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亮
(江蘇省如皋市郭園初中 226500)
作為一名工作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習能力、原有知識水平上的差別是我們在教學中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筆者也曾因為擔心講的太快、太深,基礎較弱、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會跟不上;又或者講的太慢、太淺,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會吃不飽而失眠.直到有一次筆者有幸到東方中學參加教研活動,在講座上聽到了東方中學當時正在推行的分層走班教學模式——學生的行政班級不變,按學生單科的學習成績把學生分成A、B、C三類,教學時實行分層走班,A、B、C三類學生分別在A班、B班、C班上課.
回來后,筆者查閱資料,對分層教學模式進行了專門的學習,才發(fā)現(xiàn)分層教學思想古已有之,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強調(diào)“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其實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xiàn).在學習的基礎上,筆者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了分層教學實踐,借此文談一談筆者的一些粗淺做法與想法.
分層教學指的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根據(jù)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和學生個人能力的差異,將學生劃分為若干不同層次的小組,并根據(jù)學生的真實水平和學習特點進行區(qū)別化指導的教學方式.
通過分層教學,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融入學習過程并取得不同層次的成功.這種激勵性的教學體系會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改善教學有效性,以達到一種和諧穩(wěn)定的課程教學狀態(tài).
因此,從現(xiàn)實意義來看,分層教學由于能夠正確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差別,并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努力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充分考慮到落后學生在心理層面的思想負擔,縮短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客觀差距.因此,分層教學法的正確應用能夠有效促進每個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從而達到促進全體學生整體水平進步的目的.
在分層教學中,從教學目的角度來說,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原有認知水平,將教學目的劃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讓學生明白物理概念的基本含義以及相關概念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明確所學知識在內(nèi)在上的各種關聯(lián).這一層次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針對基礎較差、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例如在教學《壓強》一節(jié)時,我為這部分同學所訂立的教學目的是知道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與壓力的關系、會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在教學后的檢測環(huán)節(jié),從檢測結(jié)果來看,這部分同學基本完成了學習任務,達成了教學目的.
第二層次則注重對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知識的靈活應用.因為物理知識并不是脫離實際的理論內(nèi)容,它來源于生活,并與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準確定位物理學科的實用性和社會價值所在,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這一層次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針對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例如,在教學《液體的壓強》一節(jié)時,在學生掌握了液體壓強大小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我則追問同學們,液體壓強大小的影響因素在社會生活中有著怎樣的應用?因為同學們并不具有相關的知識,所以我布置同學們課后查閱相關的資料.在第二天課上交流時,同學們發(fā)言踴躍,有說為什么攔河大壩越往下越寬的,有說深海魚類為什么撈上來一般都是死的,還有同學提到深水炸彈,并自制了一個“深水炸彈”模型帶到課堂上演示,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實施分層教學時,從教學要求來看,教師需要以課程標準為基礎,并從現(xiàn)實的教學現(xiàn)狀出發(fā),制定符合課程標準的分層教學課程,以尊重每一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好基礎.
此外,在不同課程設置的過程當中,應該以發(fā)散學生思維為主要目標,加強對優(yōu)等生的激勵和一般學生的鼓勵.無論是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是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對于他們的學習問題應采取針對性解決方案,以期每一位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屬于自己的“桃子”.這樣,才能讓每一名學生都收獲成功的喜悅,才能讓每一名學生都敢于直面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在一定階段的分層學習之后,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有所改善之后,教師可以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一定形式的競爭和激勵措施進行必要的層級內(nèi)部調(diào)換,讓學生始終保持奮斗向上的狀態(tài).
在教育資源合理分配的前提下進行適合學生特點和學生能力的分層教學,是一種真正為學生考慮的教學方法,能夠真正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所以從教學要求的層面來說,需要照顧到每個層次的學生,且對學生的整體評價要更加公平合理,給學生提供一個奮斗的階梯.同層次學生之間可以進行互相PK與競賽,提升他們的積極性,減輕學習壓力;不同層次學生之間可以進行互相鼓勵和互相幫助,促進他們的共同成長.
