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蘭州雙塔看明代的蘭州

      2022-03-27 01:41:26計震海
      關(guān)鍵詞:寺塔白塔寺白塔

      計震海

      蘭州,又稱“金城”,地處中國西北,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璀璨的明珠。蘭州之名源于隋朝,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取皋蘭山之名。蘭州作為黃河上游的文化名城,有著極為豐富的古代遺存。自史前開始,文化逐漸繁盛,從馬家窯文化到齊家文化,連綿不斷,生生不息。西漢張騫通西域,蘭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明清之際,對蘭州的開發(fā)與管理,為蘭州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目前,在蘭州還有許多古建筑都是明代所建。這些古代文化遺存,是蘭州文明的見證,也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蘭州雙塔

      蘭州有兩處非常重要的古代建筑,一處是白衣寺塔,一處是蘭州白塔。這兩座古代建筑,不僅造型獨特,而且文化內(nèi)涵豐富,不僅是蘭州的象征,也是蘭州文化的代表。通過對這兩處建筑的研究,我們可以管窺明代蘭州的歷史文化。

      1.白衣寺塔。又稱“多子塔”,因建于舊蘭州城東南角白衣寺(現(xiàn)蘭州市博物館)院內(nèi)而得名。(圖1)

      圖1 白衣寺塔

      白衣寺塔,為八角十三層實心磚塔,由塔基、須彌座、覆缽式塔身、樓閣式塔身、塔剎5部分組成,總高25.7米。

      塔基,由基臺和基座組成?;_,呈折角正方形,邊長7米,高2.8米,青磚砌筑,臺基外沿鋪條石。塔基之上為束腰須彌座,平面呈折角正方形,分為上、中、下三層。其中,中層束腰部分雕飾最為豐富,由28塊磚雕組成,上面鐫刻佛教故事,道教圖案,牡丹、祥云、柏樹、君子蘭、芙蓉、菩提樹、翠竹等圖案。(圖2)塔身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覆缽式塔身,坐于須彌座上,覆缽高6米,頂部直徑5.1米,肩部直徑5.9米,底部直徑5.6米。南向有拱券式佛龕,龕內(nèi)原置燃燈、釋迦牟尼、彌勒三尊佛像,已無存。龕門外,兩側(cè)磚雕檐柱上刻正楷陽文對聯(lián):“玉柱玲瓏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圖”,橫批為“聳瞻震旦”,落款為“太華道人崇禎辛未孟夏之吉”?!疤A道人”為明肅王朱識鋐的道號,故這副對聯(lián)可能是明肅王朱識鋐所書。覆缽塔身之上,建一座樓閣式塔身,平面八角形,共12級,高18.5米,樓閣層層疊澀飛檐,每面都開一龕,龕內(nèi)塑有泥塑佛像,總計96尊。塔身各層檐角,均掛一個風鐸,共96個風鐸。頂部塔剎,通高1米,底部剎基由藍色釉陶仰蓮組成,其上坐金黃色釉陶混圓,混圓上坐綠色釉陶相輪,剎身之上為葫蘆形寶瓶,整個塔剎組件由木剎桿貫穿,插入頂層塔身內(nèi)。

      圖2 白衣寺塔底座裝飾圖案

      這座塔,既有藏傳佛教的莊嚴,又有漢化佛教的精致,還融合了道家文化的身影,是明朝三教合一的代表性建筑。

      2.蘭州白塔。位于蘭州城區(qū)黃河北岸的白塔山白塔寺內(nèi)。白塔寺,舊稱白塔禪院,是以白塔為中心進行構(gòu)建的宗教文化建筑。囿于篇章,本文只將白塔作為主要論述的對象。

      蘭州白塔,為平面八角形七級實心磚塔,由塔基、須彌座、覆缽式塔身、樓閣式塔身、琉璃塔剎5部分組成,總高17米。(圖3)

      圖3 蘭州白塔

      塔基,由基臺和基座組成?;鶠榉叫危辖ǜ叽蟮捻殢涀?,須彌座上砌筑覆缽式塔身,再上置八角形樓閣式塔身,塔內(nèi)實心,各面砌有佛龕,龕內(nèi)置佛像。每層塔檐角有青磚雕刻的小龍頭,下系風鐸。塔身通體飾白色。頂部置綠陶釉寶頂。塔上的磚雕,將藏傳佛教“吉祥八寶”紋與中原的神獸福紋集于一體,具有明顯的時代和地域特色。(圖4)

      圖4 蘭州白塔底座裝飾圖案

      二、雙塔特點

      從以上對兩座蘭州明代古塔的概述,我們基本上可以概括出它們的幾個特點。

      1.建筑特色。蘭州白衣寺塔和蘭州白塔的建筑特征,具有一些共性:其一,兩座寺塔均是實心的磚塔;其二,兩座寺塔均由方形塔基、須彌座、覆缽式塔身、樓閣式塔身及琉璃塔剎五部分組成;其三,兩座寺塔的磚雕工藝非常精湛,磚雕紋樣以中國傳統(tǒng)瑞獸花鳥、吉祥符號及宗教文化為主體;其四,兩座寺塔的形制,均為藏式覆缽塔與漢式密檐式樓閣塔相結(jié)合。有學者曾對白衣寺塔作如下評價:“從整體結(jié)構(gòu)來看,白衣寺塔為密檐塔和喇嘛塔的結(jié)合體,它既有喇嘛教建筑莊嚴巍峨宏偉壯觀的特色,又具有漢式密檐塔飛檐凌空、麗閣斗畫的藝術(shù)韻味。”[1]這一評價,同樣也適用于蘭州白塔。

