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李彥甫
(河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要求,并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近年來,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推進,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融合成為大勢所趨。紅旗渠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可以將其融入實踐教學中,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紅旗渠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容,激活革命歷史,講好紅色故事,讓紅旗渠精神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彰顯其新時代價值。這不僅是高校思政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模式的有益探索,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創(chuàng)新。
紅旗渠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它的精神價值超越了時空界限,歷久彌新。運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助推紅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中,不僅可以更加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紅旗渠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和發(fā)揮紅旗渠精神的育人功能,還可以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紅旗渠精神是虛擬仿真實踐教學的鮮活教材,其“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涵對于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意志品質、奉獻精神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有助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有了理想信念,也就有了敢想敢為的魄力和獻身使命的擔當。林縣人民在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后的技術條件下,用10年時間,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從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鑿出了1500 km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用實踐證明了理想信念的強大精神力量。通過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切身體驗紅旗渠修建的艱難過程,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共情和思想上的認同,認識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振奮精神、鼓舞斗志,激發(fā)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是有助于學生塑造意志品質。堅強的意志品質是行動的強大推力,是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面對峭壁林立、峽谷縱橫的太行山脈和極度匱乏的物質條件,林縣人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歷經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創(chuàng)造了紅旗渠建設的壯舉,這是英雄的林縣人民艱苦奮斗的結果。通過感悟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紅旗渠精神,培育學生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幫助他們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勇往直前。
三是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奉獻精神。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廣大黨員群眾犧牲小我,顧全大局,全身心投入修建紅旗渠之中??梢哉f,無私奉獻精神是紅旗渠得以完成的動力源泉。學習林縣人民不怕犧牲、不計回報的奉獻精神,對處在“拔節(jié)孕穗期”的高校學生具有重要意義。思政課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紅旗渠精神中傳承紅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促使其將個人理想奮斗融入祖國建設中,矢志不渝地獻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
一是豐富了實踐教學的內容。林縣人民在修渠過程中孕育出了紅旗渠精神,這段艱難的歲月和光輝的歷史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素材。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可以溝通歷史與現(xiàn)實,打造虛擬環(huán)境,再現(xiàn)紅旗渠修建的歷史場景,使學生重溫那段紅色記憶。這拓寬了實踐教學的維度,不僅能夠在現(xiàn)實中體驗紅旗渠的偉大,而且能夠回到歷史中感受林縣人民在艱苦條件下修渠的不易,體會林縣人民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情壯志,真正領悟紅旗渠精神的深刻內涵。
二是提升了實踐教學的效果。一方面,紅旗渠虛擬仿真實踐教學是基于學生對現(xiàn)代高新技術的興趣和偏好而創(chuàng)設的感受新奇的虛擬體驗,這就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通過構建虛擬場景,讓學生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親身參與歷史事件中,在學習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融入感,調動起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它營造了真實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親身經歷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學習感受,這比空洞抽象的說教更具說服力,比單純的知識灌輸更具親和力。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感官的感受,全方位、多角度地學習紅旗渠精神,推動紅旗渠精神入心、思想政治教育入實。
紅旗渠精神虛擬仿真實踐教學要根據虛擬仿真實踐的特點、立德樹人的目標和思政課教學的實際來構建,在教學設計中要遵循以下兩點要求:
虛擬環(huán)境源于歷史現(xiàn)實,它既可以真實再現(xiàn)歷史環(huán)境,也可以對歷史環(huán)境進行藝術性加工。對基于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思想政治教育產品的開發(fā),如果過于強調教育者的創(chuàng)造性,脫離社會和歷史現(xiàn)實而虛構出某種場景,雖然其場景沉浸性極強,但由于脫離現(xiàn)實的社會背景和人性生成階段,就無法實現(xiàn)受教育者的價值觀養(yǎng)成的目的,也無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的社會功能[3]。因此,在將紅旗渠精神融入虛擬仿真實踐教學的過程時,對史料的藝術加工必須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進行,堅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
