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源源 樊賢進
(巢湖學院 體育學院,安徽 巢湖 238024)
2022年3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統(tǒng)稱《意見》)從公益覆蓋全民、統(tǒng)籌城鄉(xiāng)布局、創(chuàng)新驅動綠色發(fā)展、多方共建四個方面就構建我國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作出部署[1]?!兑庖姟分赋觯寒斚挛覈窠∩砉卜阵w系以全面提高人民體質健康為核心思想,宏觀層面要統(tǒng)籌城鄉(xiāng)均衡發(fā)展,保障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微觀層面要協(xié)調社會各方力量,以政府為主導,多元共建推進計劃落實。高校體育是支撐我國社會體育框架的堅實砥柱,是保障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的重要基石,是新時代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人才資源輸出、體育理念優(yōu)化、實踐手段創(chuàng)新的重要組成力量。2021年8月3日,國務院印發(fā)《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以下統(tǒng)稱《計劃》),以堅持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實施“健康中國”與“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提高人民體質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指導思想[2],為我國“十四五”時期體育產業(yè)、體育基建、體教融合等體育事業(yè)建設提供了發(fā)展指導與目標導向。2020年5月28日,國家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統(tǒng)稱《綱要》),明確指出:體育類課程要將“健康第一”作為課程核心理念,塑造學生提升全民健康為己任的責任感[3]??梢?,打造我國全民健康不僅是各方面的體育發(fā)展要務,也是多方聯(lián)動、腰桿一致的共建目標。
國內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課程思政融入體育相關課程的路徑探索與實證案例分析[4-5],以及課程思政在高校體育學科建設、專業(yè)發(fā)展中的價值意義[6]。趙富學[7]、趙心煒[8]以立德樹人、紅色精神等為視角圍繞體育課程思政價值、意蘊、時代內涵等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作出集中論述。目前關于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由開始的定義、價值、內涵等理論性研究逐漸轉向高校體育課程、體育學科及相關專業(yè)的實踐、思政研究。全民健身計劃自提出以來一直是國內體育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話題,但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體育公共服務供給、鄉(xiāng)村體育發(fā)展、經濟體育振興、相關政策保障體系建立完善等方面[9-12]。但關于全民健身與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協(xié)同作用,共促全民健康體質提升的研究較少,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與社會群眾體質健康發(fā)展亟需相關的理論基礎支撐與有效的實踐案例。鑒于此,文章通過對全民健身計劃與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內涵意蘊進行研究,剖析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價值定位,提出新時代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發(fā)展的理論依托與實踐基礎,為推動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具備全民性和全面性,實踐于課堂教學應用于全民體育發(fā)展提供助力。
《意見》《計劃》與《綱要》說明我國在“十四五”時期甚至更長遠的國民發(fā)展規(guī)劃中,一切以人民為中心,尤其以人民健康為主要的戰(zhàn)略發(fā)展思想是堅定且不動搖的。習近平發(fā)表的重要講話與指示中多次提及“體育強國”與“健康中國”等戰(zhàn)略謀劃,為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內容體系構建融入了新的內涵,準確體現在群眾體育發(fā)展中,全民健康與學校體育及學校體育衍生產業(yè)息息相關[13]。大中小學校的體育教育、競賽、社會實踐等校園體育活動對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與正面促進作用。
全民健康作為我國新時代“體育強國”與“健康中國”雙重戰(zhàn)略達成的核心體現,是從政治倫理、精神實質等方面推動人民實現體質健康、共同富裕和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14]。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矛盾已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凸顯。全民健身作為人民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逐漸成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教育是推國家進步、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石,學生的健康水平關乎國家的未來。