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炫智[廣州理工學(xué)院, 廣州 510540]
⊙余薇[北京師范大學(xué), 北京 100875]
我國是古老詩國,從《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到唐詩、宋詩、元曲,形式不斷發(fā)展變化。五四新文化運動后,中國現(xiàn)代白話詩歌的發(fā)展受到現(xiàn)代英詩影響,詩歌內(nèi)容和形式一直在探索發(fā)展,現(xiàn)代詩報告就是個好例子。漢詩英譯探討很多,但至今鮮有詩報告的英譯討論。本文擬以當(dāng)代詩人黃承基的詩報告《黑之靈》英譯為例,探討現(xiàn)代詩報告的翻譯原則,旨在助力中國現(xiàn)代詩報告的英譯與傳播。
中國自古就有“紀實以詩鳴”的傳統(tǒng),偉大的詩篇往往離不開時代精神主題。詩報告,或稱“新聞詩”,是詩歌藝術(shù)和報告文學(xué)的聯(lián)姻結(jié)合體,是現(xiàn)代詩歌的新形式。它以實地采訪為基礎(chǔ),真實與真情交融,真人與詩篇結(jié)合,虛實互補,通情達理,是當(dāng)代言志詩、詩紀實的新嘗試。它以詩歌形式熱情謳歌時代主旋律,日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和喜愛。詩報告既然是詩歌與報告的結(jié)合體,就要形象飽滿,深入時代又能抽身而出。從詩歌角度看,詩報告又有別于一般的新聞報道,它還有屬于詩的內(nèi)涵,即有詩情、詩思、詩藝。它在報告新聞事件時,總是時刻燃燒著激情;它常常以妙趣橫生的哲理引人深思;她不僅具有新聞簡約明快的特點,也符合詩歌的韻律、意境和形象化等要求。詩報告就是敘事詩、抒情詩和新聞詩精煉而成的一種更純粹也更豐富的詩歌文體。
在我國,詩報告舉旗亮相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其文化根基已很深遠。若要追根溯源,遠可及《詩經(jīng)》所收集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古詩。在當(dāng)今社會信息化時代,“紀實以詩鳴”的傳統(tǒng)借助現(xiàn)代傳媒手段如報刊、廣播及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傳播,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詩報告相繼脫穎而出,引人注目。
20世紀以來,詩報告的歷史發(fā)展主要經(jīng)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20世紀初至60年代末,為詩報告內(nèi)涵探索階段。詩人往往不著眼于詩報告的文本要求,而是探索如何在詩中融入新聞內(nèi)容或如何用詩歌形式反映新聞事件。以名人為例,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及馮玉祥、肖三等人都有這類詩作。那時雖尚無詩報告的概念,但有的古詩新作卻是很出色的詩報告。例如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曰:“鐘山風(fēng)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xué)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边@首詩報告豪情萬丈,生動浪漫地報道和反映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占領(lǐng)南京這一重大事件,影響深遠。毛澤東的《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又是 “連章體”式的紀實詩報告,想象豐富,對比鮮明,語言生動,情致高昂。此外,朱德的古體詩《寄語蜀中父老·一九三九年》、馮玉祥的白話詩《廖寶財》(1938)、肖三的自由詩《送毛主席飛重慶》(1945)也都是詩報告的成功之作。
