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張 靜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漢字,不論從其功能性還是文化性考慮,都是中國學生必須掌握熟知的內(nèi)容。因此,小學語文中低段教學就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主動認識、了解、使用并能深入體味漢字的能力的重任。但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除了在初始階段在課堂上一筆一畫教外,其實更多依靠的還應是日常細節(jié)處的學習與練習。因此,教師也要在日常利用碎片化時間多引導,促進學生識字寫字以及理解語言文字能力的提升。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要向著更靈活、更與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相契合的方向轉(zhuǎn)變,也就意味著教學這一行為的發(fā)生應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也不局限于單純地按照教材授課。就像是家長教小孩子說話,也只是在他們牙牙學語之時一字一詞地教,后來小孩子以天生的模仿能力,不斷逐漸豐富自己的語言。識字也是如此,教師最應該做的其實是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分析、理解的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對漢字以及其他知識自主學習、自主運用能力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
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方塊字”,這種字形看著方方正正,卻不“刻板”。漢字的結構線條塑造與字意之間有著非常有趣的聯(lián)系,如漢字六書中的“象形”作為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就是用圖畫逐漸轉(zhuǎn)變成字,如“人”“火”“日”等。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識字的過程中,圖與字的結合就是非常好的一種形式。
將圖畫與漢字的學習相結合,可以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教師可以借用象形造字法的思路,用漢字從具象的繪畫到相對抽象的方塊字的演變流程,讓學生識字,先擺出一個簡單的漢字從圖到字的演變過程,用一幅幅圖片演示。比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山”這個字的甲骨文圖片:“同學們,抬頭看屏幕上的圖,你們覺得這幅圖在表示什么呀?這位同學說得對,像一座山?!痹趯W生答出來后,教師就可以展示自己拍攝或網(wǎng)絡上搜尋到的比較好看的山峰照片,讓學生將象形文字與圖片作對比,“是不是平常自己簡單畫山峰的時候也會這樣畫呀?同學們,如果讓你們用簡單的筆畫畫山峰,你們會畫成什么樣呢?”
象形造字本就是古人用圖的形式一步步表示,演化成字,就像是現(xiàn)在學生接觸的簡筆畫。因此,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挑選“人”“口”“日”等生活中非常常見,并且不管是繪畫,還是書寫,都不會讓學生感到困難的漢字,先讓學生依據(jù)自身的生活體驗簡單繪畫,然后逐步向?qū)W生展示這些字的演變過程。這樣的方式不但能拉近學生與“漢字的來龍去脈”之間的距離,還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進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是他們想要創(chuàng)造一個字,那他們又會怎么“畫”呢?當然,這并不是真的讓學生在現(xiàn)在這個階段思考得多深入,而是借此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與創(chuàng)新意識。
至于另一種將圖畫與漢字結合的教學方法,就是把學生每一階段需要認識、理解的字,配上生活中的畫面,做成關聯(lián)圖記憶,與幼兒看圖識字類似,只不過這一階段的學習不管是從難度,還是從數(shù)量上都會有所提升。教師可以制作精美的卡片,條件允許的話,以電子設備為依托,定時卻隨機地讓學生圖文結合去識字。圖與字的結合本就方便學生隨時學習,更何況現(xiàn)在網(wǎng)絡信息技術發(fā)展如此迅速,圖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做得更為生動,學生日常用起來也會更為方便,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做好“資源”保障,鼓勵他們在課內(nèi)外都養(yǎng)成用圖識字的習慣,提升學習效率。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天性中的好奇心、好勝心都在隨著年齡的增加慢慢增強,所以這一階段的識字教學,應為他們安排上游戲與比拼等學習形式,寓教于樂,挑選適合課內(nèi)外的小游戲和小比賽,讓他們在游戲中提升識字的興趣。對教育領域的游戲論,許多教育學專家學者都有過研究,在此筆者不做深入討論,只從教實踐出發(fā),探討適合學生的游戲活動。