國務院2019年7月9日印發(f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第八項重大行動提出“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該行動明確指出學校在課程設置、體育活動、體育設施等方面應強化建設措施,確保青少年健康發(fā)展[15]。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能夠從根本上讓人民加深終身體育與終生體育思想的認識。高校體育作為大學生體育學習的主要陣地,是提高大學生終身體育與終生體育意識的基礎,對實現高校大學生全面培育和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推動全民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健康觀念的樹立是大學生踐行終身體育的內生動力,高校體育實踐教學是提高大學生終身體育與終生體育意識的基礎,體育課程思政的融入能夠促進終身體育與終生健康理念的深入與固化。2019年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6]。這就要求新時代的教育要以堅持引領人的思想發(fā)展為根本遵循,而學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應在堅持原有“健康第一”的原則基礎上注重體育思政元素的挖掘與傳教,不斷提高大學生對體育健康理念的深刻認識與思考??梢姡w育課程思政與全民健身計劃對促進全民健康、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主旨,在宏觀向度中具有一致性,均是以促進全民健康為行動指令。
在新時代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等教育理念下,體教融合、體育課程思政皆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為目的。《意見》提出要充分發(fā)揮體育運動隊的社會價值,校園體育競賽要走進群眾生活,推動運動隊走進人民,豐富社會群眾的體育競賽生活?!毒V要》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這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大力推行“全面人才”培養(yǎng)計劃,促進全面育人落實提供了強勁助力。全面育人的指導思想在全民健身計劃中同樣占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队媱潯诽岢鲆约涌祗w育強國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指導思想[2]。《意見》《綱要》與《計劃》站在不同的高位發(fā)展視角,殊途同歸,以培養(yǎng)全民健康為價值核心與實施目標,共同促進全面育人的實施與達成。根據高校體育獨特優(yōu)勢,在政治思想導向、體育鍛煉技術指導、組織管理監(jiān)督、后勤保障等方面對全民健身實施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與輔助功能[17]。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對錘煉品格意志、強化體育道德規(guī)范、增強個體調節(jié)能力、建設個人幸福人生有著重要的價值功效[6]。這對營造全民健身大環(huán)境,提升人民群眾健身意識,推動群眾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生活,樹立幸福人生觀有著重要作用。全民健康發(fā)展背景下,體育強國建設需要推進競技體育發(fā)展、民生體育建設、體醫(yī)融合發(fā)展等措施[18],還要注重高校體育工程建設,為社會“尚體健魂”提供內在支撐,為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等體育事業(yè)在建構管理范式、擴充內容等方面提供人才方面的軟實力支持,推動健康中國建設。
為推動我國人才高質量發(fā)展,實現對人的全面培養(yǎng),突出我黨“以人為本”的宗旨,教育部、中共中央先后發(f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關于加快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等一系列指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綱領。習近平在教師教育大會、十九屆五中全會等諸多重大會議與重要場合,對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作出指示。而“課程思政”依托于課程,通過構建課程體系,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19]。體育課程思政則是以各類體育課程為骨干,據此構建德體協(xié)同的課程體系,達到育體育人的目的??梢?,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是在高校體育的原有教育價值基礎上,緊扣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育人。哲學觀對此解釋為培養(yǎng)“專業(yè)人”的專業(yè)育人與“人之為人”的人本位溯源。全民健身以實現人民為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而不懈奮斗為宗旨,在哲學觀中,是個體擺脫當前社會形態(tài)而不斷提升自我意識形態(tài),并在社會實踐中的具化表現。這與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為促進人的發(fā)展而追求的應然,結合社會形態(tài)而進行相應實踐使然,兩者價值目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課程思政的首位概念并非是針對某一門課程,而是倡導全方位、全員、全局育人,是倡議所有課程同向進發(fā),在培育專業(yè)的人的基礎上實現人本追溯,培養(yǎng)專一且精湛、全面而完整的人。體育居于五育中心環(huán)節(jié),體育課程是大、中、小、學前等學校的必修課程,具有“德體”雙育的功效[20]。體育之教育的中心地位與人的發(fā)展過程是密切聯(lián)系的,人的發(fā)展過程是趨于完美的一個歷程。體育作為全程參與人的發(fā)展過程的重要教育內容與育人手段,結合思政擴展其育人內容對促進人的整體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這與全民健身計劃追求的促進人民全面發(fā)展、實現對人的全面教育指導思想,在價值層面是同向的。