詩報告的第二個階段是20 世紀70 年代至今,是詩報告文本自覺階段。如張永枚的《西沙之戰(zhàn)》(1974),詩意地報道南越入侵我國西沙群島,我國軍民英勇自衛(wèi)反擊的重大事件,其詩體和內(nèi)容都引起讀者廣泛的關(guān)注和思考。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詩報告這一文學(xué)術(shù)語更是不絕于各類媒體,廣為傳播。有的詩刊(如湖南的《脊梁》等)還創(chuàng)設(shè)“詩報告”專欄,專發(fā)詩報告,報告社會時代、春華秋實、酷暑嚴寒、美好罪惡和英雄事跡等。黃承基、李士非、???、臧棣、唐突、唐不遇、駱曉戈等詩人發(fā)表大量“詩報告”作品,有的還因此名噪一時。詩報告題材廣泛,有寫戰(zhàn)事場面的,有寫建設(shè)成就的;有反映新人新事、好人好事的,有披露社會丑惡與災(zāi)情的;有寫個人風(fēng)采的,有寫凡人閃光的,等等。詩報告是敏感詩人關(guān)注重大社會現(xiàn)象的創(chuàng)作結(jié)果,是重大新聞事件觸動詩人的詩思與詩情。詩人將詩歌藝術(shù)與新聞寫作有機融合起來,呈獻社會,報告時代,如商澤軍等的《孔繁森之歌》(1995)及《保衛(wèi)生命——非典中國詩報告》(2003)、周而復(fù)的《偉人周恩來》(1997)、石祥的《民之魂——記“為民模范”周國知》(2004)、康武能的《康家碥:一座山丘的苦難史》(2008)、梁平的《汶川故事》(2011)、劉迅甫的《農(nóng)民工之歌》(2012)、黃賢清的《鋼鐵中國——中國抗擊疫情的詩歌報告》(2020)等。在這些詩報告中,我們可以詩意地了解當(dāng)代社會的重大事件,并隨處感受到詩人高歌時代主題的熱情和詩報告的鮮活藝術(shù)性。
黃承基是廣東省社會科學(xué)院教授,中國一級作家、當(dāng)代詩人、文學(xué)評論家,主要著述包括《文學(xué)價值論》《文學(xué)審美論》《詩論》《扶貧豐碑》《叢飛之歌》《大愛無疆》《黑之靈》等40多部,發(fā)表論文80多篇,著作等身。《文學(xué)價值論》榮獲壯族文學(xué)獎,《叢飛之歌》榮獲廣東文化傳播優(yōu)秀論著二等獎,《大愛無疆》榮獲中國華藝金獎。2002年,其詩報告《扶貧豐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fā)布會,被譽為“近年來難得的主旋律作品”,是“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動教材,是新世紀詩歌創(chuàng)作的可喜收獲”,一時引發(fā)詩壇轟動,黃承基也因此被稱為新時期“中國詩報告第一人”。
詩報告的人物和事件具有濃濃的時代氣息,容易引起讀者共鳴,受到讀者鐘愛,往往能產(chǎn)生轟動影響。正如黃承基指出的那樣:“詩報告是一個時代的主旋律。詩報告跟自己苦思冥想創(chuàng)作時的思維不同,平常自己寫詩,找到靈感就行了,但詩報告首先要關(guān)注歷史事件、人文事跡、豐富的典型人物,是不能虛構(gòu)的。我覺得詩報告本身不僅有社會功能,還有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這也是我轉(zhuǎn)向?qū)懺妶蟾娴脑?。”文如其人,黃承基的詩報告強勁有力,時代感強,語言鮮活,筆法精練,氣勢充足,感情熱烈奔放,想象大膽奇麗,意境高遠,風(fēng)格豪放勁健,具有深刻的審美穿透力。
“黑衣壯”是廣西那坡縣壯族的一個分支,因喜穿黑衣而得名?!逗谥`》是黃承基的詩報告系列作品之一,以漢英對照的形式,用詩歌來報告我國地方風(fēng)土人情和歷史文化特色。
