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貴州省赫章縣彝族語言現狀及保護

      2022-03-14 05:55:44安梅況菁
      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彝語彝族雙語

      安梅 況菁

      (貴州財經大學外語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保?]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具有多語種的特點,包括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和印歐5大語系130多種語言和7大漢語方言(包括97個方言片和101個方言小片),各層級次方言與土語更是難以計數。彝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交融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歷史文化,成為中華絢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彝族文化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也深深植根于彝族人民的心中[2]。彝族人民與其他民族一樣,不斷學習并使用漢語,大力推廣普通話,并獲取最新的文化知識和發(fā)展技能[3]1。這使得彝族與其他民族文化不斷融合,民族間的差異逐漸縮小。

      我們需要以國家通用語為主導,保持民族語言生態(tài)平衡,促進各民族交流互助,高質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語言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的資源,其讓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更加穩(wěn)定和健康。語言如果消失,它所蘊含的文化也隨之消失,這對民族乃至國家都是一大損失。2015年5月,教育部、國家語委印發(fā)了《關于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以語言資源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fā)利用等為核心的重大語言文化工程,這標志著從國家層面以更大范圍、更大力度、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來開展語言資源保護工作?!罢Z保工程”的初衷和主要目的是要趕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急劇衰變和大面積消亡之前,及時開展搶救性的調查記錄,保存這些語言和方言的基本面貌和基礎數據。這一切體現了國家高度重視并積極應對語言衰退現象,大力支持語言保護的舉措。隨著時間的推移,彝族語言某種程度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退現象?;诖?,本文選取了貴州省赫章縣水塘堡彝族苗族鄉(xiāng)和珠市彝族鄉(xiāng)為調查對象,通過訪談、問卷等形式了解當地彝語現狀,分析彝語發(fā)展面臨的困境,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保護和傳承措施。目的是期待該調查能夠為當地彝族語言的傳承、發(fā)展和繁榮做出貢獻。同時,也積極響應國家對語言文字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為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的重大使命而出力。

      一、調查點的基本情況

      赫章縣隸屬于貴州省畢節(jié)市,位于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過渡的烏蒙山區(qū)傾斜地帶,東鄰納雍縣,西接威寧彝族苗族回族自治縣,南鄰六盤水,北邊與云南鎮(zhèn)雄、彝良相接壤。縣內森林、草地覆蓋面積大,栽種有馬鈴薯、櫻桃、核桃等多種農副產品,還種有天麻、何首烏等中藥材,是貴州中藥材主要產區(qū)之一。赫章是一個物產礦產豐富,自然風光優(yōu)美,烏蒙山勢磅礴的多民族縣份。

      截至2021年末,赫章縣人口為89.23萬,其中彝族人口約為12.03萬人,占全縣人口的13.48%,占少數民族人口的61.86%。赫章縣的彝族人口分布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改革開放后,隨著當地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受教育機會的增加,越來越多彝族百姓開始外出務工或求學。為了能夠更好地與外界交流,更多彝族人開始學習并逐漸精通漢語,彝族村寨也逐步成了彝漢雙語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彝族語言文化,赫章縣曾在部分彝族聚居地進行彝漢雙語教育,但由于彝漢雙語教師的不足以及相應教材的缺乏等一系列原因,彝漢雙語教育逐步陷入到了停滯狀態(tài)[4]。

      經文獻研究、咨詢專家,選定了有代表性的水塘堡彝族苗族鄉(xiāng)和珠市彝族鄉(xiāng)作為調研點。一是水塘堡彝族苗族鄉(xiāng)地處赫章縣西南部,鄉(xiāng)內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彝、苗兩個民族,其中彝族2 619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50.92%。另一個是珠市彝族鄉(xiāng)地處赫章縣南部,全鄉(xiāng)總人口中,以彝族為主,達12 582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1.93%。兩個鄉(xiāng)的彝族人口都占了少數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特別是珠市的彝族人口更多,都有聚居的特點。

      二、彝語使用情況調查

      本次調查主要重點走訪了珠市彝族鄉(xiāng)的珠市村、水塘堡彝族苗族鄉(xiāng)的杉木箐村兩個村,這兩個村只有兩三戶漢族雜居其中,其余的均為彝族,屬于“小聚居”分布,共調查了119人。綜合調查和主要走訪情況,對彝語使用情況作一梳理,以期為今后的彝語保護提供借鑒。

