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
中國古代的田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及農民、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該詩體由東晉陶淵明創(chuàng)立。作為眾多詩歌類型的一種題材,田園詩既有詩歌語言的簡潔含蓄,也有其自身的特點。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可謂是田園詩中的典范。本文以其為例,探究詩歌教學路徑,同時也根據田園詩的風格特點進行教學。
詩歌語言與現(xiàn)代語言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詩歌語言講究凝練含蓄,其二詩歌語言更講究平仄聲韻。因而教師應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朗讀,使得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韻味。田園詩在內容上的鮮明特點便是以田園生活為對象,田園生活畫面感相對于其他詩歌會比較突出。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感受詩歌韻味,也要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感受詩歌所寫的圖景。在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朗讀與思考結合,梳理詩歌脈絡,體會田園意境。
讀標題“歸園田居”,我們知道這首詩是寫作者回歸田園的生活。學生接著朗讀前四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里,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田園生活,那么我們可以思考剛剛讀過的標題,作者是“歸”園田居。那么在“歸”之前,作者又在哪里?帶著這樣的疑問,學生在朗讀中思考,原來作者之前“誤落塵網”多年,才有了現(xiàn)在的回歸田園。這也說明了作者之前就有田園生活,與“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側面寫了自己回歸田園的原因。明白這層關系后,那么讀到下一句“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學生思路便自然承接而下——詩人現(xiàn)在要重新開始田園生活。讀到這里,學生基本厘清標題為何而來。接下來八句的朗讀,教師要注重打開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引導學生將語速放慢,激發(fā)學生想象。當讀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我們可以想象畫面的主體有磚瓦堆砌而成的小房子,也有由草木搭建的草屋。它們或是紅墻黑瓦、或是黃墻灰瓦,有順序地排開來;讀到“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我們又可以在前面的畫面中添加花草樹木;讀到“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畫面進一步開闊,土地向著遠方延展,可以看到成片的房子形成村落,每家每戶升起了朦朦朧朧的炊煙;讀到“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則是雞犬聲穿梭在大小巷間,使得畫面在視覺的基礎上又添加了聽覺。在悠揚的朗讀聲中,學生可以沉浸畫面,感受優(yōu)美的田園風景。結尾四句隨著詩人回歸自身,學生從想象中抽離,以旁觀者身份品味這圖景。細細咀嚼其中文字,尤其是“復得返自然”一句,正道出了剛剛所讀、所思、所想的主旋律——順應本性、回歸自然。
在詩歌的景象意境之后,田園詩往往寄托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在對詩歌進行初步了解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把重點從感受單純樸實的田園風光轉到領略作者的精神世界。在第一步的閱讀和想象中,學生以自己為主體,通過詩歌描述感受作者看到的田園風景。但要想理解作者在其中寄托的情感,學生則要轉變視角,站在詩人的角度感受其中的悲歡。此時,教師要注意抓住詩歌中的詞語和關鍵詞,打破字面意思,并適當拓展作者的經歷,結合詩人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為學生進行講解。在《歸園田居》(其一)中,詩人年少時就不喜歡投合世俗,反而熱愛大自然的風光,但卻“誤落塵網”多年。教師在講解中,應將“塵網”與后面的“羈鳥”“池魚”“樊籠”聯(lián)系起來解讀,使得學生能夠在象征含義相近而指向明確的幾個比喻中快速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陶淵明生活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此時士族勢力強大,并一度籠絡政權,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因而像陶淵明這樣無權無勢之人進入官場,無施展拳腳的機會,反倒被黑暗官場困住了自己的純潔本性,正如“籠中之鳥”“池中之魚”。而“誤”字一詞更是說明了詩人進入官場前后的差距之大,使詩人產生了深深的失望感和懊悔感。
當學生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解讀詩歌的結尾四句“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再次想象這幅美麗的田園風景圖。此時學生看到的不僅是單純樸實的田園風光,還應感受到作者在經歷束縛、壓抑后重獲自由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如果時間充足,教師還可以對“樊籠”一詞進行提問。雖然從表面上看,“樊籠”代指的是束縛自己的官場。但學生也應明白,陶淵明也是一個有理想抱負的人,他的于亂世中兼濟蒼生的愿望并未實現(xiàn)。因此,此處的“樊籠”是否也代指內心的牢籠,詩人是否也被內心的欲望困住了腳步。帶著這樣的疑問,教師與學生集思廣益,可增強對詩歌的理解,進一步走近詩人的內心世界。
在課堂教學中,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我們也要注重學生的道德和審美教育。正如革命家陶鑄所說:“個人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實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質生活差些,就算困難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碧飯@詩中描繪的田園生活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但我們應當學習詩人在山水田園中寄托的情懷和理想,對于生活之美的發(fā)現(xiàn),去成就我們的一片心靈綠洲。學習完《歸園田居》(其一)后,學生對陶淵明的經歷和其詩歌精神有了一定掌握。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走出詩歌,關注文本的現(xiàn)實意義。古詩詞的世界畢竟與學生的現(xiàn)實世界差距甚遠,所以教師可以把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詩人的世界中,為兩者搭建橋梁,實現(xiàn)古今對話。如在陶淵明的詩歌中,幾乎沒有學生經歷過官場的黑暗和腐敗,也許就不能理解詩人對于“誤入塵網”的懊悔和痛心。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相信很多同學都會經歷讓自己失望和后悔的事情,這便為兩者的連接提供了突破口,從而增加學生對詩歌的接受度。
另外,由于每位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認知都是不一樣的,即使面對同一首詩歌,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悟。教師可以據此讓學生書寫一段小短文,抒發(fā)詩歌給自己帶來的感悟,同時作為課后作業(yè)來加固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而在課堂上,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提供不同的思路。如在《歸園田居》(其一)中,詩人從“性本愛丘山”到“復得返自然”,是一種對初心的堅持。在生活中,學生可能會受到周圍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產生沮喪的情緒和厭學的心態(tài)。陶淵明沒有屈服于官場的黑暗,選擇回歸內心,那么學生也就可以汲取這種精神力量,繼續(xù)奮發(fā)向上。
通過對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的學習,首先我們認識到田園詩的教學路徑可以從對詩歌的朗讀和想象來了解和熟悉田園風光,其次通過對田園詩情景關系的把握進一步了解詩人寄托于其中的情感和情懷,最后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將詩歌的文本意義與現(xiàn)實相連接,達到對田園詩由表及里、由簡到難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