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從古至今,詩人揮毫潑墨,寫下了無數(shù)不朽的篇章。徜徉在詩人的世界里,我們感受到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家國情懷,還有“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情壯志,更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安逸,以及“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柔情蜜意?;ㄩ_花落、葉落聲稀、鏡花水月皆是他們筆下的風(fēng)景,也是他們內(nèi)心世界的寫照。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詩人,一起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詩情。
美文賞讀
蘇東坡突圍(節(jié)選)
◎余秋雨
蘇東坡到黃州來之前正陷于一個被文學(xué)史家稱為“烏臺詩獄”的案件中,之后,他從監(jiān)獄里走來,被人押著,遠(yuǎn)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著這個當(dāng)時還很荒涼的小鎮(zhèn)走來。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他寫于黃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xué)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我非常喜歡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但每次總覺得語堂先生把蘇東坡在黃州的境遇和心態(tài)寫得太理想了。語堂先生酷愛蘇東坡的黃州詩文,因此由詩文渲染開去,由酷愛渲染開去,渲染得通體風(fēng)雅、圣潔。其實,就我所知,蘇東坡在黃州還是很凄苦的,優(yōu)美的詩文,是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
蘇東坡在黃州的生活狀態(tài),已在他自己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說:“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p>
我初讀這段話時十分震動,因為誰都知道蘇東坡這個樂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復(fù)一日的應(yīng)酬,連篇累牘的唱和,幾乎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他一半是為朋友們活著。但是,一旦出事,朋友們不僅不來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們都知道蘇東坡是被冤屈的,現(xiàn)在事情大體已經(jīng)過去,卻仍然不愿意寫一兩句哪怕是問候起居的安慰話。蘇東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地從黃州帶出去,卻換不回一丁點兒友誼的信息。我相信這些朋友都不是壞人,但正因為不是壞人,更讓我深長地嘆息。
總而言之,原來的世界已在身邊轟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跡于樵夫漁民間不被人認(rèn)識。本來這很可能換來輕松,但他又覺得遠(yuǎn)處仍有無數(shù)雙眼睛注視著自己,他暫時還感覺不到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詩文仍有極溫暖的回應(yīng),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這封無關(guān)宏旨的信,他也特別注明不要給別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來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覺,晚上一個人出去溜達(dá),見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絕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嗎?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煩,而絕不怕大義凜然地為道義、為百姓,甚至為朝廷、為皇帝捐軀。他經(jīng)過“烏臺詩案”已經(jīng)明白,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個道理來,你找不到慷慨陳詞的目標(biāo),你抓不住從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個義無反顧的英雄,不知怎么一來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個堅貞不屈的烈士,鬧來鬧去卻成了一個深深懺悔的俘虜。無法洗刷,無處辯解,更不知如何來提出自己的抗議,發(fā)表自己的宣言。這確實很接近有的學(xué)者提出的“醬缸文化”,一旦跳在里邊,怎么也抹不干凈。蘇東坡怕的是這個,沒有哪個高品位的文化人會不怕。
這是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對于一個文化人,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沉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尚未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這正是一段最重要的年月,今后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于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jié)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fēng)收住了勁,湍急的細(xì)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引導(dǎo)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賞析
這篇散文的字里行間流淌著作者對蘇軾的仰慕和思念,夾敘夾議,感情真摯。和林語堂先生心中理想的蘇軾不同,余秋雨筆下的蘇軾更加真實一些。
文章中運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展示出蘇東坡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體現(xiàn)出蘇東坡超越世俗人生之后的大氣。用平淡又樸實的語言娓娓道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孤獨中成熟,在磨難中脫胎換骨的蘇軾。
平淡的文筆又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能夠給予我們無窮的啟發(fā),對于當(dāng)代青年的成長有著非同小可的指導(dǎo)意義。
佳作風(fēng)采
走近李白
◎張 超
大江東去,浪淘盡??v觀漫漫歷史長河,無數(shù)風(fēng)流才子流連其間,留下千古絕唱載入史冊。于千萬人間,我唯獨欣賞你——一位誤落凡間的仙人,被一代又一代人稱作“詩仙”的——李白。
曾經(jīng),你也是對理想懷著美好憧憬的鮮衣怒馬少年郎。曾經(jīng),在官場大展宏圖,鋪就錦繡前程是你的夢想。為了實現(xiàn)偉大理想,你發(fā)奮讀書,希望有一天可以為國效力。十七歲的你帶著一腔熱血離開了家鄉(xiāng),踏上了去長安的征途。
昏庸的玄宗只是把你當(dāng)作一個舞文弄墨的詩人,當(dāng)你看清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美酒似乎成了唯一能幫你解憂的知己。你整日借酒消愁,怎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愁苦雖多,但你并未因此而頹廢,你以酒入詩,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金碧輝煌的庭院里,潛得住一顆并吞八方的雄心,卻留不住一個放蕩不羈的靈魂。無論何時,你都擁有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的自信;無論何時,你都顯示著“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氣魄;無論何時,你都展示著“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婪派碜?。
那只曾讓高力士顏面掃地的靴子,如今早已不知蹤跡。你一路流浪,一路收集,收集高山的雄偉,收集水的靈動,收集風(fēng)的犀利,收集雨的輕柔。徜徉在祖國的大好河山里,憑著一腔的熱愛與骨子里自帶的灑脫,你將天地萬物化作千古名句,無數(shù)優(yōu)美的詩句從你筆尖下傾瀉而出,不論是“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還是“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亦或是“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都令后人如癡如醉,不禁對你贊嘆道:“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黑暗的官場始終不是你理想的歸宿,天生傲骨讓你不為五斗米折腰。你高喊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轉(zhuǎn)身離去。你漫游天下,令人讀懂了你的豪邁;你四處漂泊,展示了你此生不向權(quán)貴低頭的決心;對朋友的義氣,體現(xiàn)出你的重情重義。年輕的你游山玩水,領(lǐng)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的雄偉;年輕的你醉酒舞劍,抒發(fā)著“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灑脫?!扮姽酿傆癫蛔阗F,但愿長醉不復(fù)醒”,你將寂寞溶進酒里,化為這豪氣的詩句。
你這一生從未屈服,不曾低頭,你的豪邁與灑脫,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你以大氣包舉、氣吞六合之勢,立于時代的潮頭浪尖上前進。你已不在,但你又不朽,歷史記住了你的名字,后人記住了你挺拔的身姿與不羈的靈魂。我多想同你一同賞那輪明月,同你共飲那杯美酒,領(lǐng)略那盛唐美景,笑看這人生百態(tài)。
【山東省諸城市慈海學(xué)校,指導(dǎo)老師:王一涵】
點評
這是一篇文筆優(yōu)美、富含哲理的散文。題目為“走近李白”,作者以第二人稱的方式與李白展開對話,形象生動地講述了李白的一生,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因仕途坎坷而醉心于山水之間的豪邁詩人的形象,表現(xiàn)了作者對其崇高的敬意。作文大量引用李白的經(jīng)典詩句,使人物形象豐滿,使作文意蘊豐富,增添了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