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觀潮
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關于本詩的解讀,有佛禪與世俗兩種視角。前者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南懷瑾先生在《圓覺經略說》中所講的:這是一種大徹大悟以后的境界。廬山風景太美了,錢塘潮非常壯觀,這一輩子沒有去的話,死了都不甘心,非去不可。等到了廬山,又看到了錢塘潮,本地風光,圓明清凈,悟道以后,就是這樣。沒有悟道以前,拼命地學佛呀!跑廟子呀!磕頭呀!各種花樣都來,要有功德,要怎么苦行都無所謂,要怎么刻薄自己都可以。“未到千般恨未消”?。〖爸恋絹頍o一事,真的大徹大悟了。怎么樣呢?“廬山煙雨浙江潮”,原來不過如此。
這使人聯想到《五燈會元》所載南宋黃龍派青原惟信禪師的一段著名語錄:“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里講了三般見解,指的是禪悟的三個階段,亦即入禪的三種境界。這與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有相同的機理。最初境界與最后境界看似一樣,其實已經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最初的山水是純自然的山水,而大開悟時的山水已經是禪悟的山水,禪與自然合而為一了。青原禪師這段語錄與此詩確有相通之處,說不定是受到了東坡居士的啟發(fā)與影響。
至于所謂“世俗”解讀,也就是從非宗教的意義和樸素的人生立場來理解,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駱玉明教授指出:“東坡詩的意思,是擺脫貪求和幻覺來看待事物,這時事物以自身存在的狀態(tài)呈現自己,樸素而又單純。其他比較有代表性的,認為依常情常理,人們都有好奇心,對充滿神奇卻尚未見到的東西總是刻意追逐,所謂“恨(遺憾)不消”,正是指此。及至見過,心里的神秘感消失了,最后得出結論:原來不過如此。
依愚下之見:詩人本衷乃是借助一番勝景游歷、煙雨洪潮兩種意象、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記述其讀書、實踐中超越物相,實現禪悟的過程,以及豁然開悟之后所出現的空寂、淡泊的曠達心境。
211550118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