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柴燒過程中,匣缽是什么?有什么用?
答:匣缽是用高溫黏土制作的容器,用來裝素坯。匣缽在古法制瓷過程中的主要作用:1.在柴窯燒制過程中避免陶瓷釉燒制品與火焰直接接觸,以防柴窯木柴燃燒過程中產(chǎn)生的灰燼使產(chǎn)品釉色發(fā)烏和釉面落渣,造成火刺(釉面呈粗糙的黃褐色)、灰渣等現(xiàn)象。2.匣缽是一種耐火容器,使用匣缽燒制瓷器,不僅可提高裝燒量、制品不致黏結(jié)、提高成品率,而且匣缽還具有一定的導熱性和熱穩(wěn)定性,可保證陶瓷質(zhì)量。
問題二:柴燒選用的是什么柴?有什么要求嗎?
答:燒制柴窯要用硬雜木,燃燒值要高。汝窯對燃料要求更高,從汝窯遺址出土的未完全燃燒的炭塊來看,是栗木。試驗證明,栗木能提高瓷器的能量,瓷器功能更強。
問題三:為什么在封窯門以后,在點火之前要祭拜?
答:封窯門以后,在點火之前要舉行祭拜儀式。燒柴窯難度很高,柴燒汝窯更難,因此有“燒天青難,難于上青天”“要想窮,燒天青”“十窯九不成”的說法。窯工們認為,燒制汝窯太難,除非有神的幫助,所以點火前舉行儀式,祈求神助。實際上,很多神秘的、有難度的行業(yè),如燒窯、挖煤窯、建設開工都有祭拜儀式,是一種美好的愿望。除此之外,我們舉行儀式,是為了敬告各位窯工要懷著敬畏之心,完成神圣的工作。
問題四:燒制過程中,溫度升到300℃、900℃、1200℃窯用多長時間?
答:溫度升到300℃大概需2個小時,900℃大概需5個小時,1200℃大概需20個小時。
問題五:燒制過程中,火焰是如何變化的?根據(jù)火焰的變化可以判斷什么?
答:火焰從長20厘米左右到25厘米,顏色隨著窯內(nèi)溫度而變化。從暗紅色到紅色、橘紅色,再到白色?;鹧娴那鍧嵍劝l(fā)生變化,之前火焰干凈,之后火焰渾濁。根據(jù)火焰的長度、顏色、潔凈度觀察窯爐內(nèi)溫度、氣氛壓力。
問題六:燒制過程中,多久添一次柴?多少人一起添柴?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難度在哪兒?
答:柴燒升溫全靠人為控制,需達到1200℃以上才會有天然釉色,因此燒制期間,需3—4人在場不眠不休輪班投柴,且5—10分鐘添一次柴,以確保溫度平衡。據(jù)傳說記載:“為了燒出官瓷天青釉色,工匠們不惜工本,選瑪瑙石入釉,才使汝瓷呈現(xiàn)出汁如堆脂、面若美玉、瑩潤純凈、素雅高貴的皇家之氣?!辈煌瑫r期添柴的頻度是不同的。根據(jù)燒成曲線,調(diào)整添柴的頻度。燒柴采用的是開放式添柴方法,即打開爐門的時候,要散失大量的熱量,使窯內(nèi)溫度急速下降,而升溫很慢,反反復復,是窯工覺得最難的事情。
問題七:燒制過程中的火照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答:火照是燒瓷人用來判斷窯內(nèi)溫度以及產(chǎn)品釉成色變化的樣本?;鹫帐呛彤a(chǎn)品一起放在窯內(nèi),到關(guān)鍵時刻取出來,用以觀察窯爐內(nèi)的溫度和空氣氣氛。
問題八:多久取一次火照?根據(jù)火照顏色變化是為了判斷什么?
答:根據(jù)需要,在關(guān)鍵的時期,比如釉面初融、弱還原轉(zhuǎn)強還原,釉面接近全部融化時取火照。
問題九:止火標準是什么 ?
答:止火標準是:根據(jù)火照反映的信息,參考溫度顯示器的溫度,火照釉面變得光滑細膩,有玉石感。
問題十:天青色變化原理是什么?什么時候變成天青色?
答:取出的最后一個火照依然是豆青色,窯爐內(nèi)的產(chǎn)品只有在慢慢冷卻后二次窯變才變成天青色。礦石中鐵在還原氣氛下,被奪取氧原子,從三價鐵逐漸變成二價鐵,釉色從青黃色變成綠色,?;鸷?,溫度下降,從豆綠色向天青色轉(zhuǎn)化,至500℃后,顏色穩(wěn)定,呈現(xiàn)天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