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子琦,黃 波,張師堯,王博冉
(1.合肥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合肥,230061;2.西安市涇渭中學,陜西西安,710200;3.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山西太原,030062)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是文秋芳根據外語教學理論和中國初中生外語學習現狀總結提煉出的本土化外語教學理論。[1]產出導向法理論源于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和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該教學理論包括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教學流程包括驅動環(huán)節(jié)、促成環(huán)節(jié)及評價環(huán)節(jié),強調恰當地發(fā)揮教師的中介作用。[2-4]2005—2010年,我國學者通過參加學術研討會及嘗試性試驗等方式,對POA理論框架進行初步探索和應用教學實踐,并初步確立產出導向法的原型和理論基礎。例如,文秋芳提出“輸出驅動假設”、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方案的初步設想及英語課程改革的建議。[5]方芳和夏蓓潔等一線教師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探究了“輸出驅動假設”的可能性,并提出英語專業(yè)寫作教學改革的問題和建議。[6]
2010—2015年,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和實施路徑已經基本形成。文秋芳重點闡述了產出導向法的理論體系,涉及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等方面。[1]然而,POA理論的具體教學步驟仍不夠完善,教學實踐不斷出現新的問題。近年來,我國學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完善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強調教師的中介作用有助于初中生吸收和內化語言目標。邱琳和孫曙光等人深入探討和優(yōu)化“產出導向法”教學流程中的各環(huán)節(jié),展示了“過程化”設計的基本思路并提出針對性建議。[7-8]雖然學者對各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步驟進行了設計和優(yōu)化,但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操作路徑不夠清晰。對此,本研究運用產出導向法探索初中生英語寫作語篇銜接能力的提升策略,將“學用一體”“輸入促成”和“師生合作評價”等教學方法融入初中英語寫作。本研究利用文獻檢索、課堂觀察和測試等方法探索初中英語寫作語篇銜接能力實踐發(fā)現,初中生在英語寫作語篇銜接方面存在缺乏系統(tǒng)寫作邏輯、學用分離以及缺少寫作積極性等問題,并以發(fā)現的問題為切入點,結合POA理論進行初中英語寫作語篇銜接的教案設計,為一線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新思路。
由于英語寫作課堂中的交際場景缺乏真實性,以及教師評價存在單一性和延時性等問題,初中生逐漸對英語寫作失去興趣和積極性。一方面,部分教師選擇的作文話題難度較高,且寫作題中的交際場合脫離初中生實際生活,導致初中生較難根據話題和場合進行構思,影響了英語寫作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未充分地、多元地評價初中生的英語寫作,導致初中生不知該如何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作文水平未得到有效提升,進而無法獲得成就感、激發(fā)寫作興趣,大大降低英文寫作的積極性。
在初中英語寫作中,初中生的語篇銜接意識較薄弱,難以形成系統(tǒng)的寫作思路,導致語言表達不夠精準且缺乏句子間的連貫性。英語是形合性語言,詞語和句子通過語言形態(tài)變化和語言形式表示結構關系和表達思想。[9]受漢語思維的影響,初中生在初中英語寫作時出現邏輯不夠清晰、語篇邏輯結構較為混亂、詞和句子表達錯誤的情況。分析原因可知:一些教師沒有根據學情選擇可理解的輸入性材料,未充分結合材料訓練初中生的語篇銜接意識,導致初中生的語言學知識相對匱乏;初中生對寫作構思知之甚少,直接對寫作提示詞或短語進行翻譯,忽略了對提示詞的分析、歸納和轉換性表達。
因教學時間有限,所以教師在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后,未能及時引導初中生內化和運用獲得的輸入知識、提升自身的產出能力,導致初中生出現“學用分離”等問題。例如,在結束上一單元的教學任務、開始下一單元的教學時,教師在多維度促成環(huán)節(jié)缺乏多元化產出練習,沒有以提高初中生的產出能力為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導致初中生不知如何將新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英語寫作中,使新獲得的知識轉換為“惰性知識”,出現“學”與“用”分離的情況。
筆者從語篇銜接與POA理論緊密結合的視角出發(fā),了解我國初中生英語寫作現狀,發(fā)現并解決語篇銜接教學中的現存問題。由此,筆者設計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初中生英語寫作語篇銜接存在什么問題;二是如何運用產出導向法進行強化英語寫作語篇銜接的教學設計;三是產出導向法在提升初中生語篇銜接能力方面仍然存在哪些問題。
