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芬
所謂語感,就是語言中語義、語法、語氣等要素所形成的綜合反應,是個體在深入理解語言以及熟練掌握語言應用的基礎上而產(chǎn)生的。語文學習是我國學生語言發(fā)展的基礎,學生能否生成豐富的語感就反映出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效果,所以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語感教學尤為重要。文章以小學語文詩詞為例,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進行了探討。
《清平樂·村居》是一首宋詞,相比于學生最常接觸的古詩,詞重在言情,在引入聯(lián)想、表情達意上更有效果。學生學習《清平樂·村居》時,教師需要利用小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達的優(yōu)勢來引導學生鑒賞全詞,把握詞意,感受意境,逐步學會其中的語言應用,因而培養(yǎng)出語感。
在這首宋詞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是首次接觸宋詞,結合對學生以往的學習特點和語言習慣的考察,他們更熟悉古詩,所以教學時筆者就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先行熟悉宋詞,初步把握詞意,然后就學生自身的古詩學習積累來對比和表述詞與詩有何區(qū)別,以激發(fā)學生的語感。
問題:“通過閱讀這一課,你們發(fā)現(xiàn)了這首詞和以往的古詩存在哪些不同的地方?”
學生經(jīng)過幾分鐘的思考和討論,紛紛給出了自己的回答:“詩的句子很對稱,詞的句子有長有短?!薄霸姾孟癫环侄危窃~分成了兩段?!睂W生的回答五花八門,需耐心、細心對之。當學生給出自己的想法時,筆者順勢給予了一些點撥。比如,詞的段被稱為上下闕,中間空兩格,在閱讀時需停頓一會兒。
詩詞的魅力表現(xiàn)在其閱讀時的節(jié)奏和韻律,每一首詩和詞都帶有各自不同的情緒與情感,從而影響詩詞的意境。所以閱讀是感受詞的語言,激發(fā)學生語感的最好方法。而語文教師只是給學生形式化地講解如何讀詞是肯定達不到激發(fā)學生語感的效果的,必然要親身給學生做一些示范,才能夠讓學生有切身的體會。如本詞中,為了讓學生掌握這首詞的節(jié)奏和韻律,教師就要先為學生做示范性的閱讀,做好停頓的演示,讓學生仔細地傾聽和觀察,然后再讓學生模仿教師自由閱讀,把握節(jié)奏、停頓、重讀、輕讀、情緒等要素。良好的示范加上生動的講解會讓學生的閱讀興趣激增,模仿有了動力和方向,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才能顯著提升。
僅僅通過閱讀掌握詞的大意是遠遠不夠的,每一首詩詞都有其獨特的韻味和深遠的境界。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好奇心,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也是無限的?;谛抡n程標準所強調(diào)的實施個性化教學的要求,語文教師必然要給學生打造開放又和諧的課堂,兼顧理論和實踐的課堂,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本詞,在誦讀中鑒賞詞的語言,在反復的鑒賞中體會語感。
當學生第二次、第三次閱讀本詞時,對詞意有了更加透徹的了解,為了幫助學生建構對詞意的想象,筆者使用了多媒體工具給學生分別展示每一句中所描繪的畫面,草舍溪流,翁媼媚好,兩兒勞動,幼兒悠哉。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誦讀以及觀察,以分組的形式來討論一下每一個畫面中的具體內(nèi)容,融入自己的想象。
問題:“作者用了什么樣的詞形容茅屋、青草、溪流,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很快就指出“低小”“青青”兩詞,寥寥數(shù)筆便描繪出這一家生活的優(yōu)美環(huán)境,讓人感受到溫馨。
問題:“第二個畫面中,白發(fā)翁媼在做什么?”
學生答:“相媚好?!边@時筆者又順勢提問學生:“你如何理解“媚”字”,在學生的討論中,筆者給予了學生一些啟發(fā):“媚,含喜歡之意,‘相媚好’,兩人相互看著,越看越喜歡,越美好。那我們現(xiàn)在想象一下,感情很好的老兩口一般會聊些什么話題呢?”學生就會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想上文,也許會聊一些家常。最后,筆者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從這兩幅畫面中,你有什么樣的感受,你覺得翁媼過著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學生就給出了“美滿、幸?!钡却鸢浮?/p>
在下闋兩幅畫面的教學中,也沿用了“我提問、學生思考回答、我點撥”的模式。
問題:“從‘兩兒勞動’中,你可以聯(lián)想到什么樣的畫面,你可以感受到他們什么樣的品質(zhì)?!睂W生答:“大兒勤勞,中兒心靈手巧?!边@時候筆者要求學生讀這句時就要讀出對大兒、中兒的贊賞的語氣。
問題:“幼兒悠哉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p>
學生答:“這一句中的‘臥’字體現(xiàn)出了幼兒舒緩、悠哉的狀態(tài),也表現(xiàn)出來幼兒的可愛?!?/p>
在鑒賞全詞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抓住詞中的關鍵詞,以關鍵詞引發(fā)學生的無限想象,使學生不再對詞感到抽象和難懂,而是能夠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建構起生動形象的畫面,打破古今壁壘,融入學生自己對詞的理解和感受,再讓學生以誦讀的形式把自己的情緒、情感和領悟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這時候?qū)W生的朗讀就不再是僵硬、刻板的,而是生動、感人的。
四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前期的語文學習,相比起來,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那么這時候我們教師就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信任和支持,鼓勵學生大膽地向外延伸與拓展。學生學習詩詞并不能只限于教材之上,更要把視野放寬、放遠。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詞也給學生準備和補充了更多的課外資料。筆者收集了關于本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辛棄疾的生平,還有辛棄疾其他的一些優(yōu)秀的詩詞作品,整理成為教學課件用于課堂展示。
上課時,我就課后拓展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作者辛棄疾寫下這首詞僅僅是想對農(nóng)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huán)境和和平寧靜的生活表達自己的喜愛嗎?你是否可以結合你的課外閱讀來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呢?”
隨后,我讓學生相互討論,并展示了我所準備的課件,然后邀請學生回答。于是有的學生就結合作者晚年政治生涯的不順說出了作者抱負難伸、心系天下百姓的愛國熱忱,表達了作者美好的想象,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課后資料的拓展讓學生對詞的理解上升了一個層次,情緒和情感也不止于和作者共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而是上升到家國情懷,學生在朗讀本詞時語感也就會更加豐富,對復雜情感的理解和表達也會更加深入和熟練,與此同時提升了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和文化內(nèi)涵。
綜上所述,語感是綜合的、抽象的,學生一旦有了語感,其表現(xiàn)又是明顯的。語感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累積而產(chǎn)生的,語感教學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條件充足,語文教師必然要立足于現(xiàn)有語文知識,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明確語感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重點,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貫穿教學始終,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可以達成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感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