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浩
摘? ?要:2003年,一場非典型傳染性病毒肺炎在我國的多個省份集中爆發(fā),許多省市深受影響,包括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qū),這是一次對全國各級地方政府在應對突發(fā)重大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嚴峻考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出現,讓疫情最初的爆發(fā)地點武漢市、湖北省政府以及全國各級地方政府再次接受了嚴峻的考驗,也帶來了深刻教訓與反思?,F如今,危機的發(fā)生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意外,或許會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常態(tài)。因此,重視公共危機的管理可以理解為地方政府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中所面臨的一種常態(tài)化管理。雖然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有了非常大的進展,但是疫情這次在全國范圍內的傳播暴露出了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法律制度不完善、危機意識缺乏、預警機制不健全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應該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以提高地方政府在危機中應對的能力。
關鍵詞:新冠肺炎;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C936?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8-0137-03
引言
2020年初,在湖北省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周圍發(fā)現了一種感染性極強新型冠狀病毒,短短幾個星期這種病毒就在全國四散開來,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并危害著公眾的生命安全。這是一場波及范圍廣并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典型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面對這次來勢兇猛的疫情,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迅速作出統(tǒng)一部署,全國各地攜手共抗疫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盵1]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地方政府作為解決危機的領導者,在面對危機時的能力水平直接影響著危機的解決與否。因此,及時對地方政府在疫情中的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梳理,并且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對于今后地方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一、我國地方政府在危機中存在的問題
(一)危機管理意識的缺乏
眾所周知,政府在制定各項決策時需要大量全面的信息作為基礎,同時也必須讓人民群眾了解實際情況,這對于政府的管理以及維護社會穩(wěn)定至關重要[2]。而我國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普遍現象便是不重視信息傳播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內的各個部門之間有效的信息資源共享可以極大提高工作效率。新冠疫情爆發(fā)后,作為大量重要信息的掌握者,個別政府官員不承擔責任,而是選擇了封鎖重要信息以及虛報瞞報的方式,以致疫情在初期沒有得到及時控制,從而導致疫情迅速傳播,防控難度不斷升級,最終形成了全國范圍的爆發(fā)[3]。另一方面,社會輿論作用失調。盡管各級地方政府定期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并及時公開防疫的最新進展以及相關措施。但由于地方政府輕視了媒體輿論的重要作用,未能充分發(fā)揮媒體輿論的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防疫工作的效果,對社會秩序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公共危機意識的淡薄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進步的大好形勢下,許多官員和人民群眾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官員還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機將要發(fā)生,從而為日后的病毒迅速蔓延埋下了伏筆。因此,應當在平時工作生活中給政府官員和公民樹立起危機意識。大多數地方政府官員將公共危機管理簡單理解為危機的應對,往往對危機的應對比較重視而疏忽了早期的危機預警及后期的善后處置。在此之前,社會的普遍意識即為公共危機事件屬于不可能發(fā)生事件或發(fā)生幾率很低,沒有充分意識到公共危機管理是一個完整的環(huán)節(jié),從早期的預警、中期治理到后期的善后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極為重要。在疫情爆發(fā)初期,中央督導組赴武漢市了解具體情況,來到當地后在詢問相關部門領導疫情的具體情況時得到的回答含糊其辭、模棱兩可??梢姡鞑块T沒有各司其職,導致大家推諉扯皮,嚴重影響了防疫工作的效果。地方政府也未充分認識到社交媒體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民眾受教育程度不同,導致了不同的人對公共危機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fā)展相對較差的地區(qū),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兒童,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社會危機意識會更為淡薄。更為重要的是,盡管有些人事先就知道危機將會對個人和社會產生嚴重的影響,但他們仍然固執(zhí)己見,抱有僥幸心理,忽視了對危機的防范。在疫情防控中,在一些外來流動人口較多的老舊住宅區(qū)、出租屋房集中的部分地區(qū),仍有部分群眾抵觸政府采取封閉管理的措施等。隨著防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又發(fā)生了部分人群開始在公共場所不戴口罩、聚眾游玩等現象。這些現象是個別公民對社會大眾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不珍惜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的表現,同時也是地方政府監(jiān)管不嚴的表現。部分人群在疫情時期置身事外,仿佛抗擊疫情完全是政府的行為與自己無關,究其根本無論是地方政府和社會民眾的危機意識都很淡薄。