研究對象來自合肥市和西安市各兩所學校,具體如下:合肥市A校八年級、C校九年級的四個自然班,西安市B校八年級、D校七年級的四個自然班,共368名初中生。研究對象均有至少4年的英語學習經驗,在參與問卷調查和訪談后參與為期6周的產出導向法教學實踐。
一是驅動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教師根據寫作主題、初中生興趣及語言能力,清晰地向初中生呈現驅動情境的場合、交際目的等信息;教師邀請初中生積極參與問答環(huán)節(jié),引導初中生發(fā)現輸出環(huán)節(jié)遇到的問題,為促成環(huán)節(jié)做充分準備。二是促成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教師給初中生講解產出任務的具體要求;教師指導初中生根據產出任務的要求選擇適合的目標短語或句型;初中生根據教師給出的框架結構完成作文。三是評價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教師邀請初中生根據表格進行寫作互評和自評,并及時給予修改建議。產出導向法的三個教學步驟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發(fā)現問題及客觀評價的能力,發(fā)揮“以評促學”的作用。
1.學情分析
以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My hometown and my country”的寫作部分為教學背景,針對初中生語言學知識較扎實的基本情況,筆者將語篇銜接融入產出導向法,按照驅動環(huán)節(jié)、促成環(huán)節(jié)和評價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步驟,引導初中生分析范文中的邏輯關系和框架結構,并將語篇銜接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英語寫作中,以提升語篇銜接能力和寫作積極性。
2.教學目標
筆者給“My hometown and my country”一課設置了如下教學目標:借助場景驅動理解本課產出任務和目標詞匯;通過多元化的任務深入理解范文內容;運用語言和結構促成環(huán)節(jié)豐富語言表達;分析文章邏輯關系和框架結構;從各環(huán)節(jié)獲得知識,并對家鄉(xiāng)產生濃濃的熱愛之情。
3.教學過程
第一,Pre-writing:輸出驅動,激發(fā)興趣。根據單元主題“My hometown and my country”確定的寫作話題和場景,筆者借助圖片帶領初中生回憶Tony的家鄉(xiāng),并邀請初中生向Tony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筆者通過“Where is your hometown?”“What’s your hometown famous for?”和“What is the weather like?”等一系列問題,引導初中生意識到寫作中將出現的問題,幫助初中生意識到語言知識點中的不足,明確產出場景的各要素以及產出要求,從而激發(fā)英語寫作的興趣和積極性。
在內容促成部分,筆者先根據范文內容設計關于主旨句的選擇題,“My home town is a ________ village. A. Big B. small”,然后請初中生精讀全文,并根據文章內容完成如表1所示的填空題。在語言促成部分,筆者先通過圖片展示的方式要求初中生對目標短語和單詞進行中英文互譯,然后向初中生展示關于家鄉(xiāng)的上義詞(location,attractive places,weather,famous people)等,引導初中生進行頭腦風暴,即根據給出的上義詞展開聯想并寫出相關下義詞(north,west,south,hill,mountain,cold,warm,large,small)。在結構促成部分,筆者先向初中生展示范文,用不同的顏色將主旨句和每段中心句標記出來,然后引導初中生分析主旨句與每段中心句間的邏輯關系,后邀請初中生兩人一組合作討論(一名初中生運用下義詞描述自己的家鄉(xiāng),另一名初中生運用比較級進行對比。例如,My hometown has a population of about 20 million, It is smaller than Nanjing.)。教師用不同顏色的字體呈現出文章框架,引導初中生通過分析、概括和具體化等思維活動充分理解輸入材料。本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激發(fā)初中生的寫作興趣,還可以有效訓練初中生的表達能力和語篇銜接能力。
表1 內容促成環(huán)節(jié)填空題
第二,Post-writing:多元評價,有效指導。首先,在初中生完成寫作之后,筆者要求他們自評自己的作文,并與同桌互換作文進行同伴互評。其次,筆者邀請部分初中生進行互評分享,主要針對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值得學習的地方進行點評。最后,筆者對初中生的評價和討論進行補充評價,并指導他們修改作文。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生生間、師生間的課堂互動,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第三,Assignment:分配任務,內化知識。筆者布置了如下作業(yè):選擇一張家鄉(xiāng)著名景點的照片,并介紹哪個季節(jié)最適合去該景點旅游,要求注意文章的連貫性和銜接性。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讓初中生通過圖片介紹家鄉(xiāng)景點,根據歸納總結的框架結構內化本節(jié)課所學的語篇銜接知識,提高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和銜接性。
