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永寧縣教育教學研究室 王金榮
情境教學法在新課程改革中被廣泛應用,學生對直觀性、互動性、開放性情境有更強感知力,其助學價值更為豐富,教師要對教學情境設計方法做創(chuàng)新研究。在課堂導學環(huán)節(jié),大多數(shù)教師習慣利用多媒體展示作為情境設計手段,這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如果能夠引入主線式情境設計方法,勢必能夠帶來更多啟動力量。話題主線、故事主線、人物主線、時事主線,都可以成為情境設計的重要選項,教師要做出合理選擇,利用情境展開教學調動,形成豐富教學內驅動力。
話題是問題的一種呈現(xiàn)形式,教師習慣利用問題做教學調動,如果能夠在導學環(huán)節(jié),將問題以話題形式投放出來,提出具體的思考要求,學生會快速跟進,對話題做深度思考和互動交流。整合話題設計資源、優(yōu)化話題設計程序、抓住話題投放時機,可以對學生形成多點激發(fā),教師借助話題展開情境設計,組織學生做深度研討,確保課堂程序順利啟動。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導學設計時,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做深入研究,對話題設計關涉內容進行篩選,找到話題設計的切點,以提升話題設計的適合性。話題不同于一般的問題,話題大多帶有討論性,也可以帶上一些爭議性,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產生個性觀點,在深度交流中建立學習共識。課堂辯論大多有話題支持,教師在情境設計中滲透話題,無疑能夠對學生形成思維沖擊。
教學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豐富的社會生活》,教師對教材內容做深度分析,歸結出一些討論話題,在情境設計環(huán)節(jié)做出投放: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社會的支持,你能夠詳細介紹嗎?學生對這個問題最為熟悉,自然會積極行動起來,展開熱議和展示。有學生說,我們穿的衣服,從材料到制作,需要一條完整的生產鏈條,這都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吃的東西,從種植到收獲,再到加工,也是眾人努力的結果……教師對學生解讀情況做梳理和歸結,引導學生順利進入到學習核心。
學生進入學科教學環(huán)節(jié)后,其思維關注點呈現(xiàn)隨意性,教師利用話題做引領,組織學生針對話題做互動交流,在深度思考之中建立學習共識。話題設計完成后,教師要抓住適合的投放時機,以便做出精準激發(fā),快速形成教學帶動。課堂導學、重點攻關、內容轉換、活動啟動、訓練設計、課堂小結等,都屬于話題投放時機,教師要在學情調查基礎上做出合理安排。
教師適時投放話題,學生會迅速做出回饋,課堂學習研究氣氛逐漸建立起來。如“我與社會”,教師在導學環(huán)節(jié),對教學內容做研讀之后,投放討論話題: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的生活處處與社會對接,沒有人能夠離開社會而獨立生存。你贊同這個觀點嗎?說說你的見解。學生拿到這個話題后,都能夠積極展開思考,很快就形成不同觀點陣營。持反方觀點的認為:生活與社會雖然聯(lián)系緊密,但離開社會也同樣能夠生存。《魯濱遜漂流記》中的魯濱遜就是一個例子,他流落荒島也沒有餓死。持正方觀點的認為:任何人離開了社會,就不能獨立生存,即便是餓不死,也不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樣生活沒有什么意義。
教師設計話題,學生討論話題,這是最慣性的思維模式,學生對這樣的設計和操作會產生一些審美疲勞。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在話題設計時,不妨吸納一些學生的意見,讓學生主動展開話題組織活動,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也能夠為學科教學注入更多內驅動力。學生參與話題設計時,需要先做內容閱讀分析,對相關信息做整合處理,這個設計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學習。
如“在社會中成長”,教師鼓勵學生設計討論話題,學生開始思考和設計。問題不斷涌現(xiàn),教師做篩選。如:我們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是社會提供的,離開社會能行嗎?在現(xiàn)實社會中,能夠做到完全的“自給自足”嗎?社會給人們提供的僅僅是生存的物質基礎嗎?教師組織學生對這些問題做深入思考,課堂學習氣氛逐漸建立。
