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2022-03-25 09:58:14彭宇航張才學孫省利鄭金容劉耀謙
      海洋與湖沼 2022年2期
      關鍵詞:雷州半島橈足類水蚤

      彭宇航 張才學 孫省利 鄭金容 劉耀謙 姚 昕

      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彭宇航 張才學①孫省利 鄭金容 劉耀謙 姚 昕

      (廣東海洋大學化學與環(huán)境學院 廣東湛江 524088)

      根據(jù)2017年10月和2018年1、5、7月對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浮游動物四個季度的調查數(shù)據(jù), 分析了浮游橈足類群落組成的季節(jié)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結果共鑒定出浮游橈足類80種, 其中哲水蚤目55種, 占總種類數(shù)的68.7%; 劍水蚤目21種, 占總種類數(shù)的26.2%; 猛水蚤目3種, 占總種類數(shù)的3.8%; 魚虱目1種, 占總種類數(shù)的1.3%; 種類數(shù)冬春季最多, 各有45種, 夏季40種, 秋季最少僅29種; 各季節(jié)間共有種數(shù)在18~25種之間, 季節(jié)更替率變化范圍為53.2%~67.9%。優(yōu)勢種有9種, 均隸屬于哲水蚤目, 分別是紅紡錘水蚤()、太平洋紡錘水蚤()、湯氏長足水蚤()、微刺哲水蚤()、瘦尾胸刺水蚤()、小擬哲水蚤()、亞強次真哲水蚤()、錐形寬水蚤()和真刺水蚤幼體(), 無全年優(yōu)勢種, 季節(jié)更替明顯。多樣性指數(shù)變化范圍在0.30~3.20之間, 平均為1.68; 均勻度變化范圍為0.16~0.99, 平均為0.70。橈足類豐度變化范圍為0.09~790.95 ind./m3, 平均為34.94 ind./m3, 平均值春季最高, 達60.92 ind./m3, 冬季次之, 為43.93 ind./m3, 夏季為22.44 ind./m3, 秋季最低, 僅為12.47 ind./m3。豐度的平面分布顯示: 雷州半島南部沿岸海域4季均出現(xiàn)明顯密集區(qū), 東部沿岸海域整體高于西部, 西南部的豐度最低, 與各區(qū)域的生物資源和環(huán)境因素密切相關; 相關分析顯示, 秋季、冬季和春季橈足類豐度與水溫和鹽度均呈非顯著負相關, 夏季與鹽度呈極顯著正相關, 冬季與葉綠素含量呈顯著正相關。

      浮游橈足類; 種類組成; 季節(jié)變化; 雷州半島; 瓊州海峽

      海洋浮游橈足類隸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甲殼綱、橈足亞綱, 是海洋浮游動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種類多、數(shù)量大、分布廣(鄭重等, 1978)。橈足類一般攝食浮游植物, 同時本身也是許多經(jīng)濟魚類特別是幼魚的主要餌料, 是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非常重要的次級生產者, 在能量和物質從初級生產者轉移到更高的營養(yǎng)水平方面發(fā)揮著關鍵的生態(tài)作用(鄭重等, 1982; Atkinson, 1996; 王榮等, 2002)。海洋浮游動物特別是橈足類, 其群落結構和時空分布格局與全球環(huán)境變化和漁業(yè)資源的盛衰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Piontkovski, 2003; 張才學等, 2011), 在指示海流、水團、水域環(huán)境狀況和探索魚群、漁場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研究。

      雷州半島處于中國大陸最南端, 屬熱帶季風氣候北緣, 沿岸海域同時受到南海和北部灣的影響, 具有復雜的潮波系統(tǒng)和水文特征, 半島岸線漫長曲折, 擁有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潟湖、基巖等多種海岸類型, 港灣眾多。隨著雷州半島沿海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人們對海岸帶的開發(fā)利用強度不斷加大, 給沿岸海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開展半島沿岸海域浮游動物的時空分布研究可揭示其對環(huán)境變化的生態(tài)響應。

