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居民認同及適應研究

      2022-03-16 12:29:56高瑩芳李文言
      關鍵詞:三坊七巷維度居民

      高瑩芳,林 嵐,胡 慧,李文言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亞熱帶資源與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007)

      文化基因、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已成為文化地理學、情感地理學和旅游地理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文化基因是與生物基因具有類似特性[1],表現(xiàn)對傳統(tǒng)文化的遵從和代代相傳,可以外化體現(xiàn)為各種價值觀、信念或習慣等非物質載體和文化景觀等物質載體[2].文化認同是個體對某一地方文化的主觀認知、情感態(tài)度、知覺評價和行為活動的過程.文化適應是指在心理和行為層面上,個體對某一地方文化作出的調整和選擇行為.文化基因是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的重要體驗載體,對差異性文化基因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是影響游客旅游意愿和旅游體驗的最初動力之一[3-4].歷史文化街區(qū)是城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和傳播城市文化基因的重要物質載體[5].隨著城市歷史文化街區(qū)開發(fā)深入,傳統(tǒng)文化基因是否在歷史文化街區(qū)實現(xiàn)良好傳承與發(fā)展?其如何獲得人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等問題成為歷史文化街區(qū)開發(fā)評價研究的主要內容.國內外相關研究以歷史文化街區(qū)實體空間開發(fā)評價居多,如對整體風貌改造[6]、建筑協(xié)調性[7]、街巷肌理保存度[8]、公共空間環(huán)境[9]等評價;關于歷史文化街區(qū)承載的地方文化基因的傳承度、旅游文化感知、城市居民的滿意度等社會文化層面的評價相對較少;學者側重對歷史文化街區(qū)開發(fā)前和開發(fā)中兩個階段的評價,但對歷史文化街區(qū)開發(fā)后的評價及其傳統(tǒng)文化基因開發(fā)的再評價等研究相對薄弱.

      國內外學者關注文化基因概念、分類以及傳承路徑等研究居多,主要基于哲學、民族學、文化學、人類學、建筑學、城市學等不同學科視角,探討文化基因內涵和類型,多采用文化基因載體或表現(xiàn)形式是否為實體、文化基因在文化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內在邏輯關系劃分文化基因的類型;多采用實地考察和文獻資料法,判斷文化基因在地方傳統(tǒng)文化繼承中的缺失,探析其傳承途徑;研究尺度多以城市、村鎮(zhèn)、街區(qū)為主[10-13].學者認為人作為文化基因的繼承者和創(chuàng)造者,其自身對文化基因的認同和適應,是文化基因得以延續(xù)的關鍵[14].其次,文化認同理論、量表、影響因素以及旅游情境下的文化認同等研究較多,研究對象以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華留學生、游客和農民工為主[15-18];文化適應研究以文化適應模型、量表、影響因素和旅游視角下的文化適應等內容居多,研究對象多為移民、少數民族大學生、旅行者等[19-21].但有關歷史文化街區(qū)文化基因分類、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的傳承效果評價研究尚顯不足.本研究嘗試從居民視角,研究其對歷史文化街區(qū)旅游開發(fā)后所呈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認同與適應特征,以期拓寬歷史文化街區(qū)開發(fā)評價研究視角.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以下簡稱“三坊七巷”)素有“中國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的美稱,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被世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自2004年以來,為激發(fā)街區(qū)活力,保護和傳承三坊七巷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三坊七巷管委會堅持以保留文化基因真實性和完整性、集中與分散業(yè)態(tài)組合布局等原則,對街巷傳統(tǒng)建筑開展保護性修復更新,不斷統(tǒng)籌旅游商業(yè)業(yè)態(tài)及品種開發(fā).福州老字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蘊含著福州傳統(tǒng)文化及技藝成為三坊七巷南后街商業(yè)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22].國內學者關注三坊七巷的景觀設計[23]、開發(fā)模式[24]、商業(yè)業(yè)態(tài)[25]、原真性保護[26]等研究居多,且多以游客視角;關于三坊七巷旅游開發(fā)評價研究的成果較少.三坊七巷旅游開發(fā)后,其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主要有哪些?福州居民對其文化基因是否認同和適應?其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是否存在群體差異?表現(xiàn)哪些特征?基于以上問題,借鑒國內外學者關于文化基因、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分類研究,本文嘗試構建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分類體系,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出三坊七巷文化基因的居民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量表,通過574份福州居民調查問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和差異對比分析法,分析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特征,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歷史文化街區(qū)傳統(tǒng)文化基因開發(fā)后的居民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的評價特征,為地方政府及管理部門提升歷史文化街區(qū)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保護性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 相關文獻回顧