再者,體現在人的不同發(fā)展階段,謀求自我高質量發(fā)展的本源性。體育課程思政是體育課教學回歸初心、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夢想四個教學價值本源回歸,塑造大學體育課價值的高效度手段[21]。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內含的不斷追求探索人體本源與極限、立德樹人、造就更完美的人,是莘莘學子在大學階段追求自我完善、實現自我高質量提升的本源所在。全民健身計劃是體育作用于社會個體、社會整體,針對非專業(yè)體育人,促進非學齡階段、脫離學校教育的社會大眾提高體育意識與健康常識的宏偉計劃。其本源價值體現在全格局、全角度將體育功用結合社會經濟生產力發(fā)展需求,從生活、工作等多維度實現個體追求完美發(fā)展。
體育課程思政蘊含的多樣知識、文化、精神等具有重要的個體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功能[22]。其社會發(fā)展功能以個體發(fā)展為切入點,進而形成體育精神、體育文化、體育健康理念等社會文化映射在人民生活中。新時代高等教育對于國家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體育與德育作為高校育人的基礎遵循,謀其兩全發(fā)展具有重要時代意義。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綜合體育、德育,輔助智育、美育、勞動教育,對樹立高校體育新時代形象,解答新時代國家育人訴求有著積極影響?;谖覈裆こ贪l(fā)展背景,新時代推及體育健康理念,將高校體育與人民對體育娛樂、健身等需求相融合,實現人民高質量生活,是新時代高校體育改革的應有之義[23]。
大學體育應將體育知識、技能之外的健康生活及其相關話題作為教學內容[24]。于全民健身大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以體育健康觀念促進大學生體育精神塑造、充實體育理想、養(yǎng)成體育人格是新時代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發(fā)揮體育強體、思政育魂的應有之義。這是高校體育與生俱來的傳播健康思想,發(fā)揮社會文化功能價值與建設全民健身和諧社會,傳達正確社會價值觀的同位體現。體育的社會價值取向是社會本位與人本位的一統(tǒng),凸顯“體育—健康—人民”在知識、能力、價值觀三位一體的全面發(fā)展[25]。這與體育課程思政實現在體育知識、技能發(fā)展基礎上促進對理想追求、價值觀塑造是異曲同工的。因此,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具備的社會人文價值及屬性,對人的體育行動內化為體育價值觀念,實現以強健體魄轉化為健全人格養(yǎng)成內需動力,充分挖掘高校體育社會價值在全民健身計劃中的實際作用有著深刻意義。整體而言,體育課程思政以內外兼修的形式,達到顯隱共育人的效果,這對提高青年大學生在全民健身計劃中的核心地位,實現以點帶面,引領全民健身高質量推行有著重要戰(zhàn)略作用。
據社會對體育人印象調查顯示:我國社會群眾對體育人印象褒貶大致均等,貶義形象大多集中在文化素養(yǎng)與性格方面,而對體育人群體印象主要集中在體育教師、奧運冠軍、體育專業(yè)學生,對社區(qū)體育指導管理員、游泳救生員等從業(yè)工作人員印象集中度則較低[26]。我國各階層體育人士多出身于高校體育專業(yè),社會對于體育人的印象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我國高校體育學類專業(yè)育人在文化素養(yǎng)、品格德行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高校體育在社會作用價值體現中出現的式微與乏力。高校體育社會價值主要以大學生為載體在社會發(fā)展中得以體現,在讀與畢業(yè)大學生,尤其是體育專業(yè)學生是大學體育教育在社會中的招牌與代言人。而高校體育社會價值作用于大學生的培養(yǎng)主要集中在學生人格品性、價值觀念、社會適應性等方面[27]。相較于高校體育對大學生的培養(yǎng),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對于大學生思想品德、文化涵養(yǎng)、專業(yè)素質、職業(yè)道德等內涵培養(yǎng)更具全面性與深度?;诩訌妼θ说呐嘤?,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有利于優(yōu)化提升高校體育社會價值的實踐路徑。通過增強體育職業(yè)人的社會作用,進而提高高校體育在全民健身計劃中的作用,樹立高校體育在新時代全民健身發(fā)展中的引導者地位與帶頭人形象。
體育課程思政對促進全民體質健康,將大學體育與健康教育作用于全民健身計劃重點體現在對高校體育教育資源的增補。一是增補健康教育資源。體育課程思政圍繞立德樹人,以體育為實施手段,以學生身心健康為基礎,促進學生學習進步,進而提高生活高質量,敢于追求人生理想為育人主線。為推動社會群眾身心健康,實現自主繼續(xù)發(fā)展,為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而不斷努力的發(fā)展思路提供了資源模板,有助于推動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與全民健身計劃更好地統(tǒng)一。二是體育精神、體育文化資源增補。優(yōu)秀體育文化、體育精神、體育功用是體育課程內含的重要思政元素內容,是體育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的重要版圖。不斷優(yōu)化的體育精神與取之不竭的優(yōu)秀體育文化對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引導學生將終生奮斗的精神外化至敢于投身新時代全民健身的建設之中。三是學校體育教育資源的增補。學校體育是全民健身的主渠道,學生是全民健身實施的主群體,體育課程是全民健身實施的主體[13]。體育課程思政以“強體育魂”為育人要義,這與全民健身計劃實現全民體質健康、幸福生活價值指向是一致的。可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是推動大學生更加主動參與到全民健身計劃,深刻認識“體育強國”與“健康中國”戰(zhàn)略核心價值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體育課程思政不僅是高校體育的變革,更是全民體育教育資源的重要增補。