      有關雷州半島沿岸海域的浮游橈足類研究已有報道(尹健強等, 2008; 龔玉艷等, 2015; 曾嘉維等, 2016), 但僅僅局限于某塊小的區(qū)域, 對于整個半島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的生態(tài)研究未見詳細報道。本文基于雷州半島海岸帶的綜合調查, 分析了半島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的種類組成、優(yōu)勢種、數(shù)量分布等群落結構特點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 以期為半島沿岸海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維持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的采集與分析

      2017年10月(秋季)和2018年1月(冬季)、5月(春季)和7月(夏季)對雷州半島沿岸海域進行了周年的季節(jié)綜合調查, 共布設19條斷面57個站位(圖1), 各站位水深3~18 m。為便于分析, 本文將調查海區(qū)整體劃分為半島東部、南部和西部沿岸海域, 并進一步細分為5個區(qū)域, 即: 半島東北部(Ⅰ區(qū): 1~12站位)、半島東南部(Ⅱ區(qū): 13~21站位), 半島南部(Ⅲ區(qū): 22~33站位)、半島西南部(Ⅳ區(qū): 34~45站位)和半島西北部(Ⅴ區(qū): 46~57站位)沿岸海域。

      浮游動物樣品使用裝有流量計的淺水I型浮游生物網(wǎng)(網(wǎng)目孔徑0.505 mm, 網(wǎng)口內徑50 cm, 網(wǎng)長145 cm)由底層至表層垂直拖網(wǎng)采集, 現(xiàn)場用5%的福爾馬林溶液固定保存, 帶回實驗室在體視顯微鏡下鑒定計數(shù)。表層水溫、鹽度、pH值分別采用溫度計、Orion130A鹽度計和Orion3star pH計現(xiàn)場測定。每個采樣點采集水樣5 L, 用于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磷酸鹽、硅酸鹽和葉綠素等指標的測定。樣品的采集、保存和分析均參照《海洋調查規(guī)范》(GB/T 12763—2007), 《海洋監(jiān)測規(guī)范》(GB 17378—2007)。

      圖1 雷州半島沿岸海域采樣站位

      1.2 數(shù)據(jù)分析

      浮游橈足類的多樣性和均勻度分別采用Shannon多樣性指數(shù)()和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進行計算, 公式如下:

      =/log2, (2)

      式中,為樣品中總物種數(shù),p為第種在全部樣品中的比例(p=n/),n為第種的個體數(shù),為所有種的個體總數(shù)。

      優(yōu)勢度:=(n/)f, (3)

      式中,f為第種在采樣站位中出現(xiàn)的頻率, 以>0.02作為優(yōu)勢種。

      季節(jié)更替率:=/, (4)

      式中,為兩個季節(jié)間不相同的物種數(shù),為兩個季節(jié)總物種數(shù)。

      浮游橈足類相關數(shù)據(jù)使用Excel 2016處理, 其豐度與環(huán)境因子的相關分析采用SPSS軟件完成, 利用ArcGIS 10.2、Ocean Data View等軟件繪制站位圖以及橈足類豐度的平面分布圖等。

      2 結果

      2.1 浮游橈足類種類組成

      本次調查共發(fā)現(xiàn)浮游橈足類80種(含12種幼體), 隸屬4目21科35屬, 其中哲水蚤目55種, 占總種類數(shù)的68.7%; 劍水蚤目21種, 占總種類數(shù)的26.2%; 猛水蚤目3種, 占總種類數(shù)的3.8%; 魚虱目1種, 占總種類數(shù)的1.3%。種類最多的是大眼劍水蚤屬(), 共8種, 其次是唇角水蚤屬() (7種), 長腹劍水蚤屬()有6種, 胸刺水蚤屬()、角水蚤屬()、簡角水蚤屬()各4種, 紡錘水蚤屬()、隆哲水蚤屬()、擬哲水蚤屬()、寬水蚤屬()、歪水蚤屬()各3種, 其他屬種類僅有1種或2種。秋季鑒定出橈足類29種, 冬季和春季各45種, 夏季40種, 各季節(jié)間共有種數(shù)在18~25種之間, 季節(jié)更替率變化范圍為53.2%~67.9% (表1), 表明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種類季節(jié)更替較明顯。