      (一)彝語交流使用情況

      用彝語進行交流的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彝語交流使用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在119人中,90.8%的彝族人能流利地使用彝語交流,而能聽懂但不會說的占少數。當問及“遇到本族人時會使用何種語言進行交流”時,93%的人選擇了彝語。他們與本族人聚會、與家人聊天時都會選擇使用彝語交流;交談對象為非本族人時會使用漢語。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赫章彝族聚居地的彝族人中,彝語在語言交際中依舊占據著重要地位[5],是他們日常交際中最常用的語言,也是他們維系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6]2。

      (二)對待漢語的態(tài)度

      國家憲法規(guī)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同時要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這意味著我國既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權利,也要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普通話和促進語言共同體建設。在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下,圍繞全國通用語的語言生態(tài)將保持平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個少數民族地區(qū)中小學要求教師教授普通話,鼓勵學生學習并使用普通話。民族平等和語言平等是我國制定所有語言政策的基本準則。少數民族除了掌握母語外,也應該掌握漢語,甚至為了自身的發(fā)展和繁榮而學習英語等外語。如果少數民族人民能夠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語言和漢語,甚至英語,他們將突破語言障礙,擴大學習領域,可以把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介紹給其他民族,同時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

      為了便于本民族與其他民族及外界更好地交流,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通過學習并逐漸熟練掌握普通話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彝族人民也不例外。在走訪村落時,筆者發(fā)現村內大部分人都說彝漢雙語,兩種語言能夠隨機切換,使用何種語言取決于談話對象。當問到“如果家人或者鄰居外出打工回來說漢語,你怎么看”時,超過50%的人表示可以理解,因為在他們看來兩種語言都是交流工具,本質上沒有什么差別。他們對同族的理解、對漢語的熟練使用都反映出了彝族人民理性的心態(tài)。當提及希望子女能夠掌握哪些語言時,大多數人都同時選擇了漢語和彝語兩種語言。他們認為掌握漢語也十分重要,彝漢雙語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這也充分表明彝族人民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樂于接受外界事務,積極學習漢語以促進本民族的發(fā)展[6]2。

      (三)對待彝語的態(tài)度及未來的看法

      1.對彝語具有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彝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決定了他們對本民族語言的態(tài)度[6]2。正如前所述,這兩個鄉(xiāng)大部分是說彝漢雙語的人,使用何種語言一般取決于談話對象。當對象是彝族人時,他們更愿意使用彝語與其交流。同樣,當地彝族村民也希望子女能夠學習并使用本民族語言。當被問及“如果有條件,您是否希望你的子女學習并使用彝語”這一問題時,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希望子女學習并使用彝語的人數

      其中,64%的調查對象選擇了“非常希望”,51%選擇了“希望”,而選擇“無所謂”或“不希望”的人寥寥無幾。由此也可以感受到當地人民對本民族語言強烈的認同感和深厚感情。大多數彝族人民表示以母語為榮,因為彝語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并強烈贊同有關彝語的積極言論,如“彝語是一種美麗的語言”,“彝語維系了彝族人民的感情”等等。許多人強烈反對彝語無用或學習彝語是浪費時間的言論。不可否認,所有人都認為彝語至關重要,一些村民甚至強調說“我們應該繼續(xù)使用彝語,因為它對保護我們的文化很關鍵。”

      許多彝族人認為彝語也是一種有用的語言,因為彝語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還可以用來探究彝族古籍,如《西南彝志》《祭龍書》等,這些書都是彝族祖先流傳下來,是彝文記載的重要文化遺產。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彝族人對彝語的態(tài)度非常積極,將彝語知識視為一種文化價值,視為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資源。

      2.對彝語未來的看法

      語言是一個民族與社會群體的標記,也是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彝族語言也是如此。彝族人民對此有一定的認識,因此希望彝語能夠長久地保持并傳承下去。調查中96.6%的彝族人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學習并使用彝語,如果條件允許愿意將子女送到彝漢雙語學校接受教育。

      盡管彝族人民希望下一代能夠學習并使用彝語,希望彝語能夠長久地傳承下去,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文化交流的頻繁以及需要掌握更多以漢語為主體的文化知識,導致青少年這一代不會說、說不好彝語的占比較大,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說不好、不會說彝語者年齡層次

      (四)雜居地彝語交流使用情況

      赫章縣27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彝族人口分布,人口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水塘堡和珠市兩個彝族鄉(xiāng)人口分布的共同點也是“大雜居、小聚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兩個民族雜居的地區(qū),一些彝族人至少會說兩種語言,一些以講彝語為主,一些以講漢語為主;有三個以上民族居住的地區(qū),居民甚至可以說三種或以上的語言。這兩個鄉(xiāng)除了彝族人,還有苗族人和漢族人,他們除了自己的母語外,還可以像當地彝族人一樣說彝語。同樣,彝族人也可以說苗語、漢語。由此可以看出,交談對象為非本民族人時會使用漢語或其他民族語言,特別是使用漢語能更好地與其他民族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各個民族間相互影響。

