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唐(1066—1150),兩宋之間著名畫家,先后歷宋王朝五代,神宗、哲宗、微宗、欽宗和高宗,早年在太行和黃河之間賣畫為生,北宋淪陷后又到六和山和錢塘江畔賣畫,歷經(jīng)滄桑80余年,橫跨南北兩宋,游遍太行六和。尺素之上,盡顯荊浩、范寬、李成、郭熙浩然氣概。畫卷之中,吸納展子虔、李思訓錦繡之豐神。一支畫筆,架起兩宋山水畫之橋梁,墨色青綠,暈染出萬里河山錦繡氣象。更兼其貫看政治風云,文化振蕩,經(jīng)歷了國運盛衰之巨變。因而,其筆下如其豐富的閱歷一樣,寄托了家國情懷,記錄了世事滄桑。不僅有山水畫卷,又有愛國故事;不但有山水花鳥、還有人物和耕牛。李唐從畫品到人品都是值得稱慕的。
主題詞:兩宋,太行,六和,黃河,錢塘畫家,李唐
太行山是中華魂魄,是中華文明與歷史的見證者。太行山以東為“華北平原”,以西是“黃土高源?!碧猩降木袷清浂簧?,勇往向前。而黃河稱為“母親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李唐是繼荊浩、郭熙之后,由太行山和黃河水滋養(yǎng)出來的畫家。他和荊浩不同,沒有像荊浩那樣,隱遁于濟源洪谷,避開世俗戰(zhàn)亂,專為山水立傳,創(chuàng)全景式山水,寫出《筆法記》畫論名篇,成為畫出北方山水巍峨氣勢的一派宗師。他和郭熙不同,郭熙雖晚年入宮,卻受神宗景仰、敬重和偏愛,視作宋時第一畫家,朝野上下皆郭畫。而李唐一生,歷盡滄桑,沐風櫛雨,卻不墮青云之志。一支畫筆,架起兩宋山水橋梁,墨色暈染,畫出唐風宋韻,成為中國畫壇巨匠。
一、中原江南競風流
李唐早年以賣畫為生,在社會上飄蕩,游歷于太行山和黃河之間,以繪事討生活,積累了對中原山水的全面認識。48歲考入皇家畫院,當時宋微宗趙佶繪畫命題是“竹鎖橋邊賣酒家”。李唐與大多數(shù)考生思法迥異,大多數(shù)人以酒家作為畫面主題,以竹林、小橋、流水等為畫面襯托,卻忽略了“鎖”意。而李唐別出心裁,他的作品是,一灣清清的小河,小河上一座小橋,橋邊是一片翠綠的竹林,林子間搖曵著一面旗子,旗子上寫著一個大大的“酒”字。酒家、房舍、客人這些繁忙的元素并沒有在畫面中出現(xiàn),卻將題目中的“鎖”字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宋微宗趙佶眼睛一亮,李唐也由此在眾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畫院待詔。從這幅作品中,有以下幾個特點:
1、李唐由于受太行山和黃河水的滋養(yǎng),繼承了荊浩和郭熙的繪畫風格。在畫面中明顯流露出唐朝青綠山水的特色,從筆法上與荊浩和郭熙一脈相承,表現(xiàn)出線條的峭拔與剛勁筆意,透露出陽剛挺拔之氣。
2、表現(xiàn)出了李唐是一位具有才情詩意的畫家。一幅酒家畫面,卻不見酒家出現(xiàn),竹林掩映,“鎖”而不見,讓人產(chǎn)生無盡的想像。寓情景于畫外,出神入化,是繪畫意境的營造達到爐火純青的具體體現(xiàn),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畫相得益彰的完美體現(xiàn)。
3、李唐在以后能縱橫大江南北,綜合素養(yǎng)在此畫中得以體現(xiàn),在此次考試中才情己見端倪。
李唐供職于畫院,一直到北宋結束。期間,有多幅作品傳世,其中以1124年創(chuàng)作的《萬壑松風圖》最能代表他的藝術風格。《萬壑松風圖》,絹本設色,縱188.7厘米,橫139.8厘米,現(xiàn)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圖中,峭壁如削,岡巒郁盤,云霧繚繞,一峰突兀高聳,下面是濃密的松林,巖間泉水潺潺,萬絹細流,右邊崖下曲徑通幽。顯而易見,這正是太行山水的藝術寫照,也是荊浩和郭熙他們無盡眷戀太行家山情結的蔓延與傳續(xù)。
李唐歷經(jīng)多次宋室王朝的更迭,尤其是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下汴京,擄走了宋微宗、宋欽宗二帝,李唐也一起被俘,押往北國,途中他冒死逃出金營,長途流浪,到了杭州,又過上顛沛流離的賣畫生涯,直到80歲高齡才又到宋高宗趙構的南宋宮廷畫院供職。