      表1 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季節(jié)更替率

      Tab.1 Seasonal replacement rate of planktonic copepod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f Leizhou Peninsula

      2.2 浮游橈足類豐度的平面分布及季節(jié)變化

      橈足類豐度以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隨之、秋季最低(圖2), 平面分布整體呈現(xiàn)半島南部沿岸海域豐度高, 有明顯的密集區(qū), 其次是東部沿岸海域, 西部沿岸海域整體最低(圖3)。

      圖2 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豐度的季節(jié)變化

      秋季, 橈足類豐度變化范圍在0.23~127.62 ind./m3, 平均為12.47 ind./m3, 其中24號站位豐度最高, 以亞強次真哲水蚤()為主, 且占該站位總豐度的88.62%, 10號站位豐度最低, 半島南部沿岸海域橈足類豐度較高, 其他海域橈足類豐度較低且分布較均勻。

      冬季, 橈足類豐度變化范圍在0.24~790.95 ind./m3, 平均為43.93 ind./m3, 最大值出現(xiàn)在14號站位, 即位于硇洲島南部海域, 其豐度高達790.95 ind./m3, 最小值在39號站位, 除硇洲島附近海域外, 在半島南部和西北部沿岸海域也出現(xiàn)了豐度較密集區(qū)。

      春季, 橈足類豐度分布不均勻, 變化范圍為0.09~466.51 ind./m3, 平均為60.92 ind./m3, 最大值出現(xiàn)在27號站位, 最小值在38號站位, 在半島南部沿岸海域形成高豐度密集區(qū), 橈足類豐度普遍較高, 其次是東部海域, 西部海域整體較低。

      夏季, 橈足類豐度變化范圍為0.13~271.19 ind./m3, 平均為22.44 ind./m3, 位于半島西南部離岸較遠的36號站位豐度最高, 為271.19 ind./m3, 14號站位最低, 同樣在半島南部沿岸海域形成密集區(qū), 東部沿岸海域出現(xiàn)小范圍的較密集區(qū), 其他海域橈足類豐度相對較低。

      2.3 優(yōu)勢種及季節(jié)變化

      各季節(jié)出現(xiàn)的優(yōu)勢種共有9種(含1種幼體), 分別是紅紡錘水蚤()、太平洋紡錘水蚤()、湯氏長足水蚤()、微刺哲水蚤()、瘦尾胸刺水蚤()、小擬哲水蚤()、亞強次真哲水蚤()、錐形寬水蚤()、真刺水蚤幼體(), 均屬于哲水蚤目。微刺哲水蚤()和亞強次真哲水蚤()除在春季不為優(yōu)勢種、錐形寬水蚤()除在秋季不為優(yōu)勢種外, 在其余季節(jié)均為優(yōu)勢種(表2)。

      圖3 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豐度的平面分布和季節(jié)變化

      2.4 多樣性指數(shù)及均勻度

      橈足類多樣性指數(shù)()秋季變化范圍為0.30~2.52, 平均為1.30, 冬季變化范圍為0.68~3.08, 平均為2.19, 春季在0.49~2.82之間, 平均為1.52, 夏季在0.47~3.20之間, 平均為1.72。春季和秋季的多樣性指數(shù)較冬季和夏季低, 這是由于春季和秋季優(yōu)勢種較為突出, 如春季的優(yōu)勢種錐形寬水蚤()和秋季的優(yōu)勢種亞強次真哲水蚤()的優(yōu)勢度分別高達0.55、0.49, 致使橈足類的多樣性降低。均勻度()指數(shù)變化范圍為0.16~0.99, 其中, 夏季最高(0.77), 其次是冬季(0.72), 秋季和春季分別為0.67、0.64 (圖4)。

