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贈獵騎
杜牧
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雙雕原本在天空中自在翱翔,可是,射獵者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硬是鮮血淋漓地把它們射殺了。這還不止,眼看他再次翻身走馬,轉(zhuǎn)過身來,準備再覓空中新的獵物。這時,詩人忍不住發(fā)話了:請你(“憑君”)手下留情吧,再不要這么射下去了。那南來的鴻雁,說不定就帶著寄給遠方親人的書信??!
情辭懇摯、激切,感人肺腑。這里含蘊著深沉的護生觀念與惻隱之心,以及佛禪所提倡的眾生平等思想。用我們今天的話語來表達,就是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平衡意識。其實,與其說保護自然生態(tài),莫不如說保護人類自身。人類號稱“萬物之靈”,但是實際上是相當脆弱的,如果脫離開了身旁的植物、動物、空氣、土壤和水這個“生物圈”“生命鏈”,單靠人類自身,根本無法存活下去,遑論發(fā)展!
應(yīng)該說,這種護生觀念與惻隱之心,屬于善良人性超越時空的共有因子。在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中,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孔孟也好,老莊也好,都積極倡導(dǎo)天人合一,物我一體,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許多有識之士,包括那些視野開闊、具有遠見卓識的詩人,留下了大量寶貴的詩文。我手頭就有一幅弘一法師書寫的條幅:“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鄲缽乃?,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應(yīng)何如?!边@是宋代詩人黃山谷的戒殺詩。與此相近,蘇東坡講得就更實在了:“口腹貪饕豈有窮,咽喉一過總成空,何如惜福留余地,養(yǎng)得清虛樂在中?!?/p>
本來講過了護生觀念,這首七絕也就完成使命了。但詩人杜牧并未就此停筆,這樣,又有了“恐有家書寄遠人”的牽掛。在環(huán)保意識之外,又增添了親情、鄉(xiāng)情、友情的意蘊。特別是在古代,關(guān)山阻隔,交通不便,一輪明月,兩行歸雁,幾枝折柳,甚至數(shù)縷炊煙,都凝結(jié)著萬種離思、千般掛念,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尤其是系于雁足的“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的書信,就確確實實“抵萬金”了。詩人的這一請托,或曰警示,無疑更進一步深化了保護自然生態(tài)的蘊涵。
120350118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