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新翔小學 陳淑娟
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教育部印發(fā)《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是第一個對革命傳統(tǒng)教育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的文件。為貫徹《指南》精神,2021 年秋季小學語文統(tǒng)編本教材對其內容作適量調整,共增加四篇課文,分別是《劉胡蘭》《一個粗瓷大碗》《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金色的魚鉤》,同時將《手術臺就是陣地》由二類文本調整為一類文本。至此革命題材文本共計34篇(含閱讀鏈接),大約占整個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的10%。但這類題材文本在實際教學中一直存在較大困擾,教師未能嫻熟駕馭,其主要原因:一是革命題材文本自身的人文價值凸顯,教師不好把握人文性與學科工具性的關系;二是革命題材文本故事發(fā)生的背景遠離教師與學生,脫離現實生活實際,不易激發(fā)興趣;三是這類題材文本從低年級開始接觸,學生對革命英雄人物的認識容易格式化,“為革命事業(yè)頑強斗爭”“英勇獻身”一類詞均可套用,其教學未能真正發(fā)揮弘揚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培根鑄魂的效應。為此,筆者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在教學實踐中,革命題材文本教學始終存在相左的兩種觀點:觀點一,認為革命題材文本應關注文本本身的特殊性,思想教育是主要教學價值;觀點二,語文學科具有學科本體性,應以落實學科工具性為主要教學價值。其實,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特性在語文課程標準里早已明確表述,統(tǒng)編本教材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并軌的編排特點,也呈現語文學科的特性。但《指南》明確指出“對中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植入紅色基因,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因此筆者認為,革命題材文本的教學價值主要是培根鑄魂,植入紅色基因,但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學科特性合理統(tǒng)籌安排。
6~7歲的孩子,即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心理世界最為單純、輕松、活潑,對事物感知粗淺。同時一、二年級語文學科的學習任務主要是識字,學詞、掌握各種句型,培養(yǎng)閱讀興趣,為后期的深度閱讀打下基礎。一、二年級入選教材的革命題材文本分別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八角樓上》《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jié)》等淺顯易懂的文本,內容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如毛主席爺爺見鄉(xiāng)親們吃水要走很遠的路,就帶領戰(zhàn)士們幫鄉(xiāng)親們挖井;朱德同志堅持和戰(zhàn)士下山挑糧食;周恩來和傣族人民過潑水節(jié),可開心了。在一件件小事中,學生初步感受偉人的形象。因此在小學低段應以識字寫字教學為主,學生會認、會讀,一遍遍讀著課文,紅色基因潛滋暗長。
三至六年級的學生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對外界的感知能力加強,內心世界逐步成熟,理解漸為深入,具備一定的文本感悟能力。在這一學段,統(tǒng)編本入選的革命題材文本呈現的主旨較為深刻,體現責任與擔當,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講述周恩來上學時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黃繼光》講述1931年,為奪下597.9 高地,黃繼光在關鍵時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槍口,英勇犧牲;而《狼牙山五壯士》,講述五位戰(zhàn)士為掩護群眾與大部隊安全撤離,毅然選擇將敵人引上狼牙山,即將自己引上絕路的事件。一篇篇課文,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件,一個個鐫刻責任與擔當,奉獻與犧牲的英雄人物,都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都是精神標桿。鑒于這類文本題材的特殊育人價值,革命文化教育應作為主旋律。文以載道,與文本相關的各類表達手法最終都是服務文章主旨。因此教學此類文章時,應以表達為載體,最終落點于道,即革命精神的培養(yǎng),紅色基因的傳承。
革命題材陌生的文本環(huán)境是教學目標達成的最大阻力,熟悉文本環(huán)境是該題材教學的起點。這個歷史時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即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條件、文化習俗等,都遠離當下,因此,熟悉文本環(huán)境不僅是學生的事,更是教師的事。熟悉文本環(huán)境最有效最直接的教學手段是補充資料。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何效益最大化地補充資料,筆者建議:
在小學語文革命題材文本教學資料補充不乏兩個目的,一是介紹歷史背景,明白由來;二是凸顯人物形象,引起共情。入選教材的革命題材文本發(fā)生的故事只是歷史長河中的星星點點,以文學作品形式呈現,對年事尚小,沒有一定知識儲備的小學生來說,前不知因,后不明果,不能引發(fā)閱讀興趣,背景的介紹顯得尤為重要。同樣革命題材文本中塑造的一個個精神引領者,多維度補充這些精神引領者的相關事跡,豐富學生感知,方能使革命者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更為立體、深刻。如教學六年級《金色的魚鉤》一課,講述二萬五千里長征過草地時,老班長想方設法為兩位受傷戰(zhàn)士釣魚增加營養(yǎng),自己卻舍不得吃一口,吃的是魚骨頭,最后餓死在茫茫的草地里。事件直接從“1935 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進入草地,許多同志得了胃腸病。”開始敘述,學生讀完文章存在許多疑惑:草地條件如此惡劣,為什么紅四軍要進草地?當時的環(huán)境究竟是怎樣的,為什么連最基本的吃飽飯都不行?老班長怎么能咽下魚骨頭……學生會有如此多的問題源于對當時歷史背景不了解,因此上課前,教師布置查找資料:1.紅軍為什么要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2.二萬五千里長征為什么要經過草地?上課伊始,先讓學生交流查閱的資料,接著教師整理學生交流的資料,全面具體地介紹過草地的背景,最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當學生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后,更易走進那一個個歷史事件,走進人物的內心。
資料補充形式多樣,有圖片、配樂、講故事、視頻、圖表等,應根據學段特性,資料內容特點,補充目的等,選擇資料呈現的形式。一、二年級以識字、學詞為主,幾篇革命題材的課文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領袖或革命者的形象,故資料補充以適當圖片、講故事即可。該學段年齡特征的學生易受干擾,不適合太多動態(tài)補充,如音樂、視頻。而三至六年級是以革命精神教育為主,其精神品質主要是責任、擔當,意義深遠,以不同形式呈現補充資料非常必要。如五年級下冊《軍神》,引導學生感受劉伯承是“一塊會說話的鋼板”的精神品質,需補充三處資料。第一處,開篇學習劉伯承與沃克醫(yī)生對話,讓學生感受劉伯承身受重傷,仍從容鎮(zhèn)定。此處教師采用娓娓講述劉伯承受傷的經過,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劉伯承的傷勢有直接形象的感知。第二處,沃克醫(yī)生為劉伯承動手術時“這次雙手卻有些顫抖,他額上汗珠滾滾”。此時教師補充一段文字資料,說明沃克醫(yī)生醫(yī)術高明,經驗豐富。這樣一位高明的醫(yī)生竟然在此次為劉伯承手術時如此緊張,對比與側面烘托的手法凸顯劉伯承的精神品質。第三處,手術過程中的劉伯承,此處教師呈現影像視頻,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深化對“軍神”的深刻領悟。
革命題材文本教學最終目的是讓革命精神扎根學生心中,賡續(xù)紅色基因。但是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環(huán)境,讓革命精神熏陶總是蜻蜓點水,浮于表面。如何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心中呢?——共情,走進革命人物內心,是關鍵,是質點。共情一詞是從心理學角度講,即從不同維度創(chuàng)設文本情境,引導學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讓學生換位體驗,從而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引起共鳴。教學時,運用層層推進的策略,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再以《軍神》一課,手術中(16、17自然段)的教學為例。1.初讀感知——默讀16、17自然段,畫出感受深刻的詞句。2.品詞析句——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3.引導想象——想象此時手術室里的畫面。4.再讀感悟——帶著想象畫面的感受有感情朗讀。5.視頻深化——觀看電影《劉伯承》手術片段。6.引讀升華——教師層層遞進創(chuàng)境引讀,“當數到十刀時……二十刀時……五十刀時……”
短短兩個自然段,一百二十多個字,教師采用六步教學法,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劉伯承不用麻醉藥實施眼睛手術的現場。從初讀文本,初步感知劉伯承手術時的反應,接著學生抓住“緊緊”“青筋暴起,汗如雨下”“抓破”等關鍵詞談自己的體會,在學生品詞析句有初步體會的情況下,教師引導學生閉眼想象當時手術的情景,從“聲音”維度入手,學生仿佛就在現場,聽到手術器械碰撞的聲音,聽到床晃動的聲音,聽到旁邊護士喘大氣的聲音,聽到劉伯承抓床單的聲音……但唯一聽不到的是他的呻吟聲。想象體驗的情況下,學生觀看手術現場片段的影片,驚心動魄的畫面深深攝住學生,在學生的驚叫中,劉伯承的人物形象已屹立學生心中。此時教師通過自己深情的創(chuàng)境引讀,帶著學生在朗讀中將心中積蓄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解讀文本,抓住關鍵處,運用多維教學策略,濃墨重彩引導學生在文本中走來回,真正走進人物內心,感同身受,一個個英雄形象自然栩栩如生,革命精神逐步扎根心中。