      2.5 浮游橈足類豐度與環(huán)境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將橈足類豐度與水溫、鹽度、葉綠素進行了相關性分析, 結果見表3。秋季、冬季和春季橈足類豐度與水溫和鹽度均呈非顯著負相關, 夏季與水溫呈非顯著正相關, 與鹽度呈極顯著正相關; 冬季橈足類豐度與葉綠素含量呈顯著正相關。各季節(jié)環(huán)境因子平面分布情況見圖5。

      3 討論

      3.1 調查海域浮游橈足類的群落結構特征

      本次調查共發(fā)現(xiàn)浮游橈足類80種(含幼體), 分別隸屬于哲水蚤目、劍水蚤目、猛水蚤目和魚虱目, 以哲水蚤居多。并可大致劃分為4個生態(tài)類群, 種類大都是暖水種, 屬于典型的熱帶、亞熱帶沿岸群落。其中, 適應偏低溫低鹽的近岸暖溫性生態(tài)類群出現(xiàn)的種類較少, 典型的代表種是中華哲水蚤, 暖溫性種類的出現(xiàn)可能與南下沿岸流的影響有關(陳柏云, 1985); 適應偏高溫低鹽的近岸暖水性生態(tài)類群則是調查海區(qū)的主體類群, 其種類多、數(shù)量大且分布范圍廣, 優(yōu)勢種中大部分屬于該類群; 外海暖水性生態(tài)類群在雷州半島沿岸海域也有出現(xiàn), 說明該片海域受南海外海水的強烈影響(龔玉艷等, 2015); 廣溫廣鹽性生態(tài)類群由于適應的溫度和鹽度變化范圍較大, 在半島沿岸海域也有非常廣泛的分布。所有優(yōu)勢種均屬于哲水蚤目, 季節(jié)更替明顯, 無全年優(yōu)勢種, 暖水種優(yōu)勢度普遍較高, 這表明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群落有較為明顯的熱帶、亞熱帶區(qū)系特征。

      表2 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優(yōu)勢種的季節(jié)變化

      Tab.2 Seasonal variation of dominant species of planktonic copepod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f Leizhou Peninsula

      圖4 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多樣性指數(shù)(H′)和均勻度指數(shù)(J)的季節(jié)變化

      表3 浮游橈足類豐度與環(huán)境因子的相關分析

      Tab.3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lanktonic copepods abundanc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注: “*”表示顯著水平(<0.05, 雙尾), “**”表示極顯著水平(<0.01, two-tail),=57

      優(yōu)勢種的季節(jié)變化體現(xiàn)了半島沿岸海域的環(huán)境變化特征, 調查海區(qū)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平均水溫分別為30.0、18.7、27.8、29.1 °C, 對應鹽度為29.44、31.65、30.61、32.27。秋季優(yōu)勢度最大的種類是亞強次真哲水蚤, 平均豐度為7.54 ind./m3, 該種可適應偏高溫的環(huán)境(張才學等, 2014), 耐高溫是其成為優(yōu)勢種的重要原因之一。適應低溫環(huán)境的瘦尾胸刺水蚤(黃加祺等, 1986)在冬季成為第一優(yōu)勢種, 平均豐度達14.58 ind./m3, 春季隨著氣溫回升, 其豐度有所降低。錐形寬水蚤屬偏高溫低鹽的暖水性種類(張才學等, 2014), 在4個季節(jié)均有出現(xiàn), 冬季由于溫度低, 優(yōu)勢度并不明顯, 隨著春季溫度的升高, 其優(yōu)勢度達到最大, 平均豐度為35.60 ind./m3, 夏季和秋季持續(xù)高溫, 豐度逐漸下降。微刺哲水蚤也屬偏高溫低鹽種, 在夏季成為僅次于錐形寬水蚤的第二優(yōu)勢種, 秋季和冬季優(yōu)勢度低, 春季雖有出現(xiàn), 但未形成優(yōu)勢種, 可能是冬季溫度低, 該種幾近消失, 在向春季過渡中難以形成優(yōu)勢。

