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坎市中學 李桂和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教育部門對教學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教材中的基礎知識,而且還要具有探究、創(chuàng)新等能力。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方式必須作出調整,從而適應社會發(fā)展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本文主要就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展開研究,并分析了高中生物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培養(yǎng)原則,旨在為我國高中生物教學研究工作盡綿薄之力。
核心素養(yǎng)就是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中所具備的適應社會的能力,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則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念、品格和關鍵能力。生物學科素養(yǎng)中包含學生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這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有必要在遵循一定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采取必要的教學措施,使學生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中學習。
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1997年,2014年相關文件明確提出各學段要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將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為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基礎工作,從根本上要求了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2016年正式界定了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為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這六方面。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積累,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學校立德樹人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它不僅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新指向,也是促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新動力?,F(xiàn)以高中生物學科為例,探討了在其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原則。
高中生物學科與語文學科不同,它更具有實用性,能解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在學習植物的呼吸作用后,人們在收割完水稻、小麥后會在第一時間將剛收回的稻谷曬干,在儲存水果中果農將蔬菜水果的溫度進行適度調節(jié),這都是根據植物的呼吸作用原理來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谏飳W科的實用性特點,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實踐性的教學原則,將生物知識盡可能與生活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促進學生對生物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教學工作的不斷推進,會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和知識有新的認知,這也是知識生成的過程。尤其是在生物學習中,教師必須動態(tài)地關注每個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新發(fā)現(xiàn)、新理解,關注學生的成長,并對學生的認識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學生在最需要引導的時候給予幫助,幫助學生沿著正確的發(fā)展道路努力。實時性教學原則是與高中階段學生認知規(guī)律發(fā)展相符合的,教師需要做到實時教育。
綜合性原則是教師需要遵守的第三個原則,高中階段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不是單個的主體,而是整個受教育群體,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單純地使用一種教學方式,只有將多種不同形式的教學方式靈活地應用到生物課堂,才能給不同學生以針對性的教育,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
生物學科知識從人們的生活問題中取材,所以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生物中研究的內容既有宏觀層面的,也有微觀層面的,對宏觀層面,學生還可以通過親身觀察,但是對微觀層面,學生往往很難感知到。情境教學的應用可以彌補生物學科中存在的問題,我國教育學家李吉林提出了著名的情境教學法,他強調教師在對知識和學生學習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知識,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李吉林情境教學法的提出為我國高中生物情境教學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撐,所以教師可以根據生物學科性質進行情境教學,并且在高中生物學學科知識中還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素養(yǎng),這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是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習內容,其中主要講述了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等內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關注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在生活中養(yǎng)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學生并沒有親身經歷過這些問題,所以學生往往不能樹立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為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發(fā)展現(xiàn)狀。首先,教師在課下搜集了我國滇金絲猴的相關資料,如滇金絲猴的生長習性、生活范圍、生長環(huán)境以及當前滇金絲猴的數量等內容,教師通過利用課件展示滇金絲猴的相關情況并配以生動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滇金絲猴活潑可愛的同時,也為它的生存現(xiàn)狀感到擔憂。其次,教師繼續(xù)帶領學生以保護和珍惜動植物為主題開展了動物保護實踐工作。教師利用周末實踐帶領學生開展了“保護小動物”的活動實踐,在活動中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一起尋找流浪在街頭的小動物,如流浪貓、流浪狗等,為它們找尋回家的路,并為它們搭建起了愛心小窩,同時將部分流浪動物送到動物救助站,讓它們重獲新生。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我國社會環(huán)境具有積極的作用,它能促進我國生物環(huán)境朝著更加完善的方向發(fā)展,然而保護生物多樣性并不是通過口頭號召就能實現(xiàn),需要學生從行動做起,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因此,教師開展“保護小動物”的實踐活動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化,這也達到了教材中設置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