(三)危機預警機制不健全
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預警體系尚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成熟的預警體系還未完全建立起來,現有的預警體系在面對危機時,預警和預防能力相對較弱。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國地方政府預警機制存在的諸多問題:個別器械設備年份較長,并且未能及時檢修,使得地方政府很難監(jiān)測到真實有效的數據。由于缺乏專業(yè)的技術團隊和先進的技術設備,在制訂應急預案以及危機管理過程中效果大打折扣,難以對危機的未來發(fā)展情況做出合理判斷,從而導致應急預案重形式輕實際,這對于應急預案的制訂是極其不利的。而且,許多地方政府事先制訂的預警方案,未能充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不具備太多的可行性。而所謂的預警方案只是空中樓閣,所提出的為應對公共危機的解決方案也是徒勞的。
(四)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疫情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4]。在新冠疫情發(fā)生后,黨中央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領導下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并馬上派出專家組前往湖北省等疫情重災區(qū),配合當地疫情防控人員專門加強一線的防疫工作。然而,專家組只是臨時成立的工作小組,不是危機管理中的常設機構,并且在工作中還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在部門間進行工作的協調,浪費了寶貴的工作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效率。由于各部門間缺乏有效的配合,在疫情初期出現了地方政府管理相對混亂的局面。因為醫(yī)療物資的匱乏,個別省份在醫(yī)療物資途經本省時竟然出現了截留應急物資現象;而個別地區(qū)在未經上級部門許可的情況下,采取相對極端的封閉方式,造成嚴重的擁堵,致使救援物資不能及時送達。在防疫的第一線,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配合、各自為政的局面屢見不鮮,這是極其不利于防疫工作展開的。
(五)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
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相關法律法規(guī)是不可或缺的。在疫情爆發(fā)時我們所依據的是《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條例》。該條例是在針對“非典”帶來的危機治理所制定,該條例制定的時間較早并且相關細節(jié)規(guī)定也不是很明確。目前,我國還沒有就部門間在公共危機發(fā)生時如何相互配合工作的法律法規(guī)。憲法只是規(guī)定了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基本職能和作用,但對于不同的政府部門如何相互配合,則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法律依據,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共危機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提升我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對策
(一)加強信息公開
在危機爆發(fā)時,各種信息鋪天蓋地襲來,傳遞速度快且影響范圍大,任何錯誤的信息都可能引發(fā)社會恐慌。在此次危機管理過程中,地方政府對于信息的公開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在前期對疫情進行了隱瞞,二是對負面新聞不進行公開報道。這是一種典型的不尊重客觀事實、不尊重公民知情權的行為。在危機管理過程中,應該做到尊重客觀事實、正視公共危機,實事求是公布危機信息,積極主動進行正面宣傳,讓公眾第一時間了解疫情進展。這樣,既有助于引起上級政府對公共危機事件的重視,也有助于在初期就將疫情及時制止住。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廣播、網絡、電視、報紙等媒介,對媒體和輿論進行引導,盡最大可能地降低其負面影響。及時舉行新聞發(fā)布會是政府主動向外界公布消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特別是在公共危機發(fā)生期間,政府如果不能及時發(fā)布信息、通報具體情況,就極易在社會上滋生謠言[5]。事實上,也正是由于政府在新聞媒體上及時公布每天的最新情況,才避免了引起大范圍的社會性恐慌,使抗疫工作逐漸步入正軌,保證了公民可以有序生活。
(二)提升公共危機意識
長期以來,在公共危機教育方面,我國都只是流于形式,直到2003 年非典疫情爆發(fā)對整個社會造成了巨大沖擊,我們才意識到危機教育普及的重要性。雖然在經歷非典疫情后政府對公共危機意識有了初步認識,整個社會的公共衛(wèi)生危機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舊存在危機意識淡薄、危機思想意識不到位等問題。隨著近些年國內經濟高速發(fā)展,我國忽視了對政府公共衛(wèi)生危機意識的宣傳教育,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同時對危機發(fā)生的可能性和破壞性懷有僥幸心理。如果不能在平時樹立防范意識,在危機發(fā)生時就很可能會手足無措甚至臨時抱佛腳。因此,積極樹立公共危機防范意識和開展危機演練,無論是對地方政府官員還是普通民眾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教育途徑來普及相關知識是最為直接有效的,這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政府官員和公民的危機意識。要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機意識,首先要把地方政府對公共危機相關專業(yè)知識了解和危機意識培養(yǎng)作為日常培訓內容,并且還要充分了解當地實際情況,從根本上提高對危機的管理能力。地方政府還應當邀請專業(yè)的技術人才對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技術方面問題進行講解指導,組織當地政府官員參加會議、講座,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建議。在完善自身知識儲備后,借鑒國內外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先進經驗,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形成切實可行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并將其應用于實踐當中。