虛擬實踐教學內容的選取要避免隨意性,要在緊扣教學目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可接受度方面下功夫[3]。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具有交互性、趣味性等特點,能夠有效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但絕不能單純?yōu)榱嗽鰪娙の缎远S意開發(fā)教學內容,它選取的每一個文化資源都必須具備教育意義,它形成的每一個教學內容都必須肩負思政課教育的使命和功能,確保教學的實效性和學生的認同感。在選擇內容時,要處理好“虛擬”和“現(xiàn)實”的關系。在對歷史場景進行再現(xiàn)的過程中,既不能歪曲歷史、脫離事實,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在“虛擬”和“現(xiàn)實”之間保持張力。在對于某些歷史場面的虛擬和再現(xiàn)中,既要以客觀事實為基本依據,又要因事制宜地根據實踐教學的內容、教學的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在不背離歷史真實性前提下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加工優(yōu)化,構建出獨具匠心的虛擬實踐教學模式,將紅旗渠精神有機地融入到虛擬仿真實踐教學中。
在具體的虛擬仿真實踐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再現(xiàn)歷史場景、代入模范人物、親歷重大事件三個方面著手,構建體驗式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
將紅旗渠歷史場景在虛擬世界中全方位復原并對其進行動態(tài)模擬,以情景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直觀感受紅旗渠修建的社會歷史背景和艱難過程,體悟紅旗渠精神的生成。
一是再現(xiàn)林縣人民的艱苦生活。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林縣是一個十年九旱的貧瘠之地,紅旗渠的誕生就是這極度缺水的惡劣環(huán)境逼出來的。因為缺水,這里的山窮、地窮、人更窮,人民群眾在貧困中苦苦掙扎,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度日如年。在虛擬中構建荒草枯樹、河灘干涸、山坡裸露、土地龜裂的環(huán)境來展現(xiàn)林縣惡劣的自然條件,呈現(xiàn)荒涼村莊、破敗土屋的景象和人們衣衫襤褸、形容枯槁的情形來展現(xiàn)林縣人民生活歷史上的艱難困苦。
二是再現(xiàn)修建紅旗渠的艱辛場面。引漳入林總干渠工程全部開鑿在太行峰巒疊嶂的半山腰上,并且在當時也沒有現(xiàn)代化的工具。在虛擬中構建太行的崇山峻嶺,呈現(xiàn)修渠農民從峭壁高聳的山頂,腰系大繩,下到山腰,再用蕩秋千的方法到達渠線,并在崖壁上掄錘打釬、劈山鑿石的驚險場景,加入捶打巖石的聲音特效、碎石掉落的視覺特效、山風吹過的觸覺特效,將體驗者置身于懸崖峭壁之間并且能夠在場景中自由行動,近距離地感受紅旗渠工程的艱險和修渠人堅毅勇敢的精神。
在虛擬世界中將學生代入到歷史人物身上,通過第一視角來體驗人物的特殊經歷,與其產生思想的交互,切身感受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質。
一是林縣人民群眾是紅旗渠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但不可否認,楊貴在其中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通過第一視角體驗楊貴的經歷,感受他面對林縣因極端缺水而貧困交加的艱難境況,心急如焚、寢食不安的心情,為林縣人民改變干渴窮困命運的決心,可以通過楊貴的內心獨白來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與學生達到思想上的交流互動。
二是由于紅旗渠工程處在太行崇山峻嶺的半山腰上,需要在崖壁上打釬放炮,爆破后的碎石塊時常從天而降,給修渠帶來很大的危險。為了保證施工安全,建設指揮部成立排險隊,任羊成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每天在懸崖邊飛來蕩去,排除險石,為建渠大軍開路。為使學生深刻認識任羊成的模范事跡,在虛擬的場景中,扮演者通過腰間的繩索從山頂下到山腰,吊在懸崖半空中,手持長桿鐵鉤,順著崖面排除松動的巖石,用第一視角體驗凌空排險的過程,借助虛擬現(xiàn)實技術生成的逼真三維環(huán)境,模擬出在空中的失重感,感受凌空作業(yè)的驚險。在排險的過程中,上方碎石掉落,迎面向體驗者襲來,運用3D立體特效,甚至可以加入痛覺體感,模擬被碎石擊中的感覺。通過任羊成的第一視角體驗凌空排險的驚險場景和艱難工作,讓學生深切體會修渠人身上的勇敢精神與堅強意志。
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將歷史場景虛擬再現(xiàn),讓學生“親身經歷”紅旗渠修建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加深對修建紅旗渠歷史的了解[4]。
一是紅旗渠工程的敲定是一個艱辛的歷程,從考察水源、說服班子,到請示報告、協(xié)調借水,以楊貴為書記的縣委幾經周折最終才敲定開工。動態(tài)呈現(xiàn)出事情的經過,讓體驗者親身參與其中。先是跟隨楊貴小組沿著濁漳河調查水源,起初是干涸的河道,后來漸漸聽到遠處的水聲,開始見到水,越往前走,水量越大,最終發(fā)現(xiàn)濁漳河上游有三條支流,中間有地下水和山泉補給,一年四季水源充足,經過商討后提出可以從濁漳河引水入林。繼而將場景轉換到縣委會議,大家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展開激烈的討論,楊貴語重心長地分析林縣的情況、引漳入林工程的可行性與必要性,說服縣委班子同意修渠。然后展現(xiàn)林縣縣委得到上級批復和山西借水的曲折過程,至此引漳入林工程終于敲定。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紅旗渠工程從考察到敲定的艱辛歷程,體會紅旗渠工程決策的不易和林縣的決心。
二是青年洞作為紅旗渠總干渠上的咽喉工程,是300多名青年經過17個月的英勇奮戰(zhàn)鑿通的。為了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yè)績,此洞被命名為“青年洞”。通過虛擬再現(xiàn)洞中的崢嶸歲月,讓體驗者同青年們“并肩作戰(zhàn)”。跟隨突擊隊在洞中開鑿巖石,模擬出洞中昏暗的場景,掄錘時手部的麻木震感,體驗青年們的苦干實干;呈現(xiàn)青年們將野菜、水草拌到主食中充饑的生活,感受他們的艱苦奮斗;同青年們一起學習毛澤東著作,用毛主席的話語鼓舞斗志,聆聽他們抒發(fā)豪情壯志,感受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另外,還可以在場景中對青年們進行訪談,開發(fā)語音識別功能,智能匹配問題與回復,英模們與學生面對面地展開對話,“親自”為學生答疑解惑。通過親身體驗修建青年洞的歷程,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的認識,體會青年奮斗者們身上彰顯著的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精神虛擬仿真實踐教學是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賦能思政課實踐教學,用最新穎的方式重溫經典的紅色記憶的重要載體,不僅能夠充分發(fā)揮紅旗渠精神的育人價值,還可以有效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使思政課實踐教學以更加新穎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打破時空的限制,為學生構建了沉浸式的求知環(huán)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是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思政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助于激活其內生動力,提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