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如今代辦理業(yè)務頗受市民歡迎,您是否聽說過“死亡證明”也能代辦?近日,記者調查發(fā)現,在網絡平臺花費不到200元便能得到死亡證明。一名商家“貼心”表示,若是需要打官司增加籌碼,還可以代開“病危通知書”,相比“死亡證明”更有效力。值得一提的是,調查發(fā)現,商家代開的“死亡證明”模板五花八門,有的連基本身份信息都不完整。
真應了那句“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死亡證明”竟能代辦,讓人差點驚掉下巴。“死亡證明”關乎人的生死,是用于進行戶籍注銷、殯葬等人口管理的憑證,具有法律效力。按照相關規(guī)定,公民死于醫(yī)療衛(wèi)生單位的,應由醫(yī)療衛(wèi)生單位開具“死亡醫(yī)學證明”;公民正常死亡的,應由居(村)委會或衛(wèi)生站(所)出具“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或衛(wèi)生部門不能確定是否屬于正常死亡的,應由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已經火化的,憑殯葬部門出具“火化證明”。
而在電商平臺買賣的“死亡證明”無疑屬于虛假證明。制售、買賣、使用偽造的證明文件,顯然屬于違法行為,情節(jié)較輕者按治安管理處罰法,可被處以罰款或行政拘留;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將追究刑事責任——根據我國刑法,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jié)嚴重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偽造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的印章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因此,制售、買賣“死亡證明”無疑是無視法律法規(guī),抱著僥幸心理在鋌而走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總有一天,相關人等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買賣來的“死亡證明”乃至“病危通知書”,真能為購買者帶來好處嗎?有律師表示,隨意開具的“傷情鑒定”“死亡證明”等,如若用于糾紛處理,法院也需要考察其真實性。有的“假死”以騙保者,或在糾紛、案件中“假死”以脫罪者,在實施過程中“偷雞不成倒蝕一把米”,因涉嫌偽造國家機關公文、印章犯罪等行為罪加一等。假“死亡證明”賣家所說的“保真”,等同于一句“鬼話”。
引人深思的是,買賣“死亡證明”的背后,電商平臺到底在干什么?這類灰產早已不是首次被報道,平臺為何仍允許其存在?據報道,代辦“死亡證明”網店往往只是在電商平臺引流,通過微信洽談和交易。然而,筆者在平臺檢索“病危”等關鍵字,就彈出這類代辦理業(yè)務,為何守土有責的平臺就不能夠強化平臺治理責任?看來,打擊網絡灰產之時問責相關平臺,還任重道遠。另外,代辦“死亡證明”生意背后,有沒有醫(yī)院、居(村)委會、公安司法機構等正規(guī)渠道在幫忙,也值得調查與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