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
(章貢區(qū)教學研究中心 江西 贛州 341000)
良好的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高效學習,對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尤為重要[1]。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以學生為本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構建高質量語文課堂。
在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當中,教師根據(jù)素質教育教學的目標要求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維意識,可以使其提高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互動熱情。小學語文教學要想在教學思維訓練的時候,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一定要緊抓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使他們高效地把握語言一類的工具。如果在語文課堂當中,沒有了語言,將難以尋找思維訓練的載體[2]。因此,語言與思維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要想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就必須注重提升他們的思維意識,二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而言,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學科,其具有一定的思維性特點。因此,學生在語文課堂當中的學習相當于以語言作為工具,進而進行思維性表達與交流。無論是學習哪一課程知識,都需要利用語言來進行表達和傳輸思想情感。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及時引導學生掌握語文技巧,使其將思維情感利用語言來進行表述,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課堂導入的方式比較多元,應該怎樣做出正確的選擇,考驗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可以選擇故事引導,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游戲、競賽等。教師首先需要對文本內(nèi)容展開深入解析,了解學生的思維個性以及心理等特點,以此實現(xiàn)合理的導入配置,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3]。小學生大多具備極強的直觀思維,導入階段需要教師充分考量學生思維特點,這樣才能做出具有匹配性的設計,才能使其更好的激活學生興趣,順利融入學習氛圍,既能夠有效展開積極主動的探索,也能夠有效啟動語文思維。教師需要以文本為載體,靈活選擇多樣化的課堂導入方式,使學生可以呈現(xiàn)耳目一新的感官體驗,能夠在瞬間啟動語文學習思維,這樣的設計才是匹配的、靈動的。
例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可以首先借助多媒體引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是歌頌草原的歌曲,能夠充分展現(xiàn)學生對草原風景的憧憬和向往,當然也可以邀請去過草原的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見聞感受,這樣就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活躍課堂氛圍。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既沒有見過草原的景色,也不了解草原人的生活習慣,可以為其補充相關知識或者視頻資料,主要集中于風土人情、民俗特色等,然后選擇合理的契機引入文本內(nèi)容,這樣學生就能夠自然地切入閱讀理解環(huán)節(jié),再輔以教師的提問,順利開啟教學活動[4]。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利用了歌曲作為調動學生情感的工具,引導學生講述草原中的所見所聞,既成功地渲染了良好的氛圍,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和閱讀的積極性。學生對草原的了解大多來自于繪本或者影視,在引入親歷者的介紹之后,能夠為學生塑造身臨其境之感,也能夠更有效地激活其學習興趣。
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先要從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入手,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中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這樣學生才會被課堂活動吸引,愿意主動參與其中,在面對枯燥、單一的語文知識時,學生學習才會更積極,而此時學生的思維也會更靈活。激活學生的語文思維后,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
例如,在《曹沖稱象》這節(jié)內(nèi)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大家嘗試改變曹沖稱象的方法,面對這一問題,學生有些困惑,在困惑的同時學生的探索欲望被充分激發(fā),經(jīng)過思考后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方法一:可以用人來代替,由于調度人非常方便;方法二:使用石頭來代替[5]。學生給出了很多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方法,在教師有目的地啟發(fā)下鍛煉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更靈活,學生會提出很多有創(chuàng)意的新想法,同時學生也認識到很多事情都是在不斷變化中發(fā)展的,有效激活了學生的語文思維。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當中,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基本的課程以外,還需要充分了解與掌握每個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以及其在學習當中的不足之處,進而對他們做出及時的指引,以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并在雙方的對話過程中,及時活躍學生的思維意識。在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向自己提出問題,接著在不停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產(chǎn)生新的問題,在這樣的反復當中,使學生形成敢于提問、善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同時,教師需要根據(jù)小學時期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相對分散的共同特點,從中選用適當?shù)慕虒W方式來展開語文的課程教學。