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珊
(濰坊職業(yè)學院,山東 濰坊 261000)
構式語法并不是指單一的語法理論,它包含了一組語法理論模型。構式語法自提出至現(xiàn)在取得了較快的發(fā)展,理論發(fā)展已頗具規(guī)模。構式語法家族內派別林立,其主要代表以Charles Fillmore,PaulKay為代表的伯克利構式語法(Berkley construction grammar),以George Lakoff,Adele Goldberg為代表的認知構式語法(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以William Croft為代表的激進構式語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此外,Langacker也將自己研究的認知語法劃入構式語法。同時,構式語法也引起國內學者的普遍關注,國內已有若干文獻對其進行評價或用以探討漢語問題及多種語言現(xiàn)象,如高航、張鳳(2008)基于構式語法理論對詞類的討論,吳春紅、劉富華(2010)依據(jù)構式語法理論的觀點對漢語處所范疇的分析等等。但是由于構式語法本身觀點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國內對構式語法的研究還不充分,因此不同的學者對構式語法的理解及所持觀點難免有所不同。
高航、張鳳(2008)從作為語法基本單位的構式、詞庫、形態(tài)和句法的連續(xù)統(tǒng)一體、圖式以及基于用法的模式四個方面對構式語法的核心思想進行了說明。
所有的語法組合式都被認為是構式。構式本身具有獨立于其詞匯成分的意義,因此構式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特定形式與一個特征功能或意義相結合的象征單位。詞庫、形態(tài)和句法是一個連續(xù)體,詞法中也有許多出現(xiàn)于句法中的結構規(guī)律,而且?guī)缀跤蓄愃婆c習語的特殊現(xiàn)象,都可以在詞法中找到,因此沒有必要對詞和大于詞的結構做出區(qū)分,三者都可看作是形—義結合的象征單位。三者之間的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只有復雜程度和抽象程度兩個參數(shù)上程度的區(qū)別。
高航、張鳳(2008)比較詳細且富有條理的總結了構式語法的核心思想,其闡釋的構式語法核心思想總的來說受Langacker的認知語法影響較大,不論是把構式看作是音義結合的象征單位還是圖式法的表征,以及最后對語言結構的使用頻率對語言知識心理表征網(wǎng)絡的影響都體現(xiàn)了其思想背后體驗主義的哲學基礎。
吳春紅、劉富華(2010)對構式的定義為:C是一個構式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的配對
較高航、張鳳(2008)的闡釋,吳春紅、劉富華(2010)對構式語法核心的思想的總結則稍顯簡單和不足,其中對“構式”的定義也稍有問題,此定義為Goldberg(1995)的觀點,但受Langacker(2005,2009)的影響,Goldberg(2006)以對構式進行了重新定義,新的定義對了構式形式和意義的“不可預測性”進行了限制,而那些可以被“完全預測”的語言構型在足夠使用頻率的條件下也可以被認為是構式(侯國金,2013)??偟膩碚f,吳春紅、劉富華(2010)闡釋的構式語法受以Goldberg和Lakoff為代表的認知構式語法影響較大,其中雖然也有涉及體驗主義的哲學基礎論,但所占比重較少。
高航、張鳳(2008)將構式定義為一個形義結合的象征單位,是一個特定形式與一個特定功能或意義的結合體。而吳春紅、劉富華(2010)則遵循Goldberg早期對構式的觀點,將構式定義為C是一個構式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的配對
這兩種“構式語法核心思想”都是“基于用法模式”的構式語法。但是,高航、張鳳(2008)和吳春紅、劉富華(2010)對于構式語法理論的研究目標做出了不同的見解。高航、張鳳(2008)認為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語言規(guī)則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語言規(guī)則只是特殊現(xiàn)象,在研究一般規(guī)則和普遍規(guī)則的同時不能忽略了例外的語言結構。而吳春紅、劉富華(2010)則認為構式語法理論的目標是構建一個明確的表征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能夠將語言中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和不規(guī)則的語言結構全部囊括其中,從而達到全面解釋語言現(xiàn)象的目的。可以看出,前者強調對特例的研究,而后者則追求普遍的語言規(guī)則。
在關于構式的層次性的問題上,高航、張鳳(2008)和吳春紅、劉富華(2010)也持不同的觀點。前者認為形義結合體中“形”不包括語法形式,“語法的范疇形式”“并沒有出現(xiàn)在語音流中”,“所以不能將語法形式等同于‘形義配對體’中的‘形’”(王寅,2006)。語法形式是構式形式和意義的上位單位,因此語法結構的位置得以提升,認為詞素和語素等在某種意義上構成層級繼承關系,構式存在于語言的不用層級中(高波石敏,2010)。而后者則認為“形”包括語法形式,語法中的詞類和其他構式仍然是語法組織系統(tǒng)獨立的層次,任何語言單位都處于同一層級構式。
正如前文中提出的那樣,兩篇文章中闡釋的“構式語法核心思想”因為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各自傾向于不同的構式語法派別。以詞類范疇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高航、張鳳(2008)傾向于以Langacker為代表的地探索語義范疇和語義關系為代表的認知語法,而對漢語處所范疇進行分析的吳春紅、劉富華(2010)則傾向于主要興趣是構式之間的范疇化關系和論元結構的以Lakoff和Goldberg為代表的認知構式語法。
通過對比高航、張鳳(2008)和吳春紅、劉富華(2010)所分別闡釋的構式語法核心思想發(fā)現(xiàn),雖然構式語法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和影響力,但派別林立,觀點不一,為了更好掌握構式語法從而為自己的研究尋求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掌握構式語法理論,這樣才能做到融會貫通,拓展思路,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構式語法理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