高中生物學科的內容十分復雜,而且學習內容難度較大,學習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對部分學生來說往往不能迅速地理清高中生物知識體系,也就無法高效地學習。為改善這樣的現(xiàn)狀,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將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用到學科教學中。思維導圖作為近年來教師應用較多的教學方式,不管是在課前導學,還是課中授課甚至是課后復習方面都發(fā)揮著顯著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運用到高中生物教學工作中,幫助學生從眾多的知識體系中提煉出知識點,使學生能梳理重難點知識,并建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人類遺傳病”是人教版必修2 中的重要內容,本章節(jié)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可以舉例說出人類遺傳病類型及其病例,幫助學生樹立起科學的意識。在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因為本章節(jié)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距離遠,所以學生往往會對其中的知識理解不透徹,同時無法從中梳理出知識體系,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解決學生在本節(jié)課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首先,教師給學生講解了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并明確思維導圖繪制中的規(guī)則。這樣可以為學生接下來的思維導圖繪制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組織協(xié)調能力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一般4 個人為一組為宜。在分組后,不同的學生分別負責不同的工作。一名同學負責梳理單基因遺傳病的知識,一名同學負責梳理多基因遺傳病,一名同學負責染色體異常遺傳病知識的梳理,而小組長則負責協(xié)調和補充的作用,在繪制思維導圖時,小組長發(fā)揮對各個同學的知識點內容進行補充,并做好對思維導圖版面的協(xié)調控制工作,使思維導圖的布局盡可能科學合理,條理清晰,給人一目了然的感覺,某一小組做了《人類遺傳病》思維導圖(如圖1)。其次,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對思維導圖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尤其是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內容展開探究,讓學生參與到問題討論中,讓學生產生思維碰撞,這對促進知識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教師將小組中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展示,讓學生互相參考學習,這可以有效地發(fā)揮榜樣示范的作用,讓更多的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繪制方法,使學生形成思維導圖意識,將教材內容與思維導圖運用有機結合起來,提升生物學習效率與效果。
圖1 《人類遺傳病》思維導圖
教學資源是學生開展學習的重要材料,一般情況下,教學資源越豐富,則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就更好。因此,教師必須意識到教學資源的重要性,做好生物教學資源整合工作。生物教學資源分為顯性資源和隱形資源,顯性資源大多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的資源,教材內容、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以及學生閱讀的生物學習報等都屬于顯性資源,對這些資源的整合難度不大,教師只要在明確課本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顯性的教學資源材料補充到課上教學和學生課前練習中即可。而對隱性資源的整合難度則較大,因為隱形資源與學生日常生活接觸較少,而且大多數隱形資源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這就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隱形資源,豐富學習材料內容,實現(xiàn)顯性資源與隱形資源的相互融合。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本章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理解物質循環(huán)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愛護環(huán)境的意識。在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可以進行生物資源整合,將顯性資源與隱形資源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在顯性資源整合方面,教師將教材內容、課堂教學課件與學生的課下學習資源進行了整合。首先,教師要加強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工作,在對教材內容熟悉的深刻理解基礎上制作圖文并茂的教學課件設計,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將課件設計內容與教材內容有效地銜接起來,在教學課件的補充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范圍也得到擴展,接著教師再配合學生的課下學習資源和訓練試題對學生指導練習,充分發(fā)揮了顯性資源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推動作用。其次,在隱形資源整合方面,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布置學生在課下觀看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內容相關的《動物世界》。《動物世界》作為一檔探究生物多樣性的優(yōu)秀節(jié)目,以生動的畫面和近距離地接觸自然帶給了人們來自自然界的震撼,所以,教師可以充分整合隱形資源,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興趣是一切活動高效率進行的出發(fā)點,沒有興趣任何活動都不能有效地開展,高中生物知識內容較為復雜,學生往往會對生物知識理解能力不夠,為此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節(jié),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處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必須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減數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要知識點,本章節(jié)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說明高等動物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認識減數分裂過程對生物體產生敬畏心理。在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游戲化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游戲中將復雜的知識掌握。在進行本章節(jié)內容學習中,教師首先選擇了四名同學,分為兩組,每組各一男一女,保障兩個小組中的男女生個頭、體型差不多,這樣小組中的兩個學生就代表了一對同源染色體。在課上,教師讓兩組學生分別站在一起,男生在前,女生在后,保障前后距離相同,代表同源染色體成隊排列在赤道板上。接著,兩名男生開始前移,而兩名女生后移,這個過程表示同源染色體開始彼此分離。教師給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非同源染色體還存在其他的組合方式嗎?”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游戲環(huán)節(jié)將復雜的知識化繁為簡,幫助學生理解了減數分裂的全過程,這對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運用游戲化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處理好游戲和課堂內容之間的關系,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避免學生被生動的游戲設計轉移注意力,影響課堂秩序,降低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教師還要做好課堂教學控制和統(tǒng)籌工作,時刻關注學生反映的問題,提高游戲化教學的有效性。
核心素養(yǎng)是當下教育界十分關注的問題,核心素養(yǎng)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而且涉及的內容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必須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不同的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從視覺、聽覺等多個途徑感受生物知識帶給人們的心靈觸動,在生活中產生對自然的敬畏感,提高生命意識和責任意識,發(fā)展生物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