      在彝族人口聚居的地方,還有較多的彝族人說著自己的民族語言,但在有多個民族雜居的地方,各民族間的交流互動,不僅要說彝語,也要說其他民族的語言,不同語言的影響,影響著不同時代的彝族人對彝語的掌握程度。不可避免地,彝族語言存在衰退的現象。

      三、彝語衰退因素分析

      (一)其他語言文化的影響

      赫章縣的彝族分布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彝族聚居區(qū)由于同族人高度聚居,彝語依然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多民族雜居區(qū)的彝族人民如今已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在生活中較少使用彝語。

      隨著經濟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彝族人民開始外出務工、求學,加強了彝族村寨與外界的溝通,增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隨著交流的增多,不同語言的相互影響,漢語也日益影響著彝族人民的生活。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為了進一步加強交流和溝通,國外其他的語言文化也涌入中國[7]249。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經濟和文化水平有較大改善,少數民族對漢語的使用更加廣泛,在文化交流時漢語顯現出較大的優(yōu)勢。在語言使用和語言功能的競爭中,少數民族語言會處于劣勢,久而久之,會致使其逐漸衰退。

      (二)學生學習壓力大

      國家實施素質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因教育觀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短時間內難以轉變,仍然認為學習目的是為了能夠順利地通過各種考試。若實施雙語教育,漢族學生只用學習一門外語如英語,而彝族學生除此之外還需要多學習一門彝語,這會給彝族學生增加了更多的壓力[8]1。于是,面對升學以及其他科目的壓力,彝族學生不愿意承受因學習彝語而帶來的額外負擔,家長也不想孩子學習彝語而耽誤了其他科目的學習。面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升學的要求,學校難以達到開設雙語課的目的。在此雙重壓力下,彝語教學陷入困境[9]1。這在某種程度也是彝語衰退的一個因素。

      (三)彝漢雙語教育投資不足

      201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民族教育的決定》提出“建立健全從學前到中小學各階段有效銜接,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能力相適應,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滿足需要的雙語教學體系”。對雙語教學模式的調整和改進,要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為目標,針對彝族語言文字使用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措施,積極創(chuàng)新雙語教育多元模式。彝族作為中國人數并不算較少的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完備的文字體系。彝族語言不僅僅是彝族人的財富,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珍寶。彝語的失傳將導致相應文化失去載體,而將其傳承下去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學校教育。貴州省的彝漢雙語教學點由于師資、教材、經費等原因,僅有十余個。所以,要通過教育方式促進彝語的傳承首先就需要加大彝族語言的教育力度,而要加大教育力度就免不了投入更多的資金[7]204。由于投入到彝漢雙語教育和雙語教材研究上的資金不足,導致雙語教材缺乏、雙語教師嚴重匱乏等問題,這些都影響了當地彝語的傳承和發(fā)展[10]204。

      (四)彝漢雙語教師缺乏

      受擇業(yè)觀念的影響,很多掌握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高校畢業(yè)生不愿投身雙語教育事業(yè),雙語教學點招不到合適的教師,只能由臨時代課的教師承擔具體教學工作。由于編制和待遇等問題,代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主動性易受影響,師資隊伍極不穩(wěn)定[11]99。據調查發(fā)現,目前大部分鎮(zhèn)上的公立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彝語課程,只在極少數的彝族鄉(xiāng)鎮(zhèn)學校開設了彝語課程。雙語教師師資嚴重不足、專業(yè)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約著雙語教育中彝語課程的發(fā)展。而且為數不多的雙語課程普遍只在小學低年級開設,學生升入較高年級后再也無相匹配的彝語課程,先前所學的彝族語言及文化知識隨時間的流逝漸漸淡忘。還有一些地區(qū)承擔彝語教學的教師由于種種緣由,未再繼續(xù)從事彝語教學,這也是造成師資流失的原因之一。因此師資不足導致了雙語教育效率不高,限制了彝漢雙語教育的發(fā)展。

      四、彝語保護和傳承的建議

      彝族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彝文記錄了彝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記錄了彝族與其他民族長期和諧共處的關系。彝族古籍不僅屬于彝族,而且也是中華文化典籍的一部分。貴州省擁有大量彝族古籍,亟需挖掘整理和研究。因此,開展彝漢雙語教育,一直受到關注、思考和研究。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發(fā)展,全球范圍內的語言多樣性面臨嚴峻挑戰(zhàn),人們開始認識到語言是一種有價值、可利用、出效益、多變化、能發(fā)展的特殊社會資源[12]7。在新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的科學和精準保護對廣大語言文字工作者和研究人員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項任務,更是一項責任和使命。