在北宋,李唐自幼受太行山、黃河水的浸潤,筆下呈現(xiàn)的是中原山水的豪邁氣象。到了南宋,多年在錢塘江畔和月輪山前討生活,江南的旖旎風光也自然地流淌在李唐的畫面上,這不僅僅是山水自然變化引起的畫風改變,而且由于南北方人的審美價值和審美眼光的差異,才是李唐二十年賣畫生涯不得不改變畫風的根本原因。這種變化表現(xiàn)在,峭拔陽剛之氣變得柔順、飄逸;干澀輕淡的墨色變得濕潤、淋漓;傲然挺拔、峰巒疊嶂的群山變成委婉秀麗、蜿蜒起伏的山巒;一瀉千里、氣勢恢宏的黃河變成秀麗逶迤、浪花翻卷的錢塘。他的用筆愈來愈簡煉,從氣勢磅礴的全景山水轉向外柔內剛的邊角式山水,從北方的壯美雄邁變成南方的清新含蓄。這種畫風的轉變,集中體現(xiàn)在李唐晚年的代表作《長夏江寺圖》中。該圖為一幅絹本設色山水畫,縱44厘米,橫249厘米,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中,長江岸上群峰碗蜓起伏,寺觀叢林,互相映帶。江水波光粼粼,碧波蕩漾,風帆搖旌,一派南國秀麗風光。墨韻渾厚華滋,筆法方硬婉約。高宗趙構在畫面上題了“李唐可比唐李思訓”。由此可見宋高宗對李唐藝術成就的推崇。因為豐富的生活閱歷,使李唐的筆墨,展示了北方山水之雄渾,南方山水之秀麗。萬里江山,盡括筆下。錦繡山河,悉攬畫卷。
二、唐風宋韻入畫圖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李唐的筆下既有青綠山水的韻味,又有水墨山水的風骨。唐風宋韻,協(xié)調揉合,浸潤在他的畫卷里。兩種藝術語言、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完美地結合,使中國山水畫再上一座新的高峰?!度f壑松風圖》,從筆墨語言和藝術審美角度來審視,從章法布局和色調渲染來分析該圖是怎樣將唐風宋韻完美結合的。在圖中,李唐在整體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峰,以造成突兀而來的緊迫視覺感受,迫使你屏神靜氣去欣賞和感受太行山內在的雄壯和陽剛之美。在山石的皴法上,明里地是融合荊浩、范寬、郭熙諸家技巧,用多種皴法表現(xiàn)了不同的山石質感。如主峰,上端用長釘皴和刮鐵皴,在山腰以下使用他獨創(chuàng)的馬牙皴。需要注意的是,這里己經(jīng)流露出了唐朝畫家李思訓寬邊線條勾勒石質手法的延展,形成了小斧劈、大斧劈的雛型。畫中淺綠色調,正是取法唐時青綠山水的色調。
經(jīng)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李唐善于博采約取,取諸家筆法之長,唐風宋韻,加之自己的獨特創(chuàng)造,使國畫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李唐是自荊浩以降水墨山水畫的集大成者?!度f墊松風圖》和郭熙的《早春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并稱宋畫之三大精品。如果我們從山水畫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角度去審視,從展子虔、李唐的青綠山水,到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寬、郭熙的水墨山水的發(fā)展脈絡,探尋山水畫發(fā)展的歷史足跡,從中找出這種特殊畫種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如果說《萬壑松風圖》對唐風宋韻的揉合還屬于初步探索階段的話,那么《長夏江寺圖》中的綜合運用己經(jīng)十分嫻熟了。在《長夏江寺圖》中,對石頭的處理己經(jīng)是成熟的大斧劈皴,水有盤渦動蕩之勢,使人產(chǎn)生一種“神驚目?!钡母杏X。在這幅作品中,他刪繁就簡,繼承了荊浩、郭熙的山水畫法,更多地融入了李思訓《江帆樓閣圖》的筆法。詳細比較《長夏江寺圖》和《江帆樓閣圖》,則不難看出二者之間的傳承關系,包括筆墨語言、設色法度以及畫面布局等。
由此可見,李唐將唐風宋韻巧妙地融入自己的畫面之中,刪繁就簡,把自五代興起并由荊浩創(chuàng)立的全景式水墨山水刪減為以山之一隅而展現(xiàn)全山雄姿,使畫面更加簡潔明朗,爽亮透氣,體現(xiàn)出謝赫六法中“氣韻生動”的最高意境要求,開南宋山水一代新風,形成南宋以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為代表的四大家,成為南宋畫院的主流。
三、家國情懷寄素絹