      1.1 文化基因分類

      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kroeber[27]提出文化中存在與生物基因類似、可遺傳的文化基因假設 ;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首次提出文化基因(Meme)的概念,認為文化基因是從生物學中的基因理論衍生出來的,用來研究文化傳播和進化的思維模式,是在語言、觀念、信仰和行為方式等傳遞過程中與生物遺傳基因相類似的文化傳播單位或模仿單位.蘇珊·布萊克摩爾(Susan Blackmere)[28]闡釋“文化基因”作為一種復制因子,在功能和作用上可以與生物基因具有某種相似性;國外學者多從文化復制、傳播視角,研究文化基因的產生條件以及復制傳播的影響因素、動力機制[29]及算法模型[30].受信息技術發(fā)展影響,近年來網絡文化基因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學者從宏觀視角,將網絡文化基因分為文本、圖像、視頻等3類[31]或分為混合圖像和穩(wěn)定圖像兩類[32];或從微觀角度關注某一特定網絡文化基因的分類,如將現(xiàn)代時尚文化基因分為非商業(yè)、商業(yè)、反時尚和時尚友好等4類[33].

      20世紀80年代末,國內學者開始從哲學、人文景觀學、民族學和城市學等視角,探討文化基因內涵、分類和傳承路徑等內容,認為文化基因是長久穩(wěn)定存在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習慣,內化于各種文化現(xiàn)象中,在時空中傳播與傳承的基本理念或精神[34-35],是可復制文化傳統(tǒng)和可復活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因子[36],擁有復制性特征的特定元素,如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價值觀等[37];且文化基因不純粹是精神概念[38],而是游離于意識形態(tài)和物質形態(tài)文化之間的活躍因子,可通過物質載體得以表現(xiàn).從人文景觀學和城市學視角,學者認為文化景觀基因是指某種代代傳承的區(qū)別于其他文化景觀的文化因子,其對某種文化景觀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2],是對歷史文化、空間形態(tài)產生重要影響的基本因子或要素,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及變遷的基本單位[39];文化基因作為城市的遺傳密碼,是城市文化繼承、創(chuàng)新、流傳的根本,也是城市發(fā)展的核心[11].總之,文化基因分類主要基于2個分類:一類是根據文化基因的載體或表現(xiàn)形式是否是實體物質,將文化基因分為物質文化基因和非物質文化基因[11]、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12].另一類是根據文化基因在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程度或所處地位,劃分為主體基因、附著基因、混合基因以及變異基因[13].在文化基因分類基礎上,學者提出文化基因譜系圖[10].本研究采用物質文化基因和非物質文化基因的二元分類,依據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內在屬性和邏輯關系,構建出能夠全面反映文化基因之間親緣關系和地方文化信息的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分類體系.

      1.2 文化認同分類

      國外學者主要從個人和社會層面理解文化認同,認為文化認同是個體的自我主觀意識、知覺和自我定義的反映[40],或指個體對某一群體(如民族或國家)的歸屬感[41].文化認同研究主要基于文化認同測量量表,關注移民和少數族裔的文化認同分類研究居多,如多群體民族認同測量(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MEIM)和直交文化認同量表(The Orthogonal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Scale,OCIS),前者從“肯定、歸屬和承諾”(affirmation,belonging and commitment)、“探索、了解和參與”(explore,learn about and involved)維度測量民族認同類型[42];后者以“你是否了解該文化的特殊風俗”“你或者你的家庭是否按照傳統(tǒng)文化生活”和“你或你的家庭按照這種生活方式,是否讓你們成為成功的人或家庭”等30個題項測量個體對自身文化及主流文化的認同程度[43].