      本次調查雖然只在赫章縣的兩個鄉(xiāng)鎮(zhèn)進行,但反映出的現象仍具有一定代表性,那就是彝族語言總體處于流失和衰退中。彝語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積累和發(fā)展起來的,蘊藏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若失去,不僅是彝族人民和彝族文化的損失,還是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損失[7]249。因此,出于保護和傳承彝族語言文化的目的,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轉變教育觀念

      教育觀是關于教育現象和問題的基本觀點,受到政治和經濟條件的制約。由于人們對問題的看法和立場等主觀意識不同,教育觀也有所不同。因此,盡管教育部門倡導素質教育,人們的教育觀依舊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認為不必要花費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學習其他與考試無關的東西。因此,要傳承彝族語言文化,首先必須改變人們的教育觀念,讓大家認識到科目學習與彝語的傳承同樣重要。保護語言也就是保護文化,放棄母語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傳統(tǒng)和歷史,放棄自己的文化基因。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從多方面采取措施。

      一方面,鄉(xiāng)鎮(zhèn)教育主管部門將彝族語言文化教育納入中小學校課后延時服務。學校課程設置和教學受時間、資金、教師等的影響,彝語課程能否開設、如何開設都取決于教學任務的設定。如若教學計劃中對此沒有要求,一些學校會認為開設與否無關緊要。因此,彝語課程的開設需在教學計劃中明確要求。另一方面,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入學考試和公務員招考中應考慮給予少數民族考生一些優(yōu)待。如在一些彝族人口密集地區(qū)實施了彝族語言測試,四川地區(qū)的彝族語言測試,通過語言測試的方式,少數民族地區(qū)可以篩選出更適合本地發(fā)展、在語言方面具有優(yōu)勢的人才。類似的附加考試亦可以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qū)推廣,以此提高少數民族學習本民族語言的積極性??刹扇〉姆绞蕉喾N多樣,最終目的是提高彝族人民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改變他們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觀念,促進彝語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

      (二)利用國家政策法規(guī)給予的支持

      彝語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對彝語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八條規(guī)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依據憲法、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關規(guī)定?!辟F州省發(fā)布的《關于推進民族地區(qū)干部雙語學習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拿出一定數量的公務員崗位面向雙語人才進行招錄,并適當提高雙語預科生高校招錄比例,推進雙語人才培養(yǎng)的制度化。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及新聞部門可以考慮與高校合作,為學生提供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翻譯和教學的實習渠道[13];也為返鄉(xiāng)投身于彝語保護和教學研究的彝族專業(yè)人才提供經濟和社會保障。

      (三)培養(yǎng)業(yè)務能力較強的雙語教師

      雙語教育離不開師資的保障,面對彝漢雙語師資匱乏,教師的教學水平不足,雙語人才較難保留住,這些因素使雙語的教學質量難以保證,也構成了彝漢雙語教育發(fā)展的障礙。如果師資水平得不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持續(xù)下降,學生與家長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那么最終彝漢雙語教育政策得不到全面落實。

      彝語的傳承與發(fā)展離不開相關教育部門對雙語教育工作的調控和加強。首先,要加強彝區(qū)課程教材管理,指導彝族地區(qū)學校充分利用彝族傳統(tǒng)文化資源科學開發(fā)以彝語授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體現民族特色和傳承少數民族優(yōu)秀語言文化。其次,教師是實現雙語教育多元創(chuàng)新的關鍵,可加快對彝漢雙語教師的培養(yǎng)。眾所周知,彝族聚居地多處較為偏遠的地區(qū),經濟文化較為落后,很難找到及留住同時精通彝漢兩種語言的教師。因此少數民族地區(qū)所需要的彝漢雙語教師需要進行專門培養(yǎng)。一方面,要鼓勵新一代的彝族青年學習彝語,培養(yǎng)日后能去往彝族地區(qū)任教的雙語教師;另一方面,在學校任職并精通彝漢雙語的教師也應加強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yè)技能和工資待遇,繼而使彝族地區(qū)的雙語教育能夠得以長足有效的發(fā)展。

