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柯,北京大學(xué)研究生,曾參與國家圖書館、中華書局系列圖書審校工作,在各出版物及媒體平臺發(fā)表文章十萬余字。
安身不可無友,人在世上,總要結(jié)交朋友,永遠不能離群索居。在交朋友這件大事上,古人總結(jié)了哪些法則呢?
圣賢的交友標(biāo)準(zhǔn)
關(guān)于交朋友,先賢們都很有話說。荀子說“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孟子說“友也者,友其德也”,他們都在強調(diào),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人品。當(dāng)然,在這方面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大概還得是孔老夫子,畢竟《論語》開篇便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那么,一個人到底該怎么交朋友、交什么樣的朋友呢?
對第一個問題,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也很困惑。于是,孔子教導(dǎo)他,“忠告而善道之”,就是說,對待朋友要真誠,要忠言相告,引導(dǎo)朋友向善。
對第二個問題,孔子給出了最基本的原則,“無友不如己者”,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孔子可沒有瞧不起別人的意思,這句話背后也隱含著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長處的意思,畢竟孔子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p>
孔子把朋友分成兩類,即所謂“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好的朋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就是正直、誠信、知識廣博的人;不好的朋友,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就是諂媚逢迎、兩面三刀、花言巧語的人。這些道理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并不容易。
我的朋友是“杠精”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交、更要做能說真話的“諍友”。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因擔(dān)心指出朋友的錯誤會影響友情,有想法也不敢輕易表露。不過,這樣做真的好嗎?
呂岱剛平定了交趾太守士燮之子士徽等人的叛亂,大家正為他舉辦慶功宴。觥籌交錯中,徐原突然站出來唱反調(diào)。
原來,呂岱在平定叛亂時,曾派出自己的舊友士匡勸降,并給出了倘若叛軍服罪,“雖失郡守,保無他憂”的承諾。這位士匡正是士徽的堂兄弟。有“中間人”帶話,再加上呂岱的承諾,士徽一眾最終決定投降。為表誠意,他帶著隊伍里的骨干領(lǐng)導(dǎo)“肉袒謝罪”。呂岱十分客氣,讓幾人穿上衣服,將他們迎回大帳。然而等六人依次落座后,呂岱卻畫風(fēng)突變,當(dāng)著當(dāng)?shù)剜l(xiāng)紳豪富的面,細數(shù)幾人罪狀,火速將他們斬首。
徐原批評呂岱背信棄義,以武力服人卻失去民心。這并不是忠心為君主考慮,而只是為了自己的政績。
宴會結(jié)束的第二天,許多人都指責(zé)徐原,但呂岱卻說:“徐原秉性忠直,與我相交甚深,所以才直言不諱地指出我的錯誤,這正是我尊重他的地方呀!”
叔度叔度我想你
交朋友,要交能讓自己進步的朋友。一方面,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人優(yōu)點,并積極學(xué)習(xí);另一方面,則要“見賢思齊”,積極向更優(yōu)秀的榜樣靠攏。
周乘(字子居)是東漢時期的名士,深得當(dāng)世贊譽,陳蕃就曾感慨“周子居者,真治國之器也”。他曾擔(dān)任泰山太守,甚有惠政。而這樣一位榜樣式人物,也是個“迷弟”。
周子居仰慕的對象是一位名叫黃憲(字叔度)的隱士。說起這位隱士,也有幾分傳奇。他的父親是位牛醫(yī),家庭條件并不太好,但他卻憑借學(xué)識和素養(yǎng)成為見重于時的“頂流”,不少人都以與他相交為榮。
有個叫戴良的人自恃才高,誰都看不上,見到黃憲后卻每每自覺不如。后來,他母親一見他這樣子便打趣:“怎么,又從‘牛醫(yī)兒’那兒回來了?”同時代的名士郭泰也贊譽黃憲“汪汪若千頃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
周子居作為黃憲的朋友,更有此感,因此,他總喜歡去拜訪黃憲,幾個月不見,就渾身難受,感嘆:“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fù)生矣!”
珍愛生命,遠離損友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焙玫呐笥炎屓嗽跐撘颇羞M步,同理,不好的朋友也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墮落。
齊桓公的廚師易牙憑一手好菜征服了領(lǐng)導(dǎo)的胃,也走進了領(lǐng)導(dǎo)的心。桓公曾隨口感慨,自己雖然嘗遍了天下美味,PAGE 71卻唯獨沒吃過人肉,易牙聽后,立刻把自己四歲的兒子做成菜獻給了桓公?;腹鬄楦袆?,認為他對自己的愛勝過親骨肉,從此寵信易牙。
管仲去世前叮囑桓公遠離易牙:“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于君?”桓公聽了他的話,將易牙驅(qū)趕出朝廷。但對曲意逢迎的朋友一旦上癮,可沒那么容易戒掉。離了易牙,齊桓公感覺吃東西都沒滋沒味了,苦苦挨了三年,終于沒守住底線。他一邊勸慰自己“仲父不已過孚”,一邊火速把易牙迎回宮中。
不料第二年齊桓公得了重病,易牙趁機作亂,擁立公子無虧,齊國由此爆發(fā)內(nèi)亂。易牙又堵住宮門,不讓大家探望桓公,一代霸主竟被活活餓死。不知桓公在臨終之際,是否記起管仲去世前的忠言,又是否后悔擇友的不慎呢?
選擇朋友、與朋友交往,是值得一生精進的學(xué)問。站在前人的肩上,愿我們都能得交天下善友,用自己的原則與行動打造出溫暖的友誼“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