      圖5 雷州半島沿岸海域環(huán)境因子的季節(jié)變化

      將本次調查結果與毗鄰海域或海灣的歷史資料進行了比較(表4), 本調查浮游橈足類的平均豐度和種數(shù)與鄰近海域存在差異, 可能與調查時間、調查范圍、站位設置不同有關。湛江灣(龔玉艷等, 2015)浮游橈足類豐度高, 可能是因為湛江市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 排海物質多并攜帶有大量的營養(yǎng)鹽, 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長繁殖, 為橈足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張才學等, 2011)。調查時間和調查范圍的不同是造成與北部灣(曾嘉維等, 2016)之間差異的主要原因, 但平均豐度值處于同一個量級。優(yōu)勢種方面, 歷史中出現(xiàn)的強額孔雀哲水蚤、細長腹劍水蚤、駝背隆哲水蚤、簡長腹劍水蚤和刺尾紡錘水蚤等在此次調查中并不是優(yōu)勢種, 而出現(xiàn)了新的優(yōu)勢種如紅紡錘水蚤、湯氏長足水蚤。

      表4 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橈足類群落結構與附近海灣的比較

      Tab.4 Comparison of copepods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f Leizhou Peninsula and nearby bays

      3.2 海洋環(huán)境因子對浮游橈足類分布的影響

      雷州半島海岸帶跨度大, 沿岸海域面積廣闊, 受大陸徑流、入海河流、南下沿岸流以及南海高溫高鹽水的影響較大, 海水環(huán)境因子復雜多變, 將直接影響到浮游橈足類的時空分布。由于缺乏發(fā)達的游泳器官, 浮游橈足類一般隨波逐流的在海中漂浮, 因此, 海流是影響橈足類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鄭重等, 1978), 溫度和鹽度在不同程度上也會對其分布產生影響(Huntley, 1992; Kleppel, 1996; Abramova, 2005)。作為浮游動物的重要餌料, 浮游植物的豐欠對橈足類豐度的變化也起著重要作用(左濤等, 2004; 孫潔等, 2019)。

      調查海區(qū)秋季和夏季的平均水溫均高于29.0 °C, 過高的水溫不利于橈足類的生存, 使其進入消退期, 某些種類還可能向外海深層水遷移(孫柔鑫等, 2014), 當溫度達28 °C時, 中華哲水蚤瀕臨死亡, 在50%的存活率情況下, 瘦尾胸刺水蚤溫度上限為28.6 °C (黃加祺等, 1986; 張武昌等, 2000)。冬季, 水溫迅速下降, 其變化范圍在17.5~20.6 °C之間, 較低溫的環(huán)境有利于一些橈足類的生長繁殖, 特別是適應低溫的太平洋紡錘水蚤和瘦尾胸刺水蚤等(黃加祺等, 1986; 高亞輝等, 1999), 在硇洲島南部海域出現(xiàn)高豐度區(qū), 提高了橈足類豐度的整體水平; 春季, 隨著氣溫回升, 冬季優(yōu)勢種太平洋紡錘水蚤和瘦尾胸刺水蚤豐度有所降低, 但仍處于優(yōu)勢水平, 錐形寬水蚤數(shù)量在該季也達到最高峰; 然而隨著夏季的到來, 水溫持續(xù)升高, 橈足類數(shù)量又出現(xiàn)減少的趨勢。

      調查海區(qū)四季平均鹽度表現(xiàn)為夏季(32.27)>冬季(31.65)>春季(30.61)>秋季(29.44), 各季節(jié)間鹽度相差不大, 主要是因為研究區(qū)域常年受南海高鹽海水的調控, 鹽度保持相對穩(wěn)定, 可能對橈足類豐度影響并不明顯。