大學生通過體育鍛煉促進身心健康的前提是掌握一定的運動知識與方法,終生堅持是主要保障[28]。特別是在當前全民健身的發(fā)展背景下,全民鍛煉日?;罕婓w育鍛煉參與頻率逐漸增加。課堂上教授學生運動項目技術、技能與相關知識,是踐行終身體育理念的技術基礎,而學生將所學體育運動貫穿于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是終身體育的思想核心所在。全民健身的多維強化,不僅能夠在時間維度有限的校園生活中,促進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思維意識,更有利于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在空間維度將終身體育思想全場域貫徹進學生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將終身體育在生活中踐行。終身體育的踐行得到強化,一方面有利于豐富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素材資源,另一方面則為高校對體育人的培養(yǎng)轉化為體育文化人的打造提供路徑。體育文化人聚焦有助于普通社會群眾與體育專業(yè)人士的基礎素養(yǎng)、體育專業(yè)素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的培育[29]。體育課程思政是高校大力扶持學生德行并舉、建設健康行動化、思想積極化、品德與行動相結合的重點工程,這與高校培育體育文化人的宗旨是同向的。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逐步上升至國家戰(zhàn)略高度,大學生作為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主體,是全民健身計劃、體育強國戰(zhàn)略實施的核心。高校體育教育性與保障性的基本功能,供給人民群眾體育公共服務的輔助功能,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持久功能是促進國家體育公共服務質量提升,統(tǒng)籌各行業(yè)協(xié)同發(fā)展的重要基石[30]。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缺乏群眾體育基礎,主要體現在教育內容缺乏延伸性、場館利用缺乏合理性及校社體育結構難以對接等問題[31]。其一,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內容以學校體育課程為基礎,挖掘體育課程中的教育資源,顯隱結合推動大學生發(fā)展。高校在培養(yǎng)學生獲取相應運動技能、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忽視了體育考試以及教學目標促進個體發(fā)展對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的禁錮性,導致大學生在畢業(yè)后融入社會體育鍛煉難度增加,難以有效發(fā)揮大學階段獲得的體育技能、知識在群眾健身中的重要作用。其二,我國群眾體育公共服務基礎供給的重點問題是基礎體育場館設施的有效性供給、針對性供給、豐富性供給以及供給的持續(xù)性。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的調查數據表明:“從五普到六普期間,體育場地設施數量達到了169.46萬個;全國教育系統(tǒng)和體育系統(tǒng)的場館有68.48萬個,占地面積達到11.51億平方米;約占總數的40.41%,占總面積的57.8%;據教育部統(tǒng)計:2019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956所,如果每所學校均達到了‘一場兩館’的配置要求,則我國目前高校體育場館就可達到8868座”[32]。高校擁有體育場館面積數量充足、豐富性高,可有效滿足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場地器材需求,但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政策及相關計劃仍難以有效落實。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如何與全民健身計劃同步同行,究其根本是學生轉換身份的意識性、體育實踐的互通性以及教育合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性,而這需要構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與全民健身協(xié)調同行機制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其中學生身份轉換的意識性是較大程度決定學生步入社會快速融入社會體育結構、投身社會體育的關鍵所在,而這同樣是目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亟待增補的重要內容。社會實踐是學生在高校學習階段有效參與社會體育活動,了解社會體育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而往往到學業(yè)末期體育類專業(yè)學生才有集中的時間,通過實習的形式參與社會體育相關活動。學生在高校學習階段的主要時間精力集中在完成學業(yè),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目前,高校體育發(fā)展及其課程思政建設主要以校內教育為主,主體以教師、學生為核心,忽視了社會群眾在學生培養(yǎng)導向中的指向作用。體育公共服務、社會體育鍛煉等社會體育活動結構、框架、思想等難以有效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內容中,這同樣是導致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脫軌人民群眾全民健身初衷的重要因素。
