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晗
(南京傳媒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2)
南北通衢的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象征之一,歷史綿延,與時俱進,承載著豐富和發(fā)展中國文化國際軟實力的重任。作為大運河文化遺產最多、文化品位價值最高的省份,江蘇是孕育大運河的文化搖籃,已經收入世界遺產名錄7個遺產區(qū)和22處遺產點,展現(xiàn)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優(yōu)質的文化基因賦予大運河(江蘇段)新的使命——向世界講好中國運河的人物故事、歷史故事和當代故事,從而提升中國運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大運河江蘇段包括越中運河、淮揚運河、江南運河三個文化區(qū)段,風格迥異,出現(xiàn)了一大批運河名人和故事,人河關系緊密和諧。作為漕運管理中心和漕糧紡織產區(qū),大運河江蘇段現(xiàn)存大量的文化歷史遺產和珍貴資源,也為運河兩岸周邊帶來了巨大的價值和效益。江蘇省內大運河的文化傳統(tǒng)和人文價值通過每一個沿線城市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彰顯獨有的江蘇特色,每個段域都體現(xiàn)出豐厚廣博的文化內涵。
豪邁霸氣的楚漢文化段位于臺兒莊和宿遷等地,集中體現(xiàn)在戲文、詩詞、運河遺址和餐飲文化中。在揚州、淮安、泰州及南通等地段,淮揚和海鹽文化開創(chuàng)進取,開放包容,其精髓主要表現(xiàn)在當?shù)胤窖?、文藝作品和淮揚菜系中。金陵文化地帶的南京、鎮(zhèn)江和吳文化代表的蘇州、無錫、常州都是南方運河典型的江南段。運河邊誕生的詩畫文章、山水園林和亭臺樓閣,都是被賦予了巧奪天工、上善若水和崇文重教的文化特產。
大運河江蘇段至今水運貨運量和港口吞吐量位居運河全線高位,擁有最優(yōu)的通航條件。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推進,江蘇先后開展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中國漕運城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等場館建設,啟動大運河數(shù)字云平臺和國家先行文化傳承試點區(qū)項目,其開放和創(chuàng)新的江蘇文化基因得以延續(xù)。為進一步提高中國運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加大外宣翻譯研究,做好國際傳播工作,筆者試圖歸納運河歷史事跡、名人故事和旅游文化資源等內容的英譯以及大運河文化的海外傳播對策研究。
學界對大運河文化帶的研究呈現(xiàn)多元角度,跨學科特性不明顯,從翻譯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語言學、傳統(tǒng)文學翻譯學、生態(tài)翻譯學等理論,沒有系統(tǒng)的外宣翻譯理論支撐。翻譯是國際傳播的媒介,也是對外宣傳的關鍵。外宣翻譯的特點在于它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之間的國際傳播,是在大量翻譯實踐與傳播中積累的經驗和感性知識,其交叉學科的屬性符合對外推介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的理論指導。
從外宣翻譯學“譯”之角度,大運河文化帶的外宣譯文必須符合翻譯的基本理論“信、達、雅”和“三貼切”原則,完成語言和思維的轉換。首先應該考慮到在不同維度、不同層面上進行適應性的語言表達互換,對譯文的選詞、句子順序等翻譯處理方法,是否與原文完全一致做出調整,但更多地考慮是在語言對等和忠實的層面。
大運河江蘇段的一些地名、河流名等,無特殊文化含義,一般遵循漢語拼音規(guī)律的音譯或“音譯+重復意譯”原則。例如,“云巖寺塔”譯為“Yunyan Temple Pagoda”,“海河”譯為“The Haihe River”,不會出現(xiàn)太大差池。而一些文化遺址名和博物館展覽館文獻專業(yè)性較強,采取直譯或者“直譯+注釋”原則,這樣準確傳達出歷史上的漢語意思,簡單直白。例如,“河道磚”逐詞對應譯為“River channel bricks”,“水陸城門”直譯為“Water and Land Gates”。當遇到對讀者的歷史知識和專業(yè)背景有一定要求的情況下,需要注意保留原文的表意,加上解釋的句子,對極具中文特色的用語進行轉化。例如,“胡人傭”直譯為“Figurine of Hu person”,加上備注“a water repelling mystical creature”,在字面意義上附加詳細說明,更好地還原本義,完成雙語直接轉換。
還有些運河文化遺存,譯者在充分調查和了解后,采取“意譯”的方法。例如,在大運河中至關重要的行政部門——坐落于淮安的“漕運總督署”,以漢語為源,英語為代碼,根據具體意思翻譯為