      國內文化認同分類研究以借鑒國外文化認同理論及模型為主,如基于黑人認同四階段模型(包括民族自我認同、民族歸屬感、民族態(tài)度和民族行為卷入等4個維度),學者將藏族大學生分為主流文化認同、積極的民族認同和消極的民族認同等3種類型[44];結合“購物車”理論和雙重文化認同理論,采用田野調查法,發(fā)現(xiàn)美國華人具有“購物車式”雙重文化認同特征,并將其分為混雜和交替兩種類型[45].基于心理學認知原則,以“認知、情感、知覺(或行為)、或社會化”等三維或四維度構建文化認同量表,學者探討民族村寨居民、少數民族大學生和在華留學生等群體的文化認同結構及特征較多[16,46-49];以認知性、情感性和評價性等3個維度,研究大陸游客對臺灣文化的認同[18];也嘗試引入跨學科理論模型,開展旅游背景下的文化認同研究,如基于AIDA(Attention,Interest,Desire and Action)模型(包括節(jié)慶認知、文化認知、節(jié)慶體驗、文化體驗、文化認同和支持態(tài)度等6個維度),將節(jié)慶參與者形成文化認同的過程分為注意、興趣、認同和行為等4個階段[50].借鑒已有較為成熟的文化認同分類研究,本文從認知、情感、知覺和行為等4個維度構建文化認同量表,以此調查分析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主觀認知、情感態(tài)度、知覺評價和行為表現(xiàn)是否存在非常不認同、比較不認同、一般認同、比較認同和非常認同等不同文化認同類型.

