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功百侯公 納策鴻溝:以《項羽本紀》“侯公”事管窺劉邦與項羽

      2022-03-03 01:32:07曲景毅
      關鍵詞:太公漢王項王

      曲景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中文系,新加坡 639818)

      《史記》中有所謂“累積型”人物與“閃現(xiàn)型”人物。秦漢之際的侯公,無疑屬于后者。關于侯公,歷史上的敘述與評論甚少。秦漢之際有兩位侯公:一為秦朝方士①,一為楚漢之際著名的辯士。二者皆如流星一般,一閃而過,就連其具體何名,亦難詳考。

      司馬遷以項羽為本紀入漢的第一篇文章,列于漢諸帝之前,無所顧忌,以顯示其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理念,這也是太史公一生立言追求所在。前人關于楚漢相爭的論述頗多,對劉邦、項羽二人的比較也眾說紛紜,本文擬以《史記·項羽本紀》所載“侯公”事管窺楚漢之際的歷史風云。

      一、司馬遷筆下的“侯公”:《項羽本紀》“侯公”事句解

      侯公的鴻溝議和之功,劃定楚河漢界,堪比先秦蘇秦、張儀,秦漢酈生(食其)、陸賈,不遑多讓。然而,關于侯公的生平事跡的記述,只有《史記·項羽本紀》一段: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zhí)?,項王弗聽。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復見。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盵1]416

      按理說,侯公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項羽與劉邦達成和解條約,并且將劉邦的父母妻子解救回來,這是莫大的功勛。西晉陸機在《漢高祖功臣頌》中將侯公列為劉邦的開國功臣之一,并評曰:“侯公伏軾,皇媼來歸。是謂平國,寵命有輝?!盵2]109宋代史家周紫芝曾將侯公與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并稱,“使子房為謀臣,侯公為辯士,猶未足以決勝負而定安危也”[3]卷一二四。兩則評論均指侯公說服項羽,使歸劉邦家眷之功。劉邦一向以知人善用著稱,也因此而能最后奪取天下,手下著名的文臣武將不論,觀其對轅生、董公、陳恢、隨何、武涉等一眾“次要”謀士的納諫亦可見一斑[4]2-8。但在對侯公的處理上,卻頗令人不解。本文嘗試對這段文字逐一句解,同時,借助西方接受美學的“文本的召喚結(jié)構(gòu)”理論,對這段文本中存在的空白、空缺和否定性疑問進行分析②,并在此基礎上解讀劉邦與項羽在楚漢之爭中的性格特征。

      (1)“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笆菚r”,乃漢之四年(前203)八月,楚漢之爭已在不知不覺中客主易位,此消彼長,形勢發(fā)生了轉(zhuǎn)化,由楚強漢弱變?yōu)槌鯘h強(客觀地說,彭越在后方作亂、韓信破齊自立,均使得楚國腹背受敵)。這里的“兵盛食多”與“兵罷食絕”形成鮮明對比。項羽何以落到“兵罷食絕”的境地?試詳細分解之。

      “兵罷”,指項羽自起兵之日(前209)至今(前203)已6年,長年征戰(zhàn),士兵疲憊,頗“苦軍旅”。這實際上是雙方共同面臨的問題,只不過看誰能堅持到最后。

      “食絕”,很有諷刺意味,曾經(jīng)的項羽銳不可當,深諳“甬道”(運輸糧食的通道)的重要性,在巨鹿破釜沉舟,絕秦軍甬道,大破秦軍主力,一戰(zhàn)成名,勇冠諸侯;漢初三年(前202),項羽取得彭城大捷之后,數(shù)次侵奪劉邦的甬道于滎陽,迫使劉邦請和。但在楚漢相爭的最后一年(前202),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因糧食問題為漢軍所困。此前一年(前203)劉邦即“使劉賈將兵佐彭越,燒楚積聚”③,這次在廣武又再次陷入同樣的糧食困境,被彭越“絕楚糧食”。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司馬遷用同樣的句子兩次形容項羽的這種窘境:“當此時,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楚兵,絕其糧食。”[1]469、472耐人尋味,最后項羽在垓下因兵少食盡而敗亡。