      2.修建年代。根據(jù)《補修白衣寺塔記》中的記載,白衣寺始建于明代初年,為明肅王所建,后曾經(jīng)多次修繕。對其修建的年代,學者多持“明崇禎五年(1632年)修建”這一觀點。塔剎與頂層的鏍絲蓮嵌白玉送子觀音簪上,所鐫銘文“崇禎五年八月初十日肅王妃熊氏施伴讀姚進兼裝”,為這一觀點提供了佐證。也有學者以塔中出土的《祈福赦罪解厄消災(zāi)保命經(jīng)》立論,根據(jù)佛經(jīng)末端墨書題記“明第六代孫淳化王發(fā)心命工梨造”,以及史料上關(guān)于“淳化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襲封,萬歷十一年(1583年)薨”的記載,認為這一座寺塔修建于1556年至1583年期間[2]。筆者贊同這一觀點,這些不同時代的文物之所以共存一塔,極有可能是在建造或修繕的不同時期分別放入其中的。

      現(xiàn)存白塔寺白塔的修建時間,是具有明確紀年的?!吨匦薨姿掠洝酚涊d:“吾蘭之河山北,原有白塔古剎遺址。正統(tǒng)戊辰間,太監(jiān)劉(永誠)公來鎮(zhèn)于此。暇覽其山,乃形勢之地,于是起梵宮,建僧居,永為金城之勝境?!盵3]據(jù)此記載,白塔寺在明正統(tǒng)戊辰年(1448年)之前為“古剎遺址”,后由宦官將領(lǐng)劉永誠重修。今人[4-5]多推測該塔創(chuàng)建于元代,但相關(guān)著述缺乏史料依據(jù)。

      3.宗教與文化融合。兩座明代寺塔的塔身,采用喇嘛教藏式覆缽塔與漢式樓閣塔相結(jié)合的方式,頂部為葫蘆形寶頂,在磚塔的裝飾上,既有“福壽文化”與“道教文化”的紋樣,也有藏傳的“吉祥八寶”。這些特征,不僅集合了道教、佛教、喇嘛教三種宗教信仰,也兼顧了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既表現(xiàn)了宗教的相互融合,也表現(xiàn)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影響與融合,它是多種宗教、多種文化相互融合、共存發(fā)展的實物證據(jù)。

      4.統(tǒng)一王朝下的政府行為。白衣寺塔始建于蘭州白衣寺,為明肅王所修建。根據(jù)塔身上明肅王朱識鋐所書“玉柱玲瓏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圖”,可知明肅王修建此塔,是為了祈求得到神佛的庇護,以?;蕶?quán)永固。1987年,對白衣寺塔進行修繕時,發(fā)現(xiàn)了70余件明代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均為明肅王府的供養(yǎng)之物。白塔寺位于白塔山上,瀕臨黃河北岸,山下有金城、玉迭二關(guān),形勢險要,為古代軍事要沖。明初宦官將領(lǐng)劉永誠坐鎮(zhèn)蘭州時,對白塔寺進行重建。據(jù)此,筆者以為,兩處明代古塔都是以政府或者封建王朝中的貴族階層為主導修建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種國家或政府行為。

      三、明代的蘭州

      蘭州,古稱“金城”。這一稱謂,在白衣寺塔塔身上明肅王朱識鋐所書對聯(lián)及《重修白塔寺記》中均有所體現(xiàn)。據(jù)《重修皋蘭縣志》記載,蘭州始建于西魏。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代指揮同知王得對蘭州城池進行擴建。據(jù)《蘭州府志》載,此次擴建后,蘭州“東西長一里二百八十步,南北長一里八十二步,周六里二百步,高三丈五尺,闊二丈六尺,東西南池深三丈,北以黃河為池,有城門四座,東曰承恩,南曰承文,西曰永寧,北曰廣源。上面各建有城樓”。

      蘭州地處戰(zhàn)略要地,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其主要功能在于溝通與邊防。對此,有學者指出:蘭州“明朝以前大體基于兩大功能:一是西北邊郡要塞,一是內(nèi)地通往河西乃至西域的交通孔道,發(fā)揮著‘承東啟西,連南濟北’的橋梁作用”[6]。