      1.3 文化適應分類

      19世紀末,Powell首次提出文化適應的概念,Rudmin[51]認為文化適應是來自外來文化者模仿新文化所導致的心理變化.從人類學視角,學者多從群體層面關注文化適應對文化變遷的影響,如1936年Redfield等[52]認為文化適應是由個體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發(fā)生持續(xù)、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的文化模式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而從心理學視角,學者多以個體層面分析在文化適應過程中的個體心理變化,如1967年Graves[53]認為文化適應是個體在與其他文化接觸過程中所經歷的信仰、態(tài)度和行為等發(fā)生改變;1990年Berry[54]認為文化適應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不同文化的群體及其成員在相互直接、持續(xù)接觸中所產生的文化和心理等變化過程,發(fā)生改變的既可能是某一群體及其成員,也可能是接觸雙方.國外學者主要基于單線性[55]、雙線性[56]和多線性文化適應模型[57-58]開展文化適應分類研究,如1921年Parks等[55]提出單線性文化適應模型,認為移民對主流文化適應的結果是移民原有文化消失,保留主流文化.最初,學者多基于單線性文化適應模型,從社會交往、個人價值觀、生活方式[59-62]等維度構建文化適應量表,將文化適應分為原文化、二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等3類,少數情況下分為原文化和主流文化等2類.20世紀80年代,隨著實證研究深入和民權運動興起,一些學者認為在文化適應過程中個人的原文化和主流文化可以共存,其中Berry提出的雙線性文化適應模型受到學者廣泛認同.Berry根據個人和群體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回答的兩個重要問題:(1)認為維持本民族文化認同和特征是否有意義?(Is it considered to be of value to maintain cultural identity and characteristics ?)(2)認為保持與其他群體的關系是否有價值?(Is it considered to be of value to maintain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groups ?)將文化適應分為整合(integration,即保持本民族身份,與其他群體保持關系)、同化(assimilation,即放棄本民族身份,與其他群體保持關系)、分離(separation,即保持本民族身份,不愿意與其他群體保持關系)和邊緣化(marginalisation,即放棄本民族身份,不愿意與其他群體保持關系)等4個類型,其中,文化適應程度最高類型是整合,依次是同化、分離和邊緣化[56].基于Berry的雙線性文化適應模型開展文化適應分類研究較多,學者主要從價值觀、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63-67]等維度構建文化適應量表,通常將文化適應分為整合、同化、分離和邊緣化4類,少數情況下分為整合、同化和分離3類.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雙線性文化適應模型尚無法全面解釋一些復雜的文化適應問題,鄰里資源、社會網絡、種族歧視等因素對文化適應的影響[68]引起學者的關注,嘗試構建多線性文化適應模型,如基于社會心理學視角,Bourhis等在Berry雙線性文化適應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交互式文化適應模型(The 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IAM),認為移民文化適應類型受國家移民政策(immigration policies)、多元主義意識形態(tài)(pluralism ideology)、公民意識形態(tài)(Civic Ideology)、同化意識形態(tài)(Assimilation Ideology)、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Ethnist Ideology)等國家意識形態(tài)以及東道國主流群體的文化適應類型等多因素影響,東道國主流群體的文化適應類型劃分為整合(inte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隔離(segregation)、排斥(exclusion)和個人至上(Individualism);將移民群體的文化適應類型劃分為整合(inte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分離(separation)、失范性/邊緣性(anomie/marginalisation)和個人至上(Individualism)[58].學者主要從公共領域的就業(yè)和租房、私人領域的婚姻和文化[69-71]等多視角,探討主流群體和移民群體的文化適應類型.但該模型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構建較為成熟的量表.國內文化適應分類研究主要借鑒國外文化適應理論及模型,其中,Berry雙線性文化適應模型引用最多,如根據主族和客族的文化認同維度,將留學生文化適應類型分為整合、同化、分離和邊緣化[72];根據心理和行為文化適應維度,將少數民族大學生[73]、青少年[74]等群體的文化適應類型劃分為雙重整合(心理和行為都整合)、雙重分離(心理和行為都分離)、雙重邊緣化(心理和行為都邊緣化)、工具性整合(心理邊緣化,行為整合)與工具化同化(心理邊緣化,行為同化)等類型;也有學者從社會文化[75]、交流媒介[76]、態(tài)度[77]、日常生活[78]、主動參與合作性[79]等維度,探討少數民族大學生、農民工、青少年和留學生群體的文化適應的整合、同化、分離和邊緣化特征.

      綜上,國內外學者多以Berry雙線性模型為基礎,開展以移民(immigrant)、少數民族(minority)等群體對國家或民族文化適應研究居多.本文以福州居民為研究對象,從日常生活、價值態(tài)度、參與體驗和社會交往等4個維度,分析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文化適應特征.

      2 數據來源及處理

      2.1 問卷設計

      構建文化基因分類體系,是設計福州居民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量表的基礎.首先,本文采用應用最廣的二元分類法,將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分為物質文化基因和非物質文化基因;其次,依據三坊七巷實際彰顯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內在屬性和邏輯關系,將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分類體系確定為2個大類(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18個亞類和66個基本類型,其中,“物質文化”基因包括建筑文化、園林文化、商貿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涉臺文化和紅色文化等7個亞類27個基本類型;“非物質文化”基因包括宗族文化、書院文化、街巷文化、傳統(tǒng)工藝、表演藝術、名人文化、文學、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語言文化和船政文化等11個亞類39個基本類型(表1).