學生對故事主線情境有一定關注度,教師深度研究教材內容,提煉教材故事,深入生活做調研,搜集生活故事,延伸教學視野,講述歷史故事,都能夠為情境設計帶來信息支持,學生對鮮活的故事有特殊情結,教師借助故事打開教程,無疑是最佳選擇。
教材內容中有不少故事素材,教師有意識地做提煉處理,能夠快速形成教學啟動力。學生對故事內容有更強的敏感性,當情境投放中滲透了故事內容,學生會主動展開閱讀和探索,從故事探秘中建立學習認知。教材中的故事資源比較豐富,教師需要做出科學篩選,挑選有價值的故事信息,結合多種教輔手段的應用,對這些故事資源做投放,這樣才能對學生形成感官觸動,形成教學激發(fā)驅動力。
教師對學生生活認知積累有一定了解,這樣可以形成對應設計。如《網(wǎng)絡生活新空間》,教材中對網(wǎng)絡改變生活這個問題有詳細介紹,教師提煉出一個故事:農民種植莊稼和蔬菜時,借助網(wǎng)絡搜集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術,根據(jù)網(wǎng)絡傳輸技巧做相應改進,大大提升了種植效率,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有人借助網(wǎng)絡做技術學習,成為遠近聞名的養(yǎng)殖大戶,足以說明網(wǎng)絡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新體驗,為我們提供更多服務。學生對這方面的故事內容比較熟悉,自然能夠順利接受,并主動展開教材閱讀學習,課堂學習氣氛逐漸建立起來。
學生對生活故事最有感覺,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滲透一些現(xiàn)實生活故事內容,能夠順利形成教學亮點。生活故事來源渠道更多,教師對故事信息做整合處理,挑選學生關注力更高的內容,其啟動性會更高。教學內容與生活故事要有契合性,教師在具體篩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對接性,這樣才能形成教學助力。如果有需要,教師組織學生講述生活故事,搜集身邊的故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
如“網(wǎng)絡改變世界”,學生對網(wǎng)絡應用最為熟悉,教師在課堂導學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講述關于生活中運用網(wǎng)絡的現(xiàn)實案例。學生開始深度思考和互動交流,很快挑選出一些典型的案例做介紹。如這樣的故事:微信支付寶的廣泛應用,給人們生活帶來更多便利,而奶奶還不會運用這些功能,我就利用一切機會教她,經過多次嘗試,現(xiàn)在奶奶可以利用微信去買菜購物了。奶奶還以實際操作形式向其他老年人做方法傳授,讓更多老年人也都能夠享受網(wǎng)絡帶來的便利……教師對這個生活故事做重點評價,引導學生圍繞網(wǎng)絡應用這個內容做延伸學習,課堂教學程序順利啟動。
教材內容關涉方面眾多,教師不妨借助一些歷史故事做引導,將教學內容做延伸處理,借助歷史故事推開教程,學生接受更為順利,助學效果也會更好。學生對一些經典的歷史故事比較熟悉,教師利用媒體手段做演示和展示,能夠將課堂學習帶入特定情境之中,教與學達成更多和諧,課堂教學呈現(xiàn)多元化,學生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科認知呈現(xiàn)豐富性。
教學“合理利用網(wǎng)絡”這方面的內容時,列舉了一則前些年發(fā)生的一個“歷史故事”:網(wǎng)絡剛興起的時候,有一名初中生常常出入網(wǎng)吧,最終染上了網(wǎng)癮,因為沒有錢上網(wǎng),就去偷東西,最終被公安局抓住……學生對這個故事并不陌生,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還有很多“網(wǎng)癮少年”的存在,整天沉迷在網(wǎng)絡之中。教師借這個故事做對應引導,要求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對合理運用網(wǎng)絡這個問題做深入思考。一個并不遠古的“歷史故事”,將學生帶入現(xiàn)實生活的學習環(huán)境之中,教師提出現(xiàn)實問題,促使學生做自我反思,將學科教學推向深入。
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關涉諸多故事和人物,教師從人物解析角度做設計,推出人物式主線教學情境,能夠對學生形成更多觸動。如歷史人物、身邊人物、自我經歷等,都屬于人物主線設計范疇,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實際做好對接處理,以提升教學適合性。