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味采用主動式教學法,會造成語文教學氣氛的沉悶。因此,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活躍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制造與學生之間有效的對話環(huán)節(jié),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達到將學生思維集中在學習活動當中的教學目的,以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為學生講授四年級《孔子與學生》這篇課文的相關內(nèi)容時,在為其講述課程內(nèi)容的過程中,以激發(fā)學生對孔子的敬佩之情,并在心中樹立教師這一角色的偉大形象,進一步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與感情。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有關課文內(nèi)容的圖片或者教學視頻,并充分運用教材當中的插圖和學生進而展開對話交流,以帶動語文課堂教學的氛圍。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相關課程內(nèi)容的幾個問題:“文中講到孔子對他四大弟子的評價,說明了什么?”“孔子讓學生去教學生,培養(yǎng)眾多人才有什么深遠的影響?這又說明了什么?”等問題。學生通過欣賞電子課件以及閱讀文本,從中進行深入的思考問題,從而使其清晰地貫通全文,以充分理解和掌握文章內(nèi)容,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效率和思維能力。通過這種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學方式,能夠及時調動起他們對語文學習,以及問題思考的積極性、熱情,達到活躍教學氛圍的教學目的,高效地引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中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與想象力,使其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我國的小學教育因長期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過程當中主要還是以學生考試為中心。盡管素質教育的理念意識在不斷地改革與發(fā)展,但應試教育這一教學模式和方法依然占據(jù)小學課程教學的主要地位,普通教師的教學理念也較為傳統(tǒng),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及其思維意識的進步。因此,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更新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并及時尊重他們對學習的獨特觀點,以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課程教學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及時轉變新型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活躍的想象力和質疑能力,并在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靥岢鲆恍┫鄬﹂_放性的課程問題,及時指引他們不斷發(fā)揮發(fā)散性思維這一優(yōu)勢。同時,教師要注意不必追求答案的統(tǒng)一性與固定性,而是站在正確的角度上進一步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見解,使其能夠收獲寬裕的思考空間,從而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更加高效地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
比如,通過教授《春潮》的相關內(nèi)容時,教師能夠以“春潮”為主題,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力,通過閱讀課文與電子課件,從中感知春水涌動、春潮蕩漾的春季情境。教師可以針對文章的層次結構,讓學生采用“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這一學習方法,深入探索課文內(nèi)容。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踴躍地提出疑問,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進而深刻地掌握這部分課程的知識內(nèi)容,進一步促進他們質疑能力的發(fā)展。學生通過自行發(fā)揮想象力,去感受春天的場景,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春潮的宏大氣勢寫出來的,主要體現(xiàn)在了哪些句段當中,使其在教師的鼓勵下,積極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從而有效地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開啟語言鑒賞活動之后,還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鑒賞內(nèi)容、傳授鑒賞方法,幫助學生豐富閱讀體驗。對于大多數(shù)小學生來說,針對文本中的經(jīng)典語言,很難找到合理的鑒賞角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語用基礎較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基于鑒賞角度、鑒賞程序等諸多方面給予學生相應的引導,既是為了激活學生的鑒賞思維,也要能夠使其順利融入個性化的解讀中,豐富鑒賞體驗。
以《那個星期天》一課的教學為例,可以由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然后梳理出經(jīng)典句子,自主展開鑒賞操作,教師需要深入這一環(huán)節(jié),敏銳地發(fā)現(xiàn)鑒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相應的啟發(fā)、幫助。因為學生具備了鑒賞經(jīng)歷,所以,語言操作的落實比較成功,能夠基于句式、典詞等不同的維度展開鑒賞,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鑒賞的創(chuàng)新性。而教師需要針對這些個性思考以及鑒賞給予充分的肯定。
針對鑒賞學習任務的設計,雖然沒有給出更多的探索要求,但是學生依然可以展開個性化創(chuàng)新探索,能夠立足于不同的視角展開鑒賞操作,并非僅關注于修辭這一單一視角。而這就是求異思維的表現(xiàn)。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是為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幫助學生扎實掌握語文知識,鍛煉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教師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學生積極思考,才能深入掌握文本內(nèi)容,并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長期保持興趣,促進學生不斷地進步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