      表1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傳統(tǒng)文化基因分類體系

      其次,以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分類體系中18個亞類為認同內容,從“認知”“情感”“知覺”和“行為”4個維度,初步設計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認同量表(包括61個因子),其中,考慮到對象的可測量性,在“認知”“情感”“知覺”問卷調查中分別以“對歷史文化街區(qū)(18個亞類)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對歷史文化街區(qū)(18個亞類)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對歷史文化街區(qū)(18個亞類)傳統(tǒng)文化的評價”等共54個因子來表征;“行為”維度主要從“居民學習三坊七巷歷史文化知識”“參與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文化活動”“維護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文化形象”“宣傳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文化的意愿程度”等共7個題項進行測量.再者,以Berry雙線性模型為基礎,從“日常生活”“價值態(tài)度”“參與體驗”和“社會交往”等4個維度,初步設計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適應量表(包含24個因子).綜上,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3個部分:一是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情況,要求應答者對61個文化認同維度表明自己的認同程度(1=非常不認同;2=比較不認同;3=一般認同;4=比較認同;5=非常認同).二是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的適應情況,要求應答者對24個文化適應維度表明自己的適應程度(1=非常不適應;2=比較不適應;3=一般適應;4=比較適應;5=非常適應).三是被調查者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

      問卷發(fā)放對象選擇在福州居住一定時間、至少去過一次三坊七巷且對福州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熟悉程度的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先開展50份問卷的預調查,預調研數據分析結果合理.最終發(fā)放6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74份,問卷有效率達95.67%.調查時間為2019年9月15至30日、2019年10月7至15日.樣本統(tǒng)計顯示:男性占53.48%,女性占46.52%;年齡以30-54歲占比最高,占53.48%;具有高中或中專及以上學歷占78.57%;職業(yè)以工人、服務或銷售人員及個體職業(yè)者為主(占43.03%);個人收入在6 000元以下占89.90%;居住福州10年以下的居民占39.89%,居住10-20年的占40.59%,居住20年以上占19.52%;居住在福州市主城區(qū)(鼓樓區(qū)、臺江區(qū)、晉安區(qū)、倉山區(qū))占66.37%,其他地區(qū)(馬尾區(qū)、長樂區(qū)、高新區(qū)、福清市及市轄縣)居民占33.63%;參觀次數在5次以下占30.49%,6-15次以上占48.08%,16次以上占21.43%;居民選擇最多的參觀方式是與家人一起參觀(占92.86%),其次是選擇與朋友一起參觀(占70.03%),獨自參觀的人數較少(占11.67%).

      續(xù)表1

      2.2 數據處理

      2.2.1 信度效度檢驗

      據信度及效度檢驗結果顯示:調查總量表的Cronbach’sa系數為0.917,文化基因認同量表的Cronbach’sa系數為0.932,文化基因適應量表的Cronbach’sa系數為0.828,Cronbach’sa系數均大于0.700,具有較高的信度.調查總量表的KMO值為0.940,Bartlett’s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分布值為40 483.510(P=0<0.05);文化基因認同量表的KMO值為0.960,Bartlett’s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分布值為32 232.730(P=0<0.05);文化基因適應量表的KMO值0.885,Bartlett’s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分布值為7 406.332(P=0<0.05),以上量表KMO>0.700,Bartlett’s球形檢驗的顯著性值P=0<0.05,拒絕原假設,說明該量表數據適合開展主成分分析.

      2.2.2 主成分分析

      采用SPSS 25.0軟件,分別對以上初擬的61項文化基因認同因子和24項文化基因適應因子進行主成分分析.均采用相關性矩陣法和最大方差旋轉法;據因子旋轉后的載荷矩陣,依次刪除載荷量小于0.700的指標;分別經過111次和29次反復剔除實驗,刪除7個文化基因認同因子和5個文化基因適應因子,最后以累計貢獻率達68.916%和69.471%為最優(yōu)方案,分別確定命名“認知”“情感”“知覺”“行為”等4個維度,共54個因子的文化基因認同量表(表2),以及包括“日常生活”“價值態(tài)度”“參與體驗”“社會交往”等4個維度,共19個因子的文化基因適應量表(表3).以上結果是基于有效問卷574份的主成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福州居民認同和適應三坊七巷傳承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共性特征.

      表2 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認同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結果

      續(xù)表2

      表3 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適應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結果

      續(xù)表3

      2.3 聚類分析

      為探索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認同和適應類型是否存在差異,本文采用系統(tǒng)聚類中的分層聚類(hierarchical cluster method),運用組內平均聯(lián)結法,選擇歐氏距離進行聚類分析;其次,通過聚類樹形圖的比較分析,結合均值、變差系數(CV)以及文化認同類型和Berry雙線性模型的整合、同化和分離等文化適應類型分類,確定出不同的居民類型,并總結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文化認同及文化適應特征及其群體差異.

