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甜
借助于文學(xué)作品,我們可以欣賞壯麗河山,追索歷史氣息,領(lǐng)略宗教藝術(shù),感悟文化差異,探尋生命真諦……讓自己的見識不再局限于一隅,而是放之于星辰大海、茫茫寰宇。那么多的作家跨越時空,將文學(xué)意識融于行旅體驗,將足跡轉(zhuǎn)化為文字,將追憶深化為反思。這一次,就讓我們穿越漫長的時光隧道,跨越遼闊的地理空間,重訪曾被不同時空的人們在或真實或虛構(gòu)的旅途中追尋過的可能世界。
摘抄筆記
中國最浪漫的一條古驛道,應(yīng)該在西北。最好是細雨霏霏的黎明,從渭城出發(fā),收音機天線上系著依依的柳枝。擋風(fēng)窗上猶浥著輕塵,而渭城已漸遠,波聲漸渺。甘州曲、涼州詞、陽關(guān)三疊的節(jié)拍里車向西北,琴音詩韻的河西孔道,右邊是古長城的雉堞隱隱,左邊是青海的雪峰簇簇,白耀天際,我以70英里高速馳入張騫的夢高適岑參的世界,輪印下重重疊疊多少古英雄長征的蹄印。
(方超摘自余光中《高速的聯(lián)想》)
摘抄理由
高速疾馳貫東西,驛道綿長望古今。在這條歷史悠久的古驛道上,中原與西域的交流開始建立;在這條風(fēng)馳電掣的高速路上,西北和東南的空間被打破。曾經(jīng)多少豪杰出塞,征戰(zhàn)守住家國門;如今多少干部援疆,帶領(lǐng)走出致富路。那一剎那,時間與空間交融匯聚于此,透過作者的筆觸,我仿佛置身于古人的世界,看到長河落日邊的孤煙直上,聽見吹彎白草的北風(fēng)呼嘯,穿行途中隨作者感悟厚實與壯闊。
摘抄筆記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shù)家前呼后擁向我們走來,每個藝術(shù)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里舉行著橫跨千年的游行。紛雜的衣飾使我們眼花繚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來細細玩索一塊碎石、一條土埂,在這兒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著,身不由主,踉踉蹌蹌,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兒,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那干脆就丟棄自已,讓無數(shù)雙藝術(shù)巨手把你碎成輕塵。
(何嘉蔚摘自余秋雨《莫高窟》)
摘抄理由
作者對莫高窟真摯而細膩的情感從筆尖漫漫傾瀉,帶著厚重歷史氣息的文化靈魂在透著墨香的書頁中凝聚。他的文字栩栩如蝶,蹁躚過千年的風(fēng)沙,環(huán)繞過佛祖的壁龕,將讀者引入并沉溺于那片宗教文化與民族特色相融的天地,與各族信徒旅伴們鑒賞共品;又滾滾如輪,碾壓過時代的洪流,輾轉(zhuǎn)于匠人的刃下,帶讀者走近并膜拜著這件歷史風(fēng)韻和匠心精神共筑的雕像,同歷代能工巧匠們交流同樂。
摘抄筆記
我認為食物到了某個節(jié)點上都會大同小異,只要是這樣的組合,就一定能差不到哪里去,好比土豆和牛肉搭配一起,這種節(jié)點,歐洲人能找到,亞洲人能找到,全世界人都能找到,實在不好說是誰發(fā)明的。俄羅斯人,中國人,匈牙利人,德國人,法國人,哪怕喜歡吃快餐的美國人,都還知道牛肉漢堡旁邊得配薯條呢。
于是這一晚的Goulash很好地療愈了我。一種吃起來完全不異國的口味讓人覺得心里踏實了許多。錢被偷光了?去柜員機再按一點出來就好了嘛,又不是世界末日。
(康伊洋摘自蔻蔻梁《假裝好吃》)
摘抄理由
旅行在外,我們用一雙眼一張嘴感受不同地域的風(fēng)俗文化,美食和風(fēng)俗都透露著未知的新鮮感,陌生而新奇的味道蔓延在他鄉(xiāng)的空氣中,但請不要因這差異而對未知倍感不安,正如這些躲在角落里的熟悉搭配,也許會在不經(jīng)意間跑到你的眼里和口中:可能是一道相似配料的菜肴,可能是一個相似發(fā)音的詞匯,訴說著原來整個世界都可以融化在某些共性中……多去看看、走走,說不定就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fā)現(xiàn)陌生中的熟悉,在感慨人類的默契中讓這段旅程變得趣味橫生。
摘抄筆記
那是甘京生第一次在賽什騰山看到月亮。那賽什騰的月亮,令他一生難忘。他能說出賽什騰的月亮和北京的月亮有什么不一樣嗎?他說不清楚,只覺得天遠地闊,四周一片荒涼,月亮卻和照在北京城里一樣,那樣渾圓明亮地照在這里沒有一點生命氣息的石頭,和萋萋野草還有他剛剛命名的賽什騰花上。他覺得月亮真的非常偉大,對世界萬物無論尊卑貴賤無論遠近大小,都是一視同仁得那樣平等。
(王暢翔摘自肖復(fù)興《賽什騰的月亮》)
摘抄理由
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描繪出賽什騰山上的景色,寫明月始終高懸于天際,灑銀輝于世間,不論繁華與荒僻,不論熱鬧與寂寥。作者將荒蕪寫得豪壯,將冷清寫得熱烈,又以小見大,道出自然哲理。賽什騰山并非名山,在甘京生眼中卻勝過名山萬千。也許,賽什騰山上的月光正隨青年甘京生的心一同蕩漾,也許,若心有情思,生活的茍且亦可作遠方的旅行。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