教師借助歷史人物和故事做情境設計,體現(xiàn)教學適配性,其助學效果更為突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內容豐富多樣,教師在歷史人物故事選擇時,需要做好對接,讓學生自然進入到學科核心,通過對歷史人物故事的剖析和感知,順利進入到深度學習情境之中。歷史人物和故事信息呈現(xiàn)方式眾多,影視劇、網(wǎng)絡信息、古典文學作品等,都能夠與歷史人物形成對接,教師需要做出對應設計。
如教學《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一課時,教師在課堂導學環(huán)節(jié)講述一個歷史人物故事:北宋詞人晏殊,是一位遵守規(guī)則的典范人物,早在十四歲時,因為天賦出眾,被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他,要求他和其他進士一起考試,結果晏殊發(fā)現(xiàn)這個考試題目是他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地稟告皇帝,要求更改題目?;实蹖ζ涫匾?guī)矩的表現(xiàn)大加贊賞……學生聆聽故事后,對這位歷史人物留下深刻印象,對遵守社會規(guī)則這個問題有了鮮明的認知。教師借助歷史名人的故事做導學,創(chuàng)設適宜學習情境,將學生帶入特定學習環(huán)境之中。因為這位歷史名人當時才十四歲,這讓學生順利產生敬仰之情。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中有不少鮮活的人物,教師對這些人物素材做重點推介,能夠形成鮮活的教學情境。如果能夠引導學生深入生活之中,搜集一些身邊的典型人物和故事,無疑是更為有效的教學組織,將學生置身于生活環(huán)境之中,對生活人物做解析和感知,結合相關內容進行學習思考,其助學效果會更為顯著。特別是學生自行搜集到的身邊人,其典型性更高,助學作用更大。
歷史名人有典范作用,身邊的平凡人、平凡事同樣有教育示范作用,教師指導學生做信息搜集,能夠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如學習“維護秩序”相關內容,教師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對身邊遵守秩序的典型人物故事做搜集展示,學生都能夠積極響應。有學生講述這樣一個人物:數(shù)學老師說過上課再也不拖堂了,他說到做到,對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合理規(guī)劃,都能夠在課堂時間內解決所有問題。這應該也是一種遵守秩序的行為。
教師組織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這是最為實惠的設計。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教師組織學生主動展示自己的生活經歷,將自己作為典型人物推介出來,可以形成更多思考。學生結合教學內容做自我剖析,對心路歷程做回顧和總結,在自我反思學習中建立嶄新認知。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從學生成長實際出發(fā)展開設計,讓學生圍繞自身作學習梳理和規(guī)劃,其適合性更高。
“遵守規(guī)則”是追求社會公德的行為,教師在導學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對遵守規(guī)則做深度詮釋。學生都有相關經歷,自然有話可說。有學生講述遵守其防疫規(guī)則的經歷,因為防疫需要,出門都要戴口罩,現(xiàn)在已經形成習慣,不戴口罩堅決不出門。也有學生介紹自己在行路中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經歷,不管路口有沒有車輛,都能夠堅持紅燈停綠燈行的原則。教師對學生講述的情況做點評,引導學生開始閱讀學習教材相關內容,課堂學習程序自然打開。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滲透時事政治內容,這是最為自然的選擇,教師借助時事新聞做情境設計,能夠對學生形成強力沖擊。媒體信息、生活見聞、網(wǎng)絡素材等,都屬于時事信息的重要來源,教師對這些信息做精心處理,形成學習情境,能夠帶來激活效應。
時事政治信息來源渠道眾多,教師要做好整合處理,讓學生主動參與信息搜集工作,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意識。電視、廣播、報紙、網(wǎng)絡等,都屬于現(xiàn)代媒體手段,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實際,搜集一些時事新聞信息,在導學環(huán)節(jié)做情境設計,能夠順利啟動學生學習思維,形成更多學習關注點。學生對媒體手段應用最為熟悉,教師要抓住學生心理做設計和組織,以便形成更多教學激發(fā)動力。
