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四十畝地小學 房 萌
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的關鍵階段,開展素質教育是教師需要重視并落實的重點工作內容。教師要在小學課堂中將素質教育的內容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構建多元化課程體系。本文將探究素質教育下創(chuàng)新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旨在促進學生發(fā)展,引導其不斷提升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感受素質文化的魅力。
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可以改善課堂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聽課體驗,引導其在掌握學科知識點的同時能深刻理解其文化內涵,有效提升其文化修養(yǎng)和思想道德品質。教師要明確素質教育的重要價值,分析其與課堂教學形式的結合方式,將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科學的發(fā)展觀融入學科知識點,在分析和理解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對較差,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維持課堂紀律,因此,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會樹立不可侵犯和質疑的教師形象。在這一模式中,教師強行灌輸理論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而失去深入思考的學習意識,嚴重打擊其學習積極性。在小學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過程中,教師要將先進的、科學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融入課堂,豐富課程內容,轉變授課形式,以學生的角度思考合適的授課風格,在授課環(huán)節(jié)中會增加思考環(huán)節(jié),對學習思路進行指引。在這一創(chuàng)新過程中,學生能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活躍思維,對課程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一種自主開展探究活動并深入挖掘學科知識點中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的現(xiàn)象。
受到固有教育新思想和刻板的授課形式的影響,學生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中沒有充分發(fā)揮自身特長的空間,只能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將提升應試能力作為學習重點,與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中的教學目標嚴重不符。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思維模式,引導其以各種新的角度看待問題,在思考中產生良好的創(chuàng)新意識,對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和快速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探究知識點內涵時,學生要針對其文化內涵進行深入分析,避免被動地接收知識,而是在積極主動的情況自主探究其內涵。這種授課形式的創(chuàng)新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其在固有的知識中探究新型的學習方法和思考角度。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可以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其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創(chuàng)新意識。
教師在創(chuàng)新小學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引導其在自由想象和無限拓展的過程中能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與延伸。針對部分抽象的知識,教師可以先利用圖片和視頻資料引導學生對部分內容產生直觀認知,之后通過引導式問題或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式促進其激發(fā)聯(lián)想思維,在展開聯(lián)想和探究其內在關聯(lián)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鍛煉想象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注重的是學習思路和方法的教學,針對想象能力設計針對性訓練項目,引導學生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模式,促使其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能自主展開聯(lián)想,利用想象能力豐富學科知識體系。小學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可以優(yōu)化授課形式,調整課程結構,在構建知識體系時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想象空間,引導其在想象的過程中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刻理解,提升學習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注意學科知識的講解,還要將德育滲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并適當講解相關的背景知識,發(fā)揮隱性德育資源的教育作用,自然地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養(yǎng)。通過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策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團隊合作、學習教師分享的補充資源,將所學知識與文化、歷史或生活聯(lián)系。在此期間,很容易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期間養(yǎng)成實事求是、嚴謹治學、勇于承擔責任等意識和品質,養(yǎng)成健全人格,有助于教師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在小學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各種生活化因素引導學生將學習的學科知識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以活躍的思維面對多變的生活環(huán)境。教師可以在講述學科知識點時展示部分生活實例,以學生熟悉的內容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以實際體驗和生活經驗為紐帶連接學科知識與素質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以活躍的思維在兩者之間尋找關聯(lián)點,理解其中的素質內涵。在實現(xiàn)課程內容生活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堂內外環(huán)境的有效結合,在初步分析知識內涵后針對其核心內容設置生活化研究活動,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研究。針對各種問題,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場景或相關現(xiàn)象進行舉例說明,促進其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不斷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資源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在活動中宣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愛國精神和優(yōu)秀思想品質等內容。在講述生活故事、設計生活情境時要注重其真實性,盡量保證其能引導學生快速進入逼真的場景,促進其學習思維活躍化,以真實的活動感受對課程中蘊涵的素質教育內容產生深刻理解。
生活化教學是小學教學中的常用手段,因為小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社會閱歷和認知能力相對而言處于弱勢地位,導致小學生在知識學習理解應用的過程中面臨較多的困境和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思考如何加速學生理解和認知知識和概念的周期,讓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接收知識,而以生活為跳板,引入生活片段生活素材等多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為數(shù)不多的生活閱歷從中汲取經驗和借鑒作為參考,這樣學生理解的效率和質量更高,此外生活化教學可以有效地建立學生共情,尤其是在思想觀念教育的過程中,生活化教學往往更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主觀觀念上有所觸動,提高教學的效率和影響。