      半島東部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豐度整體較高。冬季, 東南部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在硇洲島附近出現(xiàn)高豐度, 主要由太平洋紡錘水蚤和瘦尾胸刺水蚤貢獻, 由于溫度低, 同時浮游植物繁盛, 橈足類食物來源充足, 非常適合適應低溫環(huán)境的太平洋紡錘水蚤和瘦尾胸刺水蚤的生長繁殖(黃加祺等, 1986; 高亞輝等, 1999), 并形成優(yōu)勢種。其他季節(jié)橈足類豐度較低, 主要是因為東南部地區(qū)經(jīng)濟欠發(fā)達, 沿岸海域受人類生產活動干擾較小, 再加上不規(guī)則半日潮促進了沿岸水體與外海水的交換, 使得該片海域水體高鹽、寡營養(yǎng)鹽(張才學等, 2014), 浮游植物存量低, 進而間接導致浮游橈足類豐度偏低。東北部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豐度在春季最高, 其他三季也出現(xiàn)了較密集區(qū), 該片海域鄰近湛江市區(qū), 受工農業(yè)生產和城市生活污水影響較大, 入海物質攜帶大量營養(yǎng)鹽(張才學等, 2011), 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長繁殖, 進而會提高浮游橈足類的豐度。

      半島南部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平均豐度最高, 4個季節(jié)均出現(xiàn)明顯密集區(qū)。由于游泳能力較弱, 橈足類一般“隨波逐流”(鄭重等, 1978), 瓊州海峽是粵西海區(qū)與北部灣海區(qū)進行水體交換的通道, 其潮汐自東向西由不規(guī)則半日潮逐漸變?yōu)槿粘? 海流強勁(柯佩輝, 1983; Shi, 2002), 因此是導致橈足類豐度四季都高的主要原因。橈足類豐度的季節(jié)變化與水溫的季節(jié)性變化密切相關(張才學等, 2011), 瓊州海峽橈足類豐度春季最高, 冬季和夏季次之, 秋季最低, 呈單峰型趨勢。橈足類最適生長溫度在20 °C左右(林元燒等, 1984; 黃加祺等, 1986; 孫柔鑫等, 2014), 夏秋兩季海水溫度過高可能是造成該海區(qū)橈足類豐度相對于春季和冬季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半島西部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豐度整體最低。其中, 西南部沿岸海域擁有大面積的海草床、珊瑚礁和白蝶貝自然保護區(qū), 受人類活動干擾小, 漁業(yè)資源豐富(廖寶林等, 2011), 魚類會大量攝食浮游橈足類, 同時, 該片海域的大型海藻和海草吸收營養(yǎng)鹽與浮游植物形成競爭關系, 以及養(yǎng)殖貝類對浮游植物的濾食(張才學等, 2012; 鐘超等, 2019), 均會對浮游植物造成不利影響, 橈足類的食物來源減少, 進而豐度較低。西北部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豐度稍高于西南部, 可能與西北部沿岸存在著大面積的養(yǎng)殖基地和紅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提供的營養(yǎng)物質有關(張才學等, 2014)。

      4 結論

      (1) 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共鑒定出80種(含12種幼體), 隸屬4目21科35屬, 優(yōu)勢種有9種, 其群落結構較復雜, 屬于典型的熱帶、亞熱帶沿岸群落。

      (2) 浮游橈足類種數(shù)季節(jié)變化較明顯, 冬季和春季各45種, 夏季40種, 秋季種類最少(29種)。多樣性指數(shù)()全年變化范圍在0.30~3.20, 平均為1.68; 均勻度()指數(shù)全年變化范圍在0.16~0.99, 平均為0.70。

      (3) 浮游橈足類豐度變化范圍在0.09~ 790.95 ind./m3,平均為34.94 ind./m3, 季節(jié)變化呈現(xiàn)春季(60.92 ind./m3)>冬季(43.93 ind./m3)>夏季(22.44 ind./m3)>秋季(12.47 ind./m3), 溫度的季節(jié)變化對浮游橈足類種數(shù)和豐度有著重要影響。豐度的平面分布顯示, 半島南部沿岸海域四季均有明顯密集區(qū), 東部沿岸海域整體高于西部, 并且整體有近岸向遠岸減小的趨勢, 與各區(qū)域的生物資源和環(huán)境因素密切相關。

      (4) 秋季、冬季和春季橈足類豐度與水溫和鹽度均呈非顯著負相關, 夏季與鹽度呈極顯著正相關, 冬季與葉綠素含量呈顯著正相關。

      王榮, 張鴻雁, 王克, 等, 2002. 小型橈足類在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功能作用[J]. 海洋與湖沼, 33(5): 453-460.