(三)完善公共危機預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jiān)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fā)揮支撐作用。[6]”在應對此次疫情考驗中,政府應做好完善公共危機事件的預警體系,在危機發(fā)生前、發(fā)生時、發(fā)生后根據不同階段建立高效可行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收集寶貴的信息數據,不斷完善預警體系。在整個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主要分為三部分,危機的預防、危機的治理和危機的善后,一個完整高效的危機預警體系可以極大地降低在危機中所造成的損失,預警體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在處理危機時所要花費的代價與成本,一個完整高效的預警體系是防止危機發(fā)生和降低損失的重要因素。
(四)設立專門的公共危機管理機構
許多西方發(fā)達國家都設有專門的公共危機管理機構,在危機發(fā)生時往往會產生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也應該設立專門的危機管理機構。機構的設置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并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機構可以設置一個的專門的領導小組,由多個部門共同牽頭,可以起到充分溝通和協調的作用,方便部門之間無障礙地溝通協作、進行深入的探討,以此來提升工作效率。此外,該管理機構還要廣泛吸納人才,從專業(yè)的角度,利用專業(yè)的知識和先進的技術設備,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確保在面對危機時可以做到臨危不亂,以減少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五)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我國目前處理公共衛(wèi)生危機時所依據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條例》詳細規(guī)定了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應對與管理工作。但是該條例宏觀指導有余、細節(jié)規(guī)范不足,加上預案的實操性和時效性沒有迭代升級[7],在制定應急預案時沒有充分考慮到社會、經濟、環(huán)境等方面的因素,導致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公共衛(wèi)生危機時,雖然有應急預案但是仍然會造成較大的損失。因此,應該在政府主導下,廣泛聽取社會各界人士的建議,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將相關法律法規(guī)細節(jié)落實到位。
結語
政府作為公民的領導者在面對危機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冠疫情在我國廣泛傳播,再次暴露出危機意識淡薄、公共危機預警體系不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等一系列問題。這也促使我們去研究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對策。疫情對社會產生了嚴重影響,危機帶來的不僅僅是困難與挑戰(zhàn),也是機遇。在危機中發(fā)現問題,然后加以解決,這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地方政府在面對公共危機時的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湯菊平.讓黨旗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EB/OL].求是網,(2020-02-13)[2020-03-24].http://www.qstheory.cn/11wx/2020-02/13/c-1125567405.htm
[2]? ?李書巧,王超.大數據時代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研究[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20,(79):57-61.
[3]? ?路艷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研究[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1,(1):207-208.
[4]? ?人民網.疫情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EB/OL].[2020-03-03].http://tj.people.com.cn/BIG5/n2/2020/0205/c375366-33765700.html
[5]? ?沈正賦.突發(fā)公共事件的危機管理、輿情應對和共情傳播[J].社會科學文摘,2020,(51):13-15.
[6]? ?習近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wèi)生應急管理體系[EB/OL].新華每日電訊,2020-02-15(1).
[7]? ?高靜,高獻波.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危機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困境及對策[J].經濟師,2021,(4):23-25.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