      (2)“漢遣陸賈說項王,請?zhí)?,項王弗聽”。在這個危急時刻,劉邦派去勸說項羽的第一人是陸賈,不是侯公。

      陸賈(前240-前170),漢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他有口才,善辯論,司馬遷將之與酈食其合于一處列傳。他早年即追隨劉邦,因能言善辯常出使諸侯,劉邦安定天下后,陸賈曾向劉邦諫言:“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5]396著文12篇,總結(jié)國家成敗的經(jīng)驗教訓,劉邦無不稱善,名其書為《新語》。

      陸賈本是楚人,或許其與項羽的同鄉(xiāng)之誼也是劉邦派遣他的原因之一,但能言善辯的陸賈并沒有說服項羽放回太公,這是為什么?他當時向項羽開出的議和條件是什么?這些是司馬遷沒有交代的文本空缺。

      (3)“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鴻溝,在滎陽(屬今鄭州)成皋一帶,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至今,滎陽廣武山有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800米,深達200米的大溝,即鴻溝。鴻溝劃界,奇功一樁。自古以長江限南北,鴻溝判東西,侯公說項羽與劉邦中分天下,對中國地理的界限是有卓越貢獻的。

      這一句的標點值得商榷,“往說項王”之后的“項王乃與漢約”之間,是否應為“句號”?說服需要一個過程,后來的約定是談判的結(jié)果,中間應以“句號”區(qū)隔以示這個過程。相應地,“項王乃與漢約”這句之后,是約定的內(nèi)容,所以用“冒號”更為適宜。

      讀至此處,讀者不禁存有幾個疑問:劉邦再次派侯公去項羽軍前,有過怎樣的談話?性暴氣剛的項羽是如何在陸賈勸說不成功的情況下,第二次被侯公說服?雙方為達成合約有沒有暗中的條件?難道此前陸賈第一次去,僅僅愚蠢地要求項羽歸還太公,而沒有什么相應的對項羽的允諾?可惜,司馬遷對這些文本空白只字未提。

      后世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依據(jù)自己的政治立場與文心繡筆曾嘗試補白。比如,宋代文豪蘇軾以小說筆法記敘的《代侯公說項羽辭》;明代萬歷間的甄偉據(jù)以敷衍為小說《指鴻溝割地講和》④;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有《設侯公說項羽書》一文⑤。這些對侯公故事的敷衍構(gòu)成了一個虛擬的“侯公”,可以與本文的解讀相得益彰。限于篇幅,將另文申論。

      (4)“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此處文本跳過說服的過程與內(nèi)幕,直接說出了結(jié)果:侯公成功說服項羽,即刻歸還了被他扣在軍中為人質(zhì)已長達28個月的“漢王父母妻子”,軍士都高呼萬歲。

      這里的人質(zhì)——“父母妻子”何解,是有爭議的?!妒酚洝ろ椨鸨炯o》前文已有交待,兩年前(前205),項羽與劉邦戰(zhàn)于睢水(又名濉河,在今河南),漢軍大敗,劉邦的家屬為楚軍所俘:“(劉邦)求太公、呂后不相遇。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币虼耍瑒畹母赣H太公和妻子呂后是人質(zhì)無疑。梁玉繩據(jù)《秦楚之際月表》和《王陵傳》皆稱“太公、呂后”,所以此處亦應如是。但是,《史記·項羽本紀》和《史記·高祖本紀》皆稱“父母妻子”,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稱“侯公伏軾,皇媼來歸”,明言人質(zhì)中有劉邦之母⑥。

      事實上,劉邦應該有子在項羽軍中為質(zhì),此雖無直接的文獻證據(jù),但在《史記會注考證》中有一段考證頗可卒讀:“高祖母雖已前死,而楚元王為高祖異母子,則高祖尚有庶母也,孝惠尚有庶兄肥,后封齊為悼惠王。高祖道遇孝惠,與孝惠偕行者,但有魯元公主,則悼惠未偕行可知也。悼惠既未偕行,又別無投歸高祖之事,則必與太公呂后為羽所得,故高祖有子在項軍也。則《史記》所謂‘父母妻子’,乃無一字虛說,而《漢書》改云太公呂后轉(zhuǎn)疏漏也?!盵6]48

      值得玩味的是,劉邦第一次派陸賈說項羽,只請“太公”,而第二次派侯公說項羽,卻迎回了“父母妻子”,“太公”應不是“父母妻子”的簡語,那中間的差別作何理解?

