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李浩庭,王 娜,呂俊剛,翟 莉
目前,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已成為威脅人類的兩大主要死因,在病因?qū)W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二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生物標記物被大量應用于疾病的檢測中,能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已被證實心房鈉尿肽及CA-125可同時預測心力衰竭及惡性腫瘤的發(fā)生。作為臨床常用的重要的腫瘤標志物AFP、CEA、SF及β-MG,能否作為心血管疾病的輔助診斷與治療療效的參考指標,臨床鮮少報道。本研究旨在分析各腫瘤標志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變化,為臨床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對象 選擇2017-02至2019-03就診于我院的部隊官兵冠心病、高血壓、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組患者。冠心病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54~84歲,平均(67.33±2.35)歲。高血壓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53~83歲,平均(67.35±2.34)歲。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組40例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53~83歲,平均(67.60±2.12)歲。選擇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體檢的部隊健康者4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54~83歲,平均(67.34±3.35)歲。四組性別、年齡、家族史、飲酒、吸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四組高脂血癥、糖尿病、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表1)。
表1 三組患者及健康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 [n=40;(n;%)]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相關(guān)標準;(2)符合《冠心病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相關(guān)診斷標準;(3)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4)短期內(nèi)無外傷及外科手術(shù)史。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者;(2)急性心肌梗死;(3)合并風濕免疫系統(tǒng)性疾病者;(4)精神病史者;(5)感染性疾病者;(6)伴有膠原性疾病、腎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于清晨靜息狀態(tài)下采集受檢者5 ml空腹靜脈血,3000 r/min離心操作10 min,取上清液于-20 ℃冰箱中保存待檢。以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CEA、β-MG水平,儀器為美國Backman Lx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化學發(fā)光法微粒子免疫檢測法測定血清SF、AFP水平,儀器為羅氏公司 Elecsys1010 電化學發(fā)光儀,試紙盒均購自北京北方生物技術(shù)研究所。正常參考值范圍:β-MG為1~3 ng/L;SF為30~400 ng/ml;AFP為0~5.9 ng/ml;CEA為0~3.4 ng/ml。
1.4 觀察指標 比較四組受檢者AFP、CEA、β-MG、SF水平。記錄高血壓、冠心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血清β-MG、SF陽性檢出率,其中β-MG>3.5ng/ml為陽性;SF>400 ng/ml為陽性。
2.1 AFP、CEA、β-MG、SF水平 高血壓組、冠心病組、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組AFP、CEA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高血壓組、冠心病組、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組β-MG、SF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高血壓、冠心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壓三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表2)。
表2 三組患者及健康對照組AFP、CEA、β2-MG、SF水平對比
2.2 三組患者血清β-MG、SF陽性檢出率 高血壓、冠心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壓三組患者的血清β-MG、SF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血清β2-MG、SF陽性檢出率對比 (n=40)
AFP為胎兒球蛋白,在胎兒時期合成,主要合成部位為胎肝、胃腸道黏膜、卵黃囊,廣泛存在于血液、肌肉、肝臟,具有抵抗胰島素的作用,是胰島素受體酪氨酸激酶的天然抑制劑。有研究顯示,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中AFP能發(fā)揮促炎作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以及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與其水平有密切的關(guān)系。CEA為廣譜腫瘤標記物,屬癌胚抗原,產(chǎn)生于胎兒胃腸道。胎兒出生后,CEA在血清中的含量極低,但一旦機體受到惡性腫瘤等疾病侵襲后,血清中的CEA含量會出現(xiàn)明顯的升高,被廣泛應用于結(jié)腸癌、消化道惡性腫瘤、肺癌等惡性腫瘤的檢測中。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組、冠心病組、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組AFP、CEA水平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說明血清中AFP、CEA含量不會隨著心血管疾病病情變化而變化。
SF為機體內(nèi)含鐵蛋白質(zhì),主要由肝臟合成,其含量僅次于血紅蛋白,占機體鐵總含量的15%~30%,主要在骨髓組織、脾、肝中分布,其能反映機體鐵儲備情況。SF含量增高能較好的反映機體鐵與鐵負荷過多。動脈粥樣硬化與機體內(nèi)鐵儲存增加有密切的聯(lián)系。高鐵負荷損害心、腦血管的作用機制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guān):(1)鐵離子能促進動脈平滑肌細胞對低密度脂蛋白的修飾氧化作用,而損傷內(nèi)皮細胞,使其更容易在動脈壁上黏附,易發(fā)生高膽固醇血癥;被修飾后的低密度脂蛋白容易被清道夫受體吞噬,致使泡沫細胞形成,可導致心、腦血管粥樣斑塊的形成速度加快;(2)鐵離子能經(jīng)激活脂質(zhì)氧化酶活性或直接促進脂質(zhì)過氧化,使羥自由基生成速度加快,并能增加其活性。羥自由基活性的增加可導致心肌細胞核血管內(nèi)皮細胞膜受損,降低心肌電穩(wěn)定性、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3)鐵離子能使心肌對缺血的敏感性提高;(4)鐵負荷過多會導致中性粒細胞生成自由基的能力增強;(5)高鐵負荷可增加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濃度,增加血黏度,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因此,高鐵負荷可能在心腦血管疾病的全過程中均有參與。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組、冠心病組、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組中SF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高血壓組、冠心病組、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組等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與SF有直接的關(guān)系,會引起鐵代謝紊亂,且三組血清SF陽性檢出率均處于較高的水平,說明SF在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β-MG為低分子量蛋白質(zhì),極易通過腎小球濾過膜,但腎近曲小管會攝取99.9%的β-MG。因而,β-MG在健康人血清中的含量極低,其釋放與合成處于非常恒定狀態(tài)。當血清中β-MG含量出現(xiàn)明顯的增加時,說明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高血壓、冠心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等病理基礎(chǔ)為動脈粥樣硬化,當上述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時,機體會出現(xiàn)缺氧,全身小動脈痙攣,動脈管腔會出現(xiàn)狹窄,增加周圍阻力,使患者缺血加重;會促使腎小球動脈硬化,使其發(fā)生肥厚、變形,降低腎小球濾過率,進而增加血清中β-MG含量。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高血壓組、冠心病組、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組中β-MG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血清中β-MG陽性檢出率較高,說明高血壓、冠心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易累及腎臟小動脈,破壞腎小球膜,降低其濾過率,提高β-MG含量,其隨著病情發(fā)展而變化??蓪ⅵ?MG作為早期腎損傷的敏感指標。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β-MG、SF測定水平及陽性檢出率,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組高于高血壓組及冠心病組,而高血壓組略高于冠心病組,這和馬軍等、李燁等的實驗結(jié)果部分一致,但本研究顯示差異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血清β-MG、SF可能與冠心病、高血壓發(fā)病作用機制有關(guān),但受樣本納入量較少,病程、高血壓分級、冠脈病變嚴重程度、心功能受損情況、腎臟受累程度、藥物作用等因素影響,后期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CEA與AFP水平不會隨高血壓、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病情變化而變化;而β-MG和SF則參與了冠心病合并高血壓、高血壓、冠心病的病理生理過程,可將β-MG和SF作為臨床診治及判斷冠心病合并高血壓、高血壓、冠心病患者預后及療效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