李唐的一生,顛沛流離,起伏跌宕,48歲前為民間畫工,一場畫考改變了命運,被宋微宗錄入宮廷畫院做待詔。在此之前,經(jīng)歷了神宗朝、哲宗朝的風云變幻,變法和復古兩種政治斗爭此強彼弱,潮起潮落,文化思潮和社會風氣隨著政治風云變幻而激流涌動。李唐作為一介畫師,好在沒有在這場政治爭斗中被貼上黨爭的標簽,也沒有卷入政治爭斗的旋渦,更沒有像他的前輩郭熙那樣,在神宗時被捧為宮廷畫師第一人,滿庭盡是郭熙之畫作。而神宗死后,便被哲宗廢棄,若無鄧雍收藏,其子鄧椿整理載入畫史,很有可能一代畫師被歷史湮沒。李唐在宮中,受到酷愛藝術的宋微宗趙佶賞識,雖然啟用新法,朝廷政事被蔡京、高俅等人操弄,政局動蕩不安。但在朝延內部卻歌舞升平,文化繁榮,藝術奇葩爭艷,百花齊放,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使得李唐也成績斐然,出現(xiàn)如《萬壑松風圖》這樣的藝術精品,成為北宋三大珍寶之一??上Ш镁安婚L,金兵攻城,北宋汴京淪陷,被俘途中李唐逃跑至杭州。直到80歲高齡才又被高宗收為宮廷畫院待詔。
李唐經(jīng)南北兩宋,歷五代帝王,無論是在北宋京都汴梁(今開封),還是在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無論是流落民間以賣畫討生活,還是在南北兩宋做御用畫師,李唐都體驗民間疾苦,胸裝家國情懷,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對愛國主義的頌揚,對茍安政客的鞭韃,對底層民眾疾苦的關懷?!恫赊眻D》,水墨淡設色畫,縱27.2厘米,橫90.5厘米,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圖取材于夏末周初,伯夷、叔齊的故事。他們作為夏臣,寧死不吃周粟,在洛陽首陽山采薇渡過余生。最后雙雙餓死,臨死前作《采薇歌》,以示不屈之志向?!恫赊眻D》著力刻畫了伯夷、叔齊這兩個人物。他們一個傾心而述,一個洗耳恭聽,人物刻畫傳神生動。背景設置蒼郁厚重,體現(xiàn)出畫面人物對亡國之恨原因的深刻探究,不用語言渲泄,而用畫面渲染,用以贊揚有骨風、有氣節(jié)的人,譴責投降變節(jié)的行為,抒寫家國離亂之痛。和《采薇圖》意旨接近的還有李唐的《晉文公復國圖》,絹本設色畫,縱29.4厘米,橫827厘米,現(xiàn)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該圖描述了一個經(jīng)典的王朝復興的故事。該圖采用連環(huán)繪圖的形式,將晉文公重耳成功建立晉國的故事完整地展現(xiàn)在畫面之中。全圖分為六段來描繪,重耳在公元前656年,晉國內爭,重耳遭流放。先后奔狄(山西),借道魏國,到達齊國,途徑趙國、宋國、鄭國、楚國,后重返晉國,當上國君,成為晉文公,并成就春秋五霸之一。宋君成為金國質子的經(jīng)歷與重耳如出一轍。這正是李唐繪制《晉文公復國圖》的真正目的。是李唐在偏安于一隅的境遇下,激發(fā)南宋君臣,不計榮辱,希望趙構揮師中原,收復河山。以晉文公重耳的經(jīng)歷,來抒發(fā)他愛國主義的情懷。
四、結語
李唐是自五代荊浩開啟的全景式水墨山水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他又是唐朝青綠山水的繼承者。他以藝術的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明了馬牙皴和斧劈皴,豐富和發(fā)展了唐宋兩代山水畫的筆墨語言和章法布局,意境錘煉和主題表述。他是北宋山水畫的終結者,南宋畫壇的引領者。在中國畫壇矗立起一座歷史豐碑,是中國畫壇畫風研究的重要窗口,他架起了兩宋之間山水畫的橋梁。
參考書目:
①《中國美術史》,洪再新著,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7
②《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③《影響中國繪畫進程的100位畫家》,張桐瑀著,海南出版社,2004.6
④《中國繪畫通史》,王伯敏著,三聯(lián)出版社,2008.1
⑤《中國通史》,卜憲群著,安微教育出版社,2016.5
作者簡介:喬國強(1960-10),男,河南鄭州人,鄭州溱洧書畫院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書畫。
304350033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