      (5)“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復見”。劉邦“乃封侯公為平國君”之后的話,頗令人費解。上下文不連貫,或有文本空缺⑦?!澳涓タ蠌鸵姟笔钦f侯公“匿”, 還是劉邦“匿”,甚或是侯公“被匿”?可以有多重解讀。

      第一,《史記正義》此處引《楚漢春秋》作注:“上欲封之,乃肯見。曰:‘此天下之辨(辯)士,所居傾國,故號平國君?!盵1]415如是,則是劉邦想要封侯公,侯公才肯出來復見劉邦。所引《楚漢春秋》的文字在別處更為明晰:“上欲封侯公,匿不肯復見。曰:‘此天下之辨(辯)士,所居傾國,故號平國君?!边@是說侯公立功之后“匿”,不復見劉邦,劉邦才有“平國君”之語。并且“平國君”的封號并未出現(xiàn)在“匿弗肯復見”之前。

      第二,前人認為此句是司馬遷引用陸賈《楚漢春秋》的佐證。但是,從不同版本的《楚漢春秋》引文的異文來看,文意截然不同:一是侯公因劉邦要賞封,才見了劉邦;一是侯公藏起來,不肯再見劉邦。到底侯公有沒有復見劉邦,仍然存疑。

      第三,此句的“匿”與“弗肯復見”之間,或許應該有停頓或標點。王叔岷《史記校證》云:“上文‘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猶言‘漢王將封侯公為平國君?!蚝罟洌タ蠌鸵?。’無從封之,故僅‘號曰平國君’也?!盵6]284想封侯公為“平國君”而無法復見,所以只是給了他一個“平國君”的封號。

      第四,有無可能是劉邦將侯公“匿”,或者劉邦讓侯公“匿”,劉邦不愿再看到侯公呢?這又是為什么?對此,下文有解釋。

      (6)“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關于“平國君”這個封號本身及這個封號的意義,頗令人尋味?!妒酚洉⒖甲C》云:“按:說歸太公、呂后,能和平郡國?!盵7]65《漢書·高帝紀》載顏師古對“平國”的解釋:“以其善說,能平和邦國?!盵8]47“和平郡國”“平和邦國”都應該是表面上的獎勵之意,真正的意思乃由劉邦自己道出,這樣的辯士,使用起來具有高度的危險性,“傾國”乃傾覆國家之意,這種辯士所居的國家都有傾覆的危險,所以劉邦不愿再見此人(“弗肯復見”)。日本學者中井積德認為:“故號為平國君,取其反稱也?!盵7]65“反稱”如果是說從反面稱呼,那么“平國”恰恰是不能使國家和平、平和。事實上,這句話在其他文獻中也有不同的記載,意義也有別:“漢王乃封公為平國君,曰:‘此天下辯士?!犹枮槠絿??!盵9]卷四六三劉邦稱侯公為“天下辯士”,或者是寓貶于褒。

      另外,清人梁玉繩引《金石錄》中歐陽修《金鄉(xiāng)守長侯君碑》云:“漢之興也,侯公納策,濟太上皇于鴻溝之厄,謚曰安國。”這里說侯公的謚號為“安國”。宋人趙明誠就此提出了疑問:“高祖紀侯公封平國君,此碑言安國既不同,而平國君乃生時稱號,如婁敬為奉春君之類(按:婁敬因建議劉邦遷都關中有功,賜姓劉,號“奉春君”),碑以為謚,恐非。余疑‘謚’當作‘號’?!辈⒄J為,“謚者號也,不作謚法解”[10]210。他并在《史記·孟嘗君列傳》的“志疑”中對此類現(xiàn)象舉數(shù)個例證[10]1277-1278。然則,“安國”與“平國”又有何分別?在后世人眼中,侯公解了劉邦“鴻溝之厄”,漢之所以興,劉邦之所以平天下,侯公厥功甚偉,所以有“安國”之美譽,比起“平國”之封號更為顯赫。

