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敏
(宜興 214221)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句詩中所說的便是宜興紫砂壺。宜興紫砂壺盛名已久,它最初只是泡茶的器具,從北宋發(fā)展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它與人們的社會生活相互交融,在各類實踐活動、文化活動中汲取茶文化的精髓,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同時又與時俱進,吸收現代工藝美術形式,展現現代美學,最終成為獨一無二的工藝品形式,形成了獨特的紫砂文化。如今,它不僅是用來泡茶的器皿,更是文化的載體,是創(chuàng)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表達,每一把壺都能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的心境,它煥發(fā)著生命的情感和力量,讓人動容。欣賞一把紫砂壺,如同欣賞一個人,如同與人交流,讓觀者透過時光感受到紫砂壺身上所積淀的幾百年的文化,讓人穿過時空與制作者產生精神的交流和共鳴。
常言道:世間萬象,人生百態(tài)。紫砂壺也有它的小世界,“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紫砂壺也是千變萬化的,每把紫砂壺都有著屬于它的“象”。觀壺如觀人,每把紫砂壺都有著不同的外形和氣質,有的敦厚,有的清秀,有的嫵媚,有的瀟灑,能滿足不同人的審美情感。人的美通過五官搭配,通過四肢形體來展現,同理,紫砂壺通過造型結構來展現它的美,那么造型結構又通過什么來展現呢?通過線條勾勒,通過流、把、嘴等各部位的合諧搭配,通過泥料的質地等等。一把好壺必定具有線條的優(yōu)美,流、把、嘴等各部位搭配合諧、泥色優(yōu)雅等特點。紫砂壺“菩提”(見圖1)是一把圓器作品,此壺整體由流暢柔和的曲線勾勒而成,曲線優(yōu)雅大方、自然爾雅,身筒飽滿圓融、具有張力,整個身筒呈碗型,雖扁卻端莊挺拔,底托撐起壺身,拔高身筒,提升了作品的底部空間,中和了壺身的飽滿敦厚,底足十分沉穩(wěn)有力;壺流如同鳥喙,流線自然,出水順暢有力,壺流與壺身暗接,銜接飽滿;壺把上承,自然揚起一靈動的小飛,如同飛起的羽翼,飄逸優(yōu)雅,昂揚有力的壺嘴和靈巧悠揚的壺把相輔相成,共同提攜了整壺的氣質,中和壺身的飽滿,使得作品表現出輕靈高雅的氣質;壺蓋為截蓋形式,與壺口嚴絲合縫、通轉流暢;壺鈕造型與壺把一致,如同揚起的羽翼,相互呼應,給人以形式美和韻律美。流、把、鈕的形式讓人聯想起佛祖身邊的大鵬鳥,給人以宏偉高雅的感覺,氣勢十足。身筒上部為蓮花花瓣造型,以筋紋劃分壺身,但沒有貫穿整壺,只是依稀刻出花瓣的形狀,花邊給人以優(yōu)雅吉祥之感,美麗的花瓣承托出優(yōu)雅的壺鈕,有畫龍點睛之感。作品選用優(yōu)質原礦紫泥制成,醇厚的泥色與高雅的造型相呼應,給人以莊重圣潔之感,意蘊悠長。
圖1 菩提壺
生而為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就會面對不同的煩惱,每個人都追求幸福快樂,可不得不承認,煩惱是我們不可避免的。而菩提意味著覺悟和智慧,進入菩提的境界也就能明心見性,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快樂?!盁馈焙汀捌刑帷痹臼且粚ハ嗝艿母拍睿盁馈痹谠~典中的解釋是令人不順心、不暢快的人和事,在佛法中煩惱指的是迷惑不覺,包括貪、嗔、癡等,會引發(fā)種種苦;“菩提”指的是覺悟和智慧,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狀態(tài),是一種修行人都希望達到的狀態(tài)。這樣看來,有煩惱就不會有菩提,而成就了菩提就等于滅除了煩惱,兩者是對立、相反的。但是,經典上卻又明明白白地寫著“煩惱即菩提”,這是什么意思呢?在這世間,我們每一天都生活在種種煩惱之中,被種種的貪婪、愚蠢、嗔恨、妄想、執(zhí)著所包圍,因為一點小事而感到痛苦,為一己私利不斷追求……這種種的無明煩惱暫時遮蔽住了我們的自性,只要一念覺悟,智慧就會顯現,便生菩提;一念迷惑,智慧就被遮蔽,便生煩惱。煩惱與菩提本為一體,是一不二,相輔相成,所以菩提要在煩惱中修,“煩惱即菩提”也就因此而來。紫砂壺“菩提”以清新簡約的蓮花造型給人以平靜之感,蓮花是佛教之花,意味著明心見性,意味著純潔,同時其造型也表現出圓轉、通轉的意義,意味著人要學會轉念,無論在什么樣的境遇中都要堅持正心、正念,當內心平靜明朗之時,智慧自然而生,如此才能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fā)展。煩惱不可避免,但人的智慧無限,紫砂壺“菩提”意在給人以信心,讓人摒棄戾氣,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煩惱,在煩惱中磨練自己、修養(yǎng)身心,獲得明心見性的智慧。
宜興紫砂壺質樸古雅,表現了中國人所追求的“樸素美”,它符合中國人的審美需求,同時,文人雅士的參與又為它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價值,這使得它又滿足了中國人的文化情感需求,可以說,它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因此,正如作家林語堂說“中國人只要有一把茶壺,走到哪里都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