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楊家寺中學 邵 越
中華文化有著燦爛輝煌的歷史,尤其是古詩詞,從《詩經》到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在中華文明史上蔚為壯觀,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古詩詞能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型塑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展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因此,一直以來都深受教育界的重視。尤其,2016年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更是增加古詩詞的數量和占比,進一步提升了古詩詞的重要地位。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古詩詞教育的重視度也在不斷升溫。值此背景下,本文探討了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相關理論、特點及現狀,從立足實際、聚焦思維、提煉文化三個維度提出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促進語文教學更加貼合時代發(fā)展和需求,幫助學生有效形成適合其未來發(fā)展的語文基本素養(yǎng)和技能。
1.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一詞的提出由來已久,并在2017年的新課標中得到了進一步明確。所謂語文核心素養(yǎng)即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中獲得的,并能應用于實踐的各類語言能力和品質,涉及語言知識、能力、思維方法與品質、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各個維度。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涵蓋多個方面,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2.古詩詞范圍、體裁及題材
本文所指的古詩詞是中國古代的詩詞,如唐詩、宋詞、詩經等。具有集中反映社會生活、抒情言志、想象豐富、語言的音樂美等四個基本特征。本研究的古詩詞主要涵蓋2019年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86首古詩詞,包括詩、詞。這86首古詩詞幾乎都遵循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等的寫作規(guī)律,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就是寄情于景,表達詩人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從題材上,筆者將這86首古詩詞劃分為愛國主義、懷戀故鄉(xiāng)、懷才不遇、田園山水等若干種題材。
1.探究式教學理論
探究式教學即“在做中學”,具體而言,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需給學生一些引導,讓學生進行實踐(如觀察、閱讀、合作),發(fā)現和掌握知識與經驗的教學方式。具體到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上,就是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用有針對性的引導和適當的放權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進一步探究和學習古詩詞中的文言知識、寫作手法、創(chuàng)作背景等,并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真正提升古詩詞學習的效果。
2.中國古代有關教育理論
古詩詞教學從古代就已經開始。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即要教育學生知人論世;劉勰提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即要教育學生古詩詞的情感性;朱熹提出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精思”,即要引導學生夯實基礎、精益求精,不斷提升。
1.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特點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兼具趣味性與深奧性,古詩詞通俗易懂、想象豐富,又能在短短數十字中體現復雜深刻的歷史文化,鞭辟入里的哲思;二是兼具人文性和歷史性,古詩詞既是古代詩人對個人際遇、人與社會關系等的深度思考,也記錄和反映某些特定歷史事件,從而影響學生的道德感、責任感,并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三是兼具智育性和美育性,一篇古詩詞不過寥寥幾十字,但是匯聚著詩人澎湃的想象力、豐富的知識儲備,又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畫面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
2.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與核心素養(yǎng)是一對“黃金搭檔”。首先,古詩詞本身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文學形式,短短幾十字中,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意義,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換成“滿”“過”都不合適,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感;其次,一首小小的古詩詞,其背后是有人物、有故事、有背景、有情感,蘊涵豐富,但發(fā)掘起來絕非易事,這十分考驗學生態(tài)度和探究欲;再次,古詩詞有一種獨特的語言美,這是現代文學作品所不具備的,引導學生品位其中的人文內涵、高雅格調,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審美力;最后,在文化傳承與理解上,古詩詞的關鍵要素就是“古”,承載著中華傳統的優(yōu)秀文化,一旦釋放出其中的“營養(yǎng)”,能極大地推動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
當前,對古詩詞教學資源挖掘的重視程度并不高。表面上,初中語文教師擁有的相關教學資源并不豐富,這些資源多相互重復,且均以提升學生成績?yōu)槟繕?,而缺乏對核心素養(yǎng)的關注。實際上,隱含在部編版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就十分豐富且極具針對性,只是有待教師的發(fā)掘。在語言素養(yǎng)上,教材預習導語基本都有“朗讀”“誦讀”等要求,課后也往往有“思考探究”“積累拓展”等部分;在思維素養(yǎng)上,教材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強調方法的傳授,如在單元導語、預習導學中都會提示學生查找資料了解詩人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等,引導學生提升預習能力;在審美素養(yǎng)上,教材選編的古詩詞都是名家名篇名作,歷經千百年依然廣為人們傳唱,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在文化素養(yǎng)上,選編古詩詞從周秦漢唐,跨越到宋元明清,涉獵生活、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能讓學生得到豐沛的文化滋養(yǎng)。
本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剖析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初中古詩詞課堂教學現狀。在教學目標上,當前的古詩詞教學十分看重學生的知識積累,特別是語言知識的積累,其中,以“硬知識”居多,如要求學生背誦古詩詞、掌握一些通假字等;在教學方法上,以講授法為主。古詩詞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側重于采用效果比較顯著的講授法,帶領學生學習、思考、聯想;在教學內容上,重視具體而微、面面俱到,尤其是在文言知識、思想感情、全文理解上講述得比較詳細;在教學模式上,較為單一化和單調化,往往就是遵循“創(chuàng)造背景介紹—重點字詞講解—全文翻譯解析—揭示思想感情”的路徑,同時,十分重視學生對知識點和古詩詞的記憶。