對學生來說,適合他們的游戲可以大致安排成兩種形式,一種可以更偏重趣味性,比如,偏旁部首“連連看”,把不同的偏旁和字的主體分作兩隊,讓學生把它們進行配對。如“你”“他”“仁”這些都是人字旁的字,有的關聯(lián)性很強,有的就有獨立的意義,如果再加上用“她”和“他”做對比,偏旁對字的影響就顯得更突出。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按照自己所學甚至是所猜想的去組合,然后集結小組的力量,總結小組組成的所有的字,以能說出字的讀音和意思為準。這樣的合作和探討更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再如,教師可以把表演元素加入其中,如“踢”“提”“跳”“跺”“踩”這些字,都和腿部足部動作有關系,但是具體的動作之間又有細微的差別,所以對與這些長得有點“像”字,就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這幾年的成長生活經(jīng)驗表演,通過表演者不同的動作,讓其他人和漢字作對比,在游戲玩樂中區(qū)分每個具體動作之間的差別。
至于另一種游戲可以帶有更為明顯的比拼性質(zhì),如“播種知識樹”,看哪個學生或哪個小組能把自己的樹更為茂盛、漂亮,還是可以以偏旁或字與字的關聯(lián)性為線索,截圖電子繪圖為學生設計一顆“知識樹”,讓學生比拼填充,并準備好帶有榮譽和實用性質(zhì)的獎品,鼓勵學生讓知識樹茂盛起來。再如,“識字搶紅旗”游戲,教師設計搶答程序,或考讀音,或考結構,還可以是考查字意搭配,答對就給小紅旗,以搶答的形式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愛玩是大多數(shù)孩子的天性,重視榮譽感也已經(jīng)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備的心理特征,所以以游戲的形式教學,不但能豐富課堂形式、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培養(yǎng)學生良性競爭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也可以輕松有趣,逐步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興趣培養(yǎng)是現(xiàn)階段教育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重點內(nèi)容,教師想要在實踐教學展開過程中所能達成的教育效益和影響進一步提高,就要認識到學生主觀能動性調(diào)動對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質(zhì)量提升所能帶來的影響和幫助,只有學生愿意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生才可以在學習中主動思考、分析和探究,進而在不斷探究分析過程中不斷成長和發(fā)展。小學生本身的認知能力是相對較差的,在識字學習的過程中往往也會面臨較多的困境和問題,而現(xiàn)階段大多數(shù)小學生畏難心理相對較強,一旦出現(xiàn)問題時往往就會產(chǎn)生退卻心理,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才可以得到保障,進而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而游戲化教學符合小學低學年段學生的學齡特征和興趣特點,教師要引起關注和重視,結合教育內(nèi)容和學生的學情特點有效地構建游戲,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
在教學實踐中,游戲?qū)钴S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能起到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用于豐富教學主線的方式不能只有游戲,畢竟游戲一旦過度,學生就可能會像“脫韁的小馬駒”,重視游戲本身大于重視知識。所以此時教師還要以任務的形式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知識性。
首先,任務的內(nèi)容一定要與學生的學習進度相匹配,并且應具有讓學生自主思考舉一反三的特性。比如,在學習《小青蛙》一課時,“青”“清”“晴”三個字是需要識記的重點漢字,這三個字讀音相同,意思不同,再加上“三點水”以及“日”都是頗具代表性的部首,所以其中可以挖掘出來且值得學生探索、思考的內(nèi)容也有很多。在學習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為學生布置小任務,如“請”“情”這兩個字的讀音,并查閱字典了解意思,既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同時可以為第三單元的學習打基礎;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晴”的造句,引導學生思索“日”字旁有什么含義,他們是否還能找到帶“日”的漢字,和“晴”又有什么共同點?這樣的任務布置,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本課所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深入思考,多探尋漢字之間的相關性,掌握舉一反三的能力。
