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榕泉
(泉州市凌霄中學,福建 泉州 362000)
2021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的出臺和落地有利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但也給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如何“減負不減質”?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學“減負不減質”有效路徑之一就是初中語文老師要積極對語文教材進行重構,盤活教材資源。
教材重構可以鼓勵教師從“普通教書匠”到“專家型教師”的升華,教師在教材重構實踐過程中能鍛造自己解讀、篩選和整合教材文本的能力,個性化地對教材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出新的教學資源,有助于教師知識能力和理論水平質的提升?!坝捎诮處熜袨橹赶虻哪軇有远沟闷湓谧约旱闹R、情感、價值觀發(fā)生作用時顯得更為靈動。例如教材作為篩選過的課程資源在具有代表性和濃縮性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覆蓋面狹窄的局限,語文教師的知識積累、內在底蘊、綜合素質不僅僅是教材的補充和輔助,更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拓展和延伸?!保?]
教材的重構,是教師以深入研讀課程標準和充分掌握學生學情為前提,以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能力全面提升為目標,對語文教材的深度整合和學科知識的多元解構。采用重構出來的教材進行教學的語文課堂,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會得到強化,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個體潛力有機會充分呈現于課堂,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把握和綜合素質能得到極大提升,進而實現初中語文課堂從過多關注教材向關注教材與學生之間相適關系的轉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在第三部分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注重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梢娬Z文教師不能僅僅做語文教材的傳授者,更要成為語文教材的實踐創(chuàng)新者。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崔允潡在《有效教學》一書中也指出:“專家型教師一定會對教材進行處理,能結合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學生實際情況、學校的現實條件和學習目標,進行適當的加工與改進。教師在研究、改進教材內容時,必須依據課程標準進行二度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設計?!保?]余映潮認為:“中學語文教材,是精選的語言現象,是美麗而博大的知識海洋,蘊藏著精粹的知識寶藏,沉淀著豐富的能力訓練因素?!薄盀榱烁咝д鎸嵉拈喿x教學,語文教師要把教材讀‘厚’,把教材教‘薄’;要利用教材增加學生知識,利用教材訓練學生能力。”[3]無論是課程標準,還是教育名家,都主張語文教師需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對課程資源進行創(chuàng)新性運用。
國家“雙減”政策的實施,將倒逼初中語文教學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探索。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不能單純地認為教師要少布置作業(yè),教師可以少批改作業(yè),有以上思想的教師是沒有真正理解“雙減”政策的核心要義即學生需減負,教師需提質。
語文老師創(chuàng)造性地重構文本教材其實也是本次國家推出“雙減”政策后一種因應策略。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觀的指導下語文教學強化訓練與應試教育一拍即合,高強度的題目訓練脫離了教學的主旨,語文課變成了應試指導課,原本文雅的、詩意的、充滿文味的語文教育,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從而導致了語文教學陷入耗時多而收效小的尷尬局面?!半p減”政策落地后,初中語文教師要反思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盡快讓語文教學回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正軌。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深刻地指出:“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些事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么?就是課本或選文。有了課本或選文,然后養(yǎng)成、培植、訓練的工作得以著手?!保?]
初中語文教材重構的目標:①讓教師以教材內容為基礎,以實現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為基本目標,進行個性化教學,成就教材“典范性”特征。避免以往教師在授課中以本教文,缺乏全局觀,教授的知識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導致語文課言者懵懵、聽者昏昏等問題;②課程重構過程,為的是充分調動師生去研讀文本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為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準備中實現自身專業(yè)知識與教學能力的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文學鑒賞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得以提升;③有效平衡教材內容的普適性和學生求知多元化個性化間的矛盾,拓寬教材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建立起教材知識與非教材的外延知識的聯系,突破了以往教學中出現知識的平面化、點狀化,構建立體多層面教學生態(tài)。