《黑之靈》的內(nèi)容分為黑色記憶、歌斗酒、石尖上的舞者三大詩歌專輯,近千詩行,以感人的詩歌和真實生動的畫面相互映襯,共同展示出民族文化大觀園中那坡黑衣壯神秘而珍稀的風(fēng)俗奇葩?!逗谥`》第一輯“黑色記憶”追憶黑衣壯悠遠的歷史和他們族群的鮮明標(biāo)志——“黑之靈”(即“黑色的充滿靈性的族群”)以及約定俗成的族內(nèi)對自然物“月亮”“星辰”“土地”“山巒”“村莊”“族群”“族風(fēng)”“潮學(xué)”等的詩意描述,向讀者展示黑衣壯極強的族群意識和對藍靛黑的崇拜。第二輯“歌斗酒”中,詩人采用點面結(jié)合的敘述方式,先敘述黑衣壯自古就有喝玉米酒、草莓酒和唱“尼的呀”歌的習(xí)俗,以“光棍二蛋”為逃兵役跑到“山頭”艱苦奮斗、成家立業(yè)的傳奇故事,既表現(xiàn)黑衣壯以歌傳情、以歌相對的奇特民俗,又體現(xiàn)黑衣壯對平安、和諧現(xiàn)實的渴求及對人生和大自然的無比熱愛。第三輯“石尖上舞蹈”則透過黑衣壯在新的歷史時期“跳在石尖上”“顯得分外矯健”舞蹈背后的文化特質(zhì),展示黑衣壯生存和發(fā)展的美好前景。
總之,詩人黃承基“運用回敘追憶、集體性格素描、以歌代言、以歌傳情和文化比較學(xué)的方法,通過氣勢磅礴、生動流暢的詩句,將黑衣壯的族群標(biāo)志、民俗民風(fēng)、社會生活、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文化形象表現(xiàn)出來,并將其與其他壯族支系做了比較,從中探尋兩者的不同之處,進而揭示黑衣壯獨特的文化價值”。
《黑之靈》由廣東金融學(xué)院教授黃中習(xí)英譯,由那坡縣文聯(lián)主席李永鋒配攝影圖片,圖文并茂,英漢雙語展示,多模態(tài)地宣傳譯介黑衣壯的原生態(tài)文化。它運用漢英文對照、圖文展示來呈現(xiàn),以便讀者深入理解,增強閱讀的多樣性、形象性與直觀性。
翻譯是我國詩歌對外譯介傳播的主要途徑,詩報告也是如此。
《黑之靈》很有時代感和時效性。詩報告翻譯一般要很快完成,譯者往往沒有足夠時間琢磨推敲,難以煉字押韻。在譯法上,韻譯法講究形美、音美、意美,三者求全,譯文推敲煉字,講究格律押韻,如國外譯者A.Waley、H.Giles等,國內(nèi)譯者許淵沖、汪榕培等,但韻譯法難以運用于詩報告翻譯;散體譯法可能會更自由,易于傳達詩報告中的豐富意象,但散體譯文顯得松散,有失詩味,如翁顯良的古詩英譯等;無韻素體譯法注重用詞節(jié)奏,行文靈活,不講究押韻,如英國譯者A.D.Waley、A.C.Graham,美國譯者A.Lowell、B.Watson等,國內(nèi)譯者楊憲益、郭著章等。三種譯法,各有長短,也都有其成功的翻譯實踐。我們認為,無韻體詩歌譯法更適合翻譯詩報告的特色。現(xiàn)代詩報告英譯可遵循無韻素體詩譯法進行靈活翻譯,注意英詩用詞節(jié)奏,以達到傳神達意、無韻體而字鏗鏘的效果。
《黑之靈》的英譯主要遵循無韻素體詩譯法來進行,講究節(jié)奏,但不求用韻。
從詩行形式看,《黑之靈》是以無韻體的抒情和敘述為主,詩行長短不一,用韻不多,但節(jié)奏分明,朗朗上口。詩行排版富有特色,有時隔行縮進,有時幾行隔行縮進,有時連續(xù)縮進,形式優(yōu)美。例如,《黑之靈》第一輯“黑色記憶”有這樣的無韻排比詩行,揭示黑衣壯鐘愛黑色的緣由:
陽光以黑為剛,/月亮以黑為柔,/星辰以黑為炫;/土地以黑為金,/山巒以黑為貴,/村莊以黑為奇;/族群以黑為鮮,/旋風(fēng)以黑為勁,/潮音以黑為雄……
黑是傳世的頌辭,/黑是文明的物種,/黑是庇佑的神靈,/黑是宗祠的威儀,/黑是英雄的化身,/黑是心靈的贊語,/黑是攝影的底色,/黑是芳香的文字,/黑是神秘的面紗,/黑是壯人的虔誠,/黑是愛的火,/黑是情的苗,/黑是喊山的號子,/黑是山歌的潮音,/黑讓旮旯變成歌場,/黑讓人們變成時代的舞者。
而英譯行文注意運用英詩抑揚格(iambic)的優(yōu)美節(jié)奏來體現(xiàn)原詩韻味,其譯文如下:
The sunshine is strong in black;/The moon looks soft in black;/The stars appear dazzling in black;/The land is golden in black;/The hills are precious in black;/The villages seem mystical in black;/The ethnic group is fantastic in black;/The whirlwind sounds powerful in black;/The tidal voice strikes mighty in black...