      對于蘭州發(fā)展最為重要的事件,當數(shù)“肅藩移蘭”。為了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明太祖朱元璋在東北至西北的邊境上,選擇險要地帶分封出燕、遼、寧、谷、代、晉、慶、秦、肅9個藩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肅王朱楧到甘州府(今甘肅張掖市)就藩。建文元年(1399年),肅王府遷藩至蘭縣(蘭州)。一直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肅王一脈在蘭州生活了240余年。明肅王置藩蘭州,不僅是蘭州在政治上提升的關(guān)鍵一步,也為蘭州的商業(yè)、城建、文化等方面都帶來了重要的促進作用[6]。為了加強西北軍事統(tǒng)治,制約藩王軍權(quán),除蘭州衛(wèi)外,肅藩移蘭時帶來的甘州右護衛(wèi)、甘州中護衛(wèi)及甘州群牧千戶所這些軍事力量歸屬中央統(tǒng)一指揮,這一軍事責任便落在了朝廷大員的身上,白塔寺的復建者劉永誠擔任的便是這樣的角色。據(jù)史料記載,劉永誠(1391—1472年),為人忠謹,擅長騎射,屢次扈從明成祖北征,皆任偏將。正統(tǒng)年間,他奉命監(jiān)鎮(zhèn)甘涼,戰(zhàn)功卓著。

      通過對這兩座明代建筑的管窺,我們看到明代的蘭州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都有長足發(fā)展,而在兩座寺塔上表現(xiàn)最為明顯的還是文化與宗教上的繁榮與融合。蘭州位于絲路要道,與羌藏相連,與維蒙相接,于是便成為文化、宗教、思想交融的前沿陣地。兩座寺塔在建筑特色上,均是藏式覆缽塔與漢式密檐塔(閣樓塔)相結(jié)合,裝飾上也不乏道教符號、民俗文化的特征。兩座明代的佛塔,是多種宗教思想、多元文化交流的融合體,這種宗教建筑奇觀也是蘭州這種邊城所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當然,多種宗教因素出現(xiàn)在明代兩座寺塔之上,不僅反映出宗教上的多元與統(tǒng)一,也折射出了明代蘭州的獨特的文化景象與文化模式,即宗教信仰、文化、族群的多元共存與融合發(fā)展。由此也可以看出,明代的蘭州,面對族群、信仰、文化的差異始終都保持著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這應(yīng)該是明代蘭州這種邊城的文化特色。這一點,不僅表現(xiàn)在寺塔上的祥瑞圖案與建筑本身,也體現(xiàn)在后續(xù)建筑群的形成中。如白塔山建筑群,就是以白塔寺為中心,在后期不斷擴建、延續(xù)、發(fā)展所形成的一處著名的融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信仰為一體的建筑群。由此可知,明代的蘭州,是多種宗教并存、多種文化共存、王權(quán)與世俗共同經(jīng)營的開放的蘭州。

      在對蘭州這兩座明代建筑的初步探討中,我們可以管窺到明代蘭州政治、經(jīng)濟、軍事、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初步分析,可以證實蘭州的發(fā)展在明代有幾個強大的支撐。首先是肅藩遷蘭,在政治上得到了認可,原來名不見經(jīng)傳的蘭縣,成為藩王屬地,政治地位大大提升。其次,蘭州作為軍事重鎮(zhèn),肅藩衛(wèi)隊合并于蘭州衛(wèi),使得蘭州成為西北地區(qū)實力雄厚的軍事要塞。最后,政治地位、軍事地位的提升,使蘭州成為聯(lián)結(jié)羌藏、溝通中西的要地,在文化上也形成了百花齊放、海納百川的邊城氣象,這些都為蘭州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軍事、文化基礎(chǔ)。

      歷史的發(fā)展總是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明代的肅藩遷蘭,對于蘭州而言是一個難得的機遇,蘭州因此才實現(xiàn)了從蘭縣到蘭州的蝶變。當然,這也與明代蘭州所特有的開放、共存文化是分不開的。作為絲綢之路上的軍事重鎮(zhèn)、經(jīng)濟紐帶,蘭州在抓住歷史機遇的同時,更要以開放的姿態(tài)、包容的文化促進當今城市的發(fā)展與繁榮。

      猜你喜歡
      寺塔白塔寺白塔
      豐州白塔
      白塔上的白鴿(外二章)
      散文詩(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04
      夢里東方——CoCo都可白塔西路店
      品讀源影寺塔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46
      北寺塔見證蘇州發(fā)展七十載
      蘇州雜志(2020年1期)2020-03-16 07:34:58
      白塔寺片區(qū)地圖
      世界建筑(2019年7期)2019-08-07 07:57:52
      游法門寺
      白塔寺街區(qū)更新: 二十年的美好“糾結(jié)”
      世界建筑(2019年7期)2019-02-15 00:08:00
      白塔寺胡同大雜院改造
      慶州白塔與慶陵、慶州城初探
      商河县| 新野县| 山西省| 万宁市| 东安县| 江都市| 马尔康县| 望城县| 南溪县| 加查县| 新邵县| 涞源县| 怀远县| 庆云县| 齐河县| 安岳县| 三原县| 铜山县| 时尚| 济宁市| 石狮市| 黎城县| 伊金霍洛旗| 天峨县| 通江县| 淳安县| 中山市| 三明市| 莆田市| 竹溪县| 柞水县| 萝北县| 安多县| 新兴县| 桂林市| 松溪县| 东光县| 扎鲁特旗| 东平县| 祥云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