      (四)合理合法使用各種媒介傳播彝族語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互聯網的發(fā)達,手機、電腦等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抖音、快手、微博等APP相繼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網絡及媒體的廣泛使用體現了語言不僅是人們相互聯系的交際工具,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換言之,語言是人們傳遞信息或表達思想的媒介,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而產生的,并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發(fā)展。

      網絡平臺的迅速發(fā)展為語言傳播提供了一條途徑。彝族語言傳播者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合理合法發(fā)布一些健康實用的視頻、圖片等,吸引一批對彝族語言感興趣的人,并將他們聚集起來[14]。聚集起來的這一批人又會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將彝族語言文化傳播出去。有一位名為“苗家阿美”的抖音和快手用戶,時常在平臺上通過視頻方式分享日常生活,視頻交流時使用本民族語言,然后配上漢語字幕以幫助其他人理解,這具有一定的影響傳播力。彝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同樣具有自己的民族特點。如2019年在韭菜坪阿西里西大草原舉辦的盛大火把節(jié),就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和圍觀。這樣的活動都可以通過直播視頻的方式傳播,不僅有利于將彝族文化發(fā)揚光大,也有利于彝族語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15]56。

      (五)提高彝族人民的彝語傳承意識

      母語是一個民族文化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載體。一個民族自身語言文化的發(fā)展直接關系到該民族的繁榮。在民族地區(qū)的中小學有效開展彝漢雙語教學,在第二課堂中融入彝族文化元素如鈴鐺舞等,既鍛煉了身體又加強了彝族文化氣息的熏陶。彝族語言的傳承除去外界的幫助外,也需要彝族人民自身的努力。首先,彝族鄉(xiāng)鄉(xiāng)政府可在鎮(zhèn)上適當組織培訓彝族居民、舉辦彝文學習活動,組織相關彝族節(jié)日活動,創(chuàng)造彝族文化氛圍,從中感染彝族人民[16]。2010年威寧板底鄉(xiāng)板底社區(qū)被畢節(jié)地區(qū)定為生態(tài)家園建設彝族風格示范點,2021年又入選貴州第三批省級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這就是很好的范例。其次,彝族人民也要堅定自己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喚起自身的文化傳承意識,在生活中自覺擔當起文化傳承的責任;并積極鼓勵后代學習和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主動參與到本民族語言保護與傳承中,為本民族的語言文化的發(fā)展添磚加瓦。

      五、總結

      世界上幾乎所有多民族多語種國家都面臨著雙語問題。語言對于保護少數民族的權利和維護少數民族的文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如果一個地區(qū)有很多人說多種不同的語言,該地區(qū)的語言多樣性就越大,雙語程度化也就越高,人們彼此會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少數民族掌握了自己的母語和通用漢語,他們能克服語言障礙,擴大學習領域。同時,他們可以將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介紹給任何其他民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目的是保持各族人民語言文化的“美美與共”,保持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在互聯互尊互助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

      此次對貴州省赫章縣兩個鄉(xiāng)鎮(zhèn)進行的實地調研,雖然只是隨機抽取了2個村進行調查,范圍雖不夠全面,但調查結果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為其他學者對彝族語言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我國多語資源的保護也是以通用語為主導的民族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平衡的一種有效方式。文中所論及的改變教育觀、創(chuàng)新彝漢雙語教育模式、培養(yǎng)高質量的雙語教師,以及利用國家政策等提高彝族人民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意識,這些都值得再進一步探索與研究。經過大家努力彝族語言文化必將獲得更好的發(fā)展,與各民族的語言文化一起助力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繁榮。

      猜你喜歡
      彝語彝族雙語
      民初《大定縣志·殊語》中的彝語研究
      彝族海菜腔
      心聲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36
      納蘇彝語越南語親屬稱謂特征及其文化內涵異同研究
      訪大涼山懸崖村
      彝族養(yǎng)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彝族蕎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族學刊(2019年2期)2019-05-15 10:39:02
      漢語“不”與彝語“ap”的異同
      快樂雙語
      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 06:19:50
      快樂雙語
      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 06:19:50
      尖扎县| 囊谦县| 德阳市| 福安市| 沙坪坝区| 阿克苏市| 安西县| 敦煌市| 綦江县| 呈贡县| 黄大仙区| 榆中县| 申扎县| 郧西县| 图木舒克市| 昭平县| 临颍县| 肥东县| 普陀区| 保山市| 平阴县| 嘉定区| 富宁县| 宜都市| 泸州市| 鹿泉市| 昭苏县| 孝感市| 九龙县| 丹巴县| 澄城县| 桃园市| 蒲城县| 双辽市| 万盛区| 阿瓦提县| 临猗县| 策勒县| 蒙山县| 西昌市|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