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長迎
朱時和,邵武北門人,生于1915 年,曾在黃埔軍校學習。如今提起他,是因為一柄中正劍的再現(xiàn)。
2012 年,城郊鎮(zhèn)隔應村皇山井自然村實施舊宅基地復墾項目,傅昌應家的豬欄被列入拆遷范圍。這消息傳到傅昌應的父親傅根旺耳中,傅根旺告訴兒子:“豬欄屋頂上藏有一柄劍,這是我母親(官水榮,1914 年生,1984 年去世)留下來的?!钡诙欤挡龖獜某抢镖s到皇山井,爬上自家的豬欄屋頂,小心翼翼地掀開瓦片,果然找到了這把祖母傳下來的劍,這柄劍沒有任何包裝,裸露著放置在瓦片之下、橫梁之上,但劍體保存基本完好。
這柄劍非常精致,且頗有分量。劍柄與劍鞘銅皮包裹,并有鑲嵌,但鑲嵌物多已脫落,從脫落的地方可看到劍柄是木質(zhì)的。劍柄與劍鞘由一個金屬扣相連接,劍柄內(nèi)部有彈簧,通過一個機關(guān)控制著劍鞘開合。劍鞘的裝飾比較完整。
/ 朱時和。
劍柄和劍顎上刻有文字,劍柄正面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七期二十一總隊畢業(yè)紀念”,背面是“校長蔣中正贈”。劍顎正面刻著“成功成仁”,背面刻著“1941 朱時和”。劍總長40 厘米,其中劍柄長13 厘米,劍柄字長10 厘米,劍顎字長3 厘米。
這是一柄珍貴的中正劍,是黃埔軍校學生畢業(yè)時獲贈的。
朱時和是誰?傅昌應上網(wǎng)搜尋,網(wǎng)站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7 期第21 總隊第3 大隊名錄”中關(guān)于朱時和的記載與寶劍上刻字的內(nèi)容一致,但由于時代久、線索少,一時也找不到劍的主人或其后人。
/ 中正劍劍柄上的文字清晰可見。
2016 年下半年的一天,傅昌應聯(lián)系到福建省黃埔軍校同學會,找到了朱時和的信息,并得到了朱時和的兒子劉會華(劉會華跟養(yǎng)父姓)的手機號。
2017 年5 月8 日,傅昌應打通了劉會華的電話,告訴他發(fā)現(xiàn)了一柄刻著朱時和名字的中正劍。劉會華感到非常驚奇和激動,他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趕到傅昌應的工作單位與傅昌應見面。兩人相談甚歡。傅昌應將劍的照片發(fā)給劉會華,并表達了隨時可將這柄劍歸還朱時和家人的想法。劉會華說先不用著急,把劍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后再歸還。
劉會華咨詢家中唯一健在的長輩、在臺灣的叔叔朱時泰(生于1927 年)。朱時泰說:“這把劍有看到過,當時二哥朱時和中央軍校畢業(yè)后回家時,看到他穿軍裝,佩戴短劍在身,我非常羨慕,要求看一下,還拿到手上玩過。當時我才14 歲。在我印象中,我們家在城郊鎮(zhèn)山口村進去的皇山井村有親戚,是何關(guān)系就記不得了,印象中鄉(xiāng)下親戚很多,每逢節(jié)日都會有雞鴨等農(nóng)產(chǎn)品送來……”
我的這篇文章將要提到的十六首鋼琴曲,以及李樹化的其他許多音樂作品,都是他在杭州“國立”藝術(shù)院工作期間完成的,這些作品都是藝術(shù)院的重要學術(shù)成果,也是藝術(shù)院的驕傲,是杭州音樂史上的光榮。
朱時和的大兒子朱達通回憶說:“父親在世時有聽他說起,我的二弟朱小通1950 年出生在皇山井村。還有聽伯父朱時豪說,皇山井村有一位名字叫‘土木’的人,經(jīng)常來訪我們家?!?/p>