另外,對學生任務的安排應依照定量、隨機的原則,定量是由于學生的接受程度不高,對學生的引導最忌矯枉過正。用任務布置配合教學,是希望給學生一定壓力,但是倘若任務的布置過難或過多,則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也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挫敗感。因此教師要以對學生的個性化分析為基礎,為語文學習不同程度的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量,讓學生以合作的形式把難易度稍做區(qū)分,既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也讓分層教學顯得不露痕跡。至于讓任務隨機分配,是因為固定的學習模式有時候容易滋生學生的惰性,隨機下發(fā),有助于學生隨時保持較活躍的思維,盡量在每一節(jié)課都有較高的聽課效率。并且隨機下發(fā)的任務反而讓學生容易有新鮮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也會更高。當然,與游戲環(huán)節(jié)的比拼類似,小任務的布置,也需要有不同完成程度的獎勵用以激勵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的漢字知識積累量,自然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
任務推動式教學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積極思考、更加主動分析,另外一方面小學生本身的競爭意識是相對較強的,學生為了更好地取得勝利往往會更愿意主動分析,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效率和質(zhì)量也會相對較好。
不管是識字教學中圖文結合、游戲設計還是小任務的布置安排,其實都屬于對教學主線的豐富,以多樣的形式增添學生識字過程中的趣味性,實現(xiàn)學習和休閑的平衡。但是除此之外,真正課外的延伸也有利于優(yōu)化作業(yè)形式,在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不但能鞏固學生所學,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做好知識和能力的延伸。
作業(yè)向來都是教師用于鞏固學生所學,并且檢驗學生掌握程度的一種方式。傳統(tǒng)的練習題作業(yè)形式自然有其有價值的一面,但是單調(diào)的練習不但容易讓學生感到無趣和有壓力,也會讓他們漸漸不重視作業(yè),變?yōu)椤盀榻處煛蓖瓿扇蝿斩鴮?。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化作業(yè)形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將作業(yè)布置得更貼近生活,比如,學生家里各種吃喝用具的包裝,或晚上休息時一家人看電視時見到的畫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會留意,而教師可以在這一方面給學生布置特殊的作業(yè):鼓勵學生每周抽一天,挑出在家里的用到的包裝紙上,不太復雜但自己又有點不太確定的字,如食品物品的材料、產(chǎn)地以及廣告語中的用詞用字都是可以選擇的內(nèi)容;在看電視過程中,如廣告語或比較醒目的地名,看到的不太知道讀音或意思的字詞,把這些內(nèi)容收集起來,或與家人討論,或等到第二天到學校問同學、教師,然后加以理解、記憶。久而久之,這樣的練習更能拓寬學生的字詞儲備,并且還因為學生認識這些字詞時有具體的生活場景,更有助于提高其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
再如,教師可以將識字作業(yè)與書寫相結合,不要布置讓學生抄寫、罰寫幾遍這種側(cè)重體力,其實對記憶效果不大的作業(yè),而是要從筆畫和結構上引導練習。課堂中,教師必然會講解一個字的結構、筆順,所以在布置作業(yè)時,教師可以挑選課上見過的以及沒講過但類似的字,綜合起來,鼓勵學生拆解漢字,把筆畫按順序一筆一筆地分開,最終組成一個完整的漢字。這樣的練習,作業(yè)量不算大,卻再一次讓學生在分解中又一次熟悉漢字的結構,不但有助于他們加深對字正確書寫的認識,還有助于鍛煉他們的書寫能力。這樣的作業(yè)形式與以往的那種課后練習形式穿插進行,既可以讓學生“換口味”,還能培養(yǎng)他們積少成多的學習意識,“積小流以成大海”,最終實現(xiàn)綜合進步。
課外延伸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素材,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只有學生不斷地鍛煉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字詞背后的含義,加強學生的感悟,同時更多的閱讀素材引入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知識應用的具體情境、所表達的情感應用方法,讓學生在不同的背景下更好地了解字詞,認識字詞,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對漢字從認識到使用,最后到深入了解,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必備的一項能力。在學生學習生涯的起步階段,教師不但要注重課本知識的傳遞,更要注重學習興趣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從細節(jié)處讓學生識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時使他們的學習思維能力得到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