筆者運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對收集到的實驗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合肥市A校、C校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西安市B校、D校實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2 合肥市A校、C校配對樣本t檢驗
筆者首先將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前測成績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的英語寫作成績無明顯差異(p=0.859>0.05),如表2所示。筆者將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前后測成績分別進行對比發(fā)現,實驗班前后測的英語寫作成績存在顯著差異(p<0.000),實驗班后測與對照班后測的英語寫作成績存在顯著差異(p=0.01<0.05),實驗班初中生的寫作水平進步明顯。從表2可知,對照班前后測的英語寫作成績存在差異(p=0.018<0.05),說明初中生的寫作水平較之前有所提升,但和實驗班與對照班后測的情況相比(p=0.01),提升的顯著性不明顯。實驗結果表明POA在提升合肥市A校、C校初中生英語語篇分析能力和英語寫作語篇銜接能力方面有促進作用。
表3 西安市B校、D校配對樣本t檢驗
表3的前測結果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英語寫作語篇銜接能力無明顯差異(p=0.821>0.05)。實驗班前測和后測的英語寫作語篇銜接能力有較明顯的提升(p<0.000),對照班前測和后測的寫作成績有所提高(p=0.034<0.05),但提升幅度較小,實驗班后測與對照班后測的實驗結果差距較為明顯(p=0.010<0.05)。該實驗結果表明,POA在提升西安市B校、D校初中生英語語篇分析能力和英語寫作語篇銜接能力方面也存在促進作用,與合肥市實驗結果一致。
1.明確并細化任務,多元指導和評價
第一,場景驅動,明確任務。驅動環(huán)節(jié)能夠給予初中生具體又形象的場景引導,在輕松的氛圍中激發(fā)初中生的英語寫作積極性。教師根據作文主題設計特定場景,不僅能讓初中生在有趣的和多樣的場景中明確寫作的目的、場景及身份信息,而且能引導初中生發(fā)現產出任務中出現的問題,激發(fā)他們的寫作積極性。第二,細化任務,語言促成。由易到難的有層次的語言促成能夠逐步激發(fā)初中生的英語寫作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例如,教師向初中生展示關于家鄉(xiāng)的上義詞,并提供相應的圖片引導初中生進行頭腦風暴,以獲得更豐富的語言材料;教師鼓勵初中生選擇恰當的目標詞語描述自己的家鄉(xiāng),創(chuàng)造性地促成語言的有效運用。第三,細節(jié)指導,多元評價。教師靈活地運用自我評價、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評價方式,有利于營造互幫互助、互相學習的學習氛圍,直接給予產出練習積極評價及建議,幫助初中生發(fā)現并改正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拓寬初中生的寫作思路和語言知識,讓初中生及時獲得具有啟發(fā)性意義的評價。
2.采取多元教學策略,構建篇章邏輯結構
第一,正反策略,深度理解。教師靈活使用正向策略(bottom-up)和反向策略(up-down)進行語篇分析,有利于幫助初中生在輸入促成中構建篇章結構。一方面,教師運用正向策略從詞匯銜接和句際關系分析文本,引導初中生完成篇章解碼。另一方面,教師靈活運用反向策略,培養(yǎng)初中生對文章大意的概括能力和語篇銜接的分析能力。第二,提取結構,搭建框架。在結構促成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明確語篇框架結構對初中生語篇結構的搭建有積極作用。教師用不同顏色標記出文本的主要結構,并提供相應的教學子任務逐步引導初中生將該結構運用于產出任務中,有利于幫助初中生掌握篇章框架結構,提高語篇銜接能力。第三,發(fā)散思維,建立邏輯。在內容和語言促成環(huán)節(jié)中,如果初中生只注重詞匯和語法銜接的學習,而不進行寫作邏輯的訓練,則容易造成句與句之間邏輯斷層。因此,教師在促成環(huán)節(jié)中融入思維邏輯的訓練,讓初中生形成完整且連貫的思維邏輯,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初中生英語寫作的表達能力,而且能夠促進初中生語言知識的運用。
3.加強銜接手段,學用緊密結合
第一,注重詞匯銜接,靈活運用。教師將詞匯銜接融入內容促成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初中生充分理解目標語言,在產出任務中促進對目標語的運用。教師在講解范文時,適當補充目標語的同義詞,能幫助初中生擴充詞匯量并為產出任務做準備,使其對大意概括和細節(jié)描述有初步印象。第二,加強語法銜接,查漏補缺。在內容促成環(huán)節(jié),語法銜接能夠引起初中生對語法錯誤和語法單一等現象的注意,使其逐步意識到句法的連貫和完整,并促進學用結合。一方面,初中生使用連詞代表不同的邏輯關系和句子成分,有利于加強句子的連接性和順序性。另一方面,教師指導初中生運用代詞代替文章中的所指成分,有利于解決初中生用詞重復和指代不明等問題。第三,選擇性學習,學用結合。教師鼓勵初中生對所學的語言輸入材料進行有選擇的學習,引導初中生對輸入材料進行分類、選擇運用,有利于解決語篇邏輯混亂及學用分離等問題,促使初中生更好地將“學”與“用”緊密結合起來。
基于產出導向法理論,本研究通過課堂觀察、訪談和測試等方法收集實驗數據,分析了初中英語寫作語篇銜接中存在的三個問題,建議教師在驅動、促成和評價環(huán)節(jié)幫助初中生明確產出任務、搭建任務框架、建立深層邏輯以及注重學用結合,提高初中生的語篇銜接能力和學用結合的語言輸出能力。