劉會華向黃埔老人江國珍(現(xiàn)年98 歲)咨詢,老人介紹:“當年校長蔣中正贈送的這柄劍,相當于軍校的畢業(yè)證書,有的有刻學員名字,有的沒有。劍可以隨身帶上戰(zhàn)場,也可以放在家里保存。我當年的劍沒有留存下來,在東北丟失。其實很多人的劍都在不同時期遺失或被銷毀?!?/p>
朱時和在世時,從沒有說起過這柄劍。這柄劍為何到了傅昌應的奶奶官水榮的手中,因時過境遷,當事人都已過世,成為了一個不解之謎。
1939 年,即將從建甌師范學校畢業(yè)的朱時和,受全國抗日戰(zhàn)爭形勢的影響,毅然報考黃埔軍校,被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錄取,編在步科21 總隊12 大隊。1941 年,朱時和軍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第46 補充兵團(閩北建甌新兵訓練地),先后擔任排長、連長等職。在朱時和的影響和帶動下,他的三個弟弟先后參軍入伍,走向抗日、抗美援朝戰(zhàn)場。其中朱時文、朱時泰分別于1942 年、1943 年加入國民黨軍隊,1949 年去了臺灣;朱時敘(曾用名朱建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參加人民解放軍,后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時和回到邵武,在家勞動。1955 年春,人民政府安排朱時和在邵武搬運公司當工人。1960 年10 月,朱時和全家被下放到水北公社王亭大隊溪西村。朱時和于2000 年去世,他的二兒子朱小通,至今仍住在溪西村。
2017 年6 月16 日上午,恰逢黃埔軍校成立93 周年紀念日,朱時和的大兒子朱達通、小兒子劉會華及其愛人、外孫女,官水榮的兒子傅根旺、孫子傅昌應,聚集在“三人廣告公司”辦公室,鄭重地進行“中正劍”交還儀式。黃埔老人江國珍的兒子江立新到場見證。
傅根旺說:“我母親在世時,交待我要好好保管好這柄劍,以后可能找到劍的主人,讓其領(lǐng)回去?!?/p>
劉會華動情地表示:“衷心感謝傅先生和家人長期完好地保存這柄‘寶劍’,感謝你們用心地尋找劍的主人,主動提出把劍歸還到我們家。傅家人品德高、風格高,值得稱贊?!?/p>
朱時和的中正劍已經(jīng)有76年的歷史,歷經(jīng)許多波折,重新回歸主人的家庭,堪稱傳奇。
1937 年7月盧溝橋事變,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日本侵略軍,沿其占領(lǐng)區(qū)大舉進攻侵略,城市相繼淪陷,任其“三光”政策,淫虜焚殺,暴虐無道,當時政府軍竭力抵抗,均遭慘敗。雖然號召全國人民前方抗敵,后方支援,但是部隊武器、裝備等與敵人相差甚遠,任其在飛機大炮之下掩護攻取,我方只有節(jié)節(jié)撤退。此番戰(zhàn)況,震動全國。后方人民群眾,站滿壁報前,探看戰(zhàn)況消息,大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慨。
以后,抗戰(zhàn)面積擴大,兵力不足,開始征兵補充部隊,另又招考下級軍官訓練,以擴軍備戰(zhàn)。1937年冬,軍政部派員來閩招考軍校學生班,經(jīng)報紙公告,以福州和閩北建甌兩處為報考地,其規(guī)定詳細嚴格,歡迎有志青年踴躍參加。
