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朋哥哥
說起腰鼓,你可能首先會想到陜北地區(qū)的腰鼓表演:一群頭扎白羊肚手巾、身系紅腰帶的腰鼓手排成陣,每個人腰間綁著一面兩頭都可以敲擊的小鼓,他們一邊有節(jié)奏地奮力擊鼓,一邊伴隨著鼓點起舞吶喊。這樣氣勢磅礴的場面看上去十分震撼。其實,腰鼓在歷史上并不是這個樣子的。那深受隋唐時期人們喜愛的腰鼓是什么樣的呢?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又是怎樣進行演奏的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腰鼓的故事。
作為打擊樂器的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大概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鼓的種類就已經達到了30多種。自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以后,越來越多的西域樂器傳至中原,腰鼓就是其中之一。經歷了魏晉時期的發(fā)展之后,腰鼓在隋唐時期達到了鼎盛。那時的樂舞很多來自西域,如疏勒伎、龜茲伎、高昌伎等樂舞中都用到了腰鼓。到了宋代,腰鼓依然是伎樂使用的主要樂器之一,只是在演奏習慣上和隋唐時期有著較大的差別。大約到了明代以后,腰鼓的外形才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慢慢接近于今天的腰鼓形象。
那古代的腰鼓到底長什么樣呢?古人是這樣形容的:“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而纖腹?!睆牟牧仙峡?,古代腰鼓既有陶土的,也有木頭的;從造型上看,兩頭粗中間細是腰鼓的經典式樣。
在故宮博物院里珍藏著一件珍貴的文物——魯山窯花瓷腰鼓。這件制作于唐代的腰鼓是兩頭粗中間細的式樣,在鼓身上還有凸起來的弦紋。它的整個身體都是黑色的,表面非常平整,最特別的是在黑色釉面上還點綴著幾十塊藍白色的斑塊,就像是被特意裝飾過的黑色絲緞,看上去很是高雅。如果你仔細觀察這件腰鼓,就會發(fā)現它的兩端并沒有留下用來繃鼓面的圓孔,那鼓面又是怎么安裝的呢?其實方法很簡單:給腰鼓兩端的鼓腔罩上面積更大的鼓面,鼓面的四周鉆出小孔,用皮條把兩端鼓面上的一圈小孔交錯著穿系起來,結緊固定后就可以使用了。
那古代的腰鼓又是放在哪里演奏的呢?在魏晉時期,腰鼓多是被放置在長案上演奏的。唐代的時候,因為樂伎大多席地而坐,所以腰鼓是放置在樂伎身前的架子上或是直接放在腿上演奏的,當然也有直接掛在胸前敲擊的。到了宋代,人們則習慣把腰鼓掛在身前用雙手拍擊。我們在敦煌的壁畫中可以看到很多演奏腰鼓的場景,它的演奏方式主要有這樣三種:一是兩頭用杖擊打;二是兩頭用手拍打;三是一頭用木杖敲擊,一頭用手拍擊。
這件珍藏于故宮博物院內的花瓷腰鼓到底產自哪里?這個問題一度困惑著人們。幸而唐代文人南卓對當時的音樂藝術有著很深入的研究,他著的《羯鼓錄》中有關于腰鼓“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的記載,正是這條信息給尋找花瓷腰鼓產地的研究人員提供了線索。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派出了工作組前往河南魯山縣進行調查,果然在段店的唐代遺址中發(fā)現了腰鼓殘片,而且殘片上也有與文物類似的黑釉藍斑。其實,在唐代,由于樂舞的興盛以及腰鼓在樂隊中的重要作用,人們對腰鼓的要求很高,需求也很廣泛,研究人員在除段店之外的其他窯口也發(fā)現了類似的花瓷腰鼓殘片,可見當時腰鼓的燒造非常普遍。
隋唐時期頻繁的對外文化交流,讓很多中國的樂舞形式傳播到了鄰邦。時至今日,在日本的不少博物館里依然能找到仿照唐代腰鼓形象燒制的腰鼓。
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不僅可以跨越國家和民族,而且能夠跨越時空,讓我們聽到歷史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