樹立終身體育思想既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核心,同時也是全民健身計劃實踐下人民群眾得以持續(xù)性堅持體育鍛煉的重要內驅力。而終身體育思想作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與全民健身計劃的理念共現,需要學生與社會大眾的思想同頻。終身體育思想難以歸一化主要體現在學校體育發(fā)展政策與全民健身計劃相關社會體育政策的分化,以及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體育內容架構與社會群眾體育架構不匹配。在相關政策制度方面,學校體育以及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相關政策文件較大程度重視學生身體發(fā)展、心理健康等內容,忽視了時間維度上學生身處社會環(huán)境,缺乏相應的社會群眾體育適應能力。而人民群眾體育鍛煉呈分散性、隨機性,相較于校園環(huán)境培養(yǎng)下具備系統(tǒng)體育鍛煉能力的學生而言,兩者存在體育結構框架認知與內容體系的沖突。久而久之,不同水平的體育認知、鍛煉手段與鍛煉形式,導致高校學生與社會群眾在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過程中出現分歧,具化為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與社會體育發(fā)展在終身體育理念樹立方面出現偏差。
我國繼續(xù)教育理念實踐機制不斷完善成熟,成人高考、在職教育等社會化教育機制與考核形式為人民群眾終生學習提供了新的平臺。信息化建設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全民化提供了優(yōu)勢,我國教育信息化智慧課堂建設為人民群眾積極繼續(xù)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途徑與全面的學習資源。高等教育與普通大眾之間的距離逐漸拉近,這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服務全民健身建設提供了直接實施渠道,以更加親民的形式實現體育課程思政全民化建設。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主要以學生為服務對象,側重于強化學生的專業(yè)品質、職業(yè)道德、高尚情懷塑造。課程內容以學校體育專業(yè)課程為核心,輔以體育課程中蘊含的體育精神、體育文化、體育價值等元素開發(fā)學生的思政教育。擴大體育課程思政作用,提高體育課程思政普適性,便于社會群眾直觀理解并接受,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要圍繞以下四點構建。一是增大課程內容涵蓋面。課程思政內容的建設重點在于思政元素的發(fā)掘,高校體育要作用于全民健身,體育課程思政內容的確立就要打破校園課程的限制。以校園課程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前提,課程內容不僅要具備高等教育的深度,還要強調基礎思政元素的開發(fā),增加社會性、群眾性思政元素,如終身體育、健康生活等體育健康元素,促進社會大眾直觀接受、理解體育健康理念。二是延伸體育課程思政目標價值。課程目標價值的延伸不僅是導向價值的延伸,更重要的是目標受眾可擴容,目標理念層次豐富、層面多元。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與全民健身計劃主旨目標同向內容為課程目標確立中心,圍繞校園全面育人目標延伸至全民健身,提高體育課程思政目標對全民發(fā)展目標的貢獻力度。將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指導思想貫徹到全民體育教育中,提高體育課程思政目標的社會教育價值導向,進而延伸課程思政下高校體育課程目標價值。三是賦予課程實施社會性。高校體育課程實施根據開展形式與課程目的可分為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增強課程實施的社會指導性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教學要善于結合社會實況,提高學生社會意識,加強學生對課堂延伸至社會實踐的思考。增強課程實施的社會實踐性主要體現在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學以致用,將體育理念在實踐中落實,發(fā)揮對群眾體育健身的思想引領與意識導航。四是將社會評價融入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在體育課程思政考評過程中,融入社會評價,即評價客體增加人民群眾,評價形式增加過程性評價,評價內容注重實踐過程質量。以人民群眾自身體驗感受與體育情感意志獲得為出發(fā)點,檢驗學生能否將課堂學習內容在實踐中加以運用,運用了多少,取得效果等內容。從而以評價反饋激勵學生學習主動性,自覺提高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為培養(yǎng)全民健身計劃高效執(zhí)行者與帶頭人做好準備。
高校體育與全民健身的同步發(fā)展相互作用主要應加強基礎設施、人才、相關政策三個方面的步調同頻。以基礎設施支撐高校體育撬動全民健身的杠桿,以人才向杠桿發(fā)力,撬動全民健身向上發(fā)展,以政策保障穩(wěn)定杠桿結構,推動全民健身穩(wěn)步進行。
建立健全基建共享機制。高校體育設施、場地(場館)等體育基礎建設涵蓋項目比較全面,且設施質量、專業(yè)性較高,相較于社區(qū)體育基礎建設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因此,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機制建立健全,對促進全民健身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基礎支撐價值與上下兩層交互推動的重要作用。而基礎建設的共享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體育基礎資源的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高校體育教學理念、體育競賽對促進體育鍛煉的杠桿作用等,在社會群眾進入高校體育場館與高校大學生交流過程中可以得到有效傳播。