1.探索一:受群文閱讀教學的啟發(fā),筆者嘗試將七年級上初中語文教材篇目根據讀寫結合目標進行重新編排。七年級上初中語文教材寫作訓練分為: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發(fā)揮聯想和想象等。筆者把第一個寫作訓練點“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拆分成四個小教學任務群:①親近自然,感受環(huán)境之美,例文有《春》《雨的四季》《濟南的冬天》;②感受親情,領悟真摯情感,例文有《散步》《散文詩兩首》;③成長感受童真、童趣,珍惜友誼與關愛,例文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塑生命的人》《走一步再走一步》;④修身立德,例文《〈<世說新語〉二則》《〈論語〉十二章》。同樣,其他三個寫作訓練點也根據不同教學目標,把教材中的課文進行小教學群的歸類。
2.探索二:八年級語文教材中安排了“新聞采訪”“講述”“復述與轉述”“應對”等口語交際活動,筆者認為,如果教師能把課堂文本教學與學生寫作思維訓練、口語交際活動融入創(chuàng)新性教學中,那么就可以實現“語”與“文”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筆者在八年級上設計了一堂《八年級語文口語交際活動課——〈愚公移山〉課本劇》,這堂課將八年級教材的四種口語交際活動安排進《愚公移山》課本劇表演中,如安排新聞記者采訪移山成功后的愚公,愚公回憶中講述自己的移山過程;愚公在家庭會議上面對其妻獻疑應對,面對智叟的冷嘲熱諷的應對;山神向天帝轉述愚公移山豪言壯語。課本劇的劇本則由此次參加表演的學生集體創(chuàng)作,學生課前準備階段在教師精心指導下充分研讀《愚公移山》文本,構思課本劇腳本的設計和寫作,排練課本劇時認真揣摩各角色表演時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這堂課預設的是學生的《愚公移山》課本劇表演,但在學生15 分鐘的激情表演結束后,教師突然插入了“新聞采訪”這個生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八年級上第一單元就是新聞閱讀單元,單元教學任務安排了新聞采訪,教師以采訪記者身份讓愚公、智叟等扮演者談對《愚公移山》人物形象、故事寓意的理解,講“講述”“復述與轉述”“應對”等口語交際活動基本要求和這幾種口語交際異同之處,這節(jié)融寫作、表演、口語交際為一身的活動課,符合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的原則是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時并舉的觀點。
為什么要進行這種課例的探索呢?目前不少語文教師把文言詩文教學簡化為文言翻譯、文言詩文講解背誦、課內課外文言文文段閱讀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被動學習文言經典名篇,重復機械地背誦和習題練習,語文學習中讀與寫相互滋養(yǎng)的生態(tài)被破壞,這也與當下正在推行的“雙減”政策相背離。《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yǎng)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發(fā)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高中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語言運用情境,讓學生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理解的基礎上培養(yǎng)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借此提升思維品質。筆者經過教學實踐探索,發(fā)現通過創(chuàng)設經典文言詩文文本創(chuàng)新情境的語文教學活動,能引導學生深入研讀經典,積累典型的語言表達方式與寫作技法,進而實現文言詩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以閱讀滋養(yǎng)寫作、以寫作推動語言表達和思維品質發(fā)展,最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的教育目標。
3.探索三:九年級總復習階段是畢業(yè)班師生最痛苦、最難熬的階段,大量的練習和考試鋪天蓋地,教師和學生都疲于奔命,有學生把一首《走著走著就散了》歌曲改成“坐著做著就茫了”形容畢業(yè)班學生的學習狀況。
國家“雙減”政策也讓初三畢業(yè)班教師思考如何在給學生減負的前提下去提升總復習階段教育教學效果。初中語文總復習包括知識模塊的系統(tǒng)復習,以往不少教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知識梳理、練習、講評、考試“四部曲”。由于中考試卷中課外知識遠遠多于課內知識的考查,有些教師就脫離語文教材文本來進行總復習,甚至認為語文科教材文本復習可有可無,讀文本是在浪費時間。而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語文教材其實是很好總復習閱讀與寫作的范例,葉圣陶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保?]要讀好語文不能離開語文文本這水之源、樹之本。
所選的初中語文部編教材確實是一套好教材,教材中不少文本不僅思想性突出,而且示范性很強,有些課文的語言或結構都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很好范本。在從語文課本中尋找到足量的教學素材后,筆者把目光轉向近幾年來各地在中考考試中涌現的佳作美文,在翻看各地的中考優(yōu)秀作文的過程中,發(fā)現不少優(yōu)秀的中考作文都有取自語文教材中經典文本的借鑒痕跡,設計一節(jié)讀寫結合總復習課的思路也漸漸清晰了。這節(jié)總復習閱讀和寫作指導課題目是《借鑒、融合、創(chuàng)新——寫人記敘文寫作提升的路徑》,這節(jié)課設計了“借鑒”“融合”“創(chuàng)新”三個依次遞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一“借鑒”,筆者分別選取了《秋天的懷念》《背影》《故鄉(xiāng)》和《孔乙己》等課文中人物描寫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肖像、神態(tài)等描寫來塑造人物個性特點方法;環(huán)節(jié)二“融合”,筆者把《阿長與山海經》《背影》《孔乙己》等文本中場景描寫片段截取出來,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把人物描寫的幾種方法綜合運用,即融合成一個整體,然后展示數篇與文本場景描寫片段相類似的中考優(yōu)秀作文片段,啟發(fā)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兩種以上的人物描寫的方法來展現人物的動人之處,嘗試采用聚焦鏡頭(特寫鏡頭)的方式對人物展開較為細膩的描寫和刻畫;環(huán)節(jié)三“創(chuàng)新”,筆者依然截取語文教材中《臺階》《美麗的顏色》精彩而有新意的寫人片段以及數篇中考優(yōu)秀作文片段,指導學生如何在選材上的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和謀篇布局的創(chuàng)新。這節(jié)課較好地做到了立足文本進行總復習教學,不讓學生盲目進行閱讀和寫作訓練,在給學生減負中增加學生知識的儲備,提升了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