課堂氛圍的營造效果與導入環(huán)節(jié)、提問內容與形式、互動環(huán)節(jié)等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應該巧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多元化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提升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分析情境中的文化內涵或精神品質時,教師可以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針對核心內容設置啟發(fā)性問題,引導學生質疑,促進其提升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教師在營造課堂氛圍時,要注重學生的聽課體驗,令其在課堂中找到自己的主體地位,產生活躍的思維邏輯。除了以核心問題為探究點的問題外,教師可以針對其他知識點的關聯(lián)性設計一系列具有內在關聯(lián)性的問題,創(chuàng)設趣味問答環(huán)節(jié),營造活躍的互動氛圍,以師生高效互動的形式滲透素質教育。
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師可以在這一活動中創(chuàng)設生生互動氛圍,以小組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引導學生產生科學的探究型思維。一般情況下,小組合作活動中設置思考、表達、討論和小組總結四個主要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題中設計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著重探究其中表達的精神品質。
課堂氛圍是教學展開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決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而學生學習情緒又會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學生更愿意主動地參與學習,也會自發(fā)探索、分析、思考,在探索、分析、思考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教師要引起關注和重視,立足教學內容、學科特征以及學生的學齡、興趣,對教學氛圍作出有效的優(yōu)化、完善和改良,讓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強烈的參與、學習欲望,以此為中心,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所能達成的效率和影響,讓學生的感觸更多、成長更多,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素質教育中,學生的智慧潛能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為了促進其提升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內化與延伸,教師要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對其思維能力和學習素養(yǎng)的提升進行科學引導,借助信息技術,將部分故事、情境展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在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系統(tǒng)的體驗中內化其核心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圖片或播放音頻素材,讓學生在直觀觀察和聽覺體驗中對其中蘊涵的思想和觀念產生初步認知。教師在講解時要將這種認識拓展并延伸,完成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
針對部分蘊涵優(yōu)秀民族文化和精神品質的故事等教學素材,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其視頻展現(xiàn)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對部分角色的行為及思想產生深刻認知,并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判斷其該角色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進行點評。在這一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實現(xiàn)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同一事物,引導其提升思維能力,掌握科學的思考和學習方式,提高學習素養(yǎng)。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然而,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為不同基礎的學生設計相同的學習目標,布置同樣的學習任務,導致很多學生都無法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悅感。鑒于此,為更好地幫助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教師就要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開展分層教學,結合學生的學科基礎、學科興趣、新知接受能力等,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注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課堂問題、評價方法以及隨堂練習等,從而使其能在學習過程中,既能感受到學科知識探究過程的挑戰(zhàn)性,又能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強化其參與學科知識探究的熱情。
為避免學生產生自卑或過度驕傲等問題,教師要盡量避免公布分層結果,而是在授課活動中,結合學生層次引導其回答問題,在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適當設計選做題,并利用課后時間通過線上交流或面對面溝通等方式,引導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此外,在組織分層教學期間,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其層次,確保其能真正獲取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和教師指導。
布置自學任務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為提升自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利用課前3~5分鐘時間進行課前導入,充分調動學生新知探究的熱情,在此基礎上,適當開發(fā)微課視頻,引導其結合教材和微課視頻系統(tǒng)梳理新課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在微課視頻中滲透德育元素,使其在參與自學活動期間,受到社會公德、人生觀、勞動觀念等不同層面的教育,進而在參與自主探究活動期間使其受到教育,感受到學科知識的魅力,提升自身道德品質,激發(fā)自身學習的主動性。
完成自主探究活動后,教師也要適當設計活動總結環(huán)節(jié),在此期間,既要引導學生回顧參與活動期間運用的學科知識,又要引導其分享參與活動期間的感想,從而深化活動效果,使其受到深層次的影響。為強化其認真總結的意識,可以適當引入評比活動,為能高效參與活動、取得優(yōu)秀成果的個人或團體頒發(fā)獎狀、教師制作的手工藝品等,或將其活動成果在班級展示,從而使其在求勝心的驅使下,認真完善自己的作品,總結自己自學期間的收獲。
很多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存在學習效果不佳、無法取得滿意的成績等問題,長期下來,很容易使其學習信心受到打擊,不利于教師有效開展素質教育。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適當開展賞識教育,幫助其挖掘自己的閃光點,使其能保持學習信心。學科教師在對學生提出肯定時,要注意從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進步情況以及合作意識等多個角度進行點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也能受到教師的表揚,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重視,也可以讓其他學生傾聽教師評語期間,對比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而受到啟發(fā),明確提升方向,更好地將素質教育滲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
在落實賞識教育期間,教師也要意識到賞識教育并非僅僅肯定學生的長處,也要在使其意識到他人對自己的肯定后,通過委婉、風趣的方式幫助其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采取適當?shù)姆绞綆椭涮剿髯晕姨嵘姆椒?。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使其在接受表揚期間保持對教師的喜愛,也可以在不斷提升自己綜合素養(yǎng)期間真正樹立學習信心。
在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開展小學課堂教學,教師要將素質培養(yǎng)和知識學習兩方面內容結合起來,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制定合適的授課形式,引導其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來說,素質教育是一項能長遠收益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利用其特征解決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站在整體的角度構建及學科知識內涵和素質內涵于一體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