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州市姜堰區(qū)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225500) 茅秧龍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最大亮點是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自從統(tǒng)編教材使用以后,廣大語文教師對語文要素都特別重視,但由于有的教師對語文要素、編者意圖等把握得不夠全面,致使語文要素在落實中存在孤立、機械、片面等現(xiàn)象。那怎樣才能在課堂中有效地落實語文要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的作用,體現(xiàn)編者的意圖,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呢?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以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雙線并行的方式編排,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卻重語文要素而輕人文主題,導致學生對文本的內(nèi)容、情感的理解、感悟不深刻、不到位。要想改變這種教學現(xiàn)狀,教師就要把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兩者融合在一起,使二者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相得益彰。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多彩童年”,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在教學這一單元的《肥皂泡》一文時,怎樣才能使學生既體會到作者冰心隱含在文中的情趣與向往,又能學習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呢?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從關鍵詞語入手,引領學生對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進行回顧;然后,再進行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的教學。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肥皂泡“輕”的句子,然后再給它們分類,說說從這些句子中讀懂了什么。這樣,學生就知道,因為肥皂泡很輕很輕,所以吹肥皂泡的動作也要輕,這充分表現(xiàn)出作者在吹肥皂泡時的小心、謹慎。再如,在學習第四自然段的“五色的浮光,在那輕清透明的球面上亂轉”這句話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五色’是哪五種顏色?‘輕清透明’這個詞語分別從哪些方面來描寫肥皂泡的?你能想象出這種情景嗎?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這樣,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難懂的句子,而且也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吹肥皂泡給作者帶來的快樂、情趣,進而體悟出作者的童年夢想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到美的熏陶。
在落實語文要素的時候,教師要適時地從文本的思想情感出發(f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理解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樣,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相融合,雙線協(xié)調(diào)推進,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各個學段以及單元之間,語文要素是以層遞性的特點出現(xiàn)的。在引領學生學習這些語文要素的時候,教師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某一點或者某一課上,而要注意前后勾連,瞻前顧后,帶領學生從整體上學習語文要素,防止孤立教學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這樣才能讓語文要素在課堂的落實更加有效。
例如,《故事二則》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jié),簡要復述課文”。教學其中的《扁鵲治病》一課,在引領學生復述課文的時候,教師要從簡要復述在統(tǒng)編教材的整個復述體系的定位出發(fā),承前啟后,注重學生復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運用在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一文中學到的借助表格復述的方法,按照時間的順序把扁鵲見蔡桓侯時扁鵲所說的話、蔡桓侯的病情與態(tài)度填寫在表格里,想一想哪些故事情節(jié)寫得比較詳細,哪些地方寫得比較簡略;然后,讓學生按照簡要復述課文的要求把課文復述出來。在學生復述完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當蔡桓侯病情惡化時,他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并寫下來。這樣為學生今后學習創(chuàng)造性復述課文奠定基礎。同樣,在學習《紀昌學箭》一課的最后一段“后來,紀昌成了百發(fā)百中的射箭能手”時,教師讓學生在簡要復述課文的基礎上想一想、說一說:“紀昌是怎樣成為百發(fā)百中的射箭能手的?他為此付出了怎樣的努力?”這樣,學生的復述就不是停留在簡要復述這一層面上,而是為五年級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奠定了基礎。
落實復述這一語文要素應該遵循統(tǒng)編教材的編排思路,在各個年級的教學中有所側重,既要進行集中性的、強化性的訓練,也要注重不同學段、不同單元相關語文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教師還要根據(jù)需要對學生的復述情況進行靈活調(diào)整,引領學生進行分散性的、鋪墊性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語文要素不等于閱讀方法。在課堂上,一些教師把語文要素作為閱讀方法來用,直接用語文要素引領學生閱讀,這其實是對語文要素的一種誤解。語文要素是什么?語文要素是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抽象概括,具有規(guī)律性、抽象性等特點。教學時,教師要善于依據(jù)教學需要,把語文要素劃分成不同的層次與板塊,注重語文要素落實的分層建構,這樣才能切實地幫助學生把語文要素轉化為知識與能力。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鄉(xiāng)下人家》一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一些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直接要求學生畫出關鍵語句,體會句子流露的思想感情。這樣教學,讓學生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對語文要素解讀不夠,未能遵循學生認知事物的規(guī)律所導致。因此,教師要精準理解教材,掌握語文要素的內(nèi)在規(guī)律,注重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分層建構知識。四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理解關鍵語句的知識,因為在三年級他們已經(jīng)學過借助關鍵語句理解課文的方法。在本課教學中,結合課文與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關鍵語句的相關知識進行回顧;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想想每段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在自己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最后讓學生借助關鍵語句和自己想象出來的畫面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這樣教學,循序漸進,由初步感知到深入體會,促進了學生對課文蘊含思想感情的理解,落實了語文要素。