      尹健強, 黃暉, 黃良民, 等, 2008. 雷州半島燈樓角珊瑚礁海區(qū)夏季的浮游動物[J]. 海洋與湖沼, 39(2): 131-138.

      左濤, 王榮, 王克, 等, 2004. 夏季南黃海浮游動物的垂直分布與晝夜垂直移動[J]. 生態(tài)學報, 24(3): 524-530.

      孫潔, 孫省利, 劉耀謙, 等, 2019. 脫硫海水受納海域浮游橈足類對環(huán)境因子的群落響應[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39(5): 71-77.

      孫柔鑫, 王彥國, 連光山, 等, 2014. 海南島西北沿岸海域浮游橈足類的分布及群落特征[J]. 生物多樣性, 22(3): 320-328.

      張才學, 陳慧妍, 孫省利, 等, 2012. 流沙灣海草床海域浮游植物的時空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 生態(tài)學報, 32(5): 1527-1537.

      張才學, 龔玉艷, 王學鋒, 等, 2011. 湛江港灣浮游橈足類群落結構的季節(jié)變化和影響因素[J]. 生態(tài)學報, 31(23): 7086-7096.

      張才學, 龔玉艷, 孫省利, 等, 2014. 2010年夏季雷州半島沿岸海域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特征[J]. 海洋學報, 36(4): 91-99.

      張武昌, 王榮, 王克, 2000. 溫度對中華哲水蚤代謝率的影響[J]. 海洋科學, 24(2): 42-44.

      陳柏云, 1985. 南海浮游橈足類的分布[J]. 海洋通報, 4(4): 45-50.

      林元燒, 李松, 1984. 廈門港中華哲水蚤生活周期的初步研究[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3(1): 111-117.

      鄭重, 李少菁, 李松, 等, 1982. 臺灣海峽浮游橈足類的分布[J]. 臺灣海峽, 1(1): 69-79.

      鄭重, 李松, 李少菁, 1978. 我國海洋浮游橈足類的種類組成和地理分布[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 51-63.

      柯佩輝, 1983. 瓊州海峽的海流和水交換的初步分析[J]. 熱帶海洋, 2(1): 42-46.

      鐘超, 孫凱峰, 廖巖, 等, 2019. 廣東流沙灣海草分布現(xiàn)狀及其與不同養(yǎng)殖生境的關系[J]. 海洋環(huán)境科學, 38(4): 521-527.

      高亞輝, 林波, 1999. 幾種因素對太平洋紡錘水蚤攝食率的影響[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8(5): 751-757.

      黃加祺, 鄭重, 1986. 溫度和鹽度對廈門港幾種橈足類存活率的影響[J]. 海洋與湖沼, 17(2): 161-167.

      龔玉艷, 張才學, 陳作志, 等, 2015. 湛江灣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特征及其周年變化[J]. 海洋科學, 39(12): 46-55.

      曾嘉維, 王學鋒, 呂少梁, 等, 2016. 北部灣冬、夏季浮游橈足類群落的結構特征及環(huán)境適應性[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36(6): 59-64.

      廖寶林, 劉麗, 劉楚吾, 2011. 徐聞珊瑚礁的研究現(xiàn)狀與前景展望[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31(4): 91-96.

      ABRAMOVA E, TUSCHLING K, 2005. A 12-year study of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dynamics of mesozooplankton in the Laptev Sea: significance of salinity regime and life cycle patterns [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48(1/3): 141-164.

      ATKINSON A, 1996. Subantarctic copepods in an oceanic, low chlorophyll environment: ciliate predation, food selectivity and impact on prey populations [J].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130: 85-96.

      HUNTLEY M E, LOPEZ M D G, 1992. Temperature-dependent production of marine copepods: a global synthesis [J].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40(2): 201-242.

      KLEPPEL G S, DAVIS C S, CARTER K, 1996. Temperature and copepod growth in the sea: a comment on the temperature-dependent model of Huntley and Lopez [J].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48(2): 397-406.

