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芳(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小學)
小學是學生形成各項基礎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在這一階段開展高質量的習作教學活動,不僅能深化學生對習作知識的理解,還能加強學生對習作知識的應用,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成效。但是,在當前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更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機械記憶,習慣于通過反復的練習活動強化學生的習作應用能力,導致學生對習作知識的學習興趣較低。為此,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習作學習興趣、強化習作知識的應用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筆者認為,小學高學段語文習作教學應該重點關注以下三點:不拘泥于形式、立足實際生活、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不拘泥于形式,主要是指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不能局限于某一種習作形式。在習作指導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通過分析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目錄可以看出,在高學段習作教學內容中很少出現(xiàn)“記……事”“就……開展描寫”這種習作主題被明確限定的內容,無論是在習作題材還是內容上都比較開放,這就要求習作教學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開放性。
立足實際生活,主要是指教師在設計的習作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例如,我國南方地區(qū)的降雪天氣較少,很多學生沒有見過下雪的場景,如果教師直接要求學生描寫雪景,勢必會導致學生出現(xiàn)虛寫、套寫的問題。由此可見,習作教學一定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在此基礎上提供給學生充分發(fā)揮的空間,有效鍛煉學生的想象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主要是指在習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開展簡單的交流對話,注重學生習作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這是對傳統(tǒng)語文習作教學不足提出的補充性意見。
教材在宏觀結構設計上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其中的習作內容不再包含于口語交際內容中,而是設計成為相對獨立的內容。與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相比,現(xiàn)行教材設置專門的習作單元,而且有了獨立的板塊,從習作學習的內容來看,這部分內容與單元語文要素之間是密切聯(lián)系的,是完成單元教學目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教材對“習作”的重視。
高學段教材設計了眾多的習作單元,通過層層推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大部分的習作內容都以語文要素的形式為學生明確了習作要求,指導學生在立足生活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完成習作要求。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真情在筆尖流露,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出真情實感。教師要先組織學生理解語文要素,再引導學生結合單元課文學習,了解課文都是如何自然流露“真情”的。在教學“習作:讓真情自然流露”時,教師鼓勵學生結合習作要求選擇一種自己印象最深的感受,并將自己掌握的寫作技巧應用其中,嘗試寫作。在這樣的微觀聯(lián)系中,教師要把握好順序,從閱讀入手,確保學生在學習交流中掌握基本教學的寫作技巧,進而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在以往的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往往以單一的習作知識分析為主,讀寫教學分離,習作教學內容分散,以至于學生難以把握習作要點。對此,教師可以整合語文單元主題,有效劃分與組合教材中不同單元文本的內容,明確不同單元課程內容的學習重點。例如,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世界名著閱讀”,單元中收錄了不同的外國文學名著。教師可以開展名著導讀,將單元課文內容整合起來,借助作品梗概幫助學生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然后,在本單元的習作教學中帶領學生學習并總結故事梗概的寫作技巧,感受世界名著中的人文精神,實現(xiàn)習作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學習習作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更傾向于結合個人的實際生活經驗進行理解。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單元習作學習時,可以先結合單元主題,挖掘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習作情境,在豐富學生情感的同時,拓寬學生的習作視野,提高學生的習作成效。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家鄉(xiāng)的風俗”時,對于這一單元的習作主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含義。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說一說自己了解的民風、民俗,選好所要描寫的主題內容,然后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及查閱相關資料獲得的知識進行寫作,更容易實現(xiàn)“我筆寫我心”的目標。
教材中同一單元的內容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不同的文章有著不同的特點。教師可以立足單元主題,開展針對性的對比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不同文章的內容。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探尋作者寫作手法的差異,從而為學生的習作活動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習作: 即景”時,由于本單元都是寫景文章,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析不同文章中描述的特定景色,以及作者描寫手法和描寫角度的不同,在對比分析文章差異的同時,深化學生的文本理解。在對比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同類型的閱讀材料,強化學生的習作思維。在學生完成學習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不同的景物描寫任務,這樣學生能夠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對不同的習作知識形成更為牢固的記憶,在實際的習作應用中也更得心應手。
受年齡和心理特征的影響,小學高學段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記憶有限,需要在課后做好總結,鞏固所學知識。但是,很多教師對課后總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習作學習總是“學了就忘”。因此,在完成習作教學后,教師還要組織學生歸納、總結習作知識,并且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習作學習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應用。例如,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多彩的活動”的習作訓練點為: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在學生完成作文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分享會,總結寫活動場面時需要注意的要點——既要關注整個場景,又要注意個人的表現(xiàn),通過抓住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描寫突出個別學生的特點,并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表格等方式記錄自己的寫作技巧。這樣的課后總結不僅能深化學生對習作內容的理解,還能促進學生習作知識應用能力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理念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習作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知識理解與應用能力的發(fā)展。但是,當前很多教師更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記憶能力的強化,在習作教學中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缺乏習作學習的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從整合單元主題、聯(lián)系生活內容、對比差異內容、做好課后總結四個方面入手,在深化學生對習作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實現(xiàn)習作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