Black is an everlasting eulogy;/Black makes a civilized species;/Black represents the blessing god;/Black is the majesty of the ancestral hall;/Black makes the avatar of the hero;/Black makes the soul of the compliment;/Black is the background color of photography;/Black symbolizes a sweet character;/Black makes mysterious veil;/Black makes the Zhuang's piety,/Black stands for the fire of love;/Black serves as the seedling of love;/Black acts for the mountain chant;/Black means the tide of folk songs;/Black turns high lands into folk song fields;/Black makes people the dancers of the era...
壯族能歌善舞,壯鄉(xiāng)到處都是歌的海洋,壯族山歌對歌聞名中外。清一色的黑色服飾、淳樸善良的人情、簡樸而奇特的生活習(xí)俗、保存完整的藍靛染織工藝、以繡球傳情的浪漫真情,構(gòu)成了一幅樸實而多彩的黑衣壯原生態(tài)畫卷。《黑之靈》記錄了不少黑衣壯的韻體山歌,如《黑之靈》第一輯“黑色記憶”中有:
天上星星伴月亮,地上女兒伴爹娘。壯家木樓伴青山,人間處處勝天堂。
《黑之靈》第二輯“歌斗酒”記錄了一些描述壯族兒女的山歌,如:
大碗擺開頭對頭,一首情歌一口酒。情歌出口不能停,杯中有酒不許留。
歌悠悠,情悠悠,熱鬧不過歌斗酒。喝來唱去不覺曉,朵朵蓮花水上浮。
大路不平莫跳溝,旱田無水等水流。酒碗擺在桌面上,哥不喝干妹不走。
這些押韻壯族山歌的英語譯文是無韻素體詩,也多用抑揚格節(jié)奏,但不強求押韻,以免因韻害意。這四首山歌,其英語無韻素體詩譯文分別是:
In the sky,stars are cheerful with the shining moon,/On the earth,mums are joyful with daughters and sons./Our wooden houses are peaceful among the green hills,/We all enjoy a heavenly blissful life here and there.
Now,both of us are here face to face./Let’s drink to heart with love songs./We should go on with love songs/As long as we are feeling good.
Our songs are filled with great love./It’s a joy for us to drink and to sing./We get too drunk with wine and songs/To find blossoming lotus in the ponds.
Never jump into the ditches by the road./The dry fields are waiting for rainwater./With cups and bowls on the table,/I won’t go until you drink up,my love.
以上英語行文為素體英詩形式,用詞簡練,節(jié)奏優(yōu)美,鏗鏘有力,傳神達意,雖不用韻,但讀起來朗朗上口。
當(dāng)然,該書的英譯也并不完美,如地名翻譯多是音譯,其中對越南地名“高平”,譯者理所當(dāng)然按照漢語拼音音譯為“Gao Ping”,而實際上這個漢越語地名的通用英譯是“Cao Bang”,白璧微瑕。
漢詩英譯,有韻體譯法,有自由體譯法,有散體譯法。具體詩句的譯法有直譯、意譯、音譯、多種譯法相結(jié)合等。各個流派各有理論,各有長短,也都有很多成功的范例。詩歌的翻譯實踐,目的不同,因此也會各有得失。完美的翻譯難以達到,詩報告英譯也是如此。不同譯法產(chǎn)生的譯本也許能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閱讀賞析需求,這就是詩歌翻譯的多樣性,也是詩歌翻譯的無窮魅力所在。翻譯總是再創(chuàng)造的嘗試和平衡的努力?!逗谥`》英譯譯者的無韻素體詩歌翻譯是對當(dāng)代中國詩報告英譯的大膽新嘗試。我們期望更多譯者關(guān)注詩報告翻譯,推出更好的詩報告外譯本,助力譯介中國地方文化和中國現(xiàn)代詩報告“走出去”。
① 黃承基:《閱讀是文學(xué)的原動力》,《信息時報》2012年6月17日第C12版。
② 張國榮:《展示“黑衣壯”原生態(tài)文化的藝術(shù)奇葩》,《右江日報》2015年7月28日第3版。
③ 黃承基:《黑之靈》,現(xiàn)代出版社2021年版,第15—18頁。(本文有關(guān)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④ 漢越語一般指漢越詞,是指在越南語里一些由漢語引申而來的漢根詞和漢源詞的統(tǒng)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