      PIONTKOVSKI S A, LANDRY M R, 2003. Copepod species diversity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tropical Atlantic Ocean [J]. Fisheries Oceanography, 12(4/5): 352-359.

      SHI M C, CHEN C S, XU Q C,, 2002. The role of Qiongzhou strait i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irculation [J].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32(1): 103-121.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LANKTONIC COPEPOD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F LEIZHOU PENINSULA

      PENG Yu-Hang, ZHANG Cai-Xue, SUN Xing-Li, ZHENG Jin-Rong, LIU Yao-Qian, YAO Xi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

      Based on the four seasonal survey data of zooplankton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f Leizhou Peninsula in October 2017 and January, May, and July 2018, seasonal changes in composition of the planktonic copepod commun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Eighty species of planktonic copepod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55 species of Calanoida, accounting for 68.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followed by 21 species of Cyclopoida (26.2%), 3 Harpacticoida (3.8%), and one Caligidae (1.3%). The largest number of species were found in winter and spring, with 45 species each, followed by summer (40 species), and autumn (29 species). The number of species in common among seasons was 18~25, with a seasonal replacement rate of 53.2%~67.9%. Nine dominant species were found, namely,,,,,,,,, and. They all are Calanoida and varied seasonally with no one species occurred all year round in dominant species. The diversity index ranged 0.30~3.20, on average value of 1.68. The evenness index ranged 0.16~0.99, on average of 0.70. The abundance of copepods ranged 0.09~790.95 ind./m3on average of 34.94 ind./m3, and the average was the highest in spring (60.92 ind./m3), followed by winter (43.93 ind./m3), summer (22.44 ind./m3), and autumn (12.47 ind./m3). In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the annual copepods density was high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waters off Leizhou Peninsula, higher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an in the western, and the lowest density in the southwestern sea.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each region. At last,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opepod abundance had no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autumn, winter, and spring,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alinity in summer,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hlorophyllin winter.

      planktonic copepods; species composition; seasonal variation; Leizhou Peninsula; Qiongzhou Strait

      * 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 201505027號。彭宇航, 碩士研究生, E-mail: 1203143942@qq.com

      張才學, E-mail: gdzhangcx@126.com

      2021-09-30,

      2021-10-26

      Q178.1; Q958.8; X171

      10.11693/hyhz20210900227

      猜你喜歡
      雷州半島橈足類水蚤
      雷州半島崩崗區(qū)不同植被重建模式下林下植物多樣性分析
      桉樹科技(2022年2期)2022-07-11 09:32:40
      水蚤心率觀測的實驗條件探究
      生物學通報(2021年9期)2021-07-01 03:24:44
      北方水庫水季節(jié)性浮游生物抑制方法與實踐
      遼寧化工(2021年5期)2021-06-03 05:15:50
      指向生命觀念培養(yǎng)的初中生物探究性實驗設計
      ——以“不同咖啡因飲料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為例
      中學生物學(2021年2期)2021-04-30 12:04:06
      清代雷州半島糖貿易及其規(guī)范化——以新發(fā)現(xiàn)的雷州花橋碑刻為例
      廣州文博(2020年0期)2020-06-09 05:14:34
      白洋淀枝角類和橈足類初步調查
      雷州半島石狗文化旅游資源創(chuàng)新開發(fā)探析
      雷州半島水與火造就的中國遺世獨立
      海洋橈足類生態(tài)學研究進展
      河南科技(2015年21期)2015-03-26 21:21:21
      水蚤和水蚯蚓的培育
      桦川县| 江孜县| 霞浦县| 清苑县| 利津县| 贡山| 山西省| 荆门市| 长汀县| 汉阴县| 京山县| 来凤县| 阿坝县| 高清| 时尚| 林口县| 获嘉县| 鄄城县| 滨海县| 大新县| 上杭县| 金昌市| 屏东市| 湘西| 灵石县| 牙克石市| 淮北市| 无为县| 甘南县| 行唐县| 蓝山县| 吉林省| 柳河县| 大同市| 平泉县| 南木林县| 镇远县| 平顶山市| 行唐县| 翼城县| 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