針對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尤其是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提出了進一步優(yōu)化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初中古詩詞教學離不開三大實際:一是立足教材,當前的部編版教材經過了多年的精心挑選和研發(fā),所選的86首古詩詞極具代表性,能幫助學生有效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必須對此予以重視和利用,不能輕教材而重課外;二是以中考為“指揮棒”,盡管語文古詩詞教師是面向未來的,但對初中生而言,未來的中考競爭壓力很大,應試能力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力,對此不應放松;三是抓住重點,語文教學課時畢竟有限,且古詩詞所蘊涵的豐富知識和意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領悟的,教師必須抓好重點(即38首為課內古詩詞)。
在明確這三大實際的基礎上,要做到:一是審美激趣,提高教學效果。興趣對調動學生主動性、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上的作用斐然,因此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在講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觀滄?!芬辉姇r,可以先講述曹操的生平——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一位奸雄,擊敗袁紹、統一中原,奠定了曹魏政權的基礎,再介紹此詩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余勢力選擇遠征烏桓時所作,這一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與興趣,為接下來的授課奠定良好基礎。二是要科學預測,指導學生解決問題。在中考中,對名人名家名篇(特別是唐宋時期)的考查概率很高,不是課內古詩詞的記憶情況,就是對課外古詩詞的賞析,這就需要教師做好預測,加強對唐宋時期古詩詞的關注與教學力度。三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古詩詞,如為學生提供一些古詩詞講解的書籍、PPT、視頻等,讓學生自主發(fā)掘古詩詞的審美性、思想性、人文性。
初中生往往是13~15歲的青少年,處于思維發(fā)展的關鍵階段,而古詩詞的學習能同步鍛煉其感性和理性,有助于其思維的全面發(fā)展。傳統教育模式下古詩詞的教學是將思想感情、全文解析等“灌輸”給學生,但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更加注重古詩詞的啟發(fā)作用,因此強調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和自主探究,對學生的主體思維建構和自主學習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
對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強調預習,很多時候教師對預習缺乏足夠的重視,但預習的價值實際上很大,是啟發(fā)學生的第一步。如在講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木蘭詩》一詩時,可以先讓學生明確預習內容——該詩的作者是誰?寫于哪個歷史背景下?全文講了什么?有哪些重點、難點?激起學生的好奇后,傳授一定的預習方法——先通讀全文,理解大致意思;然后查找作者生平和創(chuàng)作背景;最后把重點、難點標注出來。二是探究文本,挖掘深層含義。探究文本是學生“獨上高樓”的過程,要指引學生不畏困難、敢于鉆研,如可以要求學生找出詩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分析詩中的特殊句式——倒裝句、省略句等,并進行理解型默寫,從而不斷細化和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三是融情設境,感悟思想感情。古詩必然傳遞一定的思想感情,這也是古詩的“真諦”,教師需通過激發(fā)形象思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等方式,引導學生感悟情感主旨,走進詩人內心。
古詩詞是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各種文化精髓的重要載體,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初中古詩詞教學要把古詩詞中承載的文化“提煉”出來,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讓他們在“細雨無聲潤物”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思想素養(yǎng)和審美情緒,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詞除了有意象、有背景、有感情、有故事,更富含歷史和文化元素,如傳統文化常識、社會歷史變遷、詩人的高尚品德等。為此,要做到:
一是引導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關注當下,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如在教授八年級語文上冊《飲酒》(其五)一詩時,為了讓學生感受陶淵明的那份悠然自得的境界,就要讓學生想象在南山之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以及在這種田園生活與喧囂的市井生活的對比,從而更加理解陶淵明的“無我之境”。二是以文育人,塑造健全人格。如在講授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定風波》時,要重點介紹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蘇軾當時被貶黃州,面對“沙湖道中遇雨”,卻寫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我行我素、不畏坎坷,教師應將蘇軾面對困境依然樂觀、堅持自我的精神傳遞給學生,引導他們勇敢面對人生的風雨。
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四個維度的關系看,語言建構與應用是其余三個維度的基礎,包括口頭語和書面語。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惫旁娫~的學習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學生初步掌握古詩詞規(guī)律的時候,讓其從仿寫入手,選擇一首喜歡的經典古詩詞,模仿其語言風格、抒情方式。如一位同學在學習韓愈的《晚春》后,仿寫了一句“柳絮無根搖搖起,蘇堤碧色不須栽?!币苍S學生的表達并不是那么精煉,情感也不夠到位,但這一仿寫是學生思考的成果,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能體現學生內心的豐富情感、活躍思想與創(chuàng)作激情,彰顯學生獨有的朝氣蓬勃,表現他們的詩性和詩情。嘗試詩詞創(chuàng)作在當前的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比較少見,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形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的一個過程。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是在一次次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歷練出來的。同時,這種詩詞創(chuàng)作對學生的語言運用水平,尤其是口語表達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此外,就是對古詩詞進行煉字,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大漠孤煙直”中的“直”,有助于學生的表達用語更加精確,能寫出更感染人的語言。
總而言之,本文首先界定了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古詩詞范圍、體裁及題材,簡述了學習區(qū)理論、探究式教學理論及中國古代有關教育理論;其次,剖析了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特點以及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再次,分析了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現狀;最后,提出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包括立足實際,提質增效,聚焦思維,啟發(fā)學生,提煉文化,立德樹人,觀照現實,增強應用,以助力初中古詩詞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