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宏杰
在信息交流受到極大限制的古代,日本能夠進行“大化改新”,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遣唐使的存在。因為遣唐使的持續(xù)派遣,日本才可能把中國文化有計劃地分塊切割,一船船運回日本進行組裝。也正是因為遣唐使的存在,日本對唐朝的學習能夠及時而準確。在日本學習唐朝的高峰時段,唐朝這邊發(fā)布了什么新律令,有什么新舉措,日本通常也很快就會做出反應。從遣唐使這一歷史事件,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身上的很多特點,比如強者崇拜。
日本早期與朝鮮聯(lián)系非常緊密。中國東晉年間,大和國就已經在朝鮮南部建立了自己的影響力。但是到了唐朝,朝鮮半島出現(xiàn)了另一個影響巨大的力量,那就是隋唐帝國。公元655 年(高宗永徽六年),新羅與唐朝結盟,對抗高句麗、百濟。唐朝于公元660 年(顯慶五年)派將軍蘇定方出兵朝鮮,攻滅百濟。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百濟王子扶余豐向日本乞求援兵。日本對隋唐勢力大舉進入朝鮮半島早就非常憂慮,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將中國勢力徹底驅逐出半島,恢復自己的“勢力范圍”。雙方在白江口相遇,展開了一場水陸大戰(zhàn)。這一戰(zhàn),日本絕大部分戰(zhàn)船被焚毀,日軍有生力量基本被全殲。
日本這才發(fā)現(xiàn),唐朝的軍事技術以及背后顯示出來的國力,高日本何止數(shù)等。這一戰(zhàn)決定了當時東亞地區(qū)的政治格局,確立了唐朝在東北亞地區(qū)的中心地位。日本勢力徹底告別朝鮮半島,退守本土900 余年。日本人的特點是尊重強者,轉彎轉得徹底。如果你徹底打敗了它,它就會死心塌地向你學習。從此之后,日本開始更積極地向唐帝國全面靠攏,不斷派出遣唐使學習。此后派出的遣唐使,規(guī)模明顯擴大,每次都是四條船,成員在200~600 人之間。
日本善于取法乎上,聚精會神地向強者學習,在外交上體現(xiàn)得也非常明顯。竭力與強國交好,謀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是日本外交最顯著的特點之一,白江口之戰(zhàn)失敗后不過兩年,即公元665 年,日本就遣使參加泰山封禪。公元669 年,即高句麗被唐朝滅亡的第二年,日本就派出“平高麗慶賀使”前往長安,祝賀唐朝在朝鮮半島上的勝利。這種“追隨強者式外交”其實已經成為日本外交決策的信條和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