“Office of the Director-General of Tribute-grain Transport Boats”[1],指出了該機構的管理功能和職權范圍,并且著重解析了中國歷史上水道運糧的“漕運”,由此可見此機構的歷史意義和地位。在語言轉換中,譯者運用不同的翻譯技巧,回歸語言本身,尋求維持原意的外宣翻譯,使外國讀者對運河沿岸的文化帶產生清晰的認識。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在過去主要是內河航道,與國際上著名的其他運河不同,缺少一定的國際知名度。開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尋求國際群體認知,激活大運河文化戰(zhàn)略基因,是外宣翻譯的首要目的。大運河文化帶的外宣翻譯必須深入交際功能,依據接受者認知,闡述文本交際的顯性目的和隱性目的,充分傳遞原文信息。
筆者參考和整理江蘇大運河文化帶的部分展館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譯文多注重原文的語用和語篇的交際功能。例如,蘇州大運河遺產展示館內,介紹《平江圖》碑時提到“三橫四直”。這是一種古代主干河道的簡稱,典型的漢語四字詞結構,佐以深厚的歷史淵源,十分晦澀難懂。為了達到深入淺出、淺顯通達的對外交際效果,譯者采取了明確闡釋文本信息的“直譯+意譯”的翻譯手段,“三橫”譯為“three trunk-canals running from west to east”,“四直”譯為“four trunk-canals running from north to south”,不拘泥于原句的等效處理。同樣位于宿遷的東關口歷史文化公園內,對京杭運河東關口的描寫中用到了“船艫相接、帆檣林立”等四字詞,來形容昔日貨運碼頭河面上的繁榮景象,原文詞匯對稱押韻,簡潔而富有深意。為了預期的交際功能和擺脫原文束縛,取其對等語,最終采取減譯法,譯為通俗易懂的“accommodating tremendous boats”,以此來幫助國外讀者更好地了解成語的背后含義,也為后面的文化互動做出合理的鋪墊。
外宣翻譯最基礎的本體就是翻譯工作,但它不同于其他翻譯,還包含對外宣傳的含義。因為外宣翻譯實質上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地域的信息共享與思想交流活動,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國際旅行與傳播實踐,一種國家形象在國際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適應性選擇與自我建構方式”[4]。江蘇大運河的外宣翻譯旨在為國外讀者介紹江蘇特有文化和運河文化,有意識地向世界輸出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增加文化認同和理解。加強大運河文化外宣翻譯,有利于更好地對外傳播中國的運河文化。
江蘇大運河名人文化效應得益于外宣翻譯的文化傳播,例如,在運河景區(qū)的雙語介紹中,有描述項羽戰(zhàn)敗自刎烏江的詩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Be man of men while you're alive;Be soul of souls even if you're dead)”,譯者首先從句子層面上實現(xiàn)譯文的工整對仗,保持詩歌本色。同時顧及漢語中沒有提及詩句的出處,考慮到外國讀者不熟悉中國古詩和詩人,譯者采用增譯法,在詩句前補充了“Xiangyu was commented by Li Qingzhao as...”。這句選自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表達了對項羽蓋世豪情的欣賞之意。譯者標明出處,彌補文化空缺,同時將詩詞作為文化載體,來傳播中國古典詩歌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tǒng)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隨著我國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外宣翻譯研究也有望成為系統(tǒng)理論的獨立學科。兩者關系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國際傳播下,外宣文獻具有“翻譯”與“宣傳”的雙重屬性,大運河文化帶的外宣翻譯也不例外。通過大運河文化帶的外宣翻譯工作,促進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發(fā)展?;诿绹鴤鞑W先驅拉斯韋爾提出的“5W傳播模式”即Who(傳播主體),Says What(傳播內容),In Which Channel(傳播渠道),To Whom(傳播受眾)和With What Effect(傳播效果)[2],筆者梳理大運河文化的對外“宣傳”現(xiàn)狀與問題,嘗試以下對策研究:
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帶的譯介傳播過程中,各地注重運河歷史遺產的維護和展覽。促使運河文化走向世界,語言翻譯是文化國際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譯介主體應該擺脫單一的譯者,運河管理部門、遺存展館機構、文化傳播公司、非遺傳承人和媒體等都可以應用譯介領域的科研成果,運用雙語實物介紹、雙語紀錄片、西方歌劇表演等。目前省內傳播領域,運河文化相關圖書、網站和機構大多只有漢語版本,缺少外文譯本,國外讀者只能留于參觀旅游的表面接觸,無法通過外文翻譯全面深刻地了解江蘇運河文化的內涵。專業(yè)人員輔以靈活多樣的翻譯策略來制作外宣譯本,既注重保留運河文化的中國特質,也易于被國外受眾所接受。
建議通過編輯出版多語圖書、完善官網海外版本、推出紀錄片英文字幕和舉辦國內外社交媒體活動等形式,系統(tǒng)介紹大運河文化的江蘇文化基因。例如,國內媒體制作的京杭大運河紀錄片版本眾多,雖然較為系統(tǒng)全面,但沒有正式標配的英文解說和備注,更沒有專門針對國外觀眾的紀錄片。而國外制作發(fā)布的京杭大運河相關視頻,也不夠地道準確,主講人多為來華的外國旅客或者攝影工作者,非專業(yè)人員,引進手段也非官方,對運河文化項目的歷史淵源、區(qū)域價值等描述不到位,使運河文化底蘊的挖掘和傳播受阻。建議省內傳播主體對傳播內容進行價值共性的探尋,做好中國運河文化和世界運河文化的價值對接。例如,推廣運河江蘇段歷史遺存文物保護、運河水資源生態(tài)保護等國際話題,講述中國運河故事,尋求文化共鳴。省內有關部門和研究人員可組織翻譯、出版大運河文化相關外宣叢書,內容兼具傳統(tǒng)特色與現(xiàn)代審美,圖文并茂,避免挫傷國外讀者的閱讀或觀賞興趣,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人文知識和語言習慣,確保提高傳播的預期效果。
目前運河文化的國際傳播渠道單一,新媒體傳播利用率不高,境外社交平臺的推廣不夠通暢。因此,傳播主體在優(yōu)化傳播內容的基礎上,應該拓寬傳播路徑,形成多元化和立體化的傳播平臺。傳統(tǒng)的紙質版宣傳品應該與網絡新媒體優(yōu)勢互補,如開發(fā)多國語言的大運河公眾號,精美的印刷版多語宣傳冊可以與網絡同時發(fā)布更新,供海外愛好者下載和收藏。全球疫情影響下,以跨境旅游業(yè)為依托的傳播慢慢滯后,建議省內傳播主體充分運用互聯(lián)網優(yōu)勢,開拓大眾自媒體,與國外新媒體運營商或文化傳播公司合作,制作雙語直播或視頻放送在國外網站宣傳大運河文化。
面對大量信息的推送,傳播對象的能動作用發(fā)揮。建議根據受眾的詳細分類,制定不同的傳播內容,設計相應的傳播方式。通過跨學科、跨機構、跨國、跨界的合作提高大運河(江蘇段)在國際上的知名度[3]。在運河文化國際交流過程中,建議省內傳播主體積極收集國外受眾的數(shù)據和反饋,劃分個人信息、個人喜好和地域國別,組織海外展演、參加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和國際學術會議,最后建立有針對性、系統(tǒng)的分眾個性傳播。例如,揚州和蘇州,作為首批運河文化名城示范城市,得益于運河文化的滋養(yǎng),發(fā)揮沿線博物館、度假村、風景區(qū)的推介作用,打造世界運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做好運河文化帶的外宣工作。又如,2021年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揚州建成,配以官方公眾號和網站,多次舉辦國際展覽和交流活動,配以獨特的沉浸式游覽直播,方便國外游客線上觀看,推動了運河文化的國際化。同時,持續(xù)推新與運河文化有關的船幫菜美食文化、運河文化體驗館,舉辦一年一度的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吸引在揚州和蘇州的外國人加入傳播活動中,他們是直接的接受者,也是傳播者,讓外國人親身經歷運河城市文旅精品展,親口講述中國運河故事。再如,蘇州民樂團多次國外巡演以大運河為主題的大型曲目《江河湖海頌》,向國外輸出運河文化。另外,建議省級傳播主體搭建數(shù)字化高科技的傳播平臺,引入學習世界其他運河城市的傳播措施,交流借鑒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文化傳播經驗。
中國大運河是古人留給世界的文化遺產,是動態(tài)的中國文化名片。大運河部分江蘇段至今維護使用狀況良好,承擔重要的航運功能。在傳統(tǒng)運河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借助網絡自媒體,重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外宣翻譯工作,通過提升運河文化國際傳播體系的深度和廣度,助力江蘇提高中國運河國際影響力的探索和實踐,爭取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運河江蘇段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