      3 研究結果

      3.1 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彰顯與居民文化認同和適應

      據三坊七巷實際彰顯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分類調查顯示(表1),三坊七巷傳承福州傳統(tǒng)文化基因內容豐富,包含“物質文化”基因和“非物質文化”基因2個主類,涉及建筑文化、園林文化、商貿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涉臺文化、紅色文化、宗族文化、書院文化、街巷文化、傳統(tǒng)工藝、表演藝術、名人文化、文學、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語言文化及船政文化等18個亞類及其66個基本類型.但在結合有效問卷574位居民的文化認同和適應的主成分分析發(fā)現(xiàn),三坊七巷實際彰顯的一些傳統(tǒng)文化基因被福州居民所認同和適應的程度較弱,具體體現(xiàn)在7個文化認同因子和5個文化適應因子被剔除,其中被剔除的7個文化認同因子分別是:“我在這里看到很多當地傳統(tǒng)服裝飾件(三條簪、蛇簪等)(A4)”“我在這里看到很多宗教建筑(樹神廟、萃賢堂等)(A10)”“我在這里看到很多涉臺文物(沈葆楨故居、嚴復故居等)(A11)”“我對這里的祠堂家譜感興趣(林氏家譜、劉氏家譜等)(A32)”“我認為這里的服飾風格與當地自然環(huán)境密切相關(A40)”“我認為這里的文學思想對當地影響深遠(A50)”“我認為這里的書院環(huán)境十分舒適(A52)”等;被剔除的5個文化適應因子分別是:“我知道這里有很多園林景觀(水榭戲臺、歐陽式餐廳等)(B2)”“我知道這里積淀的精神思想文化(紅色精神、船政精神等)(B7)”“我知道這里的民間文化(對聯(lián)、詩歌及文學等)(B8)”“我知道這里的人喜歡喝茶(茉莉花茶、七境茶等)(B11)”“我會穿戴富有福州特色的服飾配件(曲蹄褲、三條簪等)(B19)”等.

      3.2 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居民認同和適應差異

      據對574位居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總體上,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表現(xiàn)為“一般認同”“比較認同”和“非常認同”;“一般適應”“比較適應”和“非常適應”,即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不存在不認同和不適應.其次,福州居民在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因子特征也表現(xiàn)不同程度的差異,可將福州居民劃分為3種類型(表4):“非常認同-整合”型居民(183人,占31.88%)、“比較認同-同化”型居民(268人,占46.69%)和“一般認同-分離”型居民(123人,占21.43%),其中,“非常認同-整合”型居民是指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具有非常高認知、非常高情感、非常高知覺和非常認同行為,且三坊七巷文化在其日常生活、價值態(tài)度、參與體驗和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xiàn)非常適應的人群;“比較認同-同化”型居民是指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具有較高認知、較高情感、較高知覺和較高認同行為,在其日常生活、價值態(tài)度、參與體驗和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xiàn)比較適應的人群;“一般認同-分離”居民是指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具有一般認知、一般情感、高知覺和高認同行為,且在其日常生活、價值態(tài)度、參與體驗和社會交往中,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一般適應的人群.再者,三類居民在“知覺”文化認同維度的變差系數均最小,“行為”認同維度變差系數均最大,即體現(xiàn)居民在“行為”文化認同維度的離散程度最大;特別是“一般認同-分離”型居民,對三坊七巷“行為”“情感”和“認知”文化認同維度的變差系數均比“知覺”維度表現(xiàn)出較大的離散程度.在文化適應方面,三類居民對三坊七巷“參與體驗”“日常生活”文化適應維度的離散程度均最大,除此之外,“一般認同-分離”型居民在“社會交往”維度的變差系數也較大.

