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
指導小學階段的學生臨帖,教師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入眼、入腦、入手、入格四個階段。
入眼。入眼不是簡單地看,而是細致觀察。學生在臨帖之前,教師要指導他們觀察字形結構、用筆方法、線條特點、筆畫位置和筆畫間的關系,以及筆畫的輕重、提按、呼應等。觀察清楚之后,就可以臨摹了。“臨”是將帖本置于案頭,照著書寫;“摹”是把透明的紙覆蓋在范本上,一筆一畫地印著寫。例如在教學生臨寫“流”字時,教師先讓學生摹帖。剛開始摹時,學生比較容易發(fā)現“流”字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但不容易關注到左邊三個點的位置關系,教師可以在三點水處畫上紅色輔助線,利用課堂互動工具讓學生擺一擺三個點的位置,學生就會發(fā)現這三個點不是筆直地連在一起,而是左弧形態(tài)。經過指導,學生臨寫時不僅能做到左窄右寬,還能發(fā)現三點水中的第二點、第三點是相互呼應、筆斷意連的。這樣由易到難,一步步摹帖、臨帖,“流”字的帖本形態(tài)就印入學生眼中了。
入腦。臨帖,僅僅入眼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入腦,也就是讓所臨之字的形、意及書寫要領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烙印。如書寫“書為心畫”中的“為”字時要做到四個點畫間距均勻,三個橫畫向右上傾斜,最后一筆的折鉤粗重,但學生臨帖,尤其是背臨(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時,有的橫畫沒有向右斜,有的向右斜了,但整個字重心不穩(wěn),還有的沒有表現出橫細豎粗的筆法特點。出現這些問題,究其原因是學生對這個字的記憶沒有入腦,或者說入腦不深。這時,教師就要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如,借助多媒體將重點筆畫標紅,引導學生發(fā)現三個橫畫都向右傾斜了,但字看上去還穩(wěn)穩(wěn)當當,是橫折鉤中的折鉤起了作用,即斜中求正。當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時,整個字的筆法特點就刻入其腦海中了。
入手。我們可以通過局臨和通臨來解決入手的問題。
“局臨”,顧名思義就是局部臨寫。局臨可以臨一個筆畫,也可以臨幾個有代表性的字。在教學集字臨摹“有容乃大”時,教師引導學生整體觀察,發(fā)現四個字都有“撇”,從而意識到寫好撇對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至關重要。如何臨習撇?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四個字中的撇,發(fā)現它們有的是直撇,有的是豎撇,有的是短撇,還有的是細撇;接著指導他們反復練寫這四種不同形態(tài)的撇;然后指導學生局臨四個字中最難寫的“乃”,這個字上縮下伸的特點學生很難發(fā)現,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在“乃”字上標出兩個框,輔助學生觀察,教師尤其要對“乃”字長撇起筆的位置進行指導,如設計兩個點位,讓學生自己去選擇起筆點。
通臨指從第一個字開始,把整幅作品臨摹下來。通臨的關鍵在于整體觀,如:“有容乃大”這幅作品包含正文、落款和印章三個部分;書寫橫幅作品時要按從右到左的順序;寫“有”字時,起筆要靠右,給落款留下位置;四個字的大小要合適,間距要均勻。通臨之前,學生只有對這些基本要領爛熟于心,書寫時才能胸有成竹。
入格?!叭敫瘛本褪侵鸩叫纬勺约旱娘L格。實現入格的路徑是意臨和創(chuàng)臨。所謂“意臨”,指臨摹書法作品時不求酷似,而專注于其所表現的精神,以求古人筆意。所謂“創(chuàng)臨”,指臨摹書法作品時能吸取古人之長,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對于小學生而言,這兩方面都有較大的難度,本文不具體闡釋。
(作者單位:武漢市洪山區(qū)武珞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