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叔
“回文詩”是古典詩歌中一種較為獨特的體裁,它能夠回環(huán)往復,正讀倒讀皆成章句。最早見于蘇柏玉妻《盤中詩》,這首詩顧名思義寫于盤中,從中央起句,回環(huán)盤旋而至四角,是一首傷離別怨之辭。
至前秦時,女詩人蘇若蘭為丈夫竇滔寫就八百余字的《璇璣圖》,無論反讀、橫讀、斜讀、交互讀、退一字讀,皆能成詩,構思極為精妙。朱存孝在《回文類聚·序》中提到回文詩:“自蘇伯玉妻《盤中詩》為肇端,竇滔妻作《璇璣圖》而大備?!?/p>
回文詩誕生后,歷代文人爭相效仿,作成了許多傳世之作。譬如宋代名家蘇軾就有一篇極其巧妙精致的回文詩《題金山寺回文本》,詩云:
潮隨暗浪雪山傾,
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
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
靄靄紅霞海日晴。
遙望四邊云接水,
碧峰千點數(shù)鴻輕。
這首詩描寫的是江畔月色至晨光破曉之間的景象,倒過來讀則又是另一番光景:
輕鴻數(shù)點千峰碧,
水接云邊四望遙。
晴日海霞紅靄靄,
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
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
傾山雪浪暗隨潮。
此時描寫的就是黎明初至到漁舟唱晚的變化了。
蘇軾為詩文大家,此詩雖精妙,但也只是他萬千詩作中閃著微光的一顆星。同生于宋代的李禺則不同,相比之下他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歷史過客,卻憑借著一首精妙絕倫的回文詩被史書所記載,這首詩便是回文詩中的佳作《兩相思》。
《兩相思》也叫《思妻詩》,是以丈夫思念妻子的角度寫就的,原詩如下:
枯眼望遙山隔水,
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
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陽人離別久,
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
夫憶妻兮父憶兒。
這首詩情真意切,真切地展現(xiàn)了一位丈夫對于遠方妻子的思念,久等不來音書,見面亦是遙遙無期,只能守著長夜和孤燈度過空寂的一天又一天。
然而此詩反讀,卻又變成了《思夫詩》:
兒憶父兮妻憶夫,
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
久別離人陽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
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來往,
水隔山遙望眼枯。
此時這首詩的絕妙構思才展現(xiàn)在眾人眼前,反讀不僅詩文通順自然,主角身份也瞬間轉換,變?yōu)榱似拮邮銓憣τ谡煞虻乃寄睿淮碎g情感未曾消減半分,反而令人為這一對“兩相思”的癡心人倍感惆悵。而且此詩音韻和諧,立意新奇,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底可見一斑,如此奇詩,可以說是古往今來獨一份,讓人讀來不得不拍案叫絕。
由于詩人李禺留下的資料太少,我們始終不能得知他寫下這篇回文詩的真正情形,但此間真意,已隨著詩人的玲瓏心思躍然紙上,他所表達出來的夫妻間真摯的情感,也是這篇回文詩可以流傳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責編:馬京京
332150033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