      二、以“侯公”事管窺劉邦與項羽:從侯公結(jié)局的臆測談起

      關于侯公的故事僅限于《史記·項羽本紀》所載的寥寥百余字。像這樣閃現(xiàn)式的風云人物,讀者不禁會有這樣的追問:侯公的結(jié)局是怎樣?歷史未有明載,留下文本空白。而劉邦和項羽對于侯公的鴻溝和議如何想?這當中體現(xiàn)了二人怎樣的性格特征?本文嘗試作如下解讀。

      首先,讓我們回到兩位辯士的比較上來。為何陸賈第一次沒有說服項羽,侯公再去卻能說服,在談判過程中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這樣的結(jié)局是否會引起劉邦的猜疑?同為說客、辯士,一向能言善辯的陸賈失敗,而侯公卻能成功。“事光陸賈,功百侯公”[11]卷九一七。陸賈的無功與侯公的大功形成強烈的對比,甚至后人在述及鴻溝之議時,根本不談陸賈,只談侯公。然而,一則失敗,一則成功,成功者侯公從此在歷史的視野中消失,而失敗者陸賈卻一直為劉邦所重用,這難道不讓世人起疑嗎?什么才是劉邦的帝王心?侯公似乎僅僅作為劉邦的政治工具,目的一旦達成,便棄之不用,這顯示出其為人的狠心。有人或許會說劉邦的所有過往丑事都被侯公知曉,所以不愿再重用他。筆者認為沒有這樣,也并非如此。史書雖然沒有告訴我們侯公的最終結(jié)局,但可以約略推見,他被劉邦“匿”或者自己隱“匿”之后,即沒有什么作為了。

      進一步說,筆者想著重分析的是,侯公成功說服項羽,或許并非是劉邦的心意。這首先可由《史記·項羽本紀》在楚漢達成約定后的文字中窺見:

      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yǎng)虎自遺患也?!睗h王聽之。[1]415-416

      項羽如約解兵,劉邦則負約,繼續(xù)向項羽進兵。次年即公元前202年,垓下之圍,項羽兵敗,自刎于烏江。回到鴻溝議和的當下,張良、陳平所說的“太半”具體指什么?據(jù)韋昭的解釋:“凡數(shù)三分有二為太半,一為少半?!盵1]416手握天下三分之二的劉邦,此時心里或許并不在意是否能夠?qū)ⅰ案改钙拮印壁H回,他從來不是一個對家人有孝心、愛心的人,這在《史記·項羽本紀》及其他傳記中都有記載。在他心目中,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和成為天下帝王的決心絕對勝于家庭的安寧與和睦?!爸蟹痔煜隆苯^不是他的目標,他要的是天下,是徹底地打敗項羽。在漢強楚弱的情況下,劉邦是并不想達成和約的。南宋人楊造《乞罷和議劄子》曾這樣引述“侯公”事:

      昔漢太上皇、呂后為項王所得,置俎上欲烹之。夫高帝豈恝然亡之哉?而未嘗為之屈,蓋勢不可爾。然項王卒不敢加害。蓋以高祖之□,害之無益,而存之則可以為重資,故割鴻溝之后,卒從侯公之言而歸之。今國家若能勵兵秣馬,稍振中國之威,且勿與之通,則彼莫能測其虛實,必不敢動。吾已復中原,然后遣辨(辯)士若侯公者,往說焉,彼亦且奉二圣以來歸矣。故二圣雖在彼,于中國用兵之勢無有害也。[3]卷一六八