縱觀小學統(tǒng)編本的這三十幾篇革命題材文本,都是歷時久遠的經典課文。學習內容是經典舊課文,學習者是新時代的學生,在保證教學價值的情況下,應該老課新教,盡量采用適應新時代學生的教學方式,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學、樂學、趣學。
新時代的學生處于日新月異的環(huán)境中,他們時刻接受大量不同的信息,再加上家庭條件與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學生有機會走出去,他們見到不同新鮮的事物,聽到形形色色信息,因此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開闊,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再看這一篇篇革命題材的課文,塑造一位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黃繼光、邱少云、老班長、董存瑞等,這些革命英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細節(jié)描寫生動具體。鑒于當前學生的思維特征和文本內容特點,教師可采用創(chuàng)作式教學,也是創(chuàng)作式學習方式。如讓學生塑造一座人物雕塑、創(chuàng)作人物蠟像或人物寫生等。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創(chuàng)作,從文本中找出創(chuàng)作的理由。如《金色的魚鉤》一課,一位教師設置如下情境:長征勝利八十五周年之際,延安革命英雄紀念館要增加“老班長”的蠟像,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討論,“老班長”的蠟像該如何創(chuàng)作。這種創(chuàng)作式教學給予學生有根據地進行多元思維發(fā)揮的空間,學生的創(chuàng)作必須在讀懂文本,理解文本,深入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進行。但其形式新穎、活潑、開放,學生感興趣,喜歡,繼而會為創(chuàng)作好,而深入走進文本,感受人物品質。當作品創(chuàng)作出來后,其人物形象也在學生心中扎根。
研究式學習是當前推崇的學習方式,其合作、探究及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關鍵。中高年級的教學價值重在精神引領,很多課文適合采用主題式研究學習,如《圓明園的毀滅》《冀中的地道戰(zhàn)》《開國大典》等。近兩年筆者教授《圓明園的毀滅》均采用主題式研究學習,收效遠勝原來的常態(tài)方式。1.設定研究主題,分別是(1)追尋昔日輝煌(2)哀悼毀滅之時(3)重建輝煌必要?2.選擇研究主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主題,選擇后,同一主題的學生按規(guī)定人數自行組成研究合作小組。3.設計研究方案。由于學生在綜合實踐課已學過主題式研究方案的設計,方法遷移,他們自行設計主題研究方案。4.開展主題研究。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以搜集資料、處理信息、采訪等方式開展研究。5.研究成果匯報交流。以小組為單位的研究式學習,學生需一起討論主題方案設計,一起查找資料,面對種類繁多的資料,需一起探究,哪些資料有利于對文本中心的理解,一起整理資料,內化,一起形成匯報成果。就在圍繞探究革命精神主題的一個個“一起”中,革命文化在學生心中滋長。
主題式研究學習方式,也是語文學科綜合實踐課的一種類型,兩者結合,既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又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有效落實革命題材文本的育人功能。
學科融合也是革命題材文本教學的一種新方式。音樂學科有革命題材的樂曲,美術學科有革命題材的美術作品,道德與法治學科有革命題材內容,特別是革命題材文本與歷史學科關聯性最大。教師可適時采用學科融合,從不同的學科維度感受革命精神。例如,在小學五、六年級可以嘗試將與此相聯系的歷史課引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多維度看待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筆者在六年級《七律·長征》上課前,曾請一位中學歷史教師先為班上的學生上一節(jié)歷史課《二萬五千里長征》,隨后上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由于歷史課上學生了解長征的由來,長征的經歷,以及其歷史意義,因此學生學習這首七律詩時,讀懂詩意輕而易舉,還能結合歷史課上所學知識交流感受,領悟詩情,最后動情地分享自己的體會,“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精神就這樣扎根心中,效果頗佳。
總之,小學階段是培根鑄魂,植入紅色基因的關鍵時期,而革命題材文本所起的育人功能,相對其他文本或學科尤為凸顯。因此必須關注學生心理特征,結合學科特性,循序漸進,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方能達成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