建立健全人才共育共享機制。校園培養(yǎng)的人才最終要走進社會,服務人民。盡管在教學模式、學制等方面高校做了諸多改良,但是學生在脫離校園進入社會之際仍略顯不適應。因此,高校培養(yǎng)人才過程中,結合課程思政一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培養(yǎng),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自身綜合實力,本著“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思想,提高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強調學制與培養(yǎng)模式的社會屬性,在基礎體育知識與技能中延伸出知識技能的使用方法與實踐中的應變。而高校體育與全民健身協(xié)同一方面提高了學生與社會的接觸,使之對自身定位與專業(yè)價值有了新認識,對職業(yè)道德與體育精神等思政元素有了新了解;另一點則是社會群眾的作用直接發(fā)揮在學生的校園生活與學習課堂,知識可視化、技能實踐化得以實現。
保持政策同頻。政策文件是計劃實施、機制建設的根本依靠與實踐保障。高校體育與全民健身協(xié)同共建的諸多方面都需要上層文件下達的指示與支持。例如高校體育設施共享,缺乏政策文件支持,在實施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碰壁,而協(xié)同育人機制缺少相應的政策加持,課堂構建、課堂參與等方面就會出現差強人意的結果。因此,針對地方高校與地方全民健身發(fā)展的程度與水平,教育局、體育局等相關部門要做好給予支持的政策文件以及明確發(fā)展要求的綱領文件。
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對高校體育活動開展以及學校體育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健康第一作為新時代高校體育教育理念、育人要務,高校倍加重視,高校學生體育健康意識已經逐漸增強。但這一層次的體育健康意識僅僅停留在學習生活、校園生活中,終身體育的意識尚未在學生的思想中形成。相關學者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運動解剖學”“學校體育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訓練學”、田徑、體操、武術等專業(yè)基礎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之中,幫助學生更清楚地認知體育活動對身心健康、社會適應所產生效能及其規(guī)律[33-34,5]。全民健身是在全民掌握科學鍛煉方法的基礎上,通過身體素質循序漸進的鍛煉效果,提高群眾體育鍛煉效益的獲得,推動群眾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而高校學生的在校期間是終身體育意識快速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體育教師的有意引導與課程教學的目標導向,對學生快速形成牢固的終身體育意識,深刻理解終身體育的重要價值具有積極影響。將體育鍛煉、終身體育理念融入過往知識技能傳授式課堂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一是增加體育康復保健相關知識內容,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基礎;二是融入體育健康心理學相關知識內容,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內外一致、協(xié)調發(fā)展,是高校體育的育人重心所在,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情,是學生參與、從事體育活動的關鍵所在;三是提高校園體育活動的豐富性,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促進學生自主鍛煉,是終身體育思想養(yǎng)成的實踐基礎;四是營造校園體育氛圍,打造積極健康的校園體育文化,在體育生活化領域,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主動關注、參與體育活動,增加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觀意愿。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將“健康第一”作為體育課程核心理念,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形成終身體育行為意識為己任的責任感,對全面深化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為我國“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體育課程建設提供了發(fā)展指導與目標導向。通過研究全民健身與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域合,剖析全民健身視角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定位,探究當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問題。對激發(fā)高校體育的社會價值,樹立高校體育新時代形象,在全民健身計劃中發(fā)光發(fā)熱,延伸體育健康教育,增補全民健身資源,加強高等學校學生終身體育踐行,培養(yǎng)終生體育文化人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進而為促進高校體育課程思政體系親民化建設,建立健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與全民健身協(xié)同機制,鞏固終身體育思想,延伸學校體育發(fā)展范疇,全面地推動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為高等學校體育實踐課程教學應用于全民健身發(fā)展提供新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