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艷,粟景艷,陸艷玲,杜喜枚
皮膚病是部隊官兵常見病之一,也是影響部隊戰(zhàn)斗力和非戰(zhàn)斗減員的重要因素。我部所處地理位置在我國西南部,是皮膚病的高發(fā)地區(qū)?;仡櫺苑治?018—2019年在我院皮膚科就診及巡診官兵疾病構成和相關用藥情況,有助于了解我部官兵皮膚病患病情況與相關藥品使用情況,為衛(wèi)勤保障藥品配置工作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2019年皮膚科用藥處方,對象為皮膚科就診的部隊患者及下部隊巡診的給予皮膚科用藥的患者,處方相關信息由我院信息工程科提取,處方數(shù)量由藥劑科統(tǒng)計。
1.2 方法 通過我院信息科導出相關信息,建立EXCEL表格,信息包括:就診ID姓名、年齡、性別、診斷、單位、用藥明細等。統(tǒng)計分析的內容包括:(1)門診與巡診處方涉及的疾病構成情況,疾病分類以《中國臨床皮膚病學》為依據(jù)。(2)門診和巡診處方中給藥途徑分布情況,給藥途徑分為外用、口服和注射。(3)外用、口服藥品種類處方構成。按照藥理作用分類,外用藥主要品種為抗真菌藥、抗細菌藥、其他消毒殺菌止癢藥、收斂軟化角質藥、糖皮質激素、抗病毒藥等,口服藥品為抗組胺藥、抗真菌藥、抗細菌藥、糖皮質激素、抗病毒藥、其他為中成藥及輔助治療用藥。(4)口服藥品用藥頻度(DDDs)。用藥頻度(DDDs)是以限定日劑量為單位的某藥品消耗量。DDDs=某藥的年消耗量/該藥的DDD值,DDDs表示理論上該藥被多少人用了多少天,限定日劑量(defined daily dose,DDD)依據(jù)《新編藥物學》(第18版)及藥品說明書規(guī)定的成人平均日劑量確定, DDDs值越大,說明該藥的使用頻率越高。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絕對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檢驗,以<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共收集處方1756張,其中門診處方1573張,巡診處方183張。涉及患者871例,其中男 769 例,女102 例;年齡19~52歲,平均(23.81±4.21)歲;干部 136 例,戰(zhàn)士 735例。
2.2 處方診斷主要皮膚疾病情況 門診與巡診處方中多發(fā)的皮膚疾病以皮炎、濕疹、蕁麻疹等變應性皮膚病為主,分別為39.03%和37.16%,各類皮膚病門診和巡診處方的構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表1)。
表1 武警某隊屬醫(yī)院2018-2019年各類皮膚病處方構成比 (n;%)
2.3 給藥途徑構成情況 外用藥在門診和巡診處方構成比最大,分別為59.19%和82.51%;其次是口服藥處方,構成比分別為36.43%和17.40%;門診和巡診處方各給藥途徑構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表2)。
表2 武警某隊屬醫(yī)院2018-2019年不同給藥途徑藥品處方構成比 (n;%)
2.4 外用、口服藥品種類處方構成 門診外用藥品前三位為抗真菌藥、其他消毒止癢藥和抗細菌藥,構成比分別為26.96%、25.46%、24.27%。巡診的外用藥品前三位為其他消毒止癢藥、抗真菌藥和糖皮質激素,構成比分別為48.34%、38.41%、22.52%。構成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表3)。門診與巡診口服藥用量前三位為抗組胺藥、抗細菌藥和維生素類藥品,構成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4)。
表3 武警某隊屬醫(yī)院2018-2019年皮膚科外用藥品使用處方構成比 (n;%)
表4 武警某隊屬醫(yī)院2018-2019年皮膚科口服藥品使用處方構成比 (n;%)
2.5 口服藥物DDDs 門診主要的口服藥物分別為鹽酸左西替利嗪、特比奈芬、多西環(huán)素、鹽酸西替利嗪等,各用藥頻度見表5。
表5 武警某隊屬醫(yī)院2018-2019年門診口服藥品用藥頻度
3.1 皮膚病構成分析 2018、2019年我院皮膚科門診與巡診各類皮膚病構成有差異。原因主要是:首先門診、巡診的診療技術條件和規(guī)范性存在差異,尤其是在病原學檢查方面;其次是診療對象情況不同,門診患者就診例數(shù)多,疾病癥狀較巡診患者重,治療的主動性與依從性也較強,而巡診患者多為被動就診,癥狀較輕。同時結果表明,2018、2019年我院皮膚科門診與巡診多發(fā)的疾病主要為以皮炎、濕疹、蕁麻疹為主的變應性皮膚病,這與相關研究報道及筆者前期研究結果一致,門診處方其次是真菌性皮膚病,如手足癬和體股癬,而巡診處方其次則為細菌性皮膚病為多發(fā)。部隊門診與巡診各類皮膚病構成可作為我院相關藥品配備的重要依據(jù)。