教師利用媒體展示一些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可以對學生形成感官沖擊,其助學效果會更為突出。如教學《社會生活講道德》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打開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仔細觀察這些圖片,并做出判斷,哪些畫面是講道德的,哪些畫面是不講道德的?學生開始觀看這些圖片,紛紛給出自己的判斷。有學生說,第一幅畫面是不講道德的行為,隨地亂丟垃圾,這是很不文明的行為。也有學生說:第二幅畫面是講道德的,大家都能夠自覺排隊進入公共場所,沒有擁擠行為。教師對學生判斷情況做歸結,引導學生進入教材之中,結合學習內容做對應分析,對社會生活講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時事新聞最為鮮活,教師在整合這些信息時,要對教學內容做對接處理,讓時事新聞為教學提供服務。學生對生活見聞比較有感覺,如何才能形成關聯(lián)性思考,需要教師做出具體的設計和推動,將這些時事信息做成畫面、話題,或者是視頻等材料,這樣可以讓學生展開主動性思考和討論,順利啟動課堂教程。
教學“尊重他人”相關內容時,教師先講述一個鮮活的生活案例:有一位老人過馬路,因為行動很慢,對面已經亮起紅燈了,他才走到路中央;這時候,來往的車輛都停在原地沒有動。老人順利到馬路對面,回過身來對著這些車輛深深鞠一個躬。這是真實發(fā)生的一幕,在我們生活中,人們的素質在不斷提升,尊重他人已經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大家還有哪些類似的見聞?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展開了信息交流,紛紛講述自己的見聞,展示生活中尊重他人的事跡。教師利用一個生活場面做學習情境設計,成功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從學生逐漸講述身邊事跡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教學情境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學生對網(wǎng)絡信息搜集、信息閱讀、信息整合、信息應用最為敏感,教師不妨以信息搜集整合為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參與到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在教學情境布設時做全面滲透,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激發(fā)其學習主動性。應用網(wǎng)絡早已成為學生日常行為,教師推出網(wǎng)絡信息搜集任務,對教學內容做對接處理,可以給學生提供清晰操作路線,確保網(wǎng)絡素材搜集整合工作順利展開。
在教學“誠信守信”相關內容時,教師在導學環(huán)節(jié)先利用多媒體聯(lián)網(wǎng)做信息搜集,瞬間有不少相關信息集中涌現(xiàn)出來。如“山東第八屆道德模范”表彰大會召開、中國文明網(wǎng)建立“中國好人榜”、致敬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郭萬剛等新聞信息。教師打開這些網(wǎng)絡鏈接后,找到有關誠信守信的案例,引導學生做閱讀和思考:這些都是最鮮活的生活案例,特別是道德模范,他們是最平凡的百姓,也許就生活在我們的身邊,如果我們能夠做更多的觀察,很可能有一些發(fā)現(xiàn)。學生閱讀這些網(wǎng)絡素材,很快就形成了對接,結合教材內容做深度思考,順利進入到學習核心。教師借助網(wǎng)絡素材做情境設計,成功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
學科教學需要情境設計的支持,教師對情境設計內容做整合處理,對情境投放、情境引導、情境改進等做優(yōu)化設置,無疑能夠帶來更多課堂助力。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啟動后,教師推出主線式情境,借助話題、人物、故事、時事等內容做主線情境設計,能夠理順課堂教學程序,啟動學生學習思維,讓課堂教學鮮活起來。學生對主線式情境有特殊敏感性,教師對此需要有理性判斷,借助更多輔助手段做對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