      表4 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認同及適應的聚類結果

      3.3 三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認同特征

      據三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認同維度因子分析(圖1):三類居民在“行為”維度差異最小,在“知覺”維度較小;但在“認知”維度差異最大,其次是“情感”維度差異較大.特別是“一般認同-分離”型居民相對表現(xiàn)出“較低認知、較低情感,高知覺和高行為”的認同特征,反映出這一類居民雖然具有高知覺,高意愿參與、宣傳、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行動力,但其在認知和情感上仍處于“一般”認同的狀態(tài),具體依次體現(xiàn)在:對三坊七巷私家園林(A2)、宗族祠堂(A5)、書院(A6)、傳統(tǒng)工藝(A7)、當地戲劇(A8)、船政文化(A15)、街巷制度(A18)等傳統(tǒng)文化基因認知較低;對三坊七巷的涉臺文物(A31)、民間文化(A30)、戲劇表演(A29)、名人事跡(A33)、船政文化(A36)、建筑特色(A19)、福州話(A35)、園林景觀(A20)、宗教儀式(A34)和紅色文化(事跡、精神、人物,A24)等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喜歡)程度也較低.

      圖1 三類居民的文化認同維度因子平均值

      3.4 三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適應特征

      據三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適應維度因子分析(圖2):三類居民在“社會交往”維度差異最小,“價值態(tài)度”差異較?。坏凇叭粘I睢焙汀皡⑴c體驗”維度差異都較大.三類居民都希望與當地居民交流(B22)、結交朋友(B24),參加當地人的社交活動(B23),都非常認可祠堂對于維系家族關系的重要性(B12)、三坊七巷現(xiàn)有的保護方式(B14),如有時間,會常來這里看看(B15)等價值態(tài)度;但一些居民對三坊七巷“日常生活”和“參與體驗”的文化適應相對較低,如“一般認同-分離”型居民對這里的書院對傳承地方文化很重要(B13)的“價值態(tài)度”、對于這里的宗教信仰(B5)、地方方言(B6)、街巷布局特點(B4)、名人故事(B3)和建筑風貌特色(B1)等“日常生活”維度的文化適應均表現(xiàn)一般;對來三坊七巷參加祭祀活動(B21)、觀看特色表演藝術(B18)、用福州話與當地人交流(B20)、參加民俗活動(B16)和學習傳統(tǒng)工藝(B17)等“參與體驗”維度的文化適應也相對較低.

      圖2 三類居民的文化適應維度因子平均值

      4 結論與討論

      基于國內外文化基因、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分類研究認識,本文分別采取二元分類法(物質文化基因和非物質文化基因),“認知、情感、知覺和行為”等4個文化認同維度,“日常生活、價值態(tài)度、參與體驗和社會交往”等4個文化適應維度,實際調研構建了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傳統(tǒng)文化基因分類體系,確定了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量表,開展問卷調查、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實證探討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特征及其差異.在一定程度上,研究結果也反映出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傳承與保護性開發(fā)當地傳統(tǒng)文化基因成效的評價,此有別于政府、專業(yè)人士(建筑、景觀及旅游等)、開發(fā)商或游客等其他利益主體視角下的評價.評價結果對歷史文化街區(qū)如何可持續(xù)地傳承城市傳統(tǒng)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三坊七巷擁有豐富的地方傳統(tǒng)文化基因類型,具體包括2個主類、18個亞類及66個基本類型.其中,“物質文化”主類基因包含建筑文化、園林文化、商貿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涉臺文化及紅色文化等7個亞類27個基本類型;“非物質文化”主類基因有宗族文化、書院文化、街巷文化、傳統(tǒng)工藝、表演藝術、名人文化、文學、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語言文化及船政文化等11個亞類39個基本類型.這些傳統(tǒng)文化基因是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開發(fā)后所彰顯出福州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

