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觀輝
(佛山市南海區(qū)第七人民醫(yī)院皮膚科,廣東佛山 528247)
蕁麻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發(fā)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是較常見的皮膚病。國內有報道顯示,蕁麻疹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1]。急性蕁麻疹是指風團、紅斑反復發(fā)作,病程不超過6周者,急性蕁麻疹患者若得不到及時治療,病情可快速發(fā)展,嚴重時可伴有頭痛、胸悶、呼吸困難或過敏性休克等全身癥狀,造成不良預后[2]。急性蕁麻疹病因和發(fā)病機制非常復雜,目前臨床仍未完全闡明,這給臨床早期防治造成了困難。本研究分析48例急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特征,為臨床病情評估及治療等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佛山市南海區(qū)第七人民醫(yī)院住院治療的48例急性蕁麻疹患者納入觀察組,另選取同期于佛山市南海區(qū)第七人民醫(yī)院進行體檢的48例健康者納入對照組開展回顧性研究。分析患者的病因、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心電圖、胸部X線檢查等。患者入院前發(fā)病時間2 h~7 d。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齡6個月~72歲,平均年齡(41.25±16.39)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18.00~24.50 kg/m2,平均BMI(22.37±2.03)kg/m2。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性17例,女性31例;年齡1~75歲,平均年齡(42.75±18.33)歲;BMI 17.85~24.00 kg/m2,平均BMI(22.08±1.93)kg/m2。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佛山市南海區(qū)第七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4版)》[3]中急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②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有惡性腫瘤者;②有其他原發(fā)性皮膚病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③有其他免疫性疾病、藥物等誘發(fā)因素者。
1.2 研究方法 通過問診,記錄急性蕁麻疹患者誘因和臨床癥狀。進行實驗室指標檢測:①兩組研究對象均于清晨(8:00)抽取空腹肘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將血清標本送檢,采用免疫比濁法行血常規(guī)檢測,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及血清C反應蛋白(CRP)。②兩組研究對象均行心肌酶指標監(jiān)測,包括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及α-羥基丁酸脫氫酶(α-HBDH)。③均采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檢測甲狀腺功能指標水平,包括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游離甲狀腺素(FT4)、促甲狀腺激素(TSH)、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及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急性蕁麻疹發(fā)病特點。包括誘因及合并癥等。②比較兩組研究對象血常規(guī)水平。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及血清CRP。③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心肌酶指標。包括LDH、CK-MB、CK及α-HBDH。④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甲狀腺功能指標。包括FT3、FT4、TSH、TGAb及TPOAb。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急性蕁麻疹發(fā)病特點分析 48例患者發(fā)病誘因包括:進食海鮮7例,進食雞蛋1例,進食蠶豆1例,飲酒1例,服用中藥1例,無明顯誘因37例。48例患者中,14例伴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例伴有慢性肺氣腫,6例伴有急性胃腸炎,4例伴有高血壓,5例伴有高脂血癥,4例伴有高尿酸血癥,3例伴有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皮膚可見鮮紅色風團,部分融合成片狀,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皮疹驟起驟落,皮損消退后不留痕跡。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癢,9例伴發(fā)熱,6例伴頭暈頭痛,3例伴咳嗽,3例伴腹瀉、腹痛、惡心、嘔吐,5例伴胸悶,3例伴呼吸困難,1例伴暈厥。
2.2 兩組研究對象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觀察組研究對象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及血清CRP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研究對象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患者中27例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異常,25例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水平異常,20例淋巴細胞百分比水平異常,31例血清CRP水平異常。
表1 兩組研究對象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表1 兩組研究對象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注:CRP:血清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shù) 白細胞計數(shù)(×109/L)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 淋巴細胞百分比(%) 血清CRP(mg/L)觀察組 48 11.92±4.72 74.27±14.97 1.55±0.79 33.05±8.01 17.66±6.33對照組 48 6.80±1.53 59.50±8.71 1.62±0.83 18.36±5.69 5.88±1.42 t值 7.149 5.908 0.423 10.359 12.58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研究對象心肌酶指標比較 觀察組研究對象血清LDH、CK-MB、CK及α-HBDH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觀察組中17例心肌酶指標存在異常,異常率35.42%,其中13例LDH異常,6例LDH和CK-MB異常,5例LDH和CK異常,13例α-HBDH異常,4例患者可見LDH、CK-MB、CK及α-HBDH均異常升高。