基于學生能力差異展開課程設計應考慮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高低,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首先是成績較好、能力較強的優(yōu)等生,其次是各方面水平趨于中等的一般學生,最后一層則是后進生和學困生.在教師組織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根據(jù)物理學科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調(diào)動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改善智力水平和學習習慣,并最終形成積極的人格特質(zhì).
具體來說,在分層教學中對優(yōu)等生所應采取的方法相對最為簡單,因為這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牢固且學習習慣較好.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特別注重他們的思維發(fā)散,在發(fā)揮個性特長的前提下,使他們的能力得到較深層次的提高,逐步培養(yǎng)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分層教學中,對于一般學生的培養(yǎng)工作則最為關鍵,因為在一個班級之中,這部分學生所占比例最大,他們的進步與否將會直接影響著分層教學的教學效果.相比于優(yōu)等生,這部分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可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學習方法上也有所欠缺.針對這一部分學生,教師在分層教學時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改善其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其對問題的分析能力,使他們在問題理解方面逐漸完善,并最終使他們成功邁入優(yōu)等生的行列.
對于后進生與學困生而言,這部分學生由于先天學習能力較弱或由于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教育方式的不當或自身的不努力,導致其在基礎知識掌握方面比較欠缺,且大部分學生學習習慣較差、自律程度不夠.對于這一部分學生,教師應強化他們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并讓他們在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同時努力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分層教學應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進行分層次備課設計,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相應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制定短期或長期的分層計劃.因此在備課的設計過程當中,教師需要確保備課的課程內(nèi)容能夠適應每個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層次的學生在知識獲取方面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
例如,筆者在教學《歐姆定律的應用》一節(jié)時,根據(jù)不同類別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備課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如下分層次設計:
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后進生與學困生,我的備課設計是通過親身實驗,使學生理解“伏安法測電阻”的物理原理與實驗過程;通過推理,使學生理解串聯(lián)電路總電阻與各個串聯(lián)電阻之間的關系,并熟記串聯(lián)總電阻的公式;通過典型例題的訓練,使學生能利用串聯(lián)總電阻的公式解答簡單的計算.
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中等生,在上述基礎上,我的備課設計是通過親身實驗,使學生認識“伏安法測量定值電阻阻值”與“伏安法測量燈泡電阻”的不同之處;通過推理,使學生知道并聯(lián)電路總電阻與各個電阻之間的關系;通過比較,使學生知道并聯(lián)總電阻與串聯(lián)總電阻公式的不同.
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優(yōu)等生,在上述基礎上,我的備課設計是通過對比,使學生理解“伏安法測電阻”與“探究歐姆定律”實驗的相同與不同點;通過引導學生回憶電阻大小影響因素的相關知識,使學生理解為什么“串聯(lián)電路總電阻大于任意一個串聯(lián)電阻”、為什么“并聯(lián)電路總電阻小于任意一個并聯(lián)電阻”.
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后進生與學困生,我的備課設計是通過水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拋出去的粉筆頭最終總是會落回地面等大量生活中的實例,使他們認識到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再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重力和質(zhì)量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知道重力與質(zhì)量的關系式G=mg,并通過例題使學生會使用該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中等生,在上述基礎上,我的備課設計是通過學生親身實驗——在鐵架臺上用細線懸掛小球,無論鐵架臺如何擺放,當小球靜止時,細線均在豎直方向上,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重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探討重力與形狀等因素是否有關,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重力大小影響因素的掌握.
以上是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分層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一些做法與想法.總的來說,分層教學制定了適合不同層次學生思維規(guī)律和能力差異的教學內(nèi)容,因而能夠有效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縮短各個層級之間的學習差異,有助于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當然,我的實踐與思考還很粗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進行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