      (2)居民對于目前三坊七巷開發(fā)傳承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不存在不認同和不適應,但存在“非常認同-整合”型(占31.88%)、“比較認同-同化”型(占46.69%)和“一般認同-分離”型(占21.43%)等三類居民,其對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總體上表現(xiàn)一些共性和局部差異性特征:三類居民的“行為”和“知覺”文化認同都最高且群體差異最小,但在“認知”和“情感”維度差異最大,提升三坊七巷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居民認知、增強其情感認同應成為未來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建設與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其次,三類居民在“社會交往”的文化適應均較高且群體差異均最小,“價值態(tài)度”群體差異也較小,但在“日常生活”和“參與體驗”維度的文化適應群體差異均較大,反映出這兩個維度的一些因子的文化適應能力都有進一步提高的必要性.綜上,三類居民在“行為”維度和“社會交往”維度普遍最認同和最適應,這與國外一些學者[80-8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即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程度雖存在維度差異,在一般情況下行為維度和社會交往維度比其他維度更先認同和先適應.

      (3)居民對于目前三坊七巷開發(fā)傳承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認同和適應程度存在差異.基于表征理論[83]和非表征理論[84]分析,三坊七巷仍存在建筑實體要素保護好,但一些蘊含文化意義表征的文化傳承尚有欠缺的現(xiàn)象,如尚有7個文化認同因子和5個文化適應因子未被居民感知到;居民對于一些表征文化的意義并不完全理解,還沒有非常認同和比較認同,說明實體保護與文化意義傳承仍有一定的分離;居民對于三坊七巷的一些表征文化的文化認知、情感和價值態(tài)度都有待于進一步提升,主要表現(xiàn)在建筑、文物等實體形式下所體現(xiàn)的私家園林文化、宗族祠堂、書院文化、涉臺文物、船政文化等.其次,對于體現(xiàn)三坊七巷具身的、日常實踐的非表征文化,如當地戲劇(閩劇、十番音樂等)及表演、傳統(tǒng)工藝、流傳的民間文化、名人事跡、祭祀活動、民俗活動等情感認同和體驗實踐也尚有較大提升空間.且居民到三坊七巷具身實踐的文化意義普遍較低,居民的認知、情感與其具身的真實實踐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狀態(tài).未來,要認識到三坊七巷文化基因的表征文化和非表征文化的傳承開發(fā)對于居民和游客同樣重要,這也符合Helbrecht[85]提出的表征文化和非表征文化共同保護的觀點,才有利于三坊七巷實體景觀保護與文化意義持續(xù)有效的傳承.

      基于三坊七巷開發(fā)傳承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基因分類體系,分析福州居民對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特征僅是一種探索性研究,試圖從居民視角評估歷史文化街區(qū)傳承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開發(fā)成效.考慮到城市居民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的復雜性,以及我國不同城市歷史文化街區(qū)文化和開發(fā)水平的差異,后續(xù)可結合不同歷史文化街區(qū)開發(fā)案例以及不同城市居民文化認同及適應研究,進一步開展驗證及比較研究.本研究僅探討居民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特征及群體差異,文化認同是否可以促進文化適應?文化適應是否可以促進文化認同?兩者之間是否存在作用機制等,也是未來尚可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猜你喜歡
      三坊七巷維度居民
      拜訪鳥居民
      石器時代的居民
      淺論詩中“史”識的四個維度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光的維度
      燈與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五個維度”解有機化學推斷題
      三坊七巷之塔巷
      三坊七巷之宮巷
      三坊七巷之衣錦坊
      三坊七巷之楊橋巷
      你睡得香嗎?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
      洱源县| 洪湖市| 和硕县| 黄山市| 沁水县| 贺兰县| 马鞍山市| 班玛县| 东兴市| 古交市| 南召县| 香河县| 象州县| 镇宁| 宁晋县| 寻乌县| 南华县| 满城县| 长泰县| 察隅县| 乌海市| 铜鼓县| 凤凰县| 丘北县| 紫阳县| 开鲁县| 金平| 米泉市| 中卫市| 临沂市| 烟台市| 安阳县| 义马市| 微山县| 永安市| 新昌县| 开原市| 左权县| 景宁| 石渠县|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