      楊造的文章對劉邦的行為多所回護,不言自明。然而,從以上文字中仍然透露出政治角力過程中的殘酷與虛偽。此段“高祖之”后有缺字,也許即是“狠”字。項羽與劉邦爭霸天下多年,最了解自己的對手,項羽很了解劉邦的性格以及狠辣,他絕不會因為父母妻兒已為人質(zhì),受要挾而束手,或如楊造筆下“勢不可爾”。項羽在公元前205年已經(jīng)試過一次:

      當此時,彭越數(shù)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1]412

      作為一代政治梟雄,劉邦從不因私情而受脅迫;作為人子人夫人父,劉邦殊少人情。觀其彭城敗后,楚騎追急,連續(xù)三次“推墮孝惠、魯元車下”的驚人舉動,此處“幸分我一杯羹”的雷人之語,置人倫父子親情不顧,為后世所不恥。唯務得天下,此劉邦之所以為劉邦,《史記·項羽本紀》乃劉邦品性的絕佳記錄。

      相反,項羽在與劉邦對峙的過程中,卻數(shù)次犯下“封建”貴族軟弱病。這并不是說他是一個仁義之人,他曾屠殺降卒,曾焚宮屠城,曾烹殺說者,弒殺成性,殘暴不仁。所可恃者,能戰(zhàn)也,“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自矜功伐”而卒由戰(zhàn)敗。司馬遷詳細記述了項羽對劉邦及其家人一次次的婦人之仁,極盡畫態(tài):鴻門宴如此,烹太公如此,鴻溝議和亦復如此。楊造文中稱項羽“卒不敢加害”于太公、呂后,故然有留之作為人質(zhì)牌的考量,誠如楊造所言,于“用兵之勢無有害”,但其實這再次暴露了項羽的貴族軟弱病,或者說他還有作為人的基本底線,所以會姑息與優(yōu)柔。后人對于項羽當初在鴻門宴上不聽范增之言而殺劉邦有所回護:“項梁不肯聽田榮以殺田假,項羽不肯聽范增以殺沛公,皆有大度,勿以成敗論英雄也。”[12]24對項羽與劉邦的關系也有這樣的解讀:“項羽之待漢王,猶夫差之待勾踐,夫差之仇怨也恕,勾踐之仇怨也酷,項羽之負約也小,漢王之負約也大?!盵13]60-61“大度”也好,“負約”也罷,但終究項羽敗、劉邦勝,誠如后人所評論:“項王非特暴虐,人心不歸,亦從來無統(tǒng)一天下之志跡,其既滅咸陽而都彭城,既復彭城而割滎陽,既割鴻溝而思東歸,殊欲按甲休兵,宛然圖伯籌畫耳。豈知高祖規(guī)模宏遠,天下不歸于一不止哉!”[13]61項羽一次次貪圖榮歸故里,時念“東歸”,不知深謀遠慮,“無統(tǒng)一天下之志”,錯失良機,比起劉邦來說,確實氣局志向有差?!安恢埂倍郑莱鰟畈贿_一統(tǒng)天下的目的,絕不罷休。

      最終,談判劣勢方項羽釋放“人質(zhì)”與劉邦達成和議,這本是基于對等原則的談判結(jié)果,如果雙方都是有身份的貴族,或許會遵守協(xié)議,但劉邦不是貴族,他是地痞流氓,沒有道德束縛,成王敗寇是其基本價值觀,只要成功,只要勝利,手段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北宋王禹偁有《過鴻溝》詩云:“侯公緩頰太公歸,項籍何曾會戰(zhàn)機。只見源溝分兩處,不知垓下有重圍。”詩中譏諷項羽何曾了解戰(zhàn)機,鴻溝之議看似楚河漢界,中分天下,從此“按甲休兵”,但失去了最后的“重資”的項羽隨即遭到劉邦的繼續(xù)圍剿,遂有垓下之敗。劉邦用侯公將父母妻子迎回(“緩頰”的功效),進而完成了對項羽的決勝,正所謂成者為王敗者寇,楚漢之爭就此落幕。

      注釋:

      ① 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此侯公,亦稱侯生,韓國人,在秦為客卿。侯生曾與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于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修訂本《史記》,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319、324-325頁)兩人于是逃亡。秦始皇以為厚待諸生的后果是諸生反過來誹謗自己,所以命令告發(fā)誹謗皇帝的博士諸生,被告發(fā)的士人全部被坑殺,此即“坑儒”。據(jù)《說苑》附會,侯生后來被捕,秦始皇與他當面對質(zhì)。要將他車裂,問他有何面目來見自己背叛的皇帝。侯生指出秦始皇奢靡無度,將要敗亡。秦始皇默然良久,問他為什么不早說。侯生說皇帝自負,自己不敢言而逃亡,現(xiàn)在必死,才敢進諫。始皇最終沒有殺他。

      ② “文本的召喚結(jié)構(gòu)”(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of text)是德國文學批評家、接受美學創(chuàng)始人沃爾夫?qū)ひ辽獱?Wolfgang Iser, 1926-2007)在1969年康斯坦茨大學(University of Konstanz)發(fā)表的演講中提出的接受美學概念,其中包括三個要素:空白(blank)、空缺(vacancy)和否定性(negation)。這個理論后來在氏著《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 originally in German in 1976) 中得到詳細闡釋,他認為文本(text)在產(chǎn)生后會形成“一個召喚結(jié)構(gòu)網(wǎng)”(a network of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s), 驅(qū)使讀者參與文本的解讀。情節(jié)線索的突然中斷形成的“空白”,或者片段間的不連貫形成的“空缺”,或者文本自身的“否定性”,都是文本對讀者發(fā)出的具體化的召喚。

      ③ 按:實際上,破壞項羽后方的功勞不只屬于劉賈,太尉盧綰亦“絕籍糧餉”(《太史公自序》)有功,并且這支軍隊是以盧綰為主,劉賈為輔,事見《高祖本紀》《荊燕世家》。另,此事紀在漢四年,清人梁玉繩《史記志疑》卷六在“漢之四年”(西楚霸王四年,即公元前204年10月至前203年9月)之下有案語:“此以下所敘之事,前后倒置,不但與《漢書》異,并與《高紀》不同,恐系錯簡,細校如左?!?第207頁)

      ④ 明·甄偉:《西漢演義》第七十五回,有明萬歷年間金陵周氏大業(yè)堂刊本。

      ⑤ 明·談遷:《北游錄·紀文》卷二十八,有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

      ⑥ 參見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一。又,趙氏著《陔余叢考》卷五亦云:“羽取漢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軍中為質(zhì)。及鴻溝之約,羽又歸漢王父母妻子。雖父母妻子者不過家屬泛詞,然果無母,則何必曰父母乎?”按:劉邦生母起兵時死在陳留小黃,此處或為庶母。

      ⑦ 按:查《漢書·高帝紀》在“歸太公、呂后,軍皆稱萬歲”之后,僅云“乃封侯公為平國君”,無有他言?!妒酚洉⒖甲C》卷七引張文虎曰:“匿弗肯復見,與上下文不接?!稘h書·高紀》無,疑匿以下二十一字,后人依《楚漢春秋》竄入,而注中‘乃肯見’三字,又即匿肯復見之誤?!?第65頁)

      猜你喜歡
      太公漢王項王
      外太公
      幽默大師(2019年6期)2019-01-14 10:38:13
      《史記·項羽本紀》(節(jié)選)
      四面楚歌
      我的太公
      移動互聯(lián)新探索
      掃墓
      張良得《太公兵法》
      準確 高效
      漢王科技的變革
      自勉
      參花(下)(2014年3期)2014-12-12 06:43:56
      陆河县| 平原县| 长丰县| 衡东县| 满洲里市| 海兴县| 钟祥市| 隆安县| 铜山县| 南漳县| 南澳县| 汕头市| 瑞金市| 嘉义市| 当阳市| 宁化县| 盐边县| 南和县| 合山市| 济南市| 浙江省| 读书| 耒阳市| 兴海县| 南安市| 图片| 绍兴县| 衢州市| 丰台区| 延津县| 杭州市| 高淳县| 烟台市| 登封市| 东阳市| 扎兰屯市| 新和县| 荃湾区| 石楼县| 竹北市| 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