在語文要素的落實中,教師要避免對學生機械灌輸?shù)姆椒ǎ鶕?jù)課文與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分層建構的方式,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在《鄉(xiāng)下人家》的教學中,教師從學生已有的對關鍵語句的認知出發(fā),搭建了借助關鍵語句與理解課文思想感情的橋梁,契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讓語文要素在課堂的落實顯得扎實有效。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單獨設置了習作單元,使習作的內(nèi)容相對獨立,自成一體。雖然這樣,但它與閱讀教學仍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教學時,教師應避免孤立、片面引領學生學習現(xiàn)象的發(fā)生,要通過讀寫融合的方式落實語文要素,以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教學這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狼牙山五壯士》時,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聚焦課文第二自然段,了解課文是怎樣把五位壯士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點面結合描寫的。通過閱讀,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先用“一邊……一邊”的句式以及“他們……”描寫了五位壯士的整體情況,然后又分別聚焦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zhàn)士宋學義、胡德林與胡福才這五個人,描寫他們是怎樣痛殲敵人的。在學生品讀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說說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最后,教師讓學生按照這種點面結合的方法寫一寫課外活動時操場上的情景。這樣遷移運用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讓學生把操場上活動的情景描寫得全面而具體,落實了語文要素,實現(xiàn)了閱讀與寫作的融合,促進了學生閱讀與表達能力的提升。這樣教學,緊扣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抓住閱讀與表達之間的關系,引領學生研讀文本,通過遷移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促使學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在落實語文要素的時候,教師應對本單元的讀寫內(nèi)容進行通盤考慮,教閱讀時想著寫作,教寫作時要與閱讀相呼應。唯有如此,閱讀教學目標才會更集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讀寫融合,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當前的語文教學,教師對語文要素都比較重視,但有一些教師為了突出語文要素,經(jīng)常會忽略或者削弱其他語文知識的學習,如生字詞、語言積累、朗讀、背誦、默寫等。這樣顯然是不妥的,只有統(tǒng)籌兼顧,才能實現(xiàn)語文要素落實的最優(yōu)化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識字、朗讀、背誦、默寫這些是最基本的語文知識技能,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小學階段學生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如果只重視語文要素的學習,而忽略學生語文基本知識的訓練,那么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很難得到提升。語文要素與語文素養(yǎng)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語文要素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等,但語文素養(yǎng)涵蓋面更廣,涉及語文的全部知識。因此,重視語文要素的訓練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對學生基本功的訓練。教師要以語文要素為抓手,對單元內(nèi)容進行整合,既注重強化對語文要素的目標性教學,又要兼顧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確保語文基本知識和技能在課堂的落實,這樣的教學才是合理的、有效的。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正確解讀語文要素,注重語文要素在學生學習中的協(xié)調(diào)、全面發(fā)展,以切實落實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統(tǒng)編語文教材關注學生學習的整體建構,單元內(nèi)的各個板塊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直指語文要素的落實。在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單元整體出發(fā),以高屋建瓴的視角,注重對單元教學內(nèi)容的整體架構、整體把握,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從單元整體來看,編排在單元不同位置的課文其定位是不同的。課文內(nèi)容、定位不同,教師選用的教學方法就要有所不同,切不可用所謂的“萬能鑰匙”教學單元內(nèi)的所有課文。比如,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威尼斯的小艇》,作者先寫小艇的樣子:“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兒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边@里從小艇的長度、外形等方面描寫了小艇的靜態(tài)特點。接著,作者從船夫駕駛小艇時的樣子進行具體的描寫,如“行船的速度極快,來往船只很多,他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而且速度非???,還能急轉彎”。這段描寫中,作者通過“左拐右拐”“擠過去”“穿過”“急轉彎”等動詞形象地描寫出船夫駕駛技術的嫻熟,表明小艇作為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熟練駕駛小艇是船夫特有的本領。這種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相結合的方法使讀者如臨其境,對威尼斯這座城市的特點感受更加深刻。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畫出動態(tài)描寫和靜態(tài)描寫的句段進行品讀,并嘗試刪除動態(tài)描寫或者靜態(tài)描寫的地方,進行比較閱讀,思考辨析。“如果是單純的靜態(tài)描寫或者動態(tài)描寫,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么不同呢?”這樣讓學生的閱讀由感性轉向理性,初步理解動靜結合的表達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學第二篇課文《牧場之國》,就要深化學生對動靜結合表達效果的認知,使學生對動靜結合的理解從淺層走向深刻。學習第三篇課文《金字塔》一課,要讓學生按照自學提示的要求進行比較閱讀,感受對同一事物進行不同表達的效果有何不同。最后,借助本單元“交流平臺”的內(nèi)容對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進行梳理與回顧,以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整體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從單元整體出發(fā),依據(jù)單元每個板塊或者每篇課文在單元中所處的位置、作用不同,采取與之相應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發(fā)揮出它們的價值,讓它們都成為將語文要素轉化為學生能力的重要資源,避免語文要素落實的零散化、碎片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落實語文要素方面,教師要全面、客觀、辯證地認識語文要素的特點、要求,極力避免孤立、機械、片面落實語文要素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注重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的有機融合、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如此教學,才能讓語文要素在小學語文課堂立地生根,才能有效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