3.2 用藥情況分析
3.2.1 藥物途徑 通過藥品給藥途徑分析,門診與巡診外用藥處方構成都較大,說明與皮膚病治療原則相符,應堅持以局部用藥為主,輔以口服、注射等其他給藥方式,盡量避免和減少藥物的體內反應,增加患者的依從性。
3.2.2 藥品種類 門診與巡診外用、口服藥品種類處方構成的差異主要是由于門診與巡診各類皮膚病構成有差異。首先我院門診部隊患者抗真菌局部用藥處構成最大,這與體股癬、甲癬等真菌性皮膚病多發(fā)有關,這與文獻[8]研究結果一致。其次是抗細菌藥和殺菌止癢類復方類藥品,主要為治療毛囊炎、膿包瘡等細菌性皮膚疾病常用藥。構成比較大的扁平疣、跖疣等病毒性皮膚病主要采用激光等物理治療,因此抗病毒藥物處方構成并不高;調查發(fā)現(xiàn),門診和巡診以皮炎、濕疹、蕁麻疹等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高發(fā),但是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品使用并不多,主要是由于長期使用有可能加重和誘發(fā)局部感染、毛細血管擴張、局部皮膚萎縮等其他多種不良反應,醫(yī)師在開具藥品時都會慎重評估風險和效益比,明確診斷,是否存在適應證和禁忌證,并且我院的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品品種較少而限制了應用。巡診消毒殺菌止癢藥處方構成較大,其次是抗真菌和細菌藥,巡診的對象官兵皮膚科診斷多為濕疹、痱子,受到診療條件的限制,首先使用爐甘石等收斂保護等外用藥以減輕癥狀??诜幹虚T診巡診的抗組胺藥構成最大,這與以皮炎、濕疹、蕁麻疹為主的變應性皮膚病高發(fā)有關。
3.2.3 用藥頻度 我院以二代抗組胺藥鹽酸左西替利嗪用藥頻度最高,與一代抗組胺藥對比,其具有不容易通過血腦屏障,中樞抑制發(fā)生率低的特點,又稱為非鎮(zhèn)靜性或低鎮(zhèn)靜性抗組胺,我院就診官兵大部分擔負著訓練、執(zhí)勤等任務及其他相關工作,結合我部隊官兵日常任務,根據(jù)病情診斷應盡量選擇具有無鎮(zhèn)靜作用較小的二代抗組胺藥。其次,口服抗真菌藥特比奈芬用藥頻度第二,其處方構成并不高,但用于手足甲癬的治療,用藥療程一般為6~12周,因此提高了用藥頻度??咕幎辔鳝h(huán)素用藥頻度為第三,主要用于痤瘡等的系統(tǒng)藥物治療,由于用藥療程療較長(8周),因此在抗菌藥物中多西環(huán)素用藥頻度較高。門診和巡診部隊患者使用的口服藥品構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原因可能是巡診口服藥處方樣本較小,因此也沒有進行巡診口服藥DDDS的計算。
綜上,我院皮膚科用藥基本合理,本次研究結果可作為指導醫(yī)院藥品配備和日常衛(wèi)勤保障任務藥品配置的依據(jù)。
3.3 建議
3.3.1 進一步優(yōu)化調整醫(yī)院基本用藥目錄 由于皮膚病病種多樣,病因復雜,藥物治療時涉及的藥品也不同,在分析統(tǒng)計我院皮膚科相關用藥時發(fā)現(xiàn)配備的藥品種類較少,每個種類的使用品種也較單一,相對局限, 應針對我部隊皮膚病的發(fā)病情況,結合常見病、多發(fā)病合理配置皮膚科用藥,豐富我院皮膚科用藥種類與劑型,保障官兵的用藥。
3.3.2 進一步加強安全合理用藥工作 在收集整理處方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存在不合理處方。應嚴格執(zhí)行處方的審核制度,加強對用藥過程的監(jiān)督,藥師必須嚴格審核處方,若發(fā)現(xiàn)不合理用藥情況需及時通知醫(yī)生,減少不合理用藥情況的發(fā)生。同時做好部隊官兵的用藥指導工作,詳細交待用藥時間、用藥方法和用藥禁忌,解釋用藥后可能出現(xiàn)的正常反應等相關事項,避免患者出現(xiàn)不必要的疑慮,確保官兵用藥放心安全。
3.3.3 進一步規(guī)范巡診的診療規(guī)程 在巡診處方中還存在患者信息不完整,無診斷,用藥不合理等現(xiàn)象。巡診時應根據(jù)巡診對象單位多發(fā)疾病情況配備??漆t(yī)師,醫(yī)生診療時用藥應規(guī)范開具處方,并嚴格掌握藥品使用指征,減少不適宜的聯(lián)合用藥,通過優(yōu)化治療方案,提高官兵的治療依從性。
3.3.4 進一步提高部隊官兵皮膚病防治意識 通過定期開展官兵皮膚病防治知識普及和宣傳,并督促官兵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讓官兵們樹立積極預防、早期治療的意識。同時重視心理咨詢與疏導,減輕官兵心理壓力,減少心身性皮膚病發(fā)生。
下一步將結合部隊患者所在單位及所擔負的任務類別,定期調查我院部隊官兵皮膚病發(fā)病率的真實狀況及用藥情況,分析其相關性,為展開部隊官兵皮膚病衛(wèi)勤保障、藥物配備模塊化管理和衛(wèi)生服務工作提供科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