招考期間,我們在建甌鄉(xiāng)村師范就學,該校學生系閩北各縣籍人,有邵武劉廣勝與我、浦城2人、建甌2 人、閩清1 人共7人有意報名投考,要求校長同意,并請給予在學證。結(jié)果7人均被錄取,等候通知集中,校方尚換得招考官登報嘉獎鼓勵。當時,建甌考區(qū)邵武尚有多人,加上光澤、建寧共有十八九人,全部報考,大約400 余人。被錄取學生發(fā)給路費,要求各自組合,按規(guī)定日期赴目的地長汀報到。隨后,各人隨身攜帶洗漱用具、被單,由建甌出發(fā),跋涉多日,方抵達長汀。
入伍生團設(shè)在長汀,多是利用當?shù)仄婆f廟宇、祠堂駐扎安妥。因?qū)W生報到日期不齊,先是修駐營房,后編隊正式訓練,其編制按營連規(guī)定番號“軍政部入伍生第5團”,全團3 營12 個連。少將團長譚承慨,湖南人,滿口湖南話,據(jù)說是陸大畢業(yè)后留學的,年少資格老。在訓期間,對全團學生訓話一兩次,各營房也看視一兩次,每出外時,從員牽著一條大狼狗。各營、連長所帶領(lǐng)章全是中、少校官,排長上尉官銜另高一級。
時至冬天,每人發(fā)給灰色棉軍服一套,軍褲綁腿,佩帶入伍生符號。連排長擔任教練和日常生活管理。沒有假放,星期日整理營房、操場等,入伍教育每日全是“三操二講”,從徒手制式教練開始,由個人至班、排、連,到閱兵式為止。有時下雨天或進度完結(jié),則在營房或?qū)嬍覂?nèi),請廈門大學生講授文化課,有歷史、地理、數(shù)學、國語等,沒有書本,各生作筆記。
原定入伍生教育3 個月,后又延期兩個多月,始由湖南武岡軍二分校派員接收,先行體檢、測驗、口試。經(jīng)考核合格者,只有千人左右。1938 年夏,始向武岡軍校開拔。每連由區(qū)隊長率領(lǐng),配有炊事員給養(yǎng)。途經(jīng)江西,至廣東韶關(guān)后,乘坐粵漢路火車到湖南衡陽、再轉(zhuǎn)湘桂路至冷水坑小站,此后都是長途跋涉,中途食宿辛苦,自不待言。費去時間20 余天,才到達湘西武岡軍校。
抗戰(zhàn)時期為防空襲,駐地設(shè)在離城市40 余里村落,也是前期同學訓練過的地點,祠堂、廟宇寬敞,宿舍、課堂齊備。幾處村落,可容三四個中隊駐宿。因閩籍到校學生人數(shù)不足,又由湖南、江西兩省招收新生400 余人,湊足一總隊編制。因進度不一,又再次進入新兵教育階段,期間3 個月。軍校設(shè)備完善,人員充足,一切被服、用具由隊發(fā)給。中隊下設(shè)軍需、事務(wù)、警士、炊事,專負糧餉、武器彈藥、被服責任;中隊長、指導員、正副區(qū)隊長8 人,負責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新兵教育非常嚴格,出操授課、集合等,一律跑步,沒有走慢步的。號音未落,隊伍站齊。整日出操、授課,沒有空余時間。兩個月后,每周六下午實彈射擊一次。槍支有七九漢造步槍佩刺刀、俄式六四、中正式三種,排頭兩名輕機槍一挺。不發(fā)實彈,槍支各人保管,放置宿舍鋪位,謂武器為軍人第二生命。自后訓練,除授理論課外,隨時要攜帶槍支。
1939 年初,全總隊遷駐武岡城市的祠堂、宮廟,駐宿地更為完善。武岡分校領(lǐng)導設(shè)主任、教育長、訓練總隊長。主任李明灝,中將銜,湖南醴陵人;教育長李亞芬,少將銜,湖北人;21 總隊長盧石英,少將銜,江西人。
在訓期間,每次紀念周,必令各總隊軍官集會,主任親自參加。儀式開始,主任登臺就位時,軍樂隊奏樂,儀式莊嚴隆重,然后報告戰(zhàn)況和全校教育事項,與會官兵多在七八千人,紀律嚴明,一舉一動聽指揮。年老教官、校部職員不參加紀念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