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文化建設的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傳承再造。大量的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了解中華早期文明的輝煌歷史提供了堅實的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