表2 兩組研究對象心肌酶指標比較(U/L,)
表2 兩組研究對象心肌酶指標比較(U/L,)
注:LDH:乳酸脫氫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肌酸激酶;α-HBDH:α-羥基丁酸脫氫酶。
組別 例數(shù) LDH CK-MB CK α-HBDH觀察組 48 385.47±92.02 92.32±21.16 251.19±38.95 198.44±55.53對照組 48 192.25±60.15 43.53±12.00 170.14±31.51 128.94±46.71 t值 12.177 13.896 11.208 6.636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研究對象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研究對象血清FT3、FT4、TSH、YGAb及TPOAb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觀察組48例蕁麻疹患者中8例甲狀腺功能異常,異常率為16.67%。FT3、FT4、TSH、YGAb、TPOAb異常率分別為10.42%、4.17%、8.33%、4.17%、2.08%。
表3 兩組研究對象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研究對象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
注:FT3: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4:游離甲狀腺素;TSH:促甲狀腺激素;YGAb: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POAb: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
組別 例數(shù) FT3(pmol/L) FT4(pmol/L) TSH(μIU/mL) YGAb(IU/mL) TPOAb(IU/mL)觀察組 48 7.62±1.50 20.47±4.38 4.49±1.01 184.43±75.12 54.36±14.79對照組 48 4.32±0.89 15.02±4.72 2.76±0.75 87.22±30.78 20.58±7.27 t值 13.108 5.864 9.528 8.296 14.20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急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科疾病,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非常復雜,對該病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診斷并進行合理的對癥治療是改善病情的關鍵。有研究指出,急性蕁麻疹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除了可能引起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等嚴重反應外,其病情也可發(fā)展為慢性蕁麻疹,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
血常規(guī)作為臨床最常見的輔助檢查之一,可為急性蕁麻疹的診治提供很大的幫助,CRP作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合成于肝臟,是細菌感染的高靈敏度指標,且不受藥物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響[5]。有研究表明,用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和血清CRP聯(lián)合檢測診斷急性蕁麻疹的效果較好[6]。彭麗等[7]對549例急性蕁麻疹患者和150例健康體檢者的血常規(guī)和C反應蛋白檢測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急性蕁麻疹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及CRP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這與本研究結果接近。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研究對象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李曉輝等[8]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與樣本量差異有關。臨床有關嗜酸性粒細胞在急性蕁麻疹患者中的異常升高也有相關報道[9],但嗜酸性粒細胞在該疾病中降低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所選病人、發(fā)病誘因等有關,具體原因還需進一步研究。因而,血常規(guī)指標的聯(lián)合檢測在診斷急性感染性蕁麻疹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35.42%的患者心肌酶指標存在異常,且以LDH升高為主,與文獻報告一致[10-12],心肌酶指標異常并伴有心電圖異常者有5例,表現(xiàn)為T波改變,提示存在心肌缺血。以上結果提示在臨床工作中,對于急性蕁麻疹患者,即使入院時無胸悶、心悸等癥狀,也應該進行心肌酶檢測和心電圖檢查,以免漏診、誤診或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急性蕁麻疹患者FT3、FT4、TSH、TGAb、TPOAb的異常率分別為10.42%、4.17%、8.33%、4.17%、2.08%,甲狀腺功能總體異常率為16.67%。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甲狀腺自身抗體的存在與慢性蕁麻疹之間確實存在某種聯(lián)系[13],對于病情反復的急性蕁麻疹患者,可以進行甲狀腺功能檢測,盡早找出潛在病灶,給予相應的治療及干預,避免病情發(fā)展成慢性蕁麻疹[14]。在48例急性蕁麻疹患者中,感染性蕁麻疹占比較高,其中呼吸系統(tǒng)感染占比達36.84%。所以在臨床上,對于合并感染的急性蕁麻疹患者,應在積極抗感染的基礎上,再給予抗組胺藥物和糖皮質激素治療。
綜上,急性蕁麻疹患者多存在血常規(guī)和心肌酶指標水平異常,對于無心悸、胸悶等癥狀的疑似患者,也應行心肌酶檢測,避免漏診,而甲